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58 题号:215561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木牌儿

肖复兴

进天鹅岛农场不远,路边立着一块水曲柳的木牌儿。常年风雨的剥噬,牌牌上面的油漆早已斑驳脱落,木质纹也磨平、发白,失去了光泽。上面刻有几行字,要仔细辨认,才可以依稀看清:“天鹅岛上的第一个小公民梁月鹅生于此地。一九五八年五月十七日。”

章理,站在木牌牌前,眯缝起眼睛仔细地望着它。纵横的鱼尾纹,象木牌牌的木纹,紧紧包围着他的眼角。啊!木牌牌还在!还在!二十多年了,它还立在天鹅岛的路口,象个路标,指着进岛的方向。章理的心中注入一股激动的心绪。

二十多年前,这块木牌牌,是章理亲手把它立在这里的!那时候,十万转业官兵由王震将军带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大荒。那时这个岛的四周被几条河环环围住,仿佛象岛,其实,不过是一片荒草甸子,哪里有个名字?队伍刚进岛时,唿啦啦,从草甸子里飞出一群天鹅,拍着洁白的翅膀,遮住了半边蓝天。那景象,煞是壮观!再看草甸子里,一个个晶亮晶亮的天鹅蛋,象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镶嵌在湛绿湛绿的乌拉草、七节草和芦苇之中。“场长!我给咱们这个岛起个名字咋样?”开着一百马力拖拉机的梁立山脱下军装,包起一大包天鹅蛋,笑呵呵地跑到章理跟前说。

“好呀!”“就叫天鹅岛怎么样?”天鹅岛,就是这么叫起来的。就在这一年春天,梁立山开荒探路时,连人带拖拉机一起掉进草甸子中的“大酱缸”里,常年积聚在一起的淤泥和烂草毫不留情地吞没了他。他的身后是两排履带刻下的凹凸不平的辙印。这就是通往天鹅岛深处的第一条路。也是这时候,梁立山的妻子拖着怀孕的身子,从家乡湖南来了。住在岛外面的家属接待站里。没人敢把这消息告诉给她,只是劝她暂时先不要进岛。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一辆拖拉机拉着一爬犁面粉和青菜进岛时,她悄悄地爬上爬犁。

北大荒的春天好漂亮哟!草在迎风摇曳,一层层绿色的波浪,一直滚向遥远的地平线,草尖上升起淡淡的水雾,朦朦胧胧,影影绰绰,象披上一面透明的轻纱。一轮桔黄色的月亮,象一盏辉煌的大灯笼,永远在爬犁前面晃动着,洒下柔媚的清辉,轻轻地抚摸着她和腹中一个劲踢蹬的小家伙。也许是环境太美了吧?也许是她太激动了吧?怀中的孩子急不可耐了。拖拉机刚刚驶进天鹅岛不远,小家伙就在“路”上呱呱坠地了。一听到消息,章理提前散了党委扩大会,带上卫生员,抱着被子、毯子,急忙赶来了。

孩子、大人双双平安。是个小女孩,大大的眼睛,还长着一对小酒窝哩。蛮漂亮!这时,天已经亮了,玫瑰色的晨曦飘散在天边。从晨曦中飞来一群洁白的天鹅,绕着拖拉机顶翩翩飞舞着,飞去了。仿佛也在庆贺天鹅岛的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这真是一个吉祥的征兆。大月亮地生下来的,这是天鹅岛几千名转业官兵中第一个出生在岛上的后代呀!就叫小月鹅吧!章理给起的名字。梁立山的爱人知道了丈夫牺牲的消息后,要求带着小月鹅留在天鹅岛。章理的眼睛里蓄满泪水,点了点头,他说不出一句话。就在小月鹅出生的地方,章理亲手树起了这块木牌牌。

“让天鹅岛的后来人看看,这是我们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我们要作为永远的纪念!等小月鹅长大后,我们一定让她生活得更幸福!”

