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9 题号:214821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收脚印

肖曙光

萧家冲有个传说,一个人临死前,会去曾经到过的地方,把留在那里的脚印收回去,不留一点痕迹在人世间。傍晚时,阳气低的小孩,在暗淡的夜色里能看见那人的影子。

不管这是不是迷信,徐大娘是相信的,因为小时候,她就经历过这样的事。那天,晚饭后,她走出屋子,向暮色中的田垄望去,她盼望能见到当老师的父亲,但这天不是星期六,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回来,一定会给她带芝麻饼、柚子糖之类的零食。

她有点失望,正要进屋,忽然,瞥见一个影子在田垄中,虽然模糊不清,但从身形看像父亲。她擦了擦眼,那影子慢慢向她走来。是父亲!她惊喜不已。进了屋,连忙告诉母亲。母亲哪里肯信。她拽着母亲出来,打眼一望,田垄陷在一片昏暗中,不见父亲的身影。看花眼了,母亲斥责道。到了半夜,就接到父亲不幸坠楼的消息。

父亲是回来收脚印的。徐大娘一直这样认为。

那么这回,他是来收脚印的吗?徐大娘不敢信,也不愿意信。

徐大娘认识他纯属偶然。那天,她在家里做饭,一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说,到您这里搭伙,行吗?

徐大娘答应了。两人聊起了家常。徐大娘告诉他,村里穷,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了,儿子媳妇两年了也没回来过。

上面没派人来帮你们?他问道。

来是来了,只到村里转一转,乡里接待吃顿饭就走了,徐大娘说。菜炒好了。一碗酸菜,一碟豆腐。

太寒碜了,徐大娘有点不好意思。好吃!香哩。他竟然吃得津津有味。

徐大娘笑了,你是第二个夸我家饭菜香的人。第二个?第一个是谁?

第一个呀,好多年了。徐大娘说,听我婆婆说,是土改的时候,搞土改的干部来我家吃饭,他们夸我家的饭菜香,我婆婆经常提起哩。

那个时候,老百姓把自家最好的粮食拿出给干部们吃。干部呢,把饭菜偷偷地倒进锅里,或者拨到主人家儿女的碗里。他感叹道,那时干部不搞特殊化,实心实意帮群众,干群关系融洽。

是哩,徐大娘应和道,又问他,你咋知道这些?

我爷爷曾是名土改干部,经常跟我讲那些事,他说。

正吃着饭,乡长推门进来。看见他,乡长眼神有些慌乱,您……咋在这里?那边,我们都准备好了。

不去,不去。他摆摆手,又埋头吃饭。

乡长红着一张脸站在那里,表情很尴尬:招待不周到,您多包涵。

你们呀,一边扶贫一边铺张浪费,太不应该了。贫困群众需要扶贫,干部这里出了问题,也需要扶贫。他一脸严肃地用手指一指脑袋说。

吃完饭,他留下饭钱就走了。徐大娘后来才知道,他是来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的。临近中午,乡里安排吃饭,被他拒绝了。

在他的帮助下,村里百亩果园建起来了,满山满坡种上了柑橘、樱桃、水蜜桃树。观光农业开办起来了,吸引城里人来这里休闲旅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每家每户的土特产,可以通过合作社的网络平台销售。徐大娘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办起了养鸡场。

他来养鸡场,徐大娘特意宰了只鸡,想请他吃顿饭。上回那顿饭太不像样了,徐大娘满是歉意。

他哪肯吃,说,您的生活好了,我吃啥都开心。

徐大娘偷偷往他车里放了两盒土鸡蛋。几天后,他竟然把钱给了她,说,我是名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坏了规矩。

这天傍晚,孙子悄悄告诉她,看见张伯伯了。徐大娘一惊,他不是回去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薄雾笼罩下的村庄,安静寂寥,哪里有他的影子?但孙子语气很肯定:在山坡上见到他。

按说也不奇怪。好几次,徐大娘看到他在山岗上、田垄里、果树旁转悠。村里角角落落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徐大娘寻了一个遍,还是没见到他。问村主任有才,有才说,晚上有一个会,他早就回去了。

想起多年前的往事,徐大娘心神不定,一夜没睡好。天亮时,又问有才,有才打了几次电话,他都没接。出啥事了?徐大娘心里很忐忑。

这时有才告诉她,微信里说县城方向昨晚出了车祸。天啦,不会这么灵验吧?徐大娘悲伤地说,难道……怎么了?有才问。

难道张副县长昨晚是来收脚印的?徐大娘声音里带着哭腔。

不是,不是,有才喃喃道,不要迷信。良久,又指了指心窝说,他的脚印是收不走的,早就留在我们这里,是吧?

