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7 题号:215152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王开岭

①“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绕的旧影?

②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斯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

③地址只象征方位、坐标和地理路线,而地点是个生活空间,是个有根、有物泉、有丰富内涵的信息体,它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着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比如说“什刹海”“南锣鼓巷”“鲁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点,去了便会收获你想要的东西。再比如传说的“香格里拉”,即是个被精神命名的地点,而非地址——即使你永远无法抵达、只能诗意消费,也不影响其存在和意义,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④安东尼·奥罗姆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有个重大发现:现代城市太偏爱“空间”却漠视“地点”。在他看来,地点是个正在消失的概念,但它担负着“定义我们生存状态”的使命。“地点是人类活动最重要、最基本的发生地。没有地点,人类就不存在。”

⑤其实,“故乡”的全部含义,都将落实在“地点”和它养育的内容上。简言之,“故乡”的文化任务,即演示“一方水土一方人”之逻辑,即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之出处,若抛开此任务,“故乡”将虚脱成一记空词、一朵谎花。

⑥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是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王致和臭豆腐……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⑦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是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⑧“空间”的本能是膨胀和扩张,它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地点”的乖性是沉静和忠诚,无形中它支持保守与稳定,二者的遭遇折现在城市变迁中,即城区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而熟悉的地点和传统街区,正承受垃圾的命运。其实,任何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险,都是对“地点”的伤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广州,一个人再把它唤作“故乡”,恐怕已有启齿之羞——一方面,大城欲望制造的无边无际,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没人能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没人再能如数家珍地描叙和盘点它,没人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人”。

⑨另一方面,由于它极不稳定,容颜时时变幻,布局任意涂改,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暂时、偶然。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记不住它,产生不了依赖和深厚情怀。总之,它不再承载光阴的纪念性,不再对你的成长记忆负责,不再有记录你身世的功能。

⑩面对无限放大和变奏、一刻也不消停的城市,谁还敢自称其主?

⑪所有人皆为过客,皆为陌生人,你的印象跟不上它的整容。而它“旧主”们,更成了易迷路的“新人”,如此无常的城市里,人和地点间已失去了最基本的约定,同一位置,每年、每月、每周看到的事物都闪烁不定,偶尔,你甚至不如一个刚进入它的人了解某一部位的现状。

⑫吹灯拔蜡的扫荡芟除,无边无际的大城宏图,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⑬无数“地点”在失守,被更弦易帜。

⑭无数“故乡”在沦陷,被连根拔起。

⑮“我回到故乡即胜利。”自然之子叶赛宁如是说。沈从文也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他们算是幸运,那个时代,故乡是不死的。至少尚无征兆和迹象,让游子担心故乡会死。

⑯是的,丧钟响了。是告别的时候了。每个人都应赶紧回故乡看看,赶在它整容,毁容或下葬之前,当然还有个选择:永远不回故乡,不去目赌它的死。

⑰没有故乡,没有身世,人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

⑱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⑲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

⑳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故乡不是地址和空间,而是地点,因为地点是繁殖记忆与情感、承载人生活动和岁月内容的信息体。
B.作者认为“故乡”肩负着追溯一个人重要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出处等文化任务,若不能实现此任务,故乡也就失去了其重要价值。
C.更新太快和丧失边界让“故乡”有失去本位的危险,更新快就无相对牢固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丧失边界则意味着很难再从整体上把握和介入它,只能消费其极小一部分。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地址和地点的对比,空间和地点的对比,老人和年轻人关于“故乡”理解的对比,叶赛宁、沈从文时代的故乡不死与现在故乡消失的丧钟已响的对比。
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整容”“毁容”“下弊”三个词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第4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花落四合院

陈愉庆

我家在西单横二条32号住了十年,那是我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直到很多年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女儿,可进入梦乡的,仍然总是童年时的家。门前长廊下两株高过屋檐的西府海棠,绽放着满树花朵,在我的梦境里轻轻摇曳。