吉普车开到场部。恢复了副局长工作的章理,第一件事就回老家天鹅岛看看。当章理问起梁月鹅时,新场长竟然不知道她是谁。章理心里不是滋味,他的脑子里装的全是那块木牌牌,全是小月鹅。二十多年前,她父亲是个英雄,她是天鹅岛上的一颗明星。眼下呢,人们竟忘却了她。

场长很快查到梁月鹅在六队开拖拉机,是个拖拉机手,同她父亲一样。

梁月鹅和章理一起来到垦区总局,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先被安排到妇联工作。歇了两天,梁月鹅走马上任了。她坐在桌前的一把椅子上,一切,都挺舒适,唯独这椅子不大舒服。木头的,硬硬的,远不如拖拉机驾驶室里的皮座椅软乎。倚着靠背,踩着离合器,扶着操纵杆,望着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那滋味儿……

梁月鹅坐在椅子上,真不舒服。她想让章叔叔给自己换换工作。可是,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家章叔叔也是好心。好不容易才把自己调到局里来。天鹅岛上多少小姐妹吐着舌头,咋着牙花子,羡慕不够呢!

局里要召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章理让小月鹅上台发言,讲讲她父亲的牺牲,讲讲她这个天鹅岛第一个小公民的诞生,以激励青年们。梁月鹅犯难了。她在台底下还说不出几句囫囵话呢!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

妇联主任足足帮她熬了一个通宵,发言稿终于准备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小字,足有五大页纸。梁月鹅捧着它们,象捧着沉甸甸的石头。二十多年了,她第一次尝到了天鹅岛上诞生的第一个小公民的滋味。现在,她才觉出了路口那块木牌牌的意义。虽然,木牌牌被风雨冲刷破旧了。但是,一旦人们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它便又重新焕发出光彩。她马上意识到,这份光彩不属于她,仅仅属于父亲,属于天鹅岛,属于北大荒。

这一宿,梁月鹅翻来覆去,久久没有睡着,她觉得对不起章叔叔。更觉得这份工作对她太不合适了。第一个小公民,可以是一种荣誉,一种骄傲,却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坐大机关,上台演讲呀!她更愿意开着拖拉机在甩手无边的原野上尽情地奔驰,泥浪在身后翻滚,豆香在身边飘溢。二十来年,她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长过来的。一到收获时节,她都会有一种溢满全身的愉快。一想起天鹅岛,她感到充实。她感到激动。她感到有了底气和信心。

第二天一清早,刚刚上班,她扣响了章理办公室的房门。

“章叔叔,我想回去了。”

“回去?回哪儿?”章理有些莫名其妙。

“回天鹅岛。”

“为什么?”章理惊异了。

为什么?她一时说不清。她只知道木牌儿是可以树起来的,人却不可以。至少她不行。她还是愿意回到那块坚实的土地上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中木牌儿的油漆脱落、失去光彩、字迹辨认不清,与后文人们遗忘了当年的拓荒英雄的遗孤相照应。
B.即使陈旧,木牌牌依然挺立,象个路标在道口,暗示了虽时过境迁,但拓荒英雄们的精神力量依然还在指引人们的主题。
C.来到局机关的梁月鹅并不满意章理给她安排的工作,她觉得这个工作不能发挥她的才能,她认为英雄无用武之地。
D.章理让梁月鹅在全局青年新长征突击手大会上发言,目的是想用梁立山的事迹激励一下当时的青年人。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对木牌牌的描写,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标题“木牌儿”是北大荒精神的象征。
B.文中将天鹅蛋比喻作了一颗颗闪亮的白珍珠,象征着天鹅的纯洁美好,也象征着北大荒精神的纯洁。
C.梁月鹅回忆驾驶拖拉机时,连用了“倚”“踩”“扶”“望”几个动词,写出了其驾驶拖拉机的熟练。
D.本文语言朴实无华,却又细腻生动。语言既富有生活气息,地域特点,亲切自然,又运用散文化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景色的优美。
3.试分析本文描写的北大荒春天的夜景,与《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描写有何异同。
4.你是否支持梁月鹅放弃局机关的舒适的工作,回到北大荒继续开拓种地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掌门