徐大娘点点头,眼眶里满是泪水。

正说着话,一辆轿车冲破晨雾,向村里驶来。一张熟悉的面孔在徐大娘的眼里清晰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两次到徐大娘家,第一次提出搭伙,第二次来看养鸡场并拒绝吃饭,这些都体现了“他”贴近群众、清正廉洁的形象。
B.“一碗酸菜。一碟豆腐”中“碗”“碟”两个量词,暗示酸菜多豆腐少,含蓄地表现了“他”来扶贫前徐大娘家生活的贫困。
C.文中大量使用“他”来指代张副县长,这样安排能够突出人物的代表性,表明“他”是扶贫干部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
D.徐大娘相信“收脚印”的传说,源于亲身经历,而村主任有才说“不是,不是”“不要迷信”,是因为他没有这样的切身体验。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展现“他”的扶贫成果时,本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不仅写徐大娘家的生活变化,而且整体概写村庄新貌,凸显扶贫意义。
B.本文除了直接对“他”的语言、行为等进行描写外,还用土改干部的形象正面衬托“他”,用之前的扶贫干部与乡长的形象来反面衬托“他”。
C.本文以徐大娘的幻觉结尾,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徐大娘希望张副县长平安的强烈意愿,既把这种意愿表达得深沉有力,也深化了主旨。
D.本文大量运用短小的段落,既让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又让时间跨度大的几个情节快节奏地推进,还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3.徐大娘在傍晚听到孙子说“看见张伯伯了”之后,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本文开篇讲述萧家冲“收脚印”的传说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

池莉

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我和秦静值夜班。防疫站的人基本走光了,只剩下科室主任闻达。从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他追踪流行病二十多年了,写作工作量极大的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个小时下班。闪电穿过云层,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黑压压地扫了过来。

电话骤然响起。

是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又来了,我们对它的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可怕,我们学习的流行病学教材是一九七七年印刷的,它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控制和消灭了霍乱、天花和鼠疫。”

我和秦静傻了眼,洪大夫在电话里大叫:“喂,我们该怎么办?”

秦静咬了咬牙,接过了电话:“洪大夫,你要以最快速度将粪样送到站里来。其次,隔离传染源。”

洪大夫大叫:“糟了!粪样培养是才出的结果,病人前天看完病就回家了。我得赶快查看疫情卡,一找到确切的地址就告诉你们。”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科室的人马全都冒雨赶回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恐惧,其他一无所知。站长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人们非常不满,于是到处是寻找闻主任的声音:“闻主任呢?闻达呢?”

闻达的出现使站里顿时有了秩序,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过来。站长如见救星,紧紧地握住闻达的手说:“乱成一锅粥了,现在看你的了。”

闻达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开出了一系列我们防疫站本来应该配备却一直没有的正规化设备清单,大大小小写满了三张纸。

闻达走路变得格外轻盈,皮鞋不再像平时那样不知深浅地摩擦地面,破旧的白大褂在他身后飞荡起来,使他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

他主动跟我们聊起往事:“我年轻时遇上一次鼠疫,是一九五二年,黑龙江的甘南县突然出现大量肺炎病人。传播之迅猛、死亡率之高震惊了政务院。消息传来,我立刻报名去了疫区,提出了紧急处理的流行病防治方案,我们获得了极大成功。”秦静说:“后来呢,闻主任?”

