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3 题号:2136213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废墟上的菜地

晚 乌

下班到家已过十二点。午饭和往常一样比较简单,喝一口豌豆蛋花汤,忍不住说“真好喝”。豌豆,是母亲自己种的。她从厨房里拿出一个小布袋,一边打开一边美滋滋地说,不太多,但很让人喜欢。我瞥过去,那里面装着的青绿豆荚,颗粒饱满。

几年前,为了帮我照顾孩子,母亲从乡下来到城里。①这种迁移如同一把无形的刀,缓慢地切割着母亲。她不说什么,我也能在日常生活里发现蛛丝马迹。从老家奔赴而来,想到归期遥远,母亲有些无力。白天,她窝在家里, 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将她束缚。有时她从卧室踱到客厅,又从客厅挪到阳台,像在寻找什么,默默地。她常看的电视节目是我们省台的玩水冲关,偶尔换到新闻频道,她总是对我说:电视里讲的,听不懂。她简洁的言辞后跟着长长的叹息。有时,她会打开门,随后又将其关闭,她感到就算出门了,她也无地可去。后来,孩子入了幼儿园,母亲多了闲暇,决定拓宽活动区域,去楼下不远处被拆的棚户区那片废墟上种菜。她从碎石渣里清理出厨房大的一块领地,现在便隔三岔五带回一小布袋青绿豆荚,或几棵根部冒着乳白汁液的生菜。

围在废墟周围的栅栏被人抠裂,朝外翻卷的绿铁皮被风一吹就发出脆响。那里有一孔洞,是种菜人弯腰进出的门。一同出入的还有水壶、锄头、弯刀、铲子。这些和耕种有关的工具,被母亲隐藏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她把锄头横放在自己的折叠床下,铲子放在鞋架的底层,弯刀立在冰箱与墙之间的缝隙,水壶放在花架上。如果这些工具会表达情感,它们跟母亲一道出门时,一定会像孩子那样开心到尖叫。它们回归土地,不,并不是我在乡下看到的那些松软的黑土,具体点说,那是碎石、断砖及大块混凝土堆叠成的废墟,一把锄头在断壁残垣里爬行,母亲的脸上挂着汗滴。②她浑身湿透,开门出现在客厅,好像刚刚经历过一场搏斗。随后,她迅速清理农具,把它们放回原处,再找来洁净衣服,沐浴。晚间我们回来时,似乎什么都未曾发生。

③母亲在城市生活中习得了绝佳的藏匿本领,这些背后,一同隐藏的还有她自己的心事。

我曾去过母亲的菜地。母亲的小块石渣地卧在断墙之中,种着大蒜、豌豆、生菜,那些细弱的苗,像是一块土地微弱的呼吸。母亲第一次割生菜回来时曾说,买种子的本钱已经收回。我记得,她使用的是我们家一贯的低调不张扬的口气,平静中还带着终有回报的自豪。母亲的算计,听起来格外世俗。但我并不嫌弃这些,相反,我会给她诸多赞美。在乡下,母亲干农活粗放豪迈,她早出晚归,经常忘记时间,汗流浃背而又不知疲倦。在城里,母亲对这里的生活缺少掌控感,必须在日常事务中学会平衡,精准到每个时刻。因此,种地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变得精致起来:她把肥料装进塑料瓶,用废油桶装清水,用旧童车推着去给蔬菜施肥。垦荒的劳苦,随时被毁坏的可能性,她似乎都忽略不计,行动中有我行我素的坚决。我终于明白:在那小块地面前,她几近忘我,泥土,让她忘乎所以。

母亲一生未进过学堂,我一直相信,如果有机会读书,她一定会有不同的人生。从前,母亲会用自己的人生故事教育我们。母亲故事的主题是:凡事都要做好,争取第一。然而,母亲的人生中鲜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赢得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

我不禁想起母亲人生中已过去半个世纪的那个故事。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在集体劳作间隙,组织了次插秧比赛,母亲上午赢得很轻松。有人不服气,坚持下午再比一次,结果还是母亲赢。她给我讲完这个故事后,低声又略带兴奋地说:“当年,我上午赢得轻松,基本没使劲。下午又要比,我稍微使出一点力气,还是我赢。”母亲一生未进学堂,鲜有机会展示自我,那一次,她赢得了可以吹嘘一生的价值感,声名大噪。

