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3 题号:2163649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天地间

杨海蒂

往历史的纵深处看去,陕西,是中国最为壮丽辉煌的地方。

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国土南北;省会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是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所在地。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传说中的“三皇”(伏羲、女、神农)、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农耕文明始祖后、“造字圣人”文祖仓、创建礼制的周文王、分封天下的周武王、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君临天下的汉武帝、写出“史家之绝唱”的司马迁、开创“盛世之国”的隋文帝、扫除群雄的唐高祖、文武略的唐太宗……这些彪史册、灿古耀今的人杰,都生长和建树于这片土地。

陕西,神于天,圣于地。

而“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

是斯诺的《西行漫记》(《红星照耀中国》),让我这个江南女子,早在少年时期,就深深地为陕北震撼。

那是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那是一片英豪辈出的土地。

黄土地,就是陕北人的生命舞台。“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句朴实真切的话语,饱含深情又最直接地道出陕北人与黄土地血肉相连的关系。

陈胜、吴广,李自成、张献忠……多少英雄豪杰,曾在这片土地上大展雄才一抒伟略,但都以失败告终;而红军在陕北,以两万兵敌国民党28万大军,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

延安,是我始终如一的心灵图腾;延安,是我仰之弥高的精神高地。延安窑洞的灯火,在我心中光焰万丈;枣园、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瓦窑、南泥湾,都是早已深入我灵魂的名称。

终于,我踏上了这片伟大神奇的土地,踏访着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来到了陕北,来到了延安——朝圣。

仰望宝塔山,眺望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血液沸腾,心灵栗。

在这里,信仰、理想、激情再度凝聚,让我重新得力,如获新生。

延河奔流不息,像古的诉说,诠释着延安的前世今生。

如果不是参加“亚洲作家走进延长”采风活动,我可能至今还不知道:革命圣地延安,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摇篮延安,也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百年延长,源远流长。

早在北宋年间,科学家沈括在赴任延安府太守途中,在延河边发现了石油,记载于《梦溪笔谈》,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苦焦”(陕北方言)的黄土地下,却蕴含着丰厚的液体黑金,这是天地的秘密,是天地包藏之妙。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现代工业的象征。腐败无能的清末政府,也深此理,于是,在延安设立延长石油官厂,钻成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填补了旧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项空白,使延长石油成为中国石油之祖;随后,延长石油生产出与“洋油”美的灯油,开创了中国石油加工的历史先河。

延长石油,就是黄土地上的脉搏。

是刘志丹解放了延长石油官厂,让石油回到人民的手中。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长石油有力地支持了中国革命,被誉为“功勋油矿”。1944年,毛泽东主席为时任延长石油厂厂长、陕甘宁边区特等劳模陈振夏亲笔题词“埋头苦干”,激励着一代代延长石油儿女脚踏实地奋勇前行。

埋头苦干,清廉为民,成为延安精神的原生组成部分,成为共产党重要的精神财富。

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在他的《苦难的历程》中写道:岁月会消失,战争会停息,革命也会沉寂下去。

是的。革命,不就是为了人民过上安康幸福的生活?

在延安精神的光辉照耀下,一代又一代陕北人,仰天俯地,从贫穷走向富裕;一代又一代延长人,埋头苦干,从现在走向未来。

延安精神,薪火相传。

从延安走出来的诗人说,“陕北的现代性觉醒与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两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一个是延安时期,一个是‘文革’后期知青来延安插队。”

我以为,对于长久“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炎黄子孙来说,这个“现代性觉醒”,更多指文化觉醒。

延安时期诗人光未然与音乐家冼星海珠联璧合之作《黄河大合唱》、文学家贺敬之历久新的经典戏剧《白毛女》,延安插队知青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等文艺作品,持久不衰地散发着思想和人性的光芒。

文化,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走进陕北,天空高远、湛蓝、透亮,没有一丝杂质,甚至没有一片白云。大地辽阔静谧,沟壑莽莽苍苍,管道排排行行。一片明亮的阳光,如水一般泼洒在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走在天地之间,有热辣辣的信天游陡然从上响起,声音高亢拔地通天,如泣如诉,让离开歌厅仿佛就不能唱歌的我们,如痴如醉。

