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89 题号:19585968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他从树上走来

在导航指引下,车开进了旧厂房的铁皮大门。门后是一方不大的院子,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院子尽头有一栋矮楼,和那几棵树一样,都上了年纪。

大哥大嫂来啦。五爸拉开车门,和我打招呼,小艺,好久不见。

五爸咧着嘴笑,年近50岁,竟有些腼腆,这激起我脑海中关于五爸最早的记忆。

5岁前,一个青年来我家吃晚餐,父母让我喊他五爸。那时五爸留着一头长鬈发。我头一次见到长头发的男人,兴奋地爬上爬下,五爸也不恼,时不时摸摸我的头。父母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他——后来我们每一次见面都是如此——五爸边吃边答,略显拘谨,每回答一个问题就腼腆地笑一下。我对五爸最初的印象极好。

不过,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碎片上又大多画着一个叉。

小学时,我开始听懂大人们言辞内的情绪和言辞外的评判,明白了在我眼中温柔而有个性的五爸,其实是他们口中的叛逆青年——美院毕业后,他竟然辞掉体制内的工作去做职业画家;一个人在画家村闯荡,穷得吃不上饭,还放话将来要给几个兄弟一人买一栋别墅;偶尔一张画卖出好价,当晚请客便花掉一半……

那时,五爸每次回家必然爆发争吵。对父亲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调剂,绝不能当饭吃。

我和五爸唯一一次长时间的接触,是某个暑假,他在文化宫教娃娃画素描,我跟着学了一段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五爸没对我产生影响。浓墨重彩地出场,即便上台次数有限,照样令人难忘。五爸之于我,就是这样。

五爸做的第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是骑行川藏线。我那时不过10岁,但五爸从老家出发时的形象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他推着一辆崭新的自行车,站在路边和家人依次告别。2005年,骑车进藏还不是洗涤都市人心灵的行为,五爸的决定被看作是不折不扣的发疯。

父亲已经做好他回不来的准备了。

可五爸不仅回来了,还沿途完成了一次艺术创作。我骄傲地把这件事说给同学听。从那时起,五爸便成为我心中最独特的人,与世俗脱钩,自由、随性。在遥远的北京和西藏,他是知名艺术家,日夜待在画室,盯着画板,思考着如何把头脑中的幻想泼到画卷上。

再后来,五爸开了微信公众号,我兴冲冲点开阅读,却懊恼地发现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向别人炫耀:长发飘飘、胡子拉碴、抽象画作、玄妙文字——牛吧?他是我五爸!

改变发生在最近。

我从公司裸辞,借钱买设备,成了一名独立摄影师。母亲因此和我大吵过几次,每回都提到五爸,说我要变成他那样离经叛道的人了。

时隔十几年,我站在了五爸当初的处境上,孤立无援。

裸辞后不久,我们一家因事去了川北某个小城,正好五爸在那里有个工作室。五爸邀请我们一家去看看。我兴奋不已。

工作室在厂房的顶楼,室内到处是画,墙上挂满,地上堆满。除了画就是颜料,以及两个大型艺术装置。一个形似卷轴,中间牵着的画布上呈现着五爸这些年做的事:画画、骑行、写作、行为艺术……屋子里还有一棵树,在根部和枝丫上用中英文分别写着同一句话:我决定搬到一棵树上去写诗。

我完全被五爸的作品吸引,一个一个仔细看,父母却立马注意到墙角支着一顶小帐篷。

平时睡在这里?没有别的住处?

嗯。

即便已经头发花白,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接着,五爸细致地介绍每一张画,甚至让我们凑近去看笔触、抚摸立体的颜料。这么多年了,聊到自己的作品五爸还是难掩激动,语速变快,音量提高,双手挥舞,眼里喷光。

而我神奇地发现,我能看懂五爸的画了。不仅自己能看懂,我还引导父母欣赏,甚至鼓励他们调动想象去理解作品的意境。父母还是看不太懂,但整个观赏过程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

只有看,没有评判,这已经很好。

此刻,五爸才露出真正的笑容。

五爸突然转头问我:小艺现在在做什么?

