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218833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鹿儿

航鹰

是她?

上午票箱揭晓,选举结果第一名出炉,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

曾当选过劳模的我对此很不好接受,说:郭经理,职工们对第一名有些看法。附近厂子里的小伙子,背地里把商场女售货员中最漂亮的叫‘一号’。我一打听,‘一号’原来就是她,金鹿儿!就凭这一点,顾客投票难免有偏差。

郭经理呵呵地笑着。

卖货时,她用金色的发卡挽住了一头卷发,那发卡簪子还缀着几条金链子,金链子在她耳朵下面荡来荡去……一天早晨,她在屋顶平台上趁着黎明人稀在自我陶醉地跳舞。她这么讲究穿戴,而且举止轻浮,怎能当劳模?我愤愤地说。

郭经理依旧呵呵地笑着。

还有人反映,最近她好几次把糖果拿宿舍去,请一些青年人去吃糖,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我建议应该彻查。

郭经理笑呵呵地说:评选工作应注意到群众性和民主性,在表彰大会召开之前,请你去了解一下金鹿儿的情况。

中午,店堂里一片熙攘。妈妈,我要吃糖……糖!糖!小女孩哭闹起来。金鹿儿见状,同志们,请让孩子的妈妈先买好吗?征得了大家的同意,抱孩子的女顾客感激地走到前面,金鹿儿先拿了两块给孩子,孩子立刻不哭了。这怎么行,看这孩子……她还没说完,糖已经称好。她从秤上拿下去两块扔回糖柜,说:这不是一样么!女顾客连声道谢。

这时,一位提手提包的军人,站在队伍后尾不时地看表,一脸焦急的神色。金鹿儿见那军人慌慌张张要走,便上前招呼:解放军同志,您有急事?军人不好意思地说:我要赶火车回部队,想给同志们捎点糖……又征得大家的同意,她优先照顾了这位军人。军人高兴地行了个军礼,接过糖果跑走了。

她卖货速度飞快,服务热情周到。我想,一个思想颓废的人会有如此高的劳动热情?楼顶平台上的她和柜台上的她,哪一个是真实的金鹿儿?……这也渐渐地冲淡着我往日的成见。

我回到办公室,找来与金鹿儿同宿舍的任小妹去了解情况。任小妹说,金鹿儿确实在宿舍里开过茶话会,有好多青年参加,但糖果是她自己买的,她先后买过二百多种,请大家品尝后一一评价其特点,她听后记在小本子上。她为了练包装技术,曾多少个夜晚偷偷地练包砖头,包小石子,把台秤抱回宿舍,练习上秤准确……

啊!我明白了,明白了,这是多么生动的先进事迹呀!我有些怨恨起糖果柜组长来,不,我记起来了,她反映过,还推荐过她去参加局里的技术表演赛,都是我把她的名字给抹掉了,为什么会……我心里感到有些内疚。

晚上干部碰头会后,金鹿儿来找我,大姐,我来请个假,今晚我得参加文化宫话剧队的彩排,就不能参加您的会了。

不行!我斩钉截铁地说。

她有些发急了:发言内容我现在就可以汇报。可是,我在剧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不去,戏就无法演出。

我不耐烦地问:什么离不了的角色?

一个迷失了生活方向的姑娘,用打扮和跳舞消磨时光……

我忽然想起了屋顶怪舞的事,似乎领悟到什么,一阵惊喜涌上心头。我亲热地抚着她的手心说:今晚你就去吧!

她高兴地搂着我转了两圈,我拉住她说:不过,以后不要参加这种活动了。

为什么?她一下子跳起来问。

我语重心长地说:劳动模范了,凡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光是劳动态度好,生活小节也要检点。说着,我就顺手摘下她的金发卡,以老大姐的口吻叮嘱:就说打扮吧,表彰大会最好别戴它……

为什么?她挑战似地问。

我尽量地笑着反问:干嘛非戴它呢?

我一方面是为了漂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抬头卖货不大适应,顾客一多就顾不过来了。头一低,金链子就打着耳朵,提醒我把头抬起来。

我听了喜出望外,看来她的事迹还真不少呢!

行,戴上吧!汇报时就讲抬头卖货,可别提什么漂亮不漂亮。

可我就喜欢漂亮!她反复地强调,为什么不能说?我要向所有人说,我爱美!爱美的人才爱生活!

见她这么坚持,我说:好吧!那你能不能具体讲讲为什么能这样热情地为顾客服务?