于德北

在永安城里的武术界,多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

一句是:太极李一甫,八卦杜其石。还有一句是:八卦不识太极,太极不知八卦。

头一句话解释起来不难,李一甫、杜其石是太极、八卦两门的掌门,又是绝顶的高手,这样十个字,不能为过。

这第二句,就隐藏了一段故事。

三十年前,正值壮年的杜其石还沉浸在连胜十五场的喜悦之中。他向永安城里的各大门派发下帖子,邀其一一过招。各大门派当然不肯示弱,于是便有了老校军场武林大会的盛况。一个月内,杜其石打败了所有前来挑战的门派,一时间,杜其石的名字在永安城不胫而走,拜在他门下学艺的少年不计其数。

胜是胜了,可杜其石高兴之余还有那么一点点不甘:太极门的李一甫没来应战。

李一甫是山东人,自幼习武,练的就是太极。他十二岁随父亲的单位北上,来到永安城,从此在这里扎根。他在建筑公司上班,属于技术人员,为人本分,工作积极,在单位里颇有口碑。

李一甫救过一个人。

那是一个架子工,在四楼绑脚手架时,不慎从高处坠落。恰好李一甫从下边经过,听到惊呼,不由停下脚步。眼见着人落到面前了,李一甫轻描淡写地一托一推一带,架子工像个纸人似的摇摇晃晃地站在了那里。欢呼声是在三分钟之后才响起的。那时候,李一甫的身影已经从大家的眼前消失了

这样的人物怎么能不会一会呢?杜其石决定去“踢场子”。

所谓的“踢场子”是武林的陋习。人家功夫好,他不服,就到人家练功的地方去寻事,这是极大的蔑视,就是武功再不济的人也不能容忍。

所以,杜其石和李一甫的那一仗打得惊心动魄。

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打斗到最后的结果是,李一甫抓住杜其石的一个破绽,狠狠地给了他一拳。

这一拳有多重,至今恐怕也只有杜其石一个人知道。从此,八卦门在永安城里变得十分孤立。八卦和太极两门更是三十年不相往来。

人生苦短,三十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

七月十六的大清早,李一甫的大弟子袁文宗带来一个让八卦门弟子震惊的消息:太极门掌门李一甫要请杜其石吃饭,地点就在合盛楼。

“他怎么说?”杜其石问。

“家师说,请杜前辈一定赏光。”袁文宗深施一礼。

杜其石的身体微微有一些颤抖。沉吟片刻,他说:“饭是要吃的,不过,应该由我来请。你回去对你师父说,还是由杜其石略备薄酒,请他务必屈尊移驾。”

“你就这样说。”

十分钟后,急匆匆的脚步声让杜其石和所有的弟子都屏住了呼吸。

还是袁文宗,额角还是微汗,面色还是潮红。离着还有丈把远,他就几乎喊起来:“答应了,答应了。”

杜其石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晚上八点半,李一甫在弟子的簇拥下,准时出现在合盛楼的小宴会厅里。他的面色有一点苍白,脚步已不那么稳健,虽然嘴角挂着笑,可眉目间却有一缕掩藏不住的疲倦。

“李师傅。”“杜师傅。”二人双双抱拳行礼。

直至这时,杜其石才看清,永安城武林的各大掌门竟然都来了。

“我们可是不请自到,不知能不能讨一杯酒吃?”大家各行其礼。气氛骤然有一点紧张。

杜其石镇定自若,侧身一让,连声说:“请——请——请!”

“慢!”突然,李一甫摆了摆手。

这一回,连杜其石也感到气氛不对了。待看到太极门弟子捧着红纸和蜡烛缓缓而入时,他紧绷的神经才又有些放松了。

“都说杜师傅有‘隔山打虎’的神功,今天不妨让大家开开眼吧。”李一甫说。

“好!”杜其石脆脆地叫了一声。

太极门的弟子把蜡烛点燃,又把红纸张开,放在蜡烛的前面。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停留在那张红纸上,更把希冀投放在红纸背后的蜡烛上。

