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2 题号:2154534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柴老张

杨林

首先从标题上的这个“斫”字说起。

在我的家乡云南边陲小城腾冲,当地人说用刀、斧等砍、劈如木柴、石头等东西,甚至是用脚踢人、石头等动作,这个动词的发音都是“zhuà”。

我认真查阅字典,找不到这样发音的字,却发现“斫”字和“zhuà”读音相近,意思相同。“斫”字应该是被我们传承了悠久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原文化的腾冲人民,读成了“zhuà”,或者在古时的华夏中原地区,“斫”字本来就是这样的发音。在此,请大家入乡随俗,随我把“斫”字读成“zhuà”。

我曾想用文字记录一些腾冲奇人异士的故事,他们不是那种在家乡青史留名的显赫人物,而是在我孩提及少年时期,熟知的几位行为有些异于常人的市井小民。我公开发表过“冰粉老倌”“糖老倌”“挑粪老得”这三位的故事,而“斫柴老张”的故事,却差点成了我开了个头,就难于继续完成的“烂尾楼”工程。因为我觉得对“斫柴老张”了解并不全面,比如,口音、长相明显异于乡人的老张究竟是哪里人?他何时到的腾冲?他为何在腾冲安家?

幸运的是,今年秋后,我读到了家乡才女李燕滔的人物纪实小传《劈柴老张》,作品的主人公就是我想讲述的“斫柴老张”,让我对老张的身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燕滔女士笔下,主人公是一位从祖国内地流落到边境的抗战老兵,因战争的创伤,他忘记了从何而来,或者是故意隐姓埋名,在时代的大潮中随波逐流,任由命运安排,以替人砍柴为生,所以被大家唤作“斫柴老张”。故事平易近人,感人肺腑,向读者呈现出一段直抵内心、悠长而淳厚的感情世界。

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生人,在我孩提时代,“斫柴老张”已经五十岁左右,而中国远征军的事情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那时的“斫柴老张”应该二十岁左右,正是从军报国、浴血杀敌的大好年纪。儿时的记忆中,“斫柴老张”人高马大,身板挺拔,一头精神抖擞的板寸,一把刃口闪亮的锋利大斧像枪一样扛在肩上,威风凛凛穿行在家乡的大街小巷,或是来到需要“斫柴”的人家,挥舞利斧运斤如风,动作硬朗、干净利落,“斫柴老张”确实有素质过硬的军人风范。

想当年,“斫柴老张”几乎承包了腾冲小城家家户户的斫柴活路,因为他的气力大、技艺高、态度好、要价低,让请他斫柴的人家感到非常满意。那时,我家的柴火也几乎都是请“斫柴老张”来处理的,无论多么粗壮结实大块头的木材,只要到了“斫柴老张”斧下,都会被他斫成长短、大小整齐一致的木柴,而且木柴码放得规规矩矩,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好几次“斫柴老张”来我家斫柴的时候,我看到他精赤上身,用力抡起利斧朝身下的木材斫去,如注汗流也随着斧头激扬挥洒,他口中还念念有词,我听到似乎是在狠声咒骂:“砍死你!小鬼子!”

熟悉那段历史的腾冲人应该也记得,在当时,其实“斫柴老张”的夫人“凤芝”更为出名。“凤芝”姓甚名谁,至今也是成谜,家乡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她,而且这样的称呼还有一些蔑视和嘲讽的成分。因为“凤芝”不仅智力残疾,而且身材矮小、蓬头垢面、鼻歪眼斜、长相丑陋,确实不是燕滔女士笔下温婉可人的“小凤”模样,甚至可以用状如乞婆来形容。那时,家乡的人们在发生口角纷争,或是贬低、打击对方的时候,经常用“凤芝”一词来攻击、讽刺与之发生争端的女性,前面往往还要加上一个“憨”字才痛快、解恨。