闻达说:“后来就是今天了,我又抓住霍乱了。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要记住,微生物与我们同在这个生活空间,它们的繁殖变异没完没了,一旦为它们提供了外因,就会造成发病。现在情况危急,我们今天必须封锁疫点。”

紧急行动小组成立,救护车一头冲进雨里,以最快速度朝一个叫“臭塘村”的地方飞去,霍乱病人肖志平居住在臭塘村。

我们兵分两路向臭塘村包抄过去。闻达率先接近村子,用电喇叭不停地喊话:“乡亲们,我是防疫站的流行病医生。你们这里流行一种肠道传染病,要求大家从现在起一律不要外出,等候我们的检查和治疗。”

消杀科的人背着喷雾器,准备进行卷帘式消毒。

村里的女人尖叫起来,拉着孩子到处躲藏。男人们拿起木棒、铁锤,在村口堵住了闻达,一把缴获了闻达手里的喇叭,凶狠地说:“少来这套,我们生病了会自己去医院。说实话,你们为什么要包围我们村子?后面围上来的人是不是要使用化学武器?”

闻达说:“不是不是,是来给你们消毒的。”

村民们怒火万丈:“我们没有毒,你们来消毒做什么?”

关键时刻,闻达急中生智叫消杀科的人把消毒液喷在自己身上。闻达在消毒液的淋浴下做出开心的样子给村民看,说:“是不是化学武器?我死了没有?”村民们观察了一会儿,便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我们成功封锁了疫点。有五个病人被我们检查了出来,当即就被塞进救护车送回了医院。

封锁区隔离了十四天,没有一个人有闪失,倒是我们防疫站的医生几乎都累病了。

从封锁区撤回来的那天,村民送了我们一程又一程。他们说:“我们最感激的是,你们让领导注意到了臭塘村。其实我们哪里有什么病?谁夏天不拉几次肚子?从来没有医生像你们这么好,实在是辛苦你们了!”

我们无奈地笑笑,走了。他们最终也不知道自己患的是霍乱。

因为严格的保密,事后没有我们所期待的辉煌。闻达回到了从前,依然每天下班之后写一个小时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走路又是拖泥带水了,鞋底总是摩擦地面,两只不同的皮鞋又穿在了他的脚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到洪大夫的电话,“我和秦静傻了眼”,说明“我”对霍乱的突然出现既感到震惊,又一时不知如何应对。
B.霍乱发生后,闻达开列的所需设备“写满了三张纸”,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防疫工作的轻视。
C.“这次的霍乱,我们也一定能够消灭。但这一次不是永远”这句话体现了闻达对病毒有着清醒的认识,发人深思。
D.送行时村民们对医护工作者心存感激,原因是他们认为我们消杀病毒,治愈了多年以来的疾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一只忙碌的喜气洋洋的燕子”,运用比喻手法,表现了闻达受到领导重视和设备完善后激动兴奋的心情。
B.小说开头“跳动”“穿过”“爆响”“扫”等词语,清晰地描绘出天气和时间的变化,渲染了霍乱发生时的恐怖气氛。
C.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事,能够增强故事真实性,拉近与读者距离,且和主要人物相互映衬,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小说插叙了闻达年轻时消灭鼠疫的情况,它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为后面消灭霍乱的情节发展做好了铺垫。
3.请简要分析闻达的鞋子在小说中的作用。
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流露出了作者哪些担忧。
2022-07-05更新 | 1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岳霖先生

汪曾祺

西南联大有许多很有趣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金先生是我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好朋友。沈先生当面和背后都称他为“老金”。大概时常来往的熟朋友都这样称呼他。关于金先生的事,有一些是沈先生告诉我的。我在《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一文中提到过金先生。有些事情在那篇文章里没有写进,觉得还应该写一写。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每一学年开始,给新的一班学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阳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压得比较低,脑袋总是微微地仰着。他后来配了一副眼镜,这副眼镜一只的镜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这就更怪了。后来在美国讲学期间把眼睛治好了,——好一些,眼镜也换了,但那微微仰着脑袋的姿态一直还没有改变。他身材相当高大,经常穿一件烟草黄色的麋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联大的教授穿衣服是各色各样的。闻一多先生有一阵穿一件式样过时的灰色旧夹袍,是一个亲戚送给他的,领子很高,袖口极窄。联大有一次在龙云的长子、蒋介石的干儿子龙绳武家里开校友会,——龙云的长媳是清华校友,闻先生在会上大骂“蒋介石,王八蛋!混蛋!”那天穿的就是这件高领窄袖的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有一阵披着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蓝色毡子的一口钟。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他的眼神即使是到美国治了后也还是不大好,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他就这样穿着黄夹克,微仰着脑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联大新校舍的一条土路上走着。

金先生教逻辑。逻辑是西南联大规定文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班上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坐得满满的。在中学里没有听说有逻辑这门学问,大一的学生对这课很有兴趣。金先生上课有时要提问,那么多的学生,他不能都叫得上名字来,——联大是没有点名册的,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就都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一穿蓝毛衣、黄毛衣的极少。问题回答得流利清楚,也是件出风头的事。金先生很注意地听着,完了,说:“Yes!请坐!”