啊,我就拍拍照,写写东西。我答道,心里莫名紧张。

嗯,我看了你拍的照片。五爸紧盯着我,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了。还有文章,也越写越好了。

原来他一直在看我的作品。我受宠若惊。

五爸转头对父亲说:大哥,我们家真的有点儿文化基因。

父亲了一声,听不出情绪。倒是母亲,听见五爸夸我,脸上绽出大大的笑容。

我连忙摆手:不不不,我比不上五爸,你是艺术家,我是小打小闹。

这样说,一是我真心认为自己还差得远,二是我习惯性地和五爸划清界限。

从五爸那儿离开后,父亲一言不发。母亲摇摇头,说:好心酸哦。

我没觉得五爸心酸。我忍不住反驳。

哦,你很理解他?母亲斜眼看我。

我不再说话,再说战火就会烧到我身上。

我没说出来的话是:                        

第二天,五爸锁了工作室的大门,再次背上行囊,南下大理,准备去那儿搞两年创作。没过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在洱海边一棵形状奇怪的树旁,身后天高水远,湖泊湛蓝。

五爸写道:他从树上走来。

(取材于蛮像个小孩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始至终,我关于五爸的记忆都是碎片               碎片:零星的片段
B.五爸回答兄嫂时的语气还是和以前一样局促        局促:拘谨,拘束
C.这两年,有点儿那个意思                                意思:意义,含义
D.父亲“哼”了一声,听不出情绪                         情绪:心情,心境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次见面,父母都似乎有数不清的问题问五爸,说明他们既关心五爸,又不了解他。
B.大人们口中的“叛逆”青年五爸,在生活中却是一个有魄力、有梦想、爱交友的人。
C.五爸问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心里感到莫名紧张,是因为他竟然一直在看我的作品。
D.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大量的回忆,既丰富了五爸的人物形象,又使文章叙事富于变化。
3.根据上下文,在原文横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不超过30个字。
4.随着经历、认识变化,“我”对五爸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5.本文题目“他从树上走来”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想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

她认为,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心里都要有一个“样式”,才能做好。

外婆做衣服是那么细致耐心,从量到裁到缝。她好像都在用心体会布的心情,一匹布要变成一件衣服,它的心情肯定也是激动充满着期待,或许还有几分胆怯和恐惧;要是变得不伦不类,甚至很丑陋,布的名誉和尊严就毁了,那时,布也许是很伤心的。

记忆中,每次缝衣,外婆都要先洗手,把自己的衣服穿得整整齐齐,身子也尽量坐得端正。外婆总是坐在光线敞亮的地方做针线活。她特别喜欢坐在院场里,在高高的天空下面做小小的衣服,外婆的神情显得朴素、虔诚,而且有几分庄严。

在我的童年,穿新衣是盛大的节日,只有在春节、生日的时候,才有可能穿一件新衣。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日常的服装。我们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也不感到委屈,这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都过着打补丁的日子,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婆在为我们补衣的时候,精心搭配着每一个补丁的颜色和形状,她把补丁衣服做成了好看的艺术品。

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些打满补丁的岁月里,外婆依然坚持着她朴素的美学,她以她心目中的“样式”缝补着生活。

除了缝大件衣服,外婆还会绣花,鞋垫、枕套、被面、床单、围裙都有外婆绣的各种图案。

外婆的“艺术灵感”来自她的内心,也来自大自然。燕子和各种鸟儿飞过头顶,它们的叫声和影子在外婆的心上和手上,外婆就顺手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外婆常常凝视着天空的云朵出神,她手中的针线一动不动,布,安静地在一旁等待着。忽然会有一声鸟叫或别的什么声音,外婆如梦初醒般地把目光从云端收回,细针密线地绣啊绣啊,要不了一会儿,天上的图案就重现在她的手中。读过中学的舅舅说过,你外婆的手艺是从天上学来的。

那年秋天,我上小学,外婆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双鞋垫和一个枕套。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我说,外婆,我的脚泡在水里,会冻坏的。