来到北京后不久,我们便迁入了西单横二条一座三进的四合院,它成了都市计划委员会员工的宿舍大院。整座院子的大门坐北朝南,朱红色的大门两旁,蹲着一对龇牙咧嘴的石狮子。可横二条胡同是南北向,胡同两边的宅院大门就不得不朝东或朝西了。不知是否出于风水考虑,这座宅院在朝南的正门外又套了一座很空旷的院予,院子的东面加了两扇可以朝左右滑行一百八十度的大门,这样,空院子就成了一个停车场。院子的西头有一个很大的公厕,厕所后面是一株不知经历过多少代的老榆树,遮天蔽日的树冠里藏了一只只鸦巢。每天傍晚,不管在院子里玩得多么尽兴,只要抬头望见归巢的鸦群,孩子们就知道大人要下班了,该回家吃晚饭了。

横二条家中的家具,很多都是梁思成先生亲自陪父亲去琉璃厂等地选购的。梁先生帮父亲挑了张一米八长的明式长方形餐桌、四把明式圈椅、两把官帽靠背椅。他告诉父亲,我的眼力不会错的,这是真正的明代海南黄花梨,而且可能是从皇宫出来的东西。

父亲不通文物鉴别,戏言道“皇上也爱吃西餐吗?正好是西餐桌的尺寸。”

梁先生说:“那是祭祖或拜天地时放烛台和供品的,也可能是皇上大婚时拜天地用的。”

我听父亲说过梁先生对文物古董具有非凡的鉴别能力。一次,梁先生到老同学陈植家里去做客。陈植的叔父陈叔通是有名的文物收藏家。他拿出一尊三面佛对梁思成说:“你如果能说出这座佛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梁先生看了看,立即说这是北魏时期的作品。陈老先生惊诧万分,想不到侄儿的这位年轻同窗竟有这等眼力。梁先生笑说“还有什么要考我的吗?”陈叔通先生连连摆手,“再猜下去,我的古董都要搬到你家去了!”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陈老先生非要梁先生把这件贵重的三面佛带走。梁先生坚辞拒绝。第二天,老同学陈植捧着那尊佛像到了梁家说,叔父要梁思成务必收下。君子之交,一诺千金,哪有食言之理?岂不陷叔父于不义?深知梁先生眼力的父亲立即遵命买下这张餐桌。

父亲在一堆旧家具中发现了一只黄花梨古筝琴几,长约一米五,高、宽各约一尺多,案面两端有小翘头,牙板双端呈卷云头状花纹;不仅造型简洁,而且色泽与餐桌匹配,父亲如获至宝,把这张琴几做了沙发前的茶几。梁先生连呼“妙哉”,还说这就叫创意。

梁先生又帮父亲选购了花梨木写字台、花梨木餐边柜、角柜。那天还买了三只大花瓶。一只是黑地彩绘的花卉如意耳瓶,高约两尺多,“放在屋角,插几枝常青植物,就是插几束干枝也别具一格。”梁先生建议道。另一只是瓶身硕大粗壮,是元代梅瓶式样的青花瓷。还有一只是长颈球腹圈足的青花赏瓶,约有一尺多高。父亲把两只青花瓷瓶改成了灯座,配了两只白色百折绢丝灯罩。后来梁先生来我家做客,指着我家用蓝印花土布做成的窗帘说:“你的民族化更彻底嘛!”母亲指指父亲道:“我说太标新立异了,他非说要和这房子的建筑风格统一,还说这样才更配那两只青花瓷瓶!”梁先生大笑。

父亲对有木雕门楣的烟榻做了些许改装。东西两侧的墙上钉了隔板,成了孩子们的书架。烟榻上铺了厚厚的垫子,北窗的窗台下放了一溜儿松软的靠包。这里立即成了我和弟弟的乐园。倚在靠包上看小人书,躺在厚垫子上睡觉,翻筋斗;趴在窗台上看白云在紫丁香间穿行游走……