学生也可以提出问题,请金先生解答。学生提的问题深浅不一,金先生有问必答,很耐心。有一个华侨同学叫林国达,操广东普通话,最爱提问题,问题大都奇奇怪怪。他大概觉得逻辑这门学问是挺“玄”的,应该提点怪问题。有一次他又站起来提了一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Mr林国达isperpendiculartotheblackboard(林国达垂直于黑板),这是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当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没有错误。林国达游泳淹死了。金先生上课,说:“林国达死了,很不幸。”这一堂课,金先生一直没有笑容。

有一个同学,大概是陈蕴珍,即肖珊,曾问金先生:“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逻辑课的前一半讲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周延、不周延、归纳、演绎。。。。还比较有意思。后半部分全是符号,简直像高等数学。她的意思是:这种学问多么枯燥!金先生的回答是:“我觉得它很好玩。”除了文学院大一学生必修课逻辑,金先生还开了一门“符号逻辑”,是选修课。这门学问对我来说简直是天书。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金先生讲着,有时会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这堂课就成了他们师生二人的对话。

王浩和我是相当熟的。王浩的相貌颇“土”,脑袋很大,剪了一个光头,——联大同学剪光头的很少,说话带山东口音。他现在成了洋人——美籍华人,国际知名的学者,我实在想像不出他现在是什么样子。前年他回国讲学,托一同学要我给他画一张画。我给他画了几个青头菌、牛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还有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火腿是很少入画的。我在画上题了几句话,有一句是“以慰王浩异国乡情”。王浩的学问,原来是师承金先生的。一个人一生哪怕只教出一个好学生,也值得了。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听说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有几个联大同学,陈蕴珍、王树藏、刘北汜、施载宣(肖获),住在金鸡巷。楼上有一间小客厅。沈先生有时拉一个熟人去给少数爱好文学写写东西的同学讲一点什么。金先生有一次也被拉了去。他讲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题目是沈先生给他提出的。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人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先生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他讲着讲着,忽然停下来:“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他把右手伸进后脖领,捉出了一个跳蚤,捏在手指里看看,甚为得意。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联大教授里不少光棍,杨振声先生曾写过一篇游戏文章《释鳏》,在教授间传阅),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云南出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比输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

金先生朋友很多,除了哲学的教授外,时常来往的,据我所知,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沈从文,张奚若……君子之交淡如水,坐定之后,清茶一杯,闲话片刻而已。金先生对林徽因的谈吐才华,十分欣赏。现在的年轻人多不知道林徽因。她是学建筑的,但是对文学的趣味很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如《窗子以外》《九十九度中》风格清新,一时无二。林徽因死后,有一年,金先生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老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到了之后,金先生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毛主席曾经对他说:“你要接触接触社会。”金先生已经八十岁了,怎么接触社会呢?他就和一个蹬三轮车的约好,每天拉着他到王府井一带转一大圈。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轮上东张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王府井人挤人,熙熙攘攘,谁也不会知道这位老先生是一位一肚子学问、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大哲学家。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除了一本大学丛书里的《逻辑》,我所知道的,还有一本《论道》。我对金先生所知甚少。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趣”是这篇散文之“眼",全文围绕这两个字生发、展开。作者选择了多件事,从外到内,由形及神,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来突出金岳霖先生。
B.作者用大段的文字写王浩,这与金先生不相关,游离于文章的中心,可见作者对金岳霖不了解,只能通过写自己认识的人来写听说过的金先生。
C.文末“希望熟知金先生的人把金先生好好写一写。联大的许多教授都应该有人好好地写一写”与开头“觉得还应该写一写”相呼应,首尾圆合。
D.文章以恬淡作底蕴,克制而又有神采,内敛而又不宣泄。文章中时有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闲笔”,增添了文章的意趣,体现了散文的散之美。
2.请简要概括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点,并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
3.这篇散文通过“有趣”的情节与细节,塑造了一个站在这些情节与细节背后的高大的人物形象与其精神世界。试探讨“有趣”的细节与“真”性情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021-07-26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怆的狼歌