④是土地, 是劳动,成就了她。

现在,和母亲一起种菜的有不少人,元元的奶奶,胡小功的奶奶,丁家枫的外公,他们像蜗居在春日荨麻叶片下的虫子,在蒿草丛生的废墟上自得其乐。他们是废墟上的首批种地人,都来自外地,住在这整体功能颇为完善的小区里,帮着带孙辈。他们此生也许未曾想到自己会住在洁净明亮的高楼里,把心神分给不同的地方,一面记挂着老家的房子、院落、老伴甚至一条狗,一面在城里过着逼仄但又无法摆脱的生活。

夜幕将临时,他们常聚集在楼下或站或坐说话。有时,她们还会把自己种的菜拿来跟大家分享,一把豌豆、两棵生菜或几根蒜,这或许能让彼此产生回到乡下的短暂错觉。谈起种地经验, 他们有抑制不住的热情,聊着聊着,时间就过去了。黑夜漫长,来自菜地的那点荣光,好像可以帮她们驱散寂寥与不安。偶尔,附近传来挖掘机的轰鸣,她们还会仔细甄别,听那声响是否来自废墟……

(有硎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废墟”不仅是现实种菜的地方,也指母亲来到城里后一度荒芜的“心田”,具有象征意义。
B.“时光泌出漫长的丝”形象地写出逼仄又无法摆脱的城市生活让母亲备感时光漫长寂寥。
C.文中的母亲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的母亲一样, “偷偷摸摸”的行为中饱含对子女的忧虑。
D.母亲种菜时的“我行我素”和“忘乎所以”,隐匿着对泥土的特殊感情,蕴藏着她的精神渴求。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长时间不适应城里生活的钝痛感。
B.句子②中的“搏斗”,既是母亲与土地的搏斗,又是她与自己矛盾心理的搏斗。
C.句子③中母亲的“藏匿本领”,体现在她藏匿工具和回家换衣沐浴的行为上。
D.句子④语意上与上文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使得语气和表达的感情更强烈。
3.文章最后两个段落,写出了废墟上首批种地人的复杂情感,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劳动·价值”,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土地”。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暗中的花朵

舒婷

妈妈的皮肤极好,雪白细嫩,用剥过壳的鸡蛋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受妈妈的影响,我一直以为,好皮肤是女性美的先决条件之一。

外婆生养十一个孩子,存活八个,男女各半。妈妈在女儿中排行第三,兄弟姐妹都秉承了外公的凹眼、高鼻、宽额。最令妈妈自惭形秽的是,他们都是双眼皮、大眼睛,滚圆乌亮。而妈妈全部接受了外婆的杏眼樱口,还有一副瘦削的美人肩。家中丫头老妈子欺负妈妈,骗她是庶出,说她的生母原是家养丫头,被外婆盛怒之下远远卖到深山去了。

妈妈无由地常常悲不自抑。

外公潇洒倜傥,外婆精明利索,且性烈如火,对家中这个罕见笑容的乖巧女儿渐渐忽略起来。妈妈越发相信自家出生的暧昧。小小年纪就失眠,黑夜辗转中,不可知的生之困惑,死之凌厉凄绝,使富于幻想的天性四处漏光,草木皆兵。每于半夜,她摸出独居的闺房,悄悄偎在外婆的门槛无声饮泣。