她想了想,直率地表示:我想,还是应该先说说顾客给了我什么。

顾客?给你……我迷茫地问。

就从一些常来买糖的老顾客说起吧!有一位面色苍白的中年女教师,每月总是来买少量的糖果带回家去。有一个月她没有来,而是她的小女儿领着奶奶来的。老太太擦着眼泪告诉我:‘她买点糖回家上敬老下顾小的,一块也舍不得自己吃。现在低血糖住了院,这糖是给她买的。’还有七八个自修的学生,每年大学发榜后来买糖。总是由考取的学生请客,而未被录取的人说:‘明年由我来请客。’今年,我又送走了两位大学生,只剩下一位自修生了,但他还是对朋友们说:‘明年,你们一定回来吃我的糖。’……

她说到这里,长睫毛挂起晶莹的泪珠,说:他们教我看懂了生活。为这些普通的人服务,是我的快乐。

她几乎不是在和我讲话,而是在和自己的心灵侃侃而谈,我从她那燃烧的目光中看到了她将在大会上的讲话内容,那就是爱人民,爱生活,爱美!我的脸颊热起来,我感到我误解了她,也从她的言行中看到了我身上僵硬的症结……

你说得很好,谢谢你!我的嗓子有些发哽,便催促她,你该去彩排了。

她听了,送我一个感激的笑容。我送她到门口,言犹未尽,想再说句心里话,但不知为什么,我竟问了那么一句: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快乐?

她怔了怔,响起了银铃般的笑声:反正我觉得,生活挺有意思!

我不由得重复她的话:生活挺有意思!

(选自《新港》1981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一开始点明她得到顾客的认可,被推选为劳模,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我”对她却提出了一大堆的疑点,这样构思在艺术上形成极大反差,吸引读者。
B.作品以第一人称“我”对金鹿儿的观察为主线,把镜头聚焦在金鹿儿的身上,刻画了一个业务能力强而且个性鲜明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女售货员形象。
C.本文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通过对比和映衬,写出两代劳模在性格、习惯、作风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她们彼此接触和了解,最后化解“隔阂”达到心灵相通。
D.小说结尾,通过“我”与金鹿儿的对话,赞扬了金鹿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深刻揭示她的心灵美,这种注意揭示人物心灵的技巧,是航鹰小说的一大特点。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语义上与上文“呵呵地笑”紧密连通,一个“依旧”强调郭经理的处变不惊和对金鹿儿的信任。
B.句子②在情绪上较前句“为什么”更为激烈,一个“挑战似的”表现了金鹿儿敢于追求自由生活的勇气。
C.句子③中的“彩排”语意双关,既可指金鹿儿今晚的文化宫话剧队的彩排,也暗指金鹿儿今后的人生。
D.句子④中的“生活挺有意思”,这句话表明“我”既看到自身的不足,也看到金鹿儿对生活的美好态度。
3.简要概括“我”对金鹿儿的认识,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4.人物形象塑造,不同文体有不同的选择。《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是1977年《北京日报》的人物通讯报道,《金鹿儿》是1981年的《新港》小说,两者在塑造“劳模”上有何不同?试从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语言风格、时代映射等四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进行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地,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键、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话: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摆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受老黄关于刘建华品质不好的蛊惑,相反,在他俩之间“我”选择留下刘建华,因为刘建华他们劳动的快乐和骄傲感染了“我”。
B.小说赞美了刘建华这一类进城务工农民工的优秀品质,也展示了他们的缺点,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情感。
C.刘建华在与老黄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不按常规出牌;老黄作交代,他也要反着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刘建华不满我们将其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
D.刘建华回家过年,说初十回来,初十那天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这些优秀品质是作者予以充分肯定的。
2.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叙述刘建华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2-10-19更新 | 9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半截

吴金良

刘一杰原名刘杰。这名字,太容易撞车。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年级就有俩刘杰,外加一个刘婕。三个刘jié,经常把老师都弄蒙了。他爸爸心生一计,给他名字中间加了个,笔画少,区别大,挺实惠。

刘一杰当年插队回城,不知通过什么关系到了报社。我到报社的时候,他已经是发行部的老职工了。行业报,发行部就是个摆设,实际上除了文字工作什么都管。以致好长时间,我都以为刘一杰是烧茶炉兼管收发的杂役。

茶炉不大,刘一杰每天早起捅开火,添几铲煤,水烧开了,关上炉门就干别的去了。别的是什么呢?前院有个小花圃,他侍弄花草;后院有几棵柿子树和枣树,他扫树叶。扫地属于搞卫生,这个业务一延展,他就把各办公室和编辑部的卫生工作也包揽了。这也不错,那些废报纸废信封和不用的来稿,几天就能搜罗一麻袋。街上有收废品的,每个周日来一次。

他家就在报社收发室后面的套间里,老婆孩子,三口人,两间房,挺滋润。

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他自己也挺满足,快四十了,又没文凭,在报社干不了什么,这个位置挺适合他。