姜戎

晚饭后,包顺贵从毕利格家来到陈阵的蒙古包。他发给了陈阵和杨克一个可装六节电池的大号电筒,以往这是马倌才有资格用的武器和工具。包顺贵特别交待了任务:如果狼群攻到羊群旁边,就开大手电,不准点爆竹,让你们家的狗缠住狼。我已经通知你们附近几家,一见到灯亮,大伙都得带狗过来围狼。

包顺贵笑着说:想不到你们养条小狼,还有这么大的好处。要是这次能引来母狼和狼群,再杀它个七八条狼就算胜利。这回大狼可得上当啦,你们俩得小心点。不过嘛你们也得准备铁棒铁锹,以防万一。

这场草原上前所未有的以狼诱狼战,虽然后果难以预料,但已给枯燥的放牧生活增添了许多刺激。有几个特别恨狼,好久不上门的年轻马倌羊倌,也跑来问情况和熟悉环境地形,他们对这种从来没玩过的猎法很感兴趣。一个羊倌说,母狼最护崽子,它们知道狼崽在这儿一定会来抢的,最好每夜都来几条母狼,这样就能夜夜打到狼了。一个马倌说,狼吃了一次亏,再不会吃第二回。另一个羊倌说,要是来一大群硬冲怎么办?马倌说,狼再多也没有狗多,实在不行那就人狗一块上,打灯乱喊开枪放炮呗。

人们都走了以后,陈阵和杨克心事重重地坐在离小狼不远的毡子上,两人都深感内疚。杨克说:如果这次诱杀母狼成功,这招实在是太损了。掏了人家的全窝崽子还不够,还想利用狼的母爱,把母狼也杀了。以后咱俩真得后悔一辈子。

上半夜,毕利格老人又来了一趟。老人坐在两人旁边,默默抽旱烟,抽了两烟袋锅以后,老人像是安慰他的两个学生,又像是安慰自己,低声说道:过些日子蚊子一上来,马群还要遭大难,不杀些狼,今年的马驹子就剩不下多少了,腾格里也会看不过去的。

杨克问:阿爸,依您看,今晚母狼会不会来?

老人说:难说啊,用人养的小狼来引母狼,我活了这把年纪,还从来没使过这种损招,连听都没听说过。包主任非叫大伙利用小狼来打一次围,马驹死了那么多,不让包主任和几个马倌杀杀狼消消气,能成吗?

老人走了。盆地草场静悄悄,只有羊群咯吱吱的反刍声,偶尔也能听到大羊甩耳朵轰蚊子的扑噜噜的声音。

午夜刚过,狼嗥准时响起。狼群又发动声音疲劳战,三面山坡,嗥声一片。全队的狗群立即狂吠反击,巨大的声浪扑向狼群。狼嗥突然停止,但是狗叫声一停,狼嗥又起。几个回合过去,已经吼过一夜的狗群,认为狼在虚张声势,便开始节约自己的声音弹药,音量减弱,次数减少。

陈阵惊醒。狼圈里铁链声哗哗作响,小狼早已急得围着狼圈团团转。陈阵的嘴唇有些发抖,悄声说道:狼群的主力是冲着咱们的小狼来了,狼的记性真没得说。杨克手握大电筒,也有些害怕。他摸了摸书包里的大爆竹说:要是狼群集体硬冲,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你打手电报警,我就往狼群里扔手榴弹

侧耳细听,此夜的狼嗥声与前一夜的声音明显不同。前一夜的嗥声比较单一,只是骚扰威胁声。而此夜的狼嗥声却变化多端,高一声低一声,其中似乎有询问、有试探,甚至有母狼急切呼儿唤女的意思。陈阵听得全身发冷。