只见杜其石三步上前,在红纸前游身运掌,仅几步之后,突然拧腰,反手一掌,红纸发出“扑”的一声轻响。响是响了,纸却完好无缺。红纸挪开,再看蜡烛,已经灭了。

“好掌力!”李一甫第一个叫好。他不容别人说话,抢上一步,对杜其石再次施礼,说:“老夫已身患恶疾,恐不久于人世。今天特意登门拜访,向杜师傅谢罪。三十年前气盛,险些失手打伤杜师傅。心病大于身病。三十年了,每每想起此事,总是不能释怀!今日谢罪,万请一谅。”

“哪里敢受,哪里敢受。三十年前那一拳,李师傅根本就是手下留情,不然我杜其石早成了一个废人了。”

“老夫身体虚弱,不能亲受杜师傅一掌。所以就在这蜡烛上刻下我的名字,请它……”李一甫的话还没说完,就听他的弟子们大叫:“师父!师父!”

众人急转身,只见刚刚灭了的蜡烛竟又悠悠地燃烧起来……

“杜师傅……”看着重新燃烧起来的蜡烛,李一甫的喉头一热,眼角湿润了。

“你看,你会渡过难关的。”杜其石一把抓住李一甫的手。

场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摘选自《永安城轶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文看,永安城武术界流传的两句话中,第一句表明两人是两个武术门派的顶尖高手,第二句表明两个门派都狭隘、保守,有门户之见。
B.“踢场子”是旧时武术界极具羞辱性的上门寻事争斗行为,面对杜其石的主动上门约战,李一甫难以接受,因而痛下杀手,重伤了对手。
C.三十年后,主动提出宴请的李一甫却迅速回复同意由八卦掌门作东,表现出这位太极掌门渴望见识“隔山打虎”神功的急切心情。
D.小说结尾处,场内“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既传达出众人对两派掌门个人旧怨消解的赞赏祝贺,也饱含对李一甫定将战胜恶疾的美好祝愿。
2.下列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描写分量较重,人物语言简洁且个性突出,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另一方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一个腾龙在水,一个猛虎入林,拳掌交错,各不相让”,短促有力,传神写出惊心动魄的比武场景,富有画面感。
C.面对李一甫的宴请邀约,杜其石却“反客为主”,说“请他务必屈尊移驾”,这一语言描写生动表现出他不服输的性格。
D.塑造杜其石、李一甫等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结合,展示了两位掌门因“斗”生隙后又因“德”相惜的人格魅力。
3.文题为“掌门”,究竟什么是掌门的风范呢?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中往往会有一些特殊段落起着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文画线段落的作用。
2021-12-08更新 | 3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失楼台

王鼎钧

每当我看到平面上高耸的影像,就想起外祖母家的堡楼,黑色的砖,青色的石板,层层堆起,屋脊高出一切,露出四面锯齿形的避弹墙,像戴了皇冠一般。是外祖父的祖父建造了他的家园。他造好一座高楼,买下枪支,然后建造周围的房屋。所有的强盗土匪,都从这座建筑物得到警告,他们在外边脚步加快,不敢停留。

到外祖父的时候,土匪攻进这个镇,要他投降。他把家人迁到楼上,带领枪手在楼顶支撑,四天四夜。土匪的枪打得堡楼的上半部尽是密密麻麻的弹痕,但没一个土匪能进院子。舅舅就是在那次枪声中出生的。枪战的最后一夜,洪亮的男婴的啼声由楼内传到楼外。土匪听到生命的呐喊,头目对手下说:“这家人添了壮丁,有后了。我们已抢到不少的金银财宝,何必再和这家结下子孙的仇恨呢?”土匪撤退,舅舅也停止哭泣。

等到我走进这个没落的家庭,外祖父已去世,家丁已失散,楼上的弹痕已模糊不清。二十几年来外祖母没再到楼上去过,让许多鸽子在楼上繁殖。楼顶不见人影,垛口上经常堆满了这种灰色的鸟,在金黄色的夕阳照射之下,闪闪发光,好像是皇冠上镶满了宝石。

外祖母经常在楼下抚摸黑色的墙砖,担忧这座建筑能支持多久。砖已风化,砖与砖之间的缝隙处石灰多半裂开,楼上的梁木被虫蛀坏,夜间隐隐有像是破裂又像摩擦的咀嚼之声。每天傍晚,她搬一把椅子,对着楼抽她的水烟袋。水烟呼噜呼噜地响,楼顶鸽子也咕噜咕噜地叫,好像她老人家跟这座高楼在亲密地交谈。

一天,里长来了,指着砖上的蜂窝对她说:“这座楼到了它的大限,随时倒塌,为什么还不把它拆掉呢?”里长又说:“这座楼很高,连一里外都看得见。要是日本鬼子老远先看见你家的楼,一定要开炮往你家打。他怎么会知道楼上没有中央军或游击队呢?”

