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8 题号:2093134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去吃小龙虾的路上

王恺

①小龙虾的美名和恶名始终共同生长,这种外来有害物种中排名甚高的稳定蛋白质提供者,迄今我都不知道是如何漂洋过海进入中国普通人家的厨房的。与动物相比,它更接近某种植物,是田里种出来的,像麦苗一样使劲蹿。长江中下游的广袤田园被神速攻占,几乎每个区域,都开张出品这种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水生动物

②我第一次是在厨房里接触到小龙虾的。那是一九九〇年酷暑的宜昌,那时候这玩意还便宜得很,一大网兜,也就是几毛钱。当年夜市还不流行,居民的厨房成了它们的命运终结之地。大家还不太挑剔这些生猛的活物是不是饱满,就光顾着看它们张牙舞爪地舞动着钳子的样儿。经常有漏网之虾,在厨房的地面上乱爬。

③那模样着实喜庆,鲜活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生气勃勃。

④那时候做小龙虾都是用大量的蒜片和花椒快速下锅翻炒。小龙虾做好了,家里人都谨慎地吃着,觉得壳硬,又觉得不入味,但大约是我主动做饭,都不好批评,只是赞美,还行之类。

⑤大部分时间还是父母做得多,我负责吃,吃夏天小城的各种食物。野生的枇杷,便宜得几乎白送,江边的旷野里全是,农民们摘下来卖,只是赚了个力气钱。非常少的果肉,但是甜,在那里密集地剥开,就吃一点甜水。雨后的松树下的蘑菇,一大股土腥气味,但还是掩藏不住本质的鲜,尤其是撕成片,用大蒜片和辣椒炒了吃。长江里肥美的只有一根主刺的鱼,脂肪奇怪地多,煮食最好,要用油煎,则觉得过于腻了。

⑥伴随着外面电视机年复一年的《西游记》主题曲的声音,是那个年代暑假的最强音。

⑦之后也没怎么在家烹饪小龙虾。簋街的麻小从几块一只,涨价到几十块一只,似乎只是一瞬间。真的有点奇怪,这么普通的食物,何以被这么多人所爱?说来说去,大概还是因为龙虾这个词语带来的虚荣感,虽然冠以了之定语,但后面的两字主语足够让这种食物流行开来,并且越来越昂贵。尤其是夜市兴盛之后,小龙虾成了当之无愧的主角。再平庸的舞台上也有光鲜的舞者,穿着闪亮的蓬蓬裙,左支右开地撑起一台场面,让舞台变得多了些豪气。

⑧食物流行到一种程度,自然成了焦点,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遇见。我并不热爱这种食物,大约还是早年间它以过于平常的姿态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所以一直不够好食。后面知道了这食物已经昂贵到一定地步,三四人吃一顿小龙虾需要破费千元,才大惊,原来吃小龙虾,在很多城市已经是招待贵宾的一项节目。

⑨去延安出差,逛夜市看到一种食物叫虾尾,原来是去头的小龙虾。大概那时候物流不像今天发达,小龙虾无法鲜活地运输到西北,索性去头后运输,实在是不再鲜美,更是不可吃,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吃,大概还是归因为流行吧。

⑩等到真觉得小龙虾是种美味,还是回到了湖北。新认识的一位摄影师执意要带我去荆州玩。对于这个曾经度过童年的城市,我已经是完全的异乡人,在炎热之中,拼命寻找着童年的记忆,然而付之杳然。

⑪傍晚的车在荆州古城内走。古城比较残破,大概旅游的人也不多,都是老房子、老人,有着一种被时间抛光的温润感。城墙下,自行车叮铃铃地过去了。能看到斜飞的燕子,轻轻地鸣叫了一声,也过去了。漫天的霞光照耀着满城碧树,处处水塘,显得凄美极了。水塘均不大,也不成片,浮萍盖满,映出矮楼、高树、拆迁的店铺和漫天的红色天光,照出老城市的沧桑之态。

⑫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寻找着小龙虾,因而也有一种梦幻之感,最终决定不管哪家,就在能看见城墙的地方吃一顿小龙虾吧。没有想到,这居然是我吃过最美味的小龙虾。旋转木架上,放了大约三十多只硕大的酒醉小龙虾,一只只全须全尾,依旧那么鲜活,每一只都是巨大的满足。

⑬想起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一句话——食物不只是好吃,也好想。吃着小龙虾,忽然有了一种依恋的感动。