令人称奇的是,高大威猛的“斫柴老张”却对长相不堪的傻媳妇“凤芝”情深义重,倍加珍惜。“斫柴老张”上门帮人家斫柴的时候,主人家往往会给他一些好吃的东西,他都是舍不得自己一个人吃,总是要找到“凤芝”和他的儿子,让她们母子先吃。腾冲雨季漫长,我曾经多次在家乡的街头看到,风雨之中,“斫柴老张”弯下身去为“凤芝”和孩子撑伞,整个后背露在雨伞外面淋得湿透,就像雄鹰展翅把心爱的宝贝护在身下。

“斫柴老张”疼爱“凤芝”和孩子在家乡小城有目共睹,有件我亲历的事情不吐不快。

上小学时,每逢寒暑假,我都会带着自己满满两大箱、上百本小人书,来到县里的新华书店门口摆地摊,出租给大家看,赚点小钱,补贴拮据的生活,可惜却常常受到我一个邻居的骚扰。此人比我年长,调皮捣蛋,惹是生非,有点小混混的味道。他看到我有点盈利,就随便带了三四本小人书放到我的地摊上,非要说和我合伙经营。让我每日把租金分他一半,否则就不让我在此地摆摊。我不敢抗争、每天被迫向他上交“保护费”,在他面前还得点头哈腰,称呼他“灿哥”。

那天下午,“灿哥”又来到我的书摊旁边和我“合伙经营”了,这时,“凤芝”和她大概六七岁的儿子路过,娘儿俩来到我摆的地摊前,蹲下身来翻看小人书。当时,一旁的“灿哥”满脸鄙夷,阴阳怪气地来了一句:“傻不啦几、脏不啦稀也会看书?!”

“凤芝”抬头怒问“灿哥”:“你说谁?怎么欺负人呢!”

“就说你!憨凤芝!”“灿哥”起身叉腰洋洋得意。

“我和你拼了!”“凤芝”低下头,猛地撞向“灿哥”。

“灿哥”侧身一闪,还顺势把“凤芝”推倒在地。

“凤芝”很快爬起来,对“灿哥”气愤地丢下一句“你等着!”然后拉过她儿子往他们来时的方向跑去。

“灿哥”不以为意,继续蹲在我的书摊旁边骂骂咧咧。没多久,我就看到“斫柴老张”带着“凤芝”和他的儿子气势汹汹赶来了,手上还拧着那把寒光闪闪的锋利大斧!

“灿哥”这下慌了,吓得起身转头就跑。

“斫柴老张”双手举着大斧,大步流星追将上去。

“灿哥”才跑出去二十多米,脚下一软,摔倒在地!

我看到“灿哥”惊慌失措、面如土色,几次想从地上爬起来都未成功,情状极其狼狈。

那一刻,所有在现场的人都被眼前发生的一切惊呆了,大家驻足观望,时光和空气仿佛为之停滞、凝固。

当时的我瞠目结舌、手脚冰凉,感到恐怖至极,心想“灿哥”危在旦夕、命悬一线,估计要血溅街头了!

只见“斫柴老张”冲到“灿哥”跟前,弯下身,一手握着斧子,一手拧着“灿哥”的胸口,把他抓了起来。然后面对面恶狠狠地对“灿哥”说:“小子,这次饶了你!下次再敢欺负我媳妇,老子砍死你!”

说完,甩手把“灿哥”往地上一扔,就头也不回地带着妻儿,快步离开了这方才还让人惊心动魄的是非之地。

此后,“灿哥”估计是受到了很严重的惊吓,他再也没有到我的书摊前来胡作非为,我再也不用向他上缴“保护费”了。

如今,读了燕滔女士的作品才知道,原来“凤芝”当年曾经救过“斫柴老张”的命,特别是在动荡时期“斫柴老张”遭到迫害,都是“凤芝”数次挺身而出,才让“斫柴老张”免于厄运。而且,年轻时的“凤芝”不傻也不丑,她是在一次援救“斫柴老张”时,自己也被打伤,不仅破了相,还变得疯疯傻傻。

我所知道的“斫柴老张”的故事就这么多。我想,其实不管“斫柴老张”是不是中国远征军,他都值得人们怀念和敬重。

我又想到,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悲伤年代,无论是曾经拼死杀敌、保家卫国的战士,还是那些颠沛流离、不屈从于命运的落难者,他们的过往和现在,我们都一样的会向他们致敬,他们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平凡英雄!