外婆说,孩子,泉水冬暖夏凉,冬天,你就想着脚底下有温水流淌,夏天呢,有清凉在脚底下护着你。你走到哪里,鱼就陪你走到哪里,有鱼的地方你就不会口渴。

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外婆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

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我童年时的一双鞋垫。那是我的私人文物。我保存着它们,保存着外婆的手纹。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已经过去三十年之久,它们已经变得破旧,真如文物那样脆弱易碎。只是那泉水依旧荡漾着,贴近它,似乎能听见隐隐水声,两条小鱼仍然没有长大,一直游在岁月的深处,几丛欲开未开的水仙,仍是欲开未开,就那样停在外婆的呼吸里,外婆,就这样把一种花保存在季节之外。

我让妻子学着用针线把它们临摹下来,仿做几双,一双留下作为家庭文物,还有的让女儿用。可是我的妻子从来没用过针线,而且家里多年来就没有了针线。妻子说,商店里多的是鞋垫,电脑画图也很好看。现在,谁还动手做这种活。这早已是过时的手艺了。女儿在一旁附和:早已过时了。

我买回针线,我要亲手“复制”我们的文物。我把图案临摹在布上。然后,我一针一线地绣起来。我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或许是孤寂和悲苦的,在孤寂和思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我一针一线临摹着外婆的手纹和外婆的心境。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的期待。我的手纹,努力接近和重叠着外婆的手纹。她冰凉的手从远方伸过来,接通了我手上的温度。注定要失传吗?这手艺,这手纹。

我看见天空上,水不会失传的云朵和月光。

我看见水里的鱼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

我隐隐触到了外婆的手。那永不失传的手上的温度。

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心”表现了外婆对生活认真的态度,把平凡乃至艰难的日子变得富有诗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B.“落”字表现出外婆对事物的观察非常认真,把它们的形与神都铭记于心,让这些成为自己临摹和创造的源泉。
C.两个“密密”,从直观的手纹过渡到内在的心情,就如“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密密”一样情韵悠长,耐人寻味。
D.妻女都说外婆的手艺“过时”了,意味着外婆的手艺在当下已经失去了价值,蕴含着“我”对已逝旧时光的无奈和感伤。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感情在记实中流露,记事由情感滋润,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B.本文采用双线结构,外婆的手艺是明线,我对外婆的情感是暗线,随着对外婆手艺描写的深入,我对外婆的理解和情感也在加深。
C.本文刻画人物时,虽然很少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但是外婆的形象仍饱满、立体、丰富,让人印象深刻。
D.本文语言平淡朴实,闪烁着哲理的光芒,这种风格与外婆质朴智慧的人生观,以及诗情画意的审美观相得益彰。
3.从文中外婆做的针线活的角度简析外婆这一人物形象。
4.文章最后三段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2-29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

林彬

四月,丁香花开的时节,在北京谢冕先生家的客厅里,谢先生身穿藏青色条纹西装,谈起故乡往事,谈起诗坛,春风满面。

他回忆起母亲绾着发髻,身着白色的夏布衣裙,在井边洗衣,荔枝花、龙眼花、柚子花次第飘落,母亲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镌刻在记忆里的一切是如此动人,化为文字更有着深情、诗意、哲思,让人难以忘怀。

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我会想起他在诗歌《爱简》《芦岸》中引的断句:“我是江南一竿竹/夜夜做着思乡的梦。”谢先生就像江南一竿竹,是挺拔峭直的,又是意蕴丰美的。如果是在月夜,那竿竹会有些淡淡的忧伤;如果是在有露的夜,那竿竹会流着思乡的泪。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过:“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给我们的最伟大的馈赠。”读谢先生关于故乡的童年记忆的文字,会情不自禁地浸润在他的地理意义故乡和精神意义原乡的情境和意绪中。在堪称经典的童年回忆之作《昨夜闲潭梦落花》中,那些关于母爱的细节描写、情感流动,正是谢先生童年生命体验的馈赠:

那是一座古老宅第幽深的院子,母亲的身子一起一伏。她的身前身后落满花瓣。那些花是细小的,细得呈粉状,龙眼花、荔枝花,都很细小,淡淡的黄色,淡淡的清香。荔枝花时早一些,龙眼花时晚一些,再就是柚子花了,柚子花花形大一些,它的香气很浓,熏得人醉。母亲就这样,搓着、浣着,伴随母亲的是静静院落的静静的亭午,近处有蝶影,远处是蝉鸣。日光透过浓密的树荫,花瓣雨也似的洒下来,花影,日影,搅成了我的迷蒙的童年。岁月就这样无声地流逝,正如亚热带的花无声地飘落。

福州有着亚热带湿润萧郁的自然环境,以及“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君看光禄吟台畔,夜夜华堂气吐虹”的“精神气候”,一如郁达夫说的“觉得最触目的,是这一派福州风雅的流风余韵”,这里适宜诗人生长。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一步一步,自信是认真的,不苟且,不妥协,也不玩世不恭和漫不经心,只是矜持地、凝重地踩着脚下的路,绕过陡峭,踏着荆棘,疼痛、红肿、瘀血,但不停步,只是一径地坚持着前行。日子如花,花瓣却雪片也似的落满了一地。

这段话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

之前我对谢先生的了解更多是他为新诗发展、文学批评所作的杰出贡献,在编辑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时,我似乎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那扇窗。

谢先生的童年、少年“是在硝烟和离乱中度过的”,小学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个又一个,中学接受西式教育,在课堂上写诗,迷恋上文学和诗歌,能一字不漏地背诵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读茅盾的《幻灭》《动摇》和巴金的《灭亡》《新生》,他是一个敏感、苦闷、早熟的少年。青年时代经历了六年军旅生活,当过文艺兵和南日岛连队文化教员等,那些岁月充满了“度诚的激情”,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他在故乡的人生经验、心灵历程,皴染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底色,塑造了他的人格基础,“多少保持了一些‘军人品质’”,但始终不能改变的是他“内心深处对于个性的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的渴望”。谢先生之所以成为日后的谢先生,是因为在少年时代心中就埋下了一粒饱满的种子。

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之一。在谢先生的文章中,童年、母爱,亲情、友情、师生之情,岁时、美食,诗人、诗歌,山川美景、人文精神,这些与故乡相关的人和事,烙着时代、民族的历史记忆,通过个体言说的方式,宏大而又细微地表现出来。

谢先生对诗人怀有特殊的情愫,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中收入他写林庚先生的文章三篇,写蔡其矫先生的文章四篇,写福建著名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的文章四篇。他一再地书写这些诗人,既有对诗人诗作的倾心激赏,也有诗人对诗人的惺惺相惜。

林庚先生是一位从容疏淡、清清雅雅的君子。“先生本色是诗人”,他完美地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生活到创作,从创作到学术,都是充分审美的”。林庚先生的学术路径深刻地影响了谢先生的学术研究。林庚先生代表了一代学人和诗人的风骨、风雅、风华,他所抵达的境界,诚如谢先生所说,值得我们“以毕生的心力倾慕他、追随他、仿效他”。

蔡其矫先生是谢先生着墨最多的诗人。蔡其矫是一位一手举剑、一手举玫瑰的纯粹诗人,面对苦难,历经沧桑,初心不改,一生都在追求美、爱、个性和自由。蔡其矫对美有着特殊的敏感,他毫不掩饰地追寻美,是那种心中眼中有光的人。谢先生说:“他造出了中国诗歌天空的一道特殊的风景,他是一个奇迹。”

2015年,我请谢先生担任福建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诗歌合集的主编,他欣然应允,并写了一篇题为《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的序。冰心代表小诗体,林徽因代表新月派,郑敏代表九叶诗人,舒婷代表朦胧诗,她们连缀在一起,串起了一部中国现代诗歌史,而且“这些概括了时代精神的代表性女诗人竟然都出自福建”,这是多么奇诡瑰丽的文学现象!四位不同时空的女诗人在一本书中美丽邂逅,那风景宛如“菩提树下清荫则是去年”,有着不可言说之妙。