(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部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2.第⑤段叙写夏天小城的各种食物,请从选材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3.赏析第⑪段的景物描写。   
4.作者的吃小龙虾之路历经“厨房——夜市——古城”。结合全文,分析这一过程中作者对小龙虾情感态度的变化,并解释原因。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蝶儿飞走

梁晓声

田维同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的。而且,也是很好的。

她曾是我所开的选修课的学生。每次上课她都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从没迟到过,也从没在教室里吃过东西,或在我讲课时伏于桌上。更没在我讲课时睡着过……

分明的,她和同宿舍的一名女生很要好。往常是,她们双双走入教室,每并坐第一排或第二排。

有次课间,我问她俩:“你们形影不离似的,是不是互相之间很友爱啊?”

她俩对视一眼,都微微一笑。

和田维同宿舍的那一名女生说:“是啊!”

田维,却什么也没说,目光沉静地看着那一位女同学,表情欣慰。

大约就是在那一堂课后,我在自己的教师信箱里发现了田维写给我的一封信。她的字,写得别提多么认真了。笔画工整,接近着仿宋体。两页半笔记本纸的一封信,竟无一处勾改过。她对标点符号之运用,像对写字一样认真。即使在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中,对汉字书写及标点符号如许认真者,是不多的。

那封信使我了解到,她不幸患着一种接近是血癌的疾病。自此,我再见到她,心情每一沉郁。然而,我眼中的她,一如以往是一名文文静静的小女生。我觉得她的内心,似乎是波澜不惊的。在那一班女生中,她也确乎是看起来小的。不仅指她的身个儿,还指她给我的特殊印象——在我看来,她仿佛仍怀有一颗洁净的初中女生的心。俗世染人,现而今,有那样一颗洁净心的初中女生,大约也是不多的吧?

某一节课上,我要求几名同学到黑板前,面向大家,发表对一部电影的看法。也请田维到黑板前,对几名同学的评说给出分数,并陈述她自己的给分原则。那几名同学有些像参赛选手,而田维如同评委主席。

没想到田维给出的分数竟极为服众。她的陈述言简意赅,同样令大家满意。我想,一个事实肯定是,那一堂课上,她的中文能力表现良好,又加深了我对她的印象……

其后她缺了好多堂课,我暗问她的室友,得到的回答是——“田维又住院了。”

一个“又”字,使我沉默无语。

田维又出现在课堂上时,我什么都没有问她,若无其事似的。但讲课时,总会情不自禁地看着她。

学期考试时,田维早早地就到教室里了。那一天她很反常,坐到了最后一排去。

考题是散文或评论,任选一篇,没有任何一名同学预先知道考题。

我不明白田维为什么要坐到最后一排去。我猜测也许是她的一种下意识使然——比如毫无准备的现场写作格外感到压力,比如那一天觉得自己身体状态不好。所以,作为监考老师,我又不由得经常将目光望向她,在内心里对她说:田维,只要你写够了两千字,哪怕愧对“写作”二字,老师也会给你及格的……

她却始终在埋头写着。止笔沉思之际,也并不抬起头来。

在五十余份考卷中,出乎我意料的是——田维的卷面状态最佳。字迹更工整了,行段清晰,一目了然,标点符号也标得分明,规范,正确。

那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考生自己一处也未勾改过的考卷;一如她曾写给我的信。

那也是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一份我一处都未改错的考卷;肯定的,那种情况对于任何一位判中文考卷的老师都是不多见的。

散文题有两则——《雪》或《雨》,可写景,可叙事。田维选择了《雪》,叙事写法。写到了自己的童年,写到了奶奶对她的爱。我至今仍记得她写到的某些细节——冬天放学回家,奶奶一见到她,立刻解开衣襟,将她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紧夹在奶奶温暖的腋下……感冒从小对她就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奶奶在冬季来临之前,为她做了一身厚厚的棉衣裤,使她穿上了像小熊猫,自己觉得好笑,奶奶却极有成就感……