外祖母抽着她的水烟袋,没说话。这时,天空响起一阵呼噜呼噜的声音,把水烟袋的声音吞没,把鸽子的叫声压倒。里长往天上看,我也看,我们都没看见什么。只有外祖母不看天,看她的楼。

呼噜呼噜的声音消失了,不久又从天上压下来,坠落非常之快。一架日本侦察机忽然到了楼顶上,那刺耳的声音,好像是对准我们的天井直轰。满楼的鸽子惊起四散,就好像整座楼已经炸开。老黄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围着楼汪汪狂吠。外祖母把平时不离手的水烟袋丢在地上,把我搂在怀里……

里长的脸比纸还白,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警告:“危险呀!要是飞机丢个炸弹下来,一定瞄准你这座楼。”

这天晚上,舅舅用很低的声音和外祖母说话。我梦中听来,也是一片咕噜。

“不行!”偶然,我听清楚了两个字。

我在咕噜咕噜声中睡去,又在咕噜咕噜声中醒来。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一大群鸽子在院子里叫个不停。

唉呀!云层下面已经没有那巍峨的高楼,楼变成了院子里的一堆碎砖,几百只鸽子站在砖块堆成的小丘上咕咕地叫。昨晚没有地震,没有风雨,但是这座高楼塌了。不!它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地蹲下来,坐在地上,半坐半卧,得到彻底的休息。它没有打碎屋顶上的一片瓦也没有弄脏院子——只是非常果断而又自爱地改变了自己的姿势,不妨碍任何人。

外祖母在这座大楼的遗骸前点起香,喃喃祷告。然后她对舅舅说:“你年轻,我不留下你牢守家园。男儿志在四方,你既然要到大后方去,也好!”舅舅听了,给外祖母磕了一个头。外祖母任他跪在地上,居高临下,把责任和教训倾在他身上:“你记住,在外边处处要争气,有一天你要回来,在这地方重新盖一座楼……”

舅舅走得很秘密,他就像平时在街上闲逛一样,摇摇摆摆。外祖母依着门框,目送他远去,表面上就像饭后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但等舅舅消失以后,她回屋里哭了一天,我陪着她哭,院子里的鸽子也发出哭声。

以后,我没有舅舅的消息,外祖母也没有我的消息,我们像蛋糕一样被切开了。但是我们不是蛋糕,我们有意志。我们相信抗战会胜利,就像相信太阳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爱登楼远望,看长长的地平线,想自己的楼阁。

(有删改)

文本二:

脚印

王鼎钧

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还乡、还乡、还乡——还记得吗?乡间父老讲故事,两人在旅店里认识,讲起自己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高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笑,不愠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的高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外祖母家高楼兴败为线索,从威严坚固,到衰朽落寞,再到一夜倒塌,其境遇是与外祖母家族命运紧紧关联的。
B.本文没有具体的年代地点,但读者可由土匪抢劫、日军飞机和游击队等联想其背景,这反而使文章拥有了历史场景感。
C.本文善用比喻,如将舅舅离开时外祖母的状态喻为“到门口消化胃里的鱼肉一样”,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她无奈的克制。
D.文章结尾写到“从那时起,我爱平面上高高拔起的意象”,这句话结构上呼应了首段内容,也深化了本文的情感主旨。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土匪听到婴孩的哭声后商量离去,并不是因为不愿结下“子孙的仇恨”,而是由于堡楼坚固,一时难以将其攻克。
B.文本一中堡楼轰然倒塌极富戏剧性,实则作者已早作铺垫,如多年废弃、砖石梁木间的裂坏、外祖母的忧心、里长的警告等。
C.文本二中旅人互讲故乡高楼,闲谈之间有比较之意味,两人对故乡高楼的讲述都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读来使人忍俊不禁。
D.文本二中乡间父老的故事是“我”当年所闻,这个故事既引发了我的好奇,也让我从其中感悟到了独特且深刻的人生哲理。
3.文本一中多次写到“呼噜呼噜”和“咕噜咕噜”两种声音,请分析其作用。
4.请概括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高楼”的象征意义。
2022-11-14更新 | 2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催粮差