(摘编自《故乡异人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斫柴老张”的故事差点变成“烂尾楼”工程,是因为“我”对主人公的身世来历了解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无从下笔。
B.从“斫柴老张”的年纪、气质、动作等方面判断,他有可能是一位军人,这也和李燕滔作品中的相关记述相吻合。
C.“木柴码放得规规矩矩,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等描写,表现了“我”对“斫柴老张”做事认真负责的关注和认可。
D.“斫柴老张”收拾“灿哥”的情节,既表现了他爱护妻儿的一面,也体现了他嫉恶如仇、性格暴躁的一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对“斫”字读音和含义的探究,赋予主人公神秘色彩,激起读者阅读兴趣,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B.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主人公形象,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文中对“凤芝”“状如乞婆”的形象刻画,对“斫柴老张”的人物塑造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也为后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D.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时而夹杂些方言俚语,如“斫柴”“活路”“冰粉老倌”“糖老倌”等词,颇有地方特色。
3.文章中穿插了才女李燕滔《劈柴老张》的相关内容,请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4.文章选自作者《故乡异人记》,请分析“斫柴老张”这一人物“异”的具体表现。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湖船

丰子恺

二十年来,西湖船的形式变了四次。

我小时在杭州读书,傍着西湖住过五年。毕业后供职上海,春秋佳日也常来游。现在蛰居家乡,离杭很近,更常到杭州小住。因此我亲眼看见西湖船的逐渐变形。

西湖船的基本形式,是有白篷的两头尖的一叶扁舟。这至今还是不变。常变的是船舱里的客人的空位。二十年前,西湖船的坐位是一条藤穿的长方形木框。背后有同样藤穿的长方形木框,当作靠背。这些木框涂着赭黄的油漆,与船身为同色或同类色。木框上的藤,穿成冰梅花纹样。每一小孔都通风,一望而知为软软的坐垫与靠背,因此坐下去心地是很好的。靠背对坐垫的角度,比九十度稍大。既不像旧式厅堂上的太师椅子那么竖得笔直,使人坐了腰痛;也不像醉翁椅那么放得平坦,使人坐了起身不来。靠背的木框,像括号般微微向内弯曲,恰好切合坐者的背部的曲线。因此坐下去身体是很舒服的。

原来游玩这件事体,说它近于旅行,又不愿像旅行那么肯吃苦;说它类似休养,又不愿像休养那么贪懒惰。故西湖船的原始的形式,我认为是最合格的游船形式。它们的形状,质料与颜色,又与船的全部十分调和,先给游人以恰好的心情呢!早春晚秋,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尤其是那时候的摇船人,生活很充裕,样子很惬意,一面打桨,一面还有心情对我们闲谈自己的家庭,西湖的掌故,以及种种笑话。此情此景,现在回想了不但可以神往,还可以凭着追忆而写几幅画,吟几首诗呢。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现着。

我离杭后,某年春,到杭游西湖,忽然发现有许多船的坐位变了形式。藤穿木框被撤去,改用了长的藤椅子,后面也有靠背,两旁又有靠手,不过全体是藤编的。这种藤椅子,坐的地方比以前的加阔,靠背也比以前的加高。坐上去固然比以前舒服。但在形式上,殊不及以前的好看。因为船身全是木的,椅子全是藤的,二者配合不甚调和。在人家屋里,木的几桌旁边也常配着藤椅子,并不觉得很不调和,这是屋与船情形不同之故。屋的场面大,其所要求的统一不甚严格。船的局面小,一望在目,全体浑成一个单位,其形式与质料,当然要求严格的统一。

此外还有一种更大的不快:摇船人为了这两张藤椅子的设备费浩大,常向游客诉苦,希望多给船钱。有的自己告白:为了同业竞争得厉害,当了衣物置备这两只藤椅的。我们回头一看,见他果然穿一件破旧的夹衣,当着料峭的东风,坐在船头上很狭窄的尖角里。我们的衣服与他的衣服,我们的坐位与他的坐位,我们的生活与他的生活,同在一叶扁舟之中,相距咫尺之间,怎不令人心情不快?即使我们力能多给他船钱,这种不快已在游湖时生受了。西湖船从此变坏了!