在大学中文学子们的写作中,内容自恋的现象多,时髦写作的现象多,无病呻吟的现象多,真情写作却是不怎么多的。

田维落在考卷上的那些文字,情真意切。

我给了她99分,抑或100分。

我记不清了,总之是全班最高分。

我不认为我给她的分数是有失标准的。

我只承认,我给予田维的分数,具有主张的性质。

排开我自己的想法不谈,即使由别位老师来判,在那五十余份考卷中,田维的分数也必然将是最高的,只不过别位老师,也许不会像我一样重视她的考卷所体现出的示范意义……

她竟悄悄地走了,我心愀然。

她竟在假期里悄悄地走了,老师们和同学们都没能一起送她走,这使我们更加难过。

田维是一名热爱中文的女学子。

也是一名极适合学中文的女学子。

我们教的中文,是主张从良好情怀的心里发芽的中文。

这样的一颗心,田维无疑是有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她目光里那一种超乎她年龄的沉静,对于我们都意味着些什么了。

经常与死神波澜不惊地对视的人,是了不起的人。

田维作为中文女学子,之所以对汉字心怀庄重,我以为也许还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要写,就认认真真地写。而且,当成一次宝贵的机会来对待。

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

蝶儿飞走了……

让我们用哀思低唱一曲《咏蝶》……

2007年9月8日于北京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强调印象是“很深的”“很好的”,总领全文,交代了主要人物,也为下文叙事张本,文字简洁,情感深沉。
B.“五十余份考卷中唯一……考卷”反复出现,表现了田维一如既往的认真态度,以及“我”对她的充分肯定与赞美。
C.文章叙写散文《雪》中的细节,表明文章留给“我”的印象很深,直观、形象地展现散文《雪》中语言的精美、绚丽。
D.“蝶儿飞走了……”用美丽而凄婉的意象陈述了田维不幸离世的事实,含蓄蕴藉,使文章的结尾富有韵味。
2.文章里说“这令我不但愀然,亦肃然,遂起敬”,这句话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3.文章画横线的文字反复叙写“我”监考时的心理活动,有什么作用?
2022-08-28更新 | 1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水银花开的夜晚

迟子建

①有一日傍晚咳嗽流涕,我便取放在玄关托盘上的体温计,想看看自己是否发烧。取体温计的时候,不慎将外壳的护帽朝下,由于对接处咬合不严,护帽叛徒似的落地而逃,将体温计彻底出卖了,它随之坠落,摔成两截。

②它这一跌,我家的黑夜亮了。

③从玻璃管内径流溢而出的水银,魔术般地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珍珠状颗粒,像一带雪山巍峨地屹立在我面前。我先是拿来一块抹布擦拭,以为它们会像水滴一样,迅速被吸附,岂料它们欢欣鼓舞地一分二、二分三、三分四地遍撒银珠,泄地水银非但未少,反而如满天繁星,在白桦木地板上,朝我眨眼。它们近在咫尺,却仿佛远在天边,不可征服。

④我少时对水银的了解,竟来自当时广为流传的一本小人书《一块银元》,其中最让人惊悚的情节,是一个地主婆死了,她的儿子竟让一对童男童女为他老娘殉葬。他们给童男童女灌注了水银。故事浓墨重彩的是那个身世凄惨的童女,在出殡的行列中,她端坐在莲花上,手持一盏纱灯,双目圆睁。她的亲人在路旁声声唤她,可她无法应答了。那个画面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阴影,恨地主,也恨水银。水银是毒蛇,它要了如花似玉的姑娘的命!

⑤我那时感冒了,发烧了,抗拒去卫生所,骨子里是恐惧水银体温计。总觉得我的腋窝藏着火苗,会将爆竹似的它引爆。它灿烂了,我就黑暗了。体温计是恶魔,这在看过《一块银元》小人书的同学心中,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憎恨一位班主任老师时,私下议论要是小人书中被灌注了水银的是她,而不是那个女孩,该有多好。这位班主任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她中等个,微胖,圆脸上生满雀斑,厚眼皮,眼睛不大,但很犀利。

⑥我们为什么怕这位老师呢?她严厉起来不可理喻。她有一杆长长的教鞭,别的老师的教鞭只在黑板上跳舞,她的教鞭常打在学生手上,考试不及格者是她惯常教训的对象。痛和屈辱,让被打的同学哇哇大哭。这种示众的效果,倒是让所有的学生不甘落后,刻苦学习了。但大家心底对她还是恨的,她头发浓密,梳着两条粗短的辫子,我们背地就说她带着两把锅刷。