三进三出的四合院里住了大约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都委会”里的同事。陈干、项彬南、张汝良、汪国瑜、沈永铭……这些刚刚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夫妇来自南京中央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工学院,也有不远万里刚从英国回到祖国的杨南生、莘耘尊夫妇,从香港回来的周文正夫妇,印尼归侨梅乾振夫妇……同事们的年龄不比父亲小多少,因为父亲在南京中央大学做过教授,天经地义地就成了“长辈”。父亲很为自己这支年轻的团队自豪。无论严冬酷暑,只要有工作,大家登上自行车就呼啸而去。办公室做不完的事情,下了班挑灯夜战,甚至通宵达旦也从无怨言。一旦完成了工作,全院的邻居们又会尽情狂欢。

沈永铭是清华建筑系毕业的才子,高大消瘦的沈永铭儒雅而又帅气,刚刚结婚的新娘汤纪敏娇俏玲珑,是丈夫清华大学的同窗。新婚夫妇住在中院过廊旁边一间十几平米的屋子里,每次路过那间挂着淡粉色窗幔的小屋,我眼前就会出现新娘汤纪敏依偎在新郎身边那幸福娇羞的笑容。因为我们全院的男女老幼都参加了他们在市政府办公楼举行的婚礼。机敏活跃的沈永铭是宿舍大院每次联欢活动的组织者。周末夏夜的傍晚,邻居们陆续走进我们后面的大院儿,回廊上坐满了嗑瓜子、吃西瓜、谈笑风生的年轻夫妇。孩子们在回廊中间追逐嬉笑,大呼小叫,女孩子们争着去采花池里能染指甲的凤仙花,男孩子交换起手里的玻璃弹球和“洋画儿”。

月亮升起来了。《山楂树》和《红莓花儿开》的乐曲也从旧留声机里淌了出来。一对对舞伴走下回廊的台阶,在大院的方砖地上快乐地旋转。沁着茉莉花香的晚风中,年轻女人的“布拉吉”裙子,犹如一朵朵月光下盛开的牵牛花。

我家卧室西头的卫生间门外是一个可以通回廊的小院子。但整座大院的三个院子,一共只有两个公厕。父亲非叫母亲打开我家卫生间的大门,让等不及如厕的邻居来我家方便。

假日里,家家飘出各异的饭菜香气。走进任何一个邻居家里,都会被主人邀上餐桌,吃得心满意足。院子里的人家不必锁门,谁家也没丢过东西。哪家的孩子生病了,大家都会过来探望帮忙。下雨了,不管什么人在家,都会把大家晾在绳上的衣服收回来……

后来,除个别的几个人,“都委会”住在横二条四合院的同事们几乎都命途多舛。他们为《梁陈方案》[注]付出了青春岁月。他们的付出,并不是为了什么与梁思成或陈占祥的私交,而是为了实践一种科学的理念和信仰,为了献身于保护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化遗产,他们都是千年古都默默无闻的忠实守护者。他们的名字,同样不该被遗忘。

【注】《梁陈方案》: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陈占祥,城市规划专家。建国初期,梁思成、陈占祥两位建筑专家对新中国的首都古都北京提出行科学规划的建筑方案。作者是陈占祥的女儿。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作者不厌其烦地介绍所居住的四合院的布局、方位,除了表现北京古都民居建筑的特点之外,还隐隐透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B.文章用大量篇幅叙述梁思成先生帮助父亲挑选家具,表现出二人同为建筑师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父亲不如梁先生那么有文物鉴别力的一丝遗憾。
C.四合院里住的十来户人家都是父亲的同事,他们大都是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夫妇,父亲学历最高,所以天经地义地就成了他们尊敬的“长辈”。
D.父亲富有巧思,热爱生活,他改造器物,有的颇有创意,有的具有民族化的风格,有的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这些器物都是梁先生选购的。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四合院里花类繁多,有西府海棠、紫丁香、凤仙花、茉莉花等,花开花落既照应了标题,又构成全文线索,使文章形散而神聚。
B.本文有饱满的生活细节描写,如梁先生鉴定三面佛年代的奇事,父亲改造家具装饰时梁先生的打趣,既富有情趣,又风雅备至。
C.文章叙事怀人,叙写了许多历史名人的日常生活,虽然描写的人物众多,但繁笔和简笔各尽其妙,且语言典雅华丽,字字珠玑。
D.作为回忆性散文,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从细腻温婉的女性视角讲述童年故居里的人事变迁,文章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感伤的氛围。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艺术效果。
4.这篇散文以记人为主,四合院里居住的都是建筑专家,他们身上既有科学家的品格,也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6-04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B.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因为村庄太多D.因为树太茂密
2.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B.拟人C.夸张D.对比
3.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
B.树龄在百年以上
C.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4.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5.通读全文,说说“树”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1-05-26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鬼与狐