其后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长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躺藤椅。这料想是船家营业竞争愈趋厉害。他们看见游湖来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大都脚不着地,手不染水,一味贪图安逸。他们为营生起见,就委曲迎合这种游客的心理,索性在船里放两把躺藤椅,让他们在湖面上躺来躺去,像浮尸一般。

我在这里看见了世纪末的痼病的影迹:19世纪末的颓废主义的精神,得了近代科学与物质文明的助力。在所谓文明人之间长养了一种贪闲好逸的风习。西湖上自从那种用躺藤椅的游船出现之后,不拘它们在游湖的实用上何等不适宜,在游船的形式上何等不美观,世间自有许多人欢迎它们,使它们风行一时。正当的游玩,决不是放逸,更不是养病。那种西湖船载了仰天躺着的游客而来,我初见时认真当作载来的是一船病人呢。

最近某年春,我又到杭州游西湖,忽然看见许多西湖船的坐位又变了形式。前此的躺藤椅已被撤去,改用了沙发。沙发这种东西,不必真坐,看看已够舒服之至了。它那脸皮半软半硬,对人迎合得十分周到,体贴得无微不至,有时使人肉麻。它那些弹簧能屈能伸,似抵抗又不抵抗;这又好似一个陷阱,翻了进去一时爬不起来。故我只有十分疲劳或者生病的时候,懂得沙发的好处;若在健康时,我常觉得看别人坐比自己坐更舒服。倘把西湖船当作一件工艺品而审察它的形式,这配合就不免唐突。因为这些船身还是旧式的,还是二十年前的船身,只有坐位的部分奇迹地换了新式的弹簧坐垫,使人看了发生时代错误之感。若以弹簧坐垫为标准,则船身的形式应该还要造得精密,摇船人的脸孔应该还要有血气,不应该如此憔悴;摇船人的衣服应该还要楚楚,不应该穿得像叫花子一般褴褛。

我今天就坐了这样的一只西湖船回来,在船中起了上述的种种感想,上岸后不能忘却。现在就把它们记录在这里。总之西湖船的形式,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

(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游玩,丰子恺的认识比一般人深刻得多,他认为游玩关键在于兴致、情味,既不应同旅行那样苦,也不应如休养般安逸懒惰,不能追求奢华。
B.“我们的衣服与他的……不令人心情不快”,从衣服座位、生活等方面写出“我”对眼前摇船人生活困顿的怜悯、同情。
C.那些来游湖的富绅、贵客、公子、小姐们对西湖船座位的变化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大都贪图安逸享乐,脚不着地,手不染水,进而还影响了世风。
D.随着科学与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西湖船座位越变越奢华。而船身还是旧式的,船夫又很憔悴,这样写反映了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3.丰子恺先生在文章结尾说“二十年来,变了四次,但是愈变愈坏”,西湖船二十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愈变愈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11-25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收藏

张新军

父亲收藏的历史无从考证。从我记事起,我就看见他整日佝偻着腰,肩上搭着一个破麻袋,手里拿着半截铁钩子,为了一点可怜的收藏物在连队四处奔波。收藏几乎占用了他所有的业余时间,一直到他的生命行将结束。可以说,收藏伴随了父亲整整一生。

严格地说,父亲的业余活动根本谈不上收藏。他的收藏纯粹是一个平民为了生活而无奈进行的,与那些社会名流及富有的收藏者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他收藏的物品其实都是别人丢弃的、无用的废物。但我觉得他与一般拾破烂的还有一点不同,他有职业,他是一个农场连队的牧工。

父亲卑微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生养了我们兄弟几个,让我们活下来的信念在他骨子里像山一样。在我们兄弟眼里,他是一匹疲惫的老马,拉着满载家庭重负的破车,在生活的道路上艰难跋涉。每月微薄的工资养活不了我们,每天捡破烂换一些零用钱贴补家用,成为他天天要做的一件事。

在连队的早晨、中午或者黄昏,在家属区的垃圾坑、废弃的旧房子、路边的林带,总有一个罗圈腿、弓着腰的老头在拼命拨拉、寻觅着什么,身上破旧的军装泛着白花花的汗碱。不用细看,他就是我的父亲。