日军空袭那夜,是无眠的妈妈哭叫着把搂着刚满周岁的四舅舅酣睡的外婆摇醒。一家二十余口得以免去一场罹难。

四姨出生之后,外公的生意忽然左右逢源,遂以四姨的名字开连锁布庄,都叫“惠记”。四姨既是福星,又是幺女,长得明眸皓齿,极受宠溺,外公特为她买一架钢琴,名师授之,可惜的是,四姨的琴技一直不尽如人意。年关将至,有外乡乞丐在大厝门口唱《莲花落》,十三岁的妈妈顺手摁着钢琴应和。一时门内门外站满了人,妈妈硕圆的眼泪滴在黑键上,乞丐离去之后,妈妈不绝手地弹奏到掌灯时分,家人都不敢惊扰。当夜琴师辞职,说:“四小姐的功课由三小姐胜任有余。”寄居外婆家的童年里,黄昏时爱看妈妈坐在苍茫的长廊里抚吉他。她微微蹙着眉而已,并不滚泪,却比流泪更神伤。彼时,家具钢琴乃至妈妈的貂皮大衣都已换成炒面、猪油、虾皮,打成包裹,源源不断寄往爸爸劳改的农场。

单眼皮的妈妈长到十五六岁,就脱颖而出,原就雪肤,忽然花貌起来,身材拔高,苗条轻盈。诸姐妹虽五官精致如画。上帝极为公平地补上一笔,她们个个都发育成外婆那样的袖珍体形。失眠和忧郁使妈妈平添一番楚楚动人的优雅。每逢庙会,大家都来请妈妈去扮观音。点了绛唇、描弯柳眉的妈妈真是美不胜收。

教会女中高二年级的妈妈,书法比赛总是第一名。烹调、缝纫、插花成绩也名列前茅,就是棋道不入门。放学回家把书包搁下,妈妈走到天井舀水洗去手上的墨迹,端坐花厅准备向二姨提亲的爸爸一见白衣黑裙的妈妈,失手将一杯热茶全洒在借来的西装上,竟改弦易张,转求三姑娘。外公以妈妈年幼尚在念书为由婉拒。其实在旧式家法里,做姐姐的尚云英未嫁,当妹妹的怎能早早许人?因为妈妈曾掩着自己雪白的糯米牙,莞尔一笑问:“怎么你的牙是黄的?”爸爸每天挤寸长牙膏,刷三遍牙,到杨宅守候妈妈放学。左手抱着妈妈最爱的话梅、蜜饯、坪山柚,右手提外公的丹凤高粱、外婆的庆兰馅饼。

爸爸矢志不移,妈妈到天井洗手的时间越来越长。外婆叹息着,等比妈妈长六岁的二姨一妥亲事,由外婆做主,终于大功告成。

是不是爱情令未满十八岁的妈妈抛弃学业匆匆嫁人,现在追溯起来有些迷茫,但生长在大家族里性情格格不入的妈妈,肯定希望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小窝。已在财经学校毕业且就职于大银行的爸爸处世老练成熟,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使妈妈在婚后的日子里即使说不上幸福,却一定安宁快乐。童年时代所缺乏的爱由爸爸数倍地偿还。

即使哥哥的难产、我在襁褓时几乎被保姆害死,爸爸在肃反时被冤屈吊打,妈妈剥下身上所有首饰,又星夜赶回娘家求援,这些惊吓仍不能损害妈妈在婚后花朵怒放般的圆润与丰美。

直到一九五七年。

妈妈的清秀脱俗在亲族中有口皆碑,脆弱、敏感、柔情似水,怎堪红尘重负!妈妈离去时与现在的我同年。无数次梦中时光倒流,我仍在医院里陪着妈妈等待明天的手术。妈妈无言坐在病床上,脸上仍然光洁,微微蹙眉,死神最后的睇视是那么温柔。妈妈在瞬间隐入黑暗,保存的全部美丽并没有凋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妈妈的皮肤洁白美丽开篇,以妈妈的全部美丽没有凋谢结尾,表达了对妈妈的无比敬爱之情。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有一种圆合之美。
B.长相不像外公而像外婆,让妈妈时常感到伤感,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如老妈子说的那样是家养丫头所生,这样的描写突出了童年时代妈妈的生活处境。
C.十五六岁后,妈妈一下子变得容貌美丽、身姿优美、学业优秀,嫁给爸爸后,从爸爸那儿得到了浓浓的爱,享受了生活的幸福,命运发生了戏剧性逆转。
D.文章除了正面描写,还借助对比与衬托的手法,把妈妈的形象描绘得形象生动。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与《琵琶行》中塑造琵琶女的手法异曲同工。
2.文章标题的含义是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3.舒婷的散文行文明快洗练,在幽默的叙述中含有一丝恬淡的忧郁。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2024-01-26更新 | 1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他从树上走来