老舍

我所见过的鬼都是鼻眼俱全,带着腿儿,白天在街上溜达的。夜间出来活动的鬼,还未曾遇到过;不是他们的过错,而是因为我不敢走黑道儿。平均地说,我总是晚上九点后十点前睡觉,鬼们还未曾出来;一睁眼就又天亮了。据说鬼们是在鸡鸣以前回家休息的。所以我老与鬼们两不照面,向无交往。即使有时候鬼在半夜扒着窗户看看我,我向来是睡得如死狗一般,大概他们也不大好意思惊动我。据我推测,鬼的拿手戏是吓唬人,那么,我夜间不醒,他也就没办法。就是他想一口冷气把我吹死,到底未能先使我的头发立起如刺猬的样子,他大概是不会过瘾的。

假若黑夜的鬼可以躲避,白天的鬼倒真没法儿防备。我不能白天也老睡觉。只要我一上街,总得遇上他。有时候在家中静坐,他会找上门来。夜里的鬼并不这样讨人嫌。还有呢,(甲)夜间的鬼有种种奇装异服与怪脸面,使人一见就知道鬼来了,如披散着头发,吐着舌头,走道儿没声音,和驾着阴风,等等。这些特异的标志使人先有个准备,能打呢就和他开仗,如若个子太高或样子太可怕呢,咱就给他表演个二百米或一英里竞走,虽然他也许打破我的纪录,而跑到前面去,可是到底我有个希望。白天的鬼,哼,比夜间的要厉害着多少倍,简直不知多少倍。第一,他不吐舌头,也不打旋风;他只在你不留神的时候,脚底下一绊,你准得躺下。他的样子一点也不见得比我难看,十之八九是胖胖的,一肚子鬼胎。他要能吓唬你,自然是见面就“虎”一气了;可是一般地说,他不“虎”,而是嬉皮笑脸地讨人喜欢。等你中了他的计策之后,你才觉出他比棺材板还硬还凉。他与夜鬼的分别是这样:夜鬼拿人当人待,他至多不过希望拉个替身;白日鬼根本不拿人当人,你只是他的诡计中的一个环节,你永远逃不出他的圈儿。夜鬼大概多少有点委屈,所以白脸红舌头地出出恶气,这情有可原。白日鬼什么委屈也没有,他干脆要占别人的便宜。夜鬼不讲什么道德,因为他晓得自己是鬼;白日鬼很讲道德,嘴里讲,心里是男盗女娼一应俱全。更厉害的是他比夜鬼的心眼多,他知道怎样有组织,用大家的势力摆下迷魂大阵,把他所要收拾的一一地捉进阵去。在夜鬼的历史里,很少有大头鬼、吊死鬼等联合起来做大规模运动的。白日鬼可就两样了,他们永远有团体,有计划,使你躲开这个,躲不开那个,早晚得落在他们的手中。夜鬼因为势单力孤,他知道怎样不专凭势力,而有时也去找个清官,如包老爷之流,诉诉委屈,而从法律上雪冤报仇。(乙)白日鬼不讲这一套,世上的包老爷多数死在他们的手里,更不用说别人了。这种鬼的存在似乎专为害人,就是害不死人,也把人气死。他们什么也晓得,只是不晓得怎样不讨厌。他们的心眼很复杂,很快,很柔软——像块皮糖似的怎揉怎合适,怎方便怎去。他们没有半点火气,地道的纯阴,心凉得像块冰似的,口中叼着大吕宋烟