⑦最让我们难堪的是检查个人卫生。我们上课前她会手持碎砖头,高傲地站在门口,我们则像乞丐一样朝她伸出手去,如果我们的手皴了,或是指甲里藏污纳垢,她会扔给你一块碎砖头,让我们出去蹭掉手上的皴,抠出指甲里的泥,砖头在此时就成了肥皂了。

⑧这位班主任老师看上去跋扈,但她业务好,很敬业,也有善心。有的同学家贫,她家访时会带上她买的作业本,她还帮助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费,并带我们进城,去照相馆拍合影。如果是冬天,天黑得早,讲台就点起一根蜡烛。烛火跳跃着,忽明忽暗,她的脸也忽明忽暗,那也是她最美的时刻,脸上的雀斑看不见了,语气温柔,面目平和。

⑨她离开我们小镇,似乎没有任何预兆。突然有一天,她要调到她恋人那儿,是去结婚。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她是一个女人,是个有人惦念的人。

⑩她要离开了,按理说我们该同声庆祝的,可大家突然都很沮丧。她将自己所用之物,分给常遭她鞭打的人。在她走前,有天我在小卖店碰见她,她还买了一双雨靴送我。从此后,她离开的风雨时刻,穿着雨靴走在泥水纵横的小路上,总会想起她。而她带我们拍的合影,成了同学们最美的珍藏。

⑪四十多年了,我没有她的任何消息,也极少想起她来。但水银泄地的这个夜晚,也过了半百之岁的我,却很热切地思念起她来。

⑫夜一点点地黑起来,我清理完地板上的水银,关了厅里的灯,打算回卧室休息。借着卧室的微光,我突然发现刚清理过的地板上,仍有水银珠一闪一闪的。我不相信,取了手电筒照向那里。呵呀,这分明是一个微观花园么,我发现了无数颗更加细小的水银珠粒,在白桦木地板的表面和缝隙,花儿一样绽放着。

⑬这不死的花朵,实难相送,那就索性不送,我不相信就凭它们,会让我性命堪忧——将其当花来赏又如何!权当它们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眼,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

⑭因为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朵都是无辜的。

(有删改)

1.第③段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第④段在文中除了承上启下外,另有其作用,请加以分析。
3.分析“水银”在全文构思上的作用。
4.小宁认为第⑭段虽然用了“因为”一词,但并未与上文构成因果关系,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2022-12-16更新 | 2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羊的冬天

李娟

居麻每天放羊出发时,经过北面沙丘上的假人总会勒缰停立许久,和假人一起凝望远方。

过好一阵,又掏出烟盒纸卷,慢吞吞卷一支莫合烟,再慢吞吞地抽。有时会下马,卧倒在假人旁,倒着身子继续望向远方。不知那时他在想些什么,会花那么长的时间陷入沉默的遥望之中。

放羊是辛苦的。上午十点左右出发,赶着羊群在沙漠里四处走动,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了才把羊群赶回来。

我问居麻:“放羊的时候你都在干些什么?”

他说:“在放羊。”

我真蠢。

—荒野茫茫,四下无物,还能干什么?当然只能骑着马跟着羊群走来走去了!居麻感慨地说:“傻瓜一样!我就像个傻瓜一样!羊到哪里,我也到哪里!七个小时,一天七个小时!”

所以每天出发前,他才会花那么长时间徘徊在家门口……此去的寂寞,非亲尝而不可得知。

我说:“天气暖和时,让我也去放一天羊吧?”

他说:“你去放羊,羊哪能吃饱!”

“为啥?”

“你嘛,肯定不到下午两点就把羊赶回家了。”

在阴沉的雪夜里,无星无月,天地笼统,我站在东方沙梁上的假人身旁,向东方挥舞手电筒,给远方晚归的牧羊人确定方位,使之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茫茫夜色中无尽地徘徊。而若是大雾的天气,就算手电筒也没有用了,居麻说:到那时,所有在家的人都得出去找。

我问:“要是找的人也回不来了该怎么办?”

他说:“要是李娟的话,回不来就算了,整天房子里坐着,从来不放羊,还回来干什么?”