在导航指引下,车开进了旧厂房的铁皮大门。门后是一方不大的院子,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院子尽头有一栋矮楼,和那几棵树一样,都上了年纪。

大哥大嫂来啦。五爸拉开车门,和我打招呼,小艺,好久不见。

五爸咧着嘴笑,年近50岁,竟有些腼腆,这激起我脑海中关于五爸最早的记忆。

5岁前,一个青年来我家吃晚餐,父母让我喊他五爸。那时五爸留着一头长鬈发。我头一次见到长头发的男人,兴奋地爬上爬下,五爸也不恼,时不时摸摸我的头。父母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他——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五爸边吃边答,略显拘谨,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腼腆地笑一下。我对五爸最初的印象极好。

不过,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碎片上又大多画着一个叉。

小学时,我开始听懂大人们言辞内的情绪和言辞外的评判,明白了在我眼中温柔而有个性的五爸,其实是他们口中的叛逆青年——美院毕业后,他竟然辞掉体制内的工作去做职业画家;一个人在画家村闯荡,穷得吃不上饭,还放话将来要给几个兄弟一人买一栋别墅;偶尔一张画卖出好价,当晚请客便花掉一半……

那时,五爸每次回家必然爆发争吵。对父亲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调剂,绝不能当饭吃。

我和五爸唯一一次长时间的接触,是某个暑假,他在文化宫教娃娃画素描,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五爸没对我产生影响。浓墨重彩地出场,即便上台次数有限,照样令人难忘。五爸之于我,就是这样。

五爸做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是骑行川藏线。我那时不过10岁,但五爸从老家出发时的形象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路边和家人依次告别。2005年,骑车进藏还不是洗涤都市人心灵的行为,五爸的决定被看作是不折不扣的发疯。

父亲已经做好他回不来的准备了。

可五爸不仅回来了,还沿途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我骄傲地把这件事说给同学听。从那时起,五爸便成为我心中最独特的人,与世俗脱钩,自由、随性。在遥远的北京和西藏,他是知名艺术家,日夜待在画室,盯着画板,思考着如何把头脑中的幻想泼到画卷上。

再后来,五爸开了微信公众号,我兴冲冲点开阅读,却懊恼地发现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向别人炫耀:长发飘飘、胡子拉碴、抽象画作、玄妙文字——牛吧?他是我五爸!

改变发生在最近。

我从公司裸辞,借钱买设备,成了一名独立摄影师。母亲因此和我大吵过几次,每回都提到五爸,说我要变成他那样离经叛道的人了。

时隔十几年,我站在了五爸当初的处境上,孤立无援。

裸辞后不久,我们一家因事去了川北某个小城,正好五爸在那里有个工作室。五爸邀请我们一家去看看。我兴奋不已。

工作室在厂房的顶楼,室内到处是画,墙上挂满,地上堆满。除了画就是颜料,以及两个大型艺术装置。一个形似卷轴,中间牵着的画布上呈现着五爸这些年做的事:画画、骑行、写作、行为艺术……屋子里还有一棵树,在根部和枝丫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同一句话: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我完全被五爸的作品吸引,一个一个仔细看,父母却立马注意到墙角支着一顶小帐篷。

平时睡在这里?没有别的住处?

嗯。

即便已经头发花白,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接着,五爸细致地介绍每一张画,甚至让我们凑近去看笔触、抚摸立体的颜料。这么多年了,聊到自己的作品五爸还是难掩激动,语速变快,音量提高,双手挥舞,眼里喷光。

而我神奇地发现,我能看懂五爸的画了。不仅自己能看懂,我还引导父母欣赏,甚至鼓励他们调动想象去理解作品的意境。父母还是看不太懂,但整个观赏过程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只有看,没有评判,这已经很好。

此刻,五爸才露出真正的笑容。

五爸突然转头问我:小艺现在在做什么?