父亲把捡拾来的东西背回来,攒满一麻袋后,就把麻袋驮到马背上,到团部废品收购站卖掉。这一天我们比过节还要兴奋,中午早早地依在院子门口,眼巴巴地等着父亲回来。远远看见父亲骑着马归来,我们就像一个月看一次露天电影一样高兴。父亲带给我们的是几米平布衣料,一卷母亲纳鞋底的棉线绳,腌咸菜的颗粒盐和酱油、醋、火柴、煤油,还有几支铅笔、橡皮和拼音本。★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带几粒平时很少见的薄荷糖和几块团部食品厂生产的香甜的黑面包。

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四处弥漫飞舞的各类不知名的小蜢虫几乎遮住了太阳,它们将垦区所有的树叶啃噬得干干净净,戈壁滩上的野菜叶子也被咬得支离破碎。母亲天天给我们熬玉米粥就腌萝卜条,一天三顿重样,而这样的饭眼看也快要断顿了。父亲卖光了所有的藏品,日子也维持不到月底。一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叹着气,蹲下身子从床底下捞出一副马鞍子,然后失神地端详着它,这样专注的神情我们很少看见,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父亲甚至很少用这样的眼光看我们。①这副马鞍子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像件出土文物,上面的皮件黑乎乎的,弥漫着一股陈年的膻味和战争的硝烟味,铜制的铆钉锈迹斑斑,显得很是沧桑;但从外表看整个做工却非常精细,鞍头上镌刻的神秘花纹,显然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用细皮条编织的精美穗子挂在两边,依然散发着陈旧而古典的光泽。我知道,这副马鞍子是贫穷的父亲唯一值得炫耀的历史。进新疆时,他曾是部队的一名骑兵,这副马鞍子陪伴他度过了那段难忘的军旅生涯,他一直视之为生命,平时藏在床底下,谁也不让动。只有开春的时候,父亲才把它拿出来在墙根下晒晒太阳。★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他会给我们兄弟几个讲他过去与战马的故事。我们有时候甚至有点嫉妒,父亲对马鞍子比对我们兄弟几个都好。父亲的老朋友、牧羊人贾法得知父亲藏有一副马鞍子,多次上门央求以物换取,但都被父亲沉着脸一口回绝。这天晚上天黑透了,父亲一句话没说,铁青着脸扛起马鞍子出了家门。第二天起床,我们看见屋子中央堆着满满两麻袋玉米棒子。后来才知道,父亲用马鞍子换了贾法的玉米。

这年秋天,连队的秋收结束后,②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赶羊似的把我们兄弟几个往地里赶,拼命四处搜索、拣拾地里遗落的玉米,连队所有的玉米秆子都被我们兄弟几个翻了个遍,我家院子里堆满了金黄色的玉米棒子。下酷霜的一个早晨,父亲装了满满两麻袋玉米,推着架子车一声不吭地走了。中午,父亲拉着架子车回来了,上面放着他的马鞍子。父亲虽然很穷,但为人却很直爽义气,送给别人的东西犹如泼出去的水,是绝对不会去要的,但为了这副马鞍子,他却失信并得罪了多年的老朋友。

从这以后,这副马鞍子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父亲。

后来我们长大了,都有了工作,父亲也不去捡破烂了。但他一辈子没有其他嗜好,退休后收藏废品仍然是他的最爱。家里的牙膏盒、空纸箱、旧鞋子,他一个不丢。

生活好了,日子也觉得过得特别快。年过八旬的老父亲已瘫痪在床,他的生活需要我们料理。我们兄弟几个决定把老房子卖掉,把父亲接到我们身边,轮流伺候尽孝心。在我们兄弟几个处理他的收藏品的时候,神志不清的父亲显得很痛苦,但又无可奈何,只是我们把那副马鞍子从床底下拉出来时,他一下子显得很激动,睁大眼睛挣扎着要坐起来,嘴里大声叫嚷,我明白了他的意思,附在他的耳边告诉他,马鞍子不卖,继续给他留着,他才慢慢平静下来。