黄土地,是这样的雄浑而又多情。

天不语自高,地不语自厚。大哉,陕西;厚哉,陕北;伟哉,延安!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女        美pì         bǎo
B.熟ān        上yuán       漫mí
C.仓                    略tāo
D.栗zhàn     蔚bǐng        古gèng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走在天地间”为标题,突显了游记的文体特征,营造了天空高远、大地苍茫的开阔气象,同时又折射出一种亲近自然、观照苍生、天人合一的美学观。
B.作者游览陕西,以景物描写为重点,间以叙写当地的历史与文化,穿插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精神洗礼,这种写法与《我与地坛》十分相似。
C.“延长石油生产出与‘洋油’媲美的灯油”这句运用对比的手法,强调新中国生产的石油质量终于能与“洋油”抗衡,跻身当时世界石油生产强国之列。
D.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写,以探寻者的心理,登临山水,思接古今,感情充沛地表达了对陕西的感受与思考。
E.本文语言精练,优美,多有对偶句,擅长引用、举例等手法,既有清新自然的韵味,又具隽永绵长的雅致。
3.文中作者对陕西很多地方触景生情,引发出富有哲理的思考,妙言金句俯拾即是。请分析“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作者写陕西的历史文化、英雄人物、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同时,为什么还浓墨重笔写了延长石油?
5.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有人理解为作者在文中要展现出充盈流转的情感或精神品质,按这种理解,本文在内容上展示了哪些“气”?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雪拥蓝关马不前

钱红莉

1)我家主卧、书房之间一长溜白墙上,任何装饰画都无,只挂一张巨大的中国地图。每当心事莽莽,打开射灯,伫立地图前仔细端详,仿佛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颇有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孤寒。那感觉异常奇妙,如同深夜,失眠的我忽然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那么,便在心里默默过一遍:冬笋三四枚,剥去外衣,露出象牙白肉身,没有火腿,以咸肋排替代之,再来新鲜五花半斤,一股脑儿焯水、切块,放入黑罐中,咕噜咕噜……那一刻,如若闻着了食物的香气。

2)祖国偌大版图,许许多多地方,未曾涉足。

3)以往,对岑参的边塞诗颇为无感。近年,不知怎么了,渐被他诗中的独特气息打动,尤其读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对祖国西部的广大浩瀚,有了非一般认识——无边无际的雪地寒天之中,无论晨昏熹晚,总是站着一个满腹诗情的人,仿佛漆黑的舞台为他追了一道光……正当军中饮酒送客时,胡琴、琵琶、羌笛的余韵,一直萦绕。接着一个蒙太奇,镜头切至诗人送客,至关隘处,所有的路覆于大雪之下,何等苍茫寥落之境——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漫天大雪中,唯他一人耳。何其孤单的诗,比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还要孤绝。这种孤独,是荒无人烟之中的孤胆,也是空旷无声的寂寞,每一个字,皆可拧出水来,遍布雪意。

5)我忽然懂得了岑参的羁旅之伤。边陲诗的内涵,因其孤独而更加深厚,总在意想不到之处,与人慰藉。于是,对诗中的边地充满了无限神往。

6)那么,我一定要去凉州。

7)还是岑参。工于七律的他,有一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8)这首诗,既伤感,又浪漫。月色下的凉州古城墙绵延一片,高耸的城楼连接着无尽的垛口,倒映一弯新月。亘古的静谧下,男人们在屋里斗酒大笑,而琵琶声声,肝肠欲断,羁旅之人忽然在心里一个踉跄,似被什么给绊了一下,想起家来,也是想着故人了。楼前秋草贫贱相看老,这思绪令人颓然,月色仿佛也被这伤感一点点地啃噬掉,感觉更加寒凉。

9年轻时的生命过于单薄,本能地向往繁华靡丽之地,一心只想往江浙、云南走。中年以后的生命,有了荆棘、荒凉以及积淀,才配得上去往辽阔荒寒之地。

10)有一个心愿,待疫情结束,我一定要走一趟甘州、肃州,寻着《凉州词》中的风光走一趟,定西、嘉峪关、玉门关,这一带都是要经过的,不住城市中的酒店,要去最僻野的乡下,借宿于老乡家,但凡能有一碗苞米粥一碟小咸菜,便已满足,我会像杜甫那样记录一切——山川风光人事浮沉,逐一来到目前,无须布局架构,笔下便汩汩如泉了。

11)有一夜,读韩愈,又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满纸悲怆,仿佛触到了一个人冰冷的骨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2)韩愈自长安被贬潮州,何其遥远的路途,走着走着,到了蓝田,一场弥天大雪,阻断了马的脚步。家人尚未跟上来,只有侄孙韩湘陪着他。人生叵测,还有比这更难堪凄凉的吗?