草原上,母狼爱崽护崽的故事流传极广:为了教狼崽捕猎,母狼经常冒险活抓羊羔;为了守护洞中的狼崽,不惜与猎人拼命;为了狼崽的安全,常常一夜一夜地叼着狼崽转移洞穴;为了喂饱小狼,常常把自己吃得几乎撑破肚子,再把肚中的食物全部吐给小狼;为了狼群家族共同的利益,那些失去整窝小崽的母狼,会用自己的奶去喂养它姐妹或表姐妹的孩子。

而此刻,在春天里失去狼崽的母狼们,全都悲悲切切、怀有一线希望地跑来认子了。它们明明知道这里是额仑草原上营盘最集中、人狗枪最密集的危险之地,但是母狼们还是冒险逼近了。陈阵在这一刹那,真想解开小狼的皮项圈,让小狼与它那么多的妈妈们,母子团聚。然而,他不敢放,他担心只要小狼一冲出营盘的势力范围,自家或邻家的大狗,马上就会将它当做野狼,一拥而上把它撕碎。他也不敢把小狼带到远处黑暗中放生,那样,他自己就陷入了疯狂的母狼群中……

小狼似乎对与昨夜不同的声音异常敏感,它对三面六方的呼唤声,有些不知所措。它显然听不懂那些奇奇怪怪、变化复杂的嗥声,更不知道应当如何回应。狼群一直得不到小狼的回音,嗥声渐少。它们可能也不明白昨夜听到的千真万确的小狼嗥声,为什么不再出现了。

就在这时,小狼坐稳了身子,面朝西北开始发声。它低下头,呜呜呜地发出狼嗥的第一关键音,然后憋足气,慢慢抬头,音终于转换到音上来。呜呜呜……欧……欧……,小狼终于磕磕绊绊完成了一句不太标准的狼嗥声。

三面狼嗥戛然而止。

小狼等了一会,不见回音,就自顾自进一步开始发挥。它低头憋气,抬头吐出一长声。这次小狼终于完全恢复到昨夜的最高水平:呜……欧……,欧声悠长,带着奶声奶气的童音,像长箫、像薄簧、像小钟、像短牛角号,尾音不断,余波绵长。小狼对自己的这声长嗥极为满意,它不等狼群回音,竟一个长嗥接着一个长嗥,过起瘾来了。由于心急,嗥声的尾音稍稍变短。它的头越抬越高,直到鼻头指向腾格里。小狼的音质极嫩、极润、极纯,如婴如童,婉转清脆。在悠扬中它还自作主张地胡乱变调,即兴加了许多颤音和拐弯。

两人听得如痴如醉。杨克连连点头说:像!越听越像。那么多的蒙古民歌,几乎没有一首歌,不带长长的颤音和拐弯拖音的。可惜没有录音机,要是能把狼嗥狼歌和蒙古民歌,都录下来再作比较,那就一定能找出两者的关系来。陈阵说:苍凉悠长,像草原一样辽阔,可没人知道蒙古歌的源头原来是狼。

(节选自《狼图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原上前所未有的“以狼诱狼战”,会给马倌羊倌们枯燥的放牧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因此赢得了草原人的拥护和支持。
B.老人像是安慰他的两个学生,又像是安慰自己,低声说道……,这些细节表现了老人不忍杀狼又无法回避的矛盾心情。
C.文末“两人听得如痴如醉”,甚至在狼歌中听出了蒙古民歌的苍凉悠长,这种狼性孕育了草原文化,隐含作者礼赞之情。
D.文章穿插草原上母狼爱崽护崽的故事,突出了狼群感人肺腑的亲情,丰富了情感主题,也在情节上起到舒缓延迟的效果。
2.关于文中“群狼和小狼对嗥”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对小狼和狼群嗥叫的细致描摹,写出了狼嗥声中丰厚的人性意味。
B.狼群对嗥,看似几句简要对答,但作者描摹场景十分鲜明,让读者身临其境。
C.小狼不见回音,就在狼群嗥叫声的启发下进一步发挥,从而学会了真正的狼嗥。
D.文章细写小狼长期圈养后第一声长嗥的诞生,表现了它自由天性的保存和回归。
3.小说中知青陈阵和杨克对狼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4.自古以来,狼一直扮演着一个凶恶狡诈的角色,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字往往诠释坏的含义,本文却塑造了不同以往的狼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3-04-12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