父亲的收藏就这样结束了。他收藏一生,唯一留下的藏品——那副破旧不堪的马鞍子,也随着他走到哪里,搬到哪里,轮流由我们兄弟几个收藏。至于它的最后归宿,已经失语的父亲已无法交代。只是有一次,我看见他独自一人坐在床上,长时间地望着墙角的马鞍子愣愣发呆,傍晚的余晖弥漫在他身上,使沉浸在往事中的父亲显得更加孤独。我慢慢走过去,上前搂住他的肩膀悄悄告诉他:“你走的时候,我把马鞍子放进灵柩里,让它永远陪伴着你。”④父亲吃力地听完我说的话,缓缓抬起头,两眼定定望着我,浑浊的眼睛骤然放出光来,摇摇晃晃举起他的右手,重重地在我的肩膀上拍了一下。这时候我发现,一生倔强、几乎从不流泪的父亲突然老泪纵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二段,叙述了父亲辛苦从事收藏活动时留在“我”记忆中的很深刻的一个场景,由此展开对父亲的回忆。
B.父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收藏者,他是把业余时间都用来捡破烂以补贴家用的卑微的牧工,他真正的“收藏”只有马鞍。
C.年幼的我们不知生活甘苦,不解家庭艰难,在父亲卖掉废品带回难得一见的薄荷糖和黑面包时,更是显得格外兴奋。
D.父亲的马鞍承载的内容厚重,既有军旅生涯这一令父亲引以为傲的历史,也有艰难生活里不得已失信于老友的经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多角度细致描写了马鞍的皮件、铆钉、做工等,突出其古旧、独特、精美等特点。
B.句子②中的“赶”,既是父亲的职业惯性动作,也是他想要换回马鞍的急切心情的外化。
C.句子③单独成段,结构上与上下文相关联,既表达了强烈的感情,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D.句子④使用“摇摇晃晃”“重重”等叠词展现出父亲内心巨大的情感波动,极富画面感。
3.文中两个★处,都写到“遇到父亲高兴的时候”,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都给作者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文中父亲的形象都不美,也并不高大。《背影》中“父亲”身形肥胖、举动笨拙,本文中的“父亲”是个“罗圈腿、弓着腰的老头”。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种创作意图的理解。

链接材料: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朱自清《背影》)

2024-03-26更新 | 1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然亭记

陆春祥

自然亭是我命名的,在富春庄的西面。富春庄也是我命名的,在自然亭的东面,但它们在高德地图上,你都找不到。我不是玩逻辑诡辩,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别急,听我慢慢说来。

四年前的一个雨天,我去富春山健康城的郑家样村,为书院选址。这个村早就整体搬迁了,留下近五十幢完好的民居,健康城想改造成一个与康养文化有关的艺术村落。我们在村中心的大古樟树下站定,这两棵古樟有三百多年了,粗壮的枝丫在空中肆意横叉,树叶茂密,在树下都不用打伞。我喜欢老树的虬枝乱盖,有它们相伴,觉得安全,它们就如慈祥的世纪老人,会为你遮风挡雨,而事实上,它们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离古樟群五十米左右,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院中不少杂树,一棵高大的雪松醒目,院前还有一口百来平方米的水塘,那棵造型优美的樟树,枝丫已经伸过半个水塘。塘的南边,一片高大的杜仲林,我也喜欢中药材,一看这杜仲,味甘,性温,不就是替人排忧解难的老中医吗?塘的西边全是农家菜地,田野外的山林,如挺立的战士,一排排站着岗。

望着前方雨中朦胧的大奇山,当下就决定,就选这里吧。大山,农舍,杂树,田野,雨敲屋檐,虫声透窗,马克思对生活的向往,一下子又涌到了我眼前:上午种田,下午钓鱼,晚上看哲学。我看这里有实现这个理想的可能。