13蓝田这个名字,一直在唐诗里熠熠生辉,王维、李商隐二位,也曾与此地有过交集。辋川也在蓝田附近起伏着,王维让它玉一样泛光;到了晚唐,李商隐擅写的无题诗中,蓝田一直温情脉脉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4)看似无奇的山水,因为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

15)王之涣的《凉州词》里,连春风也吹不到的玉门关,何其远矣,但,当下的我自庐州飞兰州,再租车自驾,五六小时便也到了。时空被缩短又缩短,但,古诗的意义依旧是绵长的。它并非一步跨到,而要用一颗心去体会。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若不去往浩瀚如银河的沙漠,无以体味这句诗的意境——纸上得来终觉浅。

17)站在地图前,我幻想着,一个绸缎般的深秋,我先飞去了西安,再乘高铁,一路向西,甘州、肃州,复遥遥北上,到瓜州、玉门关……秋天转瞬即逝,初冬天山飞雪之际,折返南下,进入陕西境内,过华山,抵达终南山,便找到了闪闪发光的蓝田,是韩愈的蓝田,也是王维的蓝田,更是李商隐的蓝田。

18)雪下一夜,终于到了韩愈的云横秦岭

《光明日报》(2022012115版)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想吃一钵腌笃鲜而不能,只得心中默念聊以慰藉,与伫立地图前假想化身行旅之人孤身在外形成对比。
B.文章第(3)段例举岑参的边塞诗,描绘出天寒地冻、广大浩瀚的西部景象,营造了苍茫寥落的意境。
C.文章第(4)段选用“孤单”“孤绝”“孤独”“孤胆”等词语,准确形象地表现岑诗中每个字都遍布雪意。
D.作者计划疫情后走一趟玉门关,要住最僻野的乡下、吃农家饭,说明作者是个朴素、俭省之人。
E.文章第(2)、(6)、(14)(18)段,短句独立成段,使得文章的节奏张弛有度。
2.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请举例说说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文章最后两段细致描绘我站在地图前的幻想有什么作用?
5.文章写到“看似无奇的山水,因古诗的烛照,从而不凡起来。”疫情结束后,如果可以在祖国偌大版图中挑选一处古诗烛照的山水胜地,你希望去哪里呢?请说说你心目中的“诗和远方”。(不可选用文中引用的诗文, 不少于80字)
2022-06-04更新 | 2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 花 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彤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笸箩,用小剪刀在红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鞭躯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笸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道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们被风摩挲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的手指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就窗纸,给窗棂弹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的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彤彤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缀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展到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戚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窗花,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定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想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

1.结合文章内容,简析文中“我”的形象特点。
2.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赏析第3段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标题“窗花舞”的多重意蕴?
2021-12-11更新 | 3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横过十字街口

林清玄

①黄昏走到了尾端,光明正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自大地撤离,我坐在车里等红绿灯,希望能在黑夜来临前赶回家。

②在匆忙地通过斑马线的人群里,我们通常不会去注意行人们的姿势,更不用说能看见行人的脸了,我们只是想着,如何在绿灯亮起时,从人群前面呼啸过去。

③就在行人的绿灯闪动,黄灯即将亮起的一刻,从斑马线的开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人影,打破了一整个匆忙的画面。那是一个中年的极为苍白细瘦的妇人,她得了什么病我并不知道,但那种病偶尔我们在街角的某一处见到,就是全身关节全部扭曲,脸部五官通通变形,而不管走路或停止的时候,全身都在甩动的那一种病:

④那个妇人的不同是,她病得更重,她全身扭成很多褶,就好像我们把一张硬纸揉皱丢在垃圾桶、捡起来再拉平的那个样子。她抖得非常厉害,如同冬天里在冰冷的水塘捞起来的猫抽动着全身。