啊,我就拍拍照,写写东西。我答道,心里莫名紧张。

嗯,我看了你拍的照片。五爸紧盯着我,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还有文章,也越写越好了。

原来他一直在看我的作品。我受宠若惊。

五爸转头对父亲说:大哥,我们家真的有点儿文化基因。

父亲了一声,听不出情绪。倒是母亲,听见五爸夸我,脸上绽出大大的笑容。

我连忙摆手:不不不,我比不上五爸,你是艺术家,我是小打小闹。

这样说,一是我真心认为自己还差得远,二是我习惯性地和五爸划清界限。

从五爸那儿离开后,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摇摇头,说:好心酸哦。

我没觉得五爸心酸。我忍不住反驳。

哦,你很理解他?母亲斜眼看我。

我不再说话,再说战火就会烧到我身上。

我没说出来的话是:                        

第二天,五爸锁了工作室的大门,再次背上行囊,南下大理,准备去那儿搞两年创作。没过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洱海边一棵形状奇怪的树旁,身后天高水远,湖泊湛蓝。

五爸写道:他从树上走来。

(取材于蛮像个小孩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               碎片:零星的片段
B.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局促:拘谨,拘束
C.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                                意思:意义,含义
D.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情绪:心情,心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见面,父母都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五爸,说明他们既关心五爸,又不了解他。
B.大人们口中的“叛逆”青年五爸,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魄力、有梦想、爱交友的人。
C.五爸问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心里感到莫名紧张,是因为他竟然一直在看我的作品。
D.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大量的回忆,既丰富了五爸的人物形象,又使文章叙事富于变化。
3.根据上下文,在原文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不超过30个字。
4.随着经历、认识变化,“我”对五爸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5.本文题目“他从树上走来”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23-07-18更新 | 1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望天树

原因

一切都早已布局为一个等待。

两岸是山。山上树木藤蔓挤搡交缠,高低错落,密不透风。植物们为扎根土地,它们争分夺寸;为汲取阳光,它们拼命攀升。茂密森林的行为准则是:绝不向躺平、甘于平庸者致敬。

于是有一柱柱高达七八十米的绿泉冲天涌起了,刺穿披覆在山地上的缤纷绿色,刺穿拍击长空的无声喧嚣,甚至刺穿了几朵白云,终成高不可及的绿林王者。

那是望天树。

搭乘一艘电动环保船,我们来看望它了。

船下的河,清澈如蓝天,是被称为“东方亚马逊”的南纳河;头顶的天,透亮如河水,是西双版纳初秋的天。

船头溅起的浪花,碎裂了树影,漫漶了白云。恍惚之间,天在河里了,河在天上了。我们却在船中,瞪大了嘹望的眼睛。

但望天树最先等待的那个人,不是我们。

那个人是完成了《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陈望道的妻弟——蔡希陶。

来到这里,蔡先生走了很远的路。

在他弱冠之年时,萦绕于耳畔的是家中常客瞿秋白、李达、夏征农、冯雪峰、胡愈之等文学家的言谈。最初等待他的那个梦,是一个用文字去编织的梦。他给王统照寄文稿,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上发表文章,鲁迅先生称赞他写得很有气派。然而表现植物间争斗的短篇小说《蒲公英》,泄露了他的秘密梦想:穷其一生去破译大自然的绿色密码。

是的,等待他跨上去的那条路是成为一位植物学家。

起点是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当练习员。在那与滇山云水肌肤相亲、耳鬓厮磨的三年时间里,他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并在抗日战争期间,在昆明黑龙潭立下首创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前身)之功。对于这个“那时的植物学最高学府”和“旧中国的一个植物分类学活动中心”(吴征镒语),蔡希陶既是实际负责人,也是唯一坚持到底的一个人。

1959年,年近半百的蔡希陶带领一个自称为“集体的鲁滨逊”的团队,用十八把大刀劈开乱林野木,在西双版纳葫芦岛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脚印逶逶迤迤,每一个都深刻、清晰。立足于云南这块土地,历尽艰辛,他寻找到了橡胶树并认定西双版纳是橡胶树的宜林地,解决了我国橡胶资源匮乏的问题。殚精竭虑,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其中有内外科药物“血竭”的重要资源龙血树、高脂肪高蛋白的野生油料植物油瓜……