赵树理

崔九孩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差,在那年虽是五十多了可还能说能跑。有一次南乡的催粮差使派到他头上,他不想去——虽然能说能跑,可总得有点油水跑得才有劲——差使多了跑不过来。就雇个人吧!

他雇了煎饼铺里一个伙计。这人是从镇上来的,才到城里没有几天,虽说没有催过粮,可是见过别的差人到他家去催粮,他觉着这事也没有什么不好办——按单找户口、吃饭、要盘费。这有什么难办?他答应了,九孩就把票子、铁绳、锁子和自己的藤条手杖都交给他。

走路比卖煎饼还轻快,不慌不忙走了十五里,取出票来看看,眼前村子里有一户叫张天锡。他走进了村,到了村公所一打听,村警说:“催粮啦?张天锡是张局长的老爷爷,早就不在了。”他又问村警说:“他住在哪一院?”村警说:“在南头槐树底那黑漆大门里。”

到了村南头,找着了槐树,又找着黑漆大门,一进去就有个大白花狗叫起来,有个人正担着水在院里浇花,见他进去,便挡住狗问他是哪里来的。他说从城里来。那人又问:“送信吗?”他说:“不是!有个事啦!”

二先生在家里听见了,隔着窗问:“什么事?”说着就到门边,揭开竹帘用手一点说:“过来,我问问你!”他便走到门边。二先生问:“说吧!什么事?是不是财政局打发你来的?”他说:“不是!我是催粮的!”二先生问:“催粮的?给我捎着信啦?”他说:“没有!”二先生说:“那你来做什么?”他说:“票上有你的名字。”二先生看了看他,又问:“你是新来的吧?”他说:“是!”二先生摇了一下头,似乎笑了一笑说:“走吧!我已经打发人点粮去了!”

他觉得奇怪了。他想:这先生怎么这样不讲面子?不给钱吧也不管顿饭?不管饭吧连屋子也不叫进去坐坐?他还没有想完,二先生追他道:“走吧!”说了就放下帘子把头缩回去。他生了气,就向门里喊道:“这是拘票啊!”二先生也生了气,隔着门叹气道:“哪这么不通窍的差人来!”又揭开帘道:“你叫什么名?”他更气极了:“我拿着票找你找错了?”浇花那个人也赶上阶台,推了他一把道:“你这人真不识高低!跟二先生说话还敢那么喊叫?”白花狗也夹搀在中间叫起来。

二先生这会儿可真生了气:“我没有见过票,拿出来我看!”他在这种局面下,一时拿不定主意,也不知是拿票好还是不拿好。浇花的劝他赶紧走开算了,可是二先生认真要他取出票来,他也只好取出来。

二先生不是没有见过票,他是要看看这差人叫什么名字。二先生一看见崔九孩这个名字便问道:“你就是崔九孩?"他拿着票,也只好顶住这个名,便答道:“是!”才说出个“是”字来,就挨了二先生一耳光。二先生说:“回去吧!叫崔九孩亲自来拿票来!”

看样子是不便再商量了,只好返回城里去。来回跑了三十里,吃了一个耳光,满肚冤枉向崔九孩去诉苦。崔九孩问明了原因,使叹气道:“谁叫你到他那里去?算了算了!这是我的路途债,非自己跑一趟不行!你挨了打还不算到底,我还得给人家说好话赔情去,要不,连票也拿不出来了!”