舒婷在少女时代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从而走上了比她的前辈更艰辛的诗歌道路。在《岂止橡树,更有三角梅》一文中,谢先生写出了舒婷的心路历程。舒婷有幸与诗歌相遇,她的诗有一种“美丽的忧伤”“忧伤的美丽”。1977年,舒婷写出了震惊诗坛、激荡社会的《致橡树》,成为女性自尊、自爱的独立宣言。1981年,舒婷写了《神女峰》:“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与其在悬屋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正如谢先生所说,“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

秋风乍起,地上飘落了几朵栀子花、蓝雪花,让我想起林庚先生的《秋深》,想起“北平的秋来故园的梦寐轻轻如帐纱”,想起“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谢先生在中学时曾学写“林庚体”,他说:“我在那里找到了属于我的诗的感觉。”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悠远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

(本文为谢冕所著散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序言,有删节)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先生的文字将镌刻的记忆化为深情、诗意、哲思,他关于故乡的文字,或许有淡淡的忧伤,或许有愁苦的思念。
B.“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是谢先生的人生写照,他关于故乡的文字,给作者打开了重新认识谢先生的窗。
C.在谢先生的文章中,与故乡相关的那些人和事,烙着历史记忆,通过他的言说,表现出思乡是人类情感表达的基本母题。
D.出自福建的女诗人冰心、林徽因、郑敏、舒婷,代表不同的文学风格,她们串起了中国现代诗歌史,概括了时代精神。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季节、地点,细描了人物形象,为下文叙写相关的人和事、表达情感做了铺垫。
B.引用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既照应上文谢先生关于故乡的文字,又引出下文关于故乡童年的记忆。
C.文中插入谢先生童年、少年的回忆,交代了谢先生成为日后的谢先生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她有美丽的忧伤,忧伤使她成熟”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借谢先生的话写出了舒婷诗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成熟。
3.文章结尾写到“于是想到用林庚先生的诗句‘吹不起乡愁吹不尽旅思吹遍了人家’作为这篇文字的标题,它氤氲着乡愁,它有着绵长悠远的韵味,定然是谢先生喜欢的”,如何理解“氤氲”和“绵长悠远”的含意?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4.文中写到“谢先生骨子里是位诗人,他有着诗人的赤子之心,又有着洞察世事的智慧,他追求真理,特立独行,诗意的书写中充溢着真诚、坚忍、豁达”,本文是如何体现谢先生这些特点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2024-04-05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麻鞋

秦岭

一直想脚穿麻鞋,与时光一起走走。那脚印,该是另一番样子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许只有皮鞋、旅游鞋懂我所有旅程的山高水长,独缺麻鞋对岁月的丈量。儿时在老家天水,偶见两三伙伴脚穿玲珑轻巧的麻鞋去学堂,去田间,去赶集,那平地而起的开心在眉宇间荡漾。我曾问母亲:“您做的千层底用的也是麻线,为啥就不编麻鞋哩?”

母亲说:“你不晓得,人家那是清水麻鞋,多半是从清水那边捎来的。”

我这才明白,尽管天水处处有麻线,但不是所有的麻鞋都能像清水麻鞋那样出尽风头。清水那地儿像极了它的名字,清清如水、如水清清,应了句老话:“好水养好麻,好麻养麻鞋。”

在天水城求学时,我隔三差五要蹭几趟新华书店。某天,突然发现书店一侧的土特产市场冒出了一家出售清水麻鞋的摊位。摆摊的少年不仅脚穿麻鞋,手里还捧着一部世界名著。一聊方知,少年来自清水,家中贫困,全靠母亲编麻鞋为生。为了卖个好价,他只好辍学到天水租房卖鞋。他告诉我,清水麻鞋自古有名,当年杜甫写过“麻鞋见天子,衣柚露两肘”的诗句,于右任途经清水时写过《清水麻鞋歌》,吉鸿昌在天水举办武术大赛时,奖品就是清水麻鞋……那一刻,我眼前的麻鞋似乎不是麻鞋了,而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