刘一杰抽烟,在家抽烟总是抽一半就掐灭;再想抽的时候拿新的。等到上班,他烟盒里装的都是抽了半截的烟。报社烟民不少,惯例是彼此散烟给大伙抽。刘一杰就免了这个程序,不用散给别人了。因为他烟盒里都是半截烟,那是不能给别人抽的。时候一长,我们都看懂了他的小心思。刘和留同音,于是我们开玩笑,说你这家伙连一杰(截)都不够,你就是个刘半截。

私下里,刘一杰跟我抱怨:老婆限制我抽烟,两天一盒。我要给你们散烟,一天两盒也不够!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过于节俭。比如,每逢周末,他就回父母家,把攒下的脏衣服、床单被罩之类的拿回报社,大洗特洗。偶尔有人看见,他就解释:家里没地方晾晒。

报社老职工说,老刘是太节俭了。当年搞对象,天儿热,女友要吃冰棍,他也只买一根。自己不吃,还编个理由说牙疼。趁女友不注意,找个水管子喝凉水。

节俭成习,导致公私不分了。那年我们到郑州开发行会,编辑部和发行部去了十来个人。领导认为刘半截会管钱,就让他管着差旅费。领导说出门在外怕上火,让他买点水果给大家吃。结果他转悠半天买回来一堆烂梨,说是用刀子削一下更好吃。气得我们集体罢吃。他惹不起我们,又怕糟蹋东西,把这些烂梨洗净削好,煮了两大锅梨水,号称这个更败火。念在他诚心诚意兢兢业业的份儿上,我们也只好喝了。

最气人的是我们该回北京了,让他去买火车票。他买回来的票,时间不好就不说了,还是站站停的普客,还无座。领导拍案质问:刘一杰,我可是能坐软卧的!咱就算不讲究那个,你好歹也给大家买个有座位的票吧!你怎么想的?

刘半截也是被领导训斥惯了,坦然道:我也没注意有没有座,我就从上往下捋,哪个便宜买哪个。反正都是到北京,干吗多花那个冤枉钱呢!

结果,我们基本上都是站了八个小时到北京。

领导给他下评语:这人把省钱当作唯一目的,从不考虑性价比。所以,他办不了大事;但是小事交给他,尽管放心。领导果然交给他一件小事,让他做了发行部主任。只一年时间,发行业绩平平,但是发行费差旅费省了一万多。他还自鸣得意:节流相当于开源。

刘半截比我早退休几年。春节,我俩喝酒。酒至微醺,他也不忘炫耀,说他请了个半价保姆照顾老妈。细问,就是小时工,每天给老太太洗洗换换。别的事,都是他做。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是闲着。

我说你节俭一辈子了,还这么想不开啊!再说,那是你妈,你也这么省着?

他猛喝一口酒:兄弟,我父母早殁了。现在这个是我当年女朋友的妈。我们都要领证了,女友得了白血病,走了。留下一个寡母,你说,我不管谁管?

我愣住,无言以对。他笑笑说:老太太九十多了,糊涂了,也不认得我了。我就好人做到底,给她送终吧。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主人公的姓名入手,由“刘杰”到“刘一杰”再到“刘半截”,既使其和人物性格巧妙联系起来,又具有讽刺意味,颇具匠心。
B.“名字实惠,日子滋润,工作轻松,我们都很羡慕他”,在结构上是对上文的总结,也为下文进一步展示主人公的性格做铺垫。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这个视角,写“我”对“刘半截"的所见所闻所感,既让人感到真实可信,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
D.小说设置了悬念式结构,在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里,作者用略带夸张的手法反复铺垫了、渲染了“刘半截”的吝啬乃至“抠门”。
2.小说是如何塑造刘半截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小说的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请简要分析本文结尾的作用。
2023-08-15更新 | 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丰田牌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做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dào,不是zīdà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得了。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蓝带啤酒、两听健力宝。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的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双象牌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健力宝。”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祥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龟儿!”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健力宝,两瓶蓝带啤酒,两小瓶二两装红星牌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五粮液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痴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摊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它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他妈的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照片,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选自《毕飞宇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运用对比暗示人物心理,如“蓝带啤酒”第一次出现表示老马演讲后的愉悦,第二次则代表他与儿子争吵后的苦闷。
B.小说的场景设置颇具匠心,电视里赵忠祥解说猫科动物的场景,看似偶然不经意,实则为父子交锋提供了表达元素,读来饶有趣味。
C.小说情节安排详略得当,略写老马作报告的场景而详写报告开始前和晚餐时父子间的互动,情节始终展现父子之间的冲突,重点突出。
D.小说语言不落窠臼,“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用陌生化的表达给人以幽默风趣之感。
2.小说结尾“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请结合全文分析老马流泪的原因。
3.毕飞宇接受采访时曾说:“轻盈而凝重,是我对小说的理解,是我的小说理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所说的“小说理想”。
2023-01-21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