书院被我命名为富春庄。那个水塘,也动静很大地改造好了,成了景观池,太湖石层层叠叠,池中有管子可以喷水,夜间能发光生雾,池边居然还建了个木头亭子,亭盖茅草,四面穿风。这亭,必须要有个名字,我脑子里跳出自然两字,自然的本义是自己本来的样子,这里的山水,不就是它们自己嘛。至于两边的对联嘛,简单,将辛弃疾的《西江月》词改造了一下,也十分应景:书院天外七八个星,寨基山前两三点雨。大奇山又叫寨基山,明朝的时候就这样叫了。我倒喜欢寨基山这个名,山高树深,流泉飞瀑,寨门用石头垒叠,有旗帜在风中飘扬,忽地一声哨响,斜刺里就横杀出一队人马来。这场景,想想就好玩。

至此,自然亭虽小,也算有名有联了,作为一个亭子,我觉得对得起它了。

自然亭,自然要去坐坐的,不过,更多的时候,我是坐在书院文学课堂门前的遮阳伞下看亭,富春庄时有好鸟相鸣,卧看《老子》坐看云。

老子的自然,我们自然耳熟能详。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眼中,这是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深层运行规律,一层一层递进而上,最终的道也必须遵循自然。而在此前,老子就认真地和我们打了个比方;再大的狂风也刮不了一个早上,再大的暴雨也下不了一个整天,天地制造的狂风暴雨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那就希言自然吧!少言或者不言,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谁希言?老子笑笑:就是那些管理者,你们要少发号施令,即便制定号令也要顺其自然。

自然,确实是天地之大道。

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上说:帝喾有天下,号高辛;颛顼有天下,号曰高阳;黄帝有天号曰自然者,独宏大道德也。这个自然,是宏大道德的意思。我在想,如果是黄帝自己取的号,那重点就是借号自然,意在号召天下之人都以此为目标,做一个有大道德的好公民。嗯,在一个人人讲道德的社会中,你谦我让,春风骀荡,着实美妙。

亭前池子中,有数条游弋的金鱼,去年末,我们将家里养的小金鱼放养到了这个池中。那些金鱼长得极快,半年以后,我们就看到了不少如银针一样的小金鱼了。我们放养的金鱼虽没有标记,但我觉得它们一定快活。

最美妙的是,夜幕初临,亭前水池的喷管中,会喷发出层层的薄雾,极细极薄,连续不停,头顶星光灿烂,眼前阵雾翻涌,虽是电声光制造出来的仙境,远看近观,都有一种让人恍如隔世的感觉。

一天早晨,瑞瑞起床后,拿着小绘本,我们一起到自然亭读书,她认不了几个字,但会翻书看图,每次都会读半个小时以上。过了一会,瑞瑞朝我看看,又朝书院那边看看,飞鸟在水池上空横来横去地飞翔,鲜艳的晨光映着书院C、D楼的白墙面,小朋友忽然就感叹了一声:这地方真好啊!我一点也没有编造,她真这么感叹,我忍住笑。

我想,坐亭可以观天,读天下自然书,观天下自然事,写天下自然文。

夏日来了,如果朗月明照,我会端一个粗瓷茶碗,闲坐此亭,此时,墨青的碗中,茶汤中盛满了月光;或者,新月既成,寨基山间微风吹来两三点雨,星星就在夜空中扑闪双眼盯着你,你吹着口哨向他们问候,当然也可以与星星们谈谈心。这样自然的夜空下,你还会在意尘世间的得失吗?

如果自驾,杭新景高速桐庐收费站下,第一个口子左转进大奇山路,再左转行至陆春祥书院停车场,前方五十米的蒿草竹林间,自然亭在等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醉翁亭记》同是写亭,前者主要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后者则表现作者既热爱自然,又沉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B.文章在写有个几幢房子的院子时,按照空间顺序对院中、院前、塘南、塘西的景色进行介绍,表现此地景色非常优美。
C.文章开头写在高德地图上找不到自然亭和富春庄,结尾则指明自驾的具体路线,并以“自然亭在等你”作结,首尾呼应,构思巧妙。
D.文章补叙瑞瑞在自然亭“读书”时感叹“这地方真好啊”的事,意在通过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的内心真实感受来衬托自然亭之美好。
2.有人认为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了作者的自得之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介绍自然亭时,花了不少笔墨写老子和《白虎通义》中对“自然”的理解,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16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