⑤当她走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不能自禁地顺着眼角流了下来。

⑥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落泪,但我宁可在眼前的这个妇人不要走路,她每走一步就往不同的方向倾倒过去,很像要一头栽到地上,而又勉强地抖动绞扭着站起,再往另一边倾倒过去,她全身的每一根骨头,每一条筋肉都不能平安地留在应该在的地方,而她的每一举步之艰难,就仿佛她的全身都要碎裂在人行道上。她走的每一步,都使我的心全部碎裂又重新组合,我从来没有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上,经验过那种重大的无可比拟的心酸。

⑦那妇人,她的手上还努力地抓住一条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一条老狗的颈上,狗比她还瘦,每一根肋骨都从松扁的肚皮上凸了出来,而狗的右后脚折断了,吊在腿上,狗走的时候,那条断脚悬在虚空中摇晃。但狗非常安静有耐心地跟着主人,缓缓移动,这是多么令人惊吓的景象,仿佛把全世界的酸楚与苦痛都在一刹那间,凝聚在病妇与跛狗的身上。

⑧她们一步步踩着我的心走过,我闭起眼睛,也不能阻住从身上每一处血脉所涌出的泪。

⑨这条路上的绿灯亮了,但没有一个驾驶人启动车子,甚至没有人按喇叭,这是极少有的情况,在沉寂里,我听见了虚空无数的叹息与悲悯,我相信面对这幅景象,世上没有一个人忍心按下喇叭。

⑩妇人和狗的路上红灯亮了,使她显得更加惊慌,她更着急地想横越马路,但她的着急只能从她的艰难和急切的抖动中看出来,因为不管她多么努力,她的速度也没有增加。从她的脸上也看不出什么,因为她的五官没有一个在正确的位置上,她一着急,口水竟从嘴角涎落了下来。

我们足足等了一个新的红绿灯,直到她跨上对街的红砖道,才有人踩下油门,继续奔赴到目的地去,一时之间,众车怒吼,呼啸通过。这巨大的响声,使我想起刚刚那一刻,在和平西路的这一个路口,世界是全然静寂无声的,人心的喧闹在当时当地,被苦难的景象压迫到一个无法动弹的角落。

我刚过那个路口不久,天色就整个黯淡下来,阳光已飘忽到不可知的所在,回到家,我脸上的泪痕还未完全干去。坐在饭桌前面,我一口饭也吃不下,心里全是一个人牵着一条狗从路口,一步一步,倾倾颠踬地走过。

这个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地从我们四周跑出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却反而感知了自己的渺小,感知了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的心灵,要使人心和平清净,希望众生都能从苦痛的深渊超拔出来,走向光明与幸福,然而,面对着这样瘦小变形的妇人与她的老弱跛足的狗时,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世界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我感觉,在无边的黑暗里,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如果我们不紧紧踩着光明前进,马上就会被黑暗淹没。我想起《楞严经》里的一段,佛陀问他的弟子阿难:眼盲的人和明眼的人处在黑暗里,有什么不同呢?

阿难说:没有什么不同。

佛陀说:不同,眼盲的人在黑暗里什么也看不见,但明眼的人在黑暗里看见了黑暗,他看见光明或黑暗都是看见,他的能见之性并没有减损。

我看见了,但我什么也不能做,我帮不上一点黑暗的忙,这是使我落泪的原因。

夜里,我一点也不能进入定境,好像自己正扭动颤抖地横过十字街口,心潮澎湃难以静止,我没有再落泪,泪在全身血脉中奔流。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写起,但重点不在于路上所见,而在于作者对自己“什么也不能做”的责问,这是一种见到人世苦难后的无力与悲怆。
B.文章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展现了黑夜即将来临时的景象,为妇人的出场渲染悲凉氛围,也寓示了社会的黑暗正吞噬着人们心中仅存的温暖。
C.作者文笔细腻,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等手法,刻画了一位处境艰难、令人悲悯的妇人形象,引出作者对苦难的思考。
D.这篇小品文充分展现了林清玄散文的特点,即关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但是不着意刻画和批判左右他们命运的社会力量。
2.“流泪”在全文的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请结合第段佛陀的话,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
2021-10-25更新 | 3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