我问居麻:“那么放羊经过的地方有没有人家呢?”他说:“没有。”又回头对嫂子说:“她还以为放羊时可以串个门,喝个茶!”大家都笑了。

我又劝他带一暖瓶热茶去放羊,暖瓶可系在马鞍后。或者带一个锅,一个三脚架,一块茶叶一把盐,冷了就地取雪烧茶。

他便给我讲了一个“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说红旗大坝(阿克哈拉下游二十多公里)有一个汉族人第一次去放羊,带着馍馍、咸菜和水。中午就着咸菜啃馍,然后再喝水。拧开盖子,冻得一滴也没了,亏他还用布重重裹着……说完哈哈大笑。

牧人的冬天艰辛寂寞,羊的冬天同样漫长难挨。从十二月到次年三四月间,每一天,每一个清晨,羊群准时出发,在荒野中四处徘徊,寻食枯草。离开后的空羊圈因潮湿和温热而蒸腾着白茫茫的水汽。羊不在的白天里,总是若有若无地洒着微微的碎雪粒。总是阴天,总是只可见朦胧的太阳。

羊群晚归的傍晚,我和嫂子一次又一次冒着大雪爬上沙丘,长久向东方张望。眼下世界昏暗迷蒙,传来的细微吆喝声怎么听都像幻听。许久后,骆驼从那个方向出现在视野中,向我们的沙窝子奔跑过来。夜渐渐深了,雪越下越大,铺在羊圈里的塑料布早已撤去,改铺在新什别克家敞开的牛棚顶上,于是羊圈里的雪渐渐积起……但羊群还是不见踪影。地窝子那边传来哭声,小婴儿喀拉哈西独自醒来了。但新什别克一家正在赶牛、系骆驼,忙乱不已,无暇顾及。终于,到五点半时,嫂子最先看到了什么,她招呼我一起下了沙丘向东走去。我边走边想:还好下着雪,就算迷路了还能顺着脚印回来吧?可再一想:雪这么大,会不会盖住脚印?……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但这时,我一眼看到了羊群果真就在前方不远处,——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注】文章选自李娟的散文集《冬牧场·羊的冬天》,在2010年至2011年的冬天里,李娟跟随熟识的牧民一家进入新疆阿勒泰地区南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活了三个多月,后写下了《冬牧场》这本书。

文本二:

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

谢 悦

近些年,“非虚构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念和定义。首先,“非虚构”强调的是真实,但它所追求的并不在于语言的重述环节是否完全真实可靠,而在于写作者是否能深入生活、脚踏土地,是否身处于真实的场景,是否能展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和真实。其次,它不依附或服从于任何写作以外的因素,力图去新闻化和意识形态化。最后,它虽然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真实的叙事方式,但它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非虚构文学在当下深受读者的喜爱,而李娟的出现,也正顺应了当下文学的“非虚构”风潮。

李娟的文字描述通常都具有十足的真实感,她深入边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中,以个人身份去观察、还原生活,以自己的视角去记录、体会,将生活的百态用原生态的文字方式呈现给读者,在展现边疆魅力的同时,也将读者带入这种最为纯净的情感体验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作品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那就是哈萨克牧场的世界和牧场之外的世界,其中有不同视角的差异、有想象与现实的碰撞、有对生活和这个世界的反思、有脱离于固化认知的体会。这些重要的元素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使得她的作品不仅具有了非虚构的外衣和框架,而且在内容和信息上也更加丰富。同时,在坚守非虚构创作的同时,李娟也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其诗性的叙述语言和心灵化的表达也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她的作品中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她借助幻梦、通感、错觉、意象等手法使语言更加感性化,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感受。

李娟文字的动人之处正在于对非虚构素材与虚构想象之间的合理融合,个人与观察对象恰到好处的距离分寸,情感抒发在物景描写里的自然渗透,现实与象征的交织互映,以及始终诚恳谦逊的写作姿态,避免了像不少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由于面对社会底层观察对象时的心理“优越感”“俯视感”,而造成客观和深度的欠缺。

1.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麻每天放羊出发前慢吞吞地抽烟,沉默地望着远方,是因为放羊这件事十分寂寞、无聊,很是辛苦。
B.文中画线句连用三个“总是”,渲染了冬牧场羊群的居住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羊不在时“我”的失落感。
C.“非虚构文学”强调的是真实,强调场景的真实,强调一种更深层次的存在与真实,力图“去新闻化”写作。
D.李娟作品中存在哈萨克牧场与牧场之外两个世界,由此形成的差异、碰撞、反思、体会,使得作品意蕴更加丰富。
2.文本一中,写到居麻讲述“汉族人放羊”的故事,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本二指出,非虚构文学“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并没有脱离文学自身的属性”这一特质的。
2022-04-22更新 | 21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