他满以为回来见了崔九孩可以给自己拿个主意,谁知崔九孩也这么稀松?他便问道:“这家有多大势头?”崔九孩道:“势头也不大,只是咱惹不起;他哥哥就是现在咱财政局的张局长,咱得伺候人家。算了!你回去歇歇吧!还是得我去!”

二先生家是他常去的——送信、捎东西,虽不是法警分内的事,可是局长说出来就得去,路是熟的,不用打听,一直跑到二先生院子里。

爬到玻璃窗子上一看,嬉皮笑脸揭开帘子道:“二爷!我来给你老人家赔情来了!”说了就嘻嘻笑着,走进来蹲到窗下。

二先生老婆笑着说:“老九孩!你怎么弄了那么个鬼?差一点把你二爷拴上走!”九孩说:“不用说他了,太太!都只怨我!我不该偷懒!二爷知道,催粮是苦差!我老了,不想多跑,才雇了那么一个人。”

二先生也开了口:“雇人也看是什么人啦!像那样一个土包子,一点礼体也没有,要对上个外面来的客人,那像个什么样子?”崔九孩自然是一溜“是”字答应下去。答应完了,又道:“二爷!不要计较他,都是我的过!你骂我两句好了!”他停了一下,见二先生没有说什么,就请求道:“我走吧,二爷?”二先生道:“走吧!票在桌上那书夹子里!”

他从书夹子里翻出票来看一看问道:“二爷!这村里有一户叫孙二则的住在哪里?”二先生道:“那是个种山地的,住在红沙岭!那可能给你赶个盘费!你们这些人还不是一进了山,就为了王了?”九孩笑道:“对对对!二爷是明白人!”

崔九孩辞了二先生,便望着红沙岭走。快到上山的地方,他拿出一副红玻璃眼镜戴上,这眼镜戴上不如不戴,玻璃也不平,颜色又红得刺眼,直直一棵树能看成一条曲曲弯弯的红蛇,齐齐一座房能看成一堵高高的红墙。他到大村镇不敢戴,戴上怕人说笑话;一进了山一定要戴,戴上了能吓住人。一根藤手杖,再配上这副眼镜,他觉着够味了。

(有删改)

材料二:

古典小说作者多半是站在讲故事的角度,尽管小说中会融进作者的主观意见,但是里面其实还是以客观的身份进行描写。古典小说一般都是以话本为基础,是面对听众讲故事的,所以写的时候更加注重的故事性,但是现代小说则不是,许多都是作者在写故事的时候加入了大量的自己的主观意见,有时甚至都不在乎小说的故事性,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看许多小说感觉不像小说倒像是散文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煎饼铺的伙计经历过别人到自家催粮的事情,所以当崔九孩雇佣他催粮时没有推辞,到二先生家的做派也是学习他被催粮时别人的表现。
B.煎饼铺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遭遇与他预想的状况明显不同,说明二先生是一位虽然依靠权势生活但有着一点正义感、熟悉人情世故的有钱人。
C.小说用煎饼铺伙计的大声喊叫、二先生家院子浇花人的劝解、大白花狗的叫声等声音来反衬乡村生活的安宁,以此侧面表达对催粮恶行的批判。
D.煎饼铺伙计挨了二先生的耳光回城后,怀着满肚子委屈向崔九孩告状,这表现了伙计认定崔九孩是警察,一定能够主持正义、替自己出气的心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崔九孩的身份和年龄,以及从能跑与否在于有无油水等,都是为后文他为了完成催粮差雇请煎饼店的伙计的事做铺垫。
B.崔九孩到二先生家赔礼道歉时极尽奴颜婢膝,再结合他到红砂岭时的打扮,能看出来作为“当了一辈子”司法警察的他在催粮上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C.小说在写伙计到二先生家催粮的情节时,多次用“生气”这个词语,通过不停转换生气的对象来表现矛盾冲突的逐步上升和二人愤怒的程度。
D.小说前后两次提到崔九孩的藤手杖,结构上起到了伏笔和照应的作用,意义上体现了藤手杖是催粮时权威的象征,是用来威吓普通百姓的道具。
3.赵树理的小说具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请根据文本二从视角、情节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特征的。
4.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请结合小说任选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2022-06-13更新 | 2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