然而,这里虽然拥有一片又一片生长着众多珍稀植物的森林,国际植物学界却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存在。

这倒不是完全出于偏见。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处在同一纬度的地区,大部分都是沙漠,如墨西哥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叙利亚沙漠、巴基斯坦沙漠、印度塔尔沙漠。故这一条自然带又被称为回归沙漠带。

谁能相信在地球的这条腰带上还镶嵌着一颗绿宝石呢?

那天,戴一副玳瑁框眼镜的蔡希陶,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葫芦岛来到南纳河边。他仰起头,手搭凉棚,眯缝着双眼,习惯性地向对岸的林莽望去。忽然,他显得激动起来,双腿一夹马肚,就要往前赶。

但南纳河以一抹清亮提醒他了——必须乘船!他笑了,不太利索地下了马,双手握成喇叭状,他身后的三五个年轻人也跟着喊:有人吗?他们的声音,滚过河面,撞到河那边的绿色“幕墙”上,又被弹了回来。

出现了一叶独木舟。蔡希陶等人跳上去,让河岸这把弓搭上独木舟这支箭,径直向前射去。

倒映在河水里的千般旖旎倏然睁开又慢慢闭合,像沉睡中的美目眨了一眨,惊飞的水鸟如梦中的呢喃落入睫毛般浓密的树木中。然而风景再醉人,也不是流连之时。那支箭上拴系着一颗又一颗急切的心。

对岸的旷世静寂里,一个自然界的奇迹,终于等来了见证它的那个人。

那是1974年,蔡希陶63岁。

他是在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时,发现了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龙脑香科的望天树的。

至此,西双版纳的森林被定义为热带雨林再也没有悬念。我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拥有热带雨林的三大地区之一,成了一个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

南纳河畔的这片土地,从此被世人瞩目。而我们,只是到访它的无数客人中微不足道的几个。

行走在南纳河畔的热带雨林,茂密的植物像一床锦被,包裹着身前身后的路。点点阳光洒下,是绣在上面的碎花。1986年,时任世界爱护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菲利普曾到西双版纳确认望天树的存在,并著书立说,积极宣传,向世界证实北纬21度附近确实存在热带雨林。

再往前走,就是望天树景区。那成列成行的高伟身形,笔直地插入大地,挺直地指向云霄。它们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冲破了多少艰难险阻,一个劲地出类拔萃,终于创造出让人仰望的高度。面对这些树中的英雄,英雄一样的树,人们不能不肃然起敬。它们如一束束光,把我们的眼睛瞬间点亮。

人们也许要问:蔡先生与望天树的狭路相逢,真的是一种宿命吗?

我想,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部分写了山上争分夺寸、拼命攀升的其它植物们,其目的之一是衬托绿林中的王者望天树。
B.作者通过“冲天涌起”“刺穿”等动作描写手法,为读者勾勒出了挺拔屹立乃至耸人云端的望天树的高大形象。
C.作者将北回归线自然带比作“腰带”,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比作“绿宝石”,形象地体现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宝贵。
D.因为西双版纳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此地大部分都是沙漠,所以国际植物学界出于偏见不认可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
2.关于文中蔡希陶“在他弱冠之年时”到“他和他的团队从野生植物中发掘了众多重要经济植物”这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轻时,蔡希陶的人生梦想经历了由文学创作者到植物学家的重大转变。
B.蔡希陶深入滇山云水,历经三年,终于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
C.蔡希陶等用刀劈开乱林野木的做法,某种程度体现其植物保护意识的淡薄。
D.蔡希陶及团队历尽艰辛,殚精竭虑,为寻找与发掘我国植物资源做出贡献。
3.蔡希陶在赴勐腊县补蚌村进行实地科考时发现了望天树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处“所有的不期而遇,都启程于岁月深处的初心”一句有哪些内涵?谈谈你的理解。
2023-09-11更新 | 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