这种无处无时不讨厌的鬼似乎该有个名称,我想“不知死的鬼”就很恰当。这种鬼虽具有人形,而心肺则似乎不与人心人肺的标本一样。他在顶小的利益上看出天大的甜头,在极黑暗的地方看出美,找到享乐。他吃,他唱,他不知道死。这种玩意儿们把世界弄成了鬼的世界,有地狱的黑暗,而无其严肃。

鬼之外,应当说到狐。在狐的历史里,似乎女权很高,千年白狐总是变成娇艳的小娘子——可惜就是有时候露出点小尾巴。虽然有时候狐也变成白发老翁,可是究竟是老翁,少壮的男狐精就不大听说。因此,鬼若是可怕,狐便可怕而又可喜,往往使人舍不得她。她浪漫。因为浪漫,狐似乎有点傻气,至少比“不知死的鬼”傻多了。修炼了千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化为人形,不刻苦地继续下功夫,却偏偏为爱情而牺牲,以致被张天师的掌手雷打个粉碎,其愚不可及也。况且所爱的往往不是有汽车高楼的痴胖子,而是风流年少的穷书生,这太不上算了,要按着世上女鬼的逻辑说。

狐的手段也不高明。对于得罪他们的人,只会给饭锅里扔把沙子,或把茶壶茶碗放到厕所里去。这种办法太幼稚,只能恼人而不叫人真怕他们。于是人们请来高僧或捉妖的老道,门前挂上符咒,老少狐仙便即刻搬家。在这一点上,狐远不及鬼,尤其不及白日的鬼。鬼会在半夜三更叫唤几声,就把人吓得藏在被窝里出白毛汗,至少得烧点纸钱安慰安慰冤魂。至于那白日鬼就更厉害了,他会不动声色,跟你一块吃喝的工夫,把你送到阴间去,到了阴间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我以为说鬼与狐的故事大概多数的是为造成一种恐怖,故意地供给一种人为的哆嗦,好使心中空洞的人有些一想就颤抖的东西。在这个目的以外,也许还有时候含着点教训,如鬼狐的报恩等。不论是怎样吧,写这样故事的人大概都是为避免着人事,因为人事中的阴险诡诈远非鬼所能及;鬼的能力与心计太有限了,所以鬼事倒比较容易写一些。至于鬼狐报恩一类的事,也许是求之人世而不可得,乃转而求诸鬼狐吧。

(写于1936年7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鬼在“讲道德”上似乎大相径庭,相较而言,真小人的夜鬼易提防,伪君子的白日鬼难识破。
B.作者觉得为了年少风流的穷书生,牺牲千年修行、乃至魂飞魄灭的千年白狐愚不可及,不值得同情。
C.作者笔下“白脸红舌头”的夜鬼有别传统厉鬼的形象,其“出恶气、故意吓人”的行为并不可怕。
D.白日鬼虽具有人形,但心眼很复杂,重利贪乐,把人间变成鬼的世界,作者称其为“不知死的鬼”。
2.下列对文本中甲乙两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对夜鬼的外貌、动作等描写,突出了“使人一见就知”的特异标志,表明人们可做好应对准备。
B.乙处,这段话运用了多种手法,突出了白日鬼行事的阴冷恶毒,及作者对他们的极端痛恨的心理。
C.甲乙两处描写,将夜间鬼和白日鬼的行事手段形成鲜明对比,影射当时社会人性的黑暗与可怕。
D.甲乙两处,语言庄重简洁,其中有自嘲,有反话,有鞭挞,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
3.本文中的夜间鬼、白日鬼、狐都各有哪些性格?请简要概括。
4.有人评价老舍的散文“有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3-06-30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