蓬乱的头发,黝黑的皮肤,稚气未脱的脸。少年也就十三四岁。

“大哥,您买一双吧!”少年的热切期待像透明的火焰。

“买,一定买!”我说。

少年蹲下身子,不厌其烦地帮我试穿了至少五六双麻鞋。一问价钱,每双四元,我顿时窘红了脸,这价钱在当年至少可以买三部小说。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几天后,他还我的书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大哥,您是第一个借给我书的人。很想送您一双麻鞋,可我……送不起……”泪花在他的眼睛里打旋儿,但没有滴下来。我没见过这样的泪,清清如水、如水清清的那种,照得见麻鞋和大地。

终于走进清水,是我参加工作以后。古老、清澈的牛头河两岸荡漾着一层层碧波绿浪,那便是茂密、修长的麻汇成的无边海洋。县城的一家店铺里,几位正在编麻鞋的大姐配合默契,有的盘扎鞋底,有的穿扎鞋帮,有的缠扎鞋鼻,有的搓扎鞋带,有的勾扎鞋穗。那细柔的麻线、麻绳、麻辫在她们手中如白练飞舞。柜台上的一摞摞成品麻鞋,分明对我发出久违的呼唤。

可是,时过经年,我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麻鞋再好,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东西。我没买麻鞋,但没忘打听当年那个少年。大姐说:“连个名字都没有,咋找哩?那一茬人,都外出打工了。”说话间,柜台上的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

时光荏苒。我在几千里之外的天津落脚后,某天应邀赴四川参加一个甘肃老乡茶话会,主持活动的老乡居然脚穿一双麻鞋。“先生脚下,可是清水麻鞋?”我试探了一下。“大哥好眼力!我想告诉您的是,您是我特意安排邀请的嘉宾。”

他,正是当年那个卖麻鞋的少年。他告诉我,甘肃人下四川,真正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可穿上母亲编的清水麻鞋,他发现不管多难的路,都可以走一走。“那年去清水,我曾打听过您哩。”我感叹。“可归根到底,是我找到了大哥您啊。”

那天,他特意送我一双崭新的麻鞋。飞回天津的当天,我就穿上了清水麻鞋,一抬脚,却发现走进了岁月。

(选自2019年8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蓄满远古哨音的鸽子,是写满文化符号的信笺,是充满五谷味道的炊烟”运用排比,体现了清水麻鞋历史悠久、文化与生活气息浓厚。
B.“我顿时窘红了脸”说明了作者因囊中羞涩不能买鞋而感到难为情,“我主动把新买的一本书借给他”则是为了表达自己不能买鞋的歉意。
C.文章写了当年萍水相逢的卖鞋少年找到了“我”,也意味着“已习惯了用皮鞋迎合流行与时尚”的“我”又找回了对清水麻鞋的美好情感。
D.文章最后写作者一回到家就穿上了人家特意赠送的清水麻鞋,“却发现走进了岁月”,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预示着作者将开启新的人生。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水少年引用有关诗句和轶事来介绍清水麻鞋,一方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可读性,另一方面又让看似平凡的清水麻鞋平添一份神奇。
B.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细节表现细腻情感,“多了一层用旧报纸折的书皮”这一细节将少年对书籍的珍爱之情和对“我”的感激之情充分展现出来。
C.“麻鞋居然被游客抢购一空”与上文“麻鞋再好,似乎已成为过时的东西”形成了鲜明对比,突出了“我”对麻鞋出乎意料的抢手而大惑不解。
D.文章以清水麻鞋为线索,始于清水麻鞋,终于清水麻鞋,中间的时间跨度虽然很大,但是清水麻鞋一直贯穿其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请结合全文,谈谈清水麻鞋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4.文章的题目是“清水麻鞋”,作者却花费较多笔墨刻画了“清水少年”这一形象,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
2020-02-09更新 | 2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