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6 题号:219046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她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

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恨了。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

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么一想姚子涵的自卑涌上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够看到姚子涵的骄傲,骨子里,姚子涵却自卑。同学们都知道,姚子涵的家坐落在师范大学的“大院”里头,听上去很好。可是,再往深处,姚子涵不再开口了——她的父母其实就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师范大学的拆迁、征地和扩建,大姚夫妇摇身一变,由一对青年农民变成师范大学的双职工了。为这事大姚的父亲可没少花银子。

自卑就是这样,它会让一个人可怜自己。

多亏了这个世上还有一个“爱妃”。“爱妃”和姚子涵在同一个舞蹈班,“妖怪”级的二十一中男生,挺爷们的。可是,舞蹈班的女生偏偏就叫他“爱妃”。“爱妃”也不介意,笑起来红口白牙。

姚子涵和“爱妃”谈得来倒也不是什么特殊的原因,主要还是两个人在处境上的相似。“爱妃”告诉姚子涵,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下“班”的路上姚子涵和“爱妃”推着自行车一起说了七八分钟的话。就在十字路口,就在他们分手的地方,大姚和韩月娇把姚子涵堵住了。他们两人十分局促地挤在一辆电动自行车上,很怪异的样子。姚子涵一见到他们就不高兴了,又来了,说好了不要你们接送的。

姚子涵的不高兴显然来得太早了,此时此刻,不高兴还轮不到她。她一点都没有用心地看父亲和母亲的表情。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韩月娇神情严峻,而大姚的表情差不多已经走样了。

你什么意思?”大姚握紧刹车,劈头盖脸就是这样一句。

什么什么意思?”姚子涵说。

“你不让我们接送是什么意思?”大姚说。

“什么我不让你们接送是什么意思?”姚子涵说。

这样的车轱辘话毫无意思,大姚直指问题的核心——“谁允许你和他谈的?”大姚还没有来得及等待姚子涵的回答,即刻又追问了一句,“谁允许你和他谈的?”

和课堂上一样,姚子涵是不需要老师问到第三遍的时候才能够理解的。姚子涵听懂父亲的话了,她扶着车头,轻声说:“对不起,请让开。”

女儿的傲慢与骄傲足以杀死一个父亲。大姚叫嚣道:“不许你再来!”这等于是胡话,他崩溃了。

姚子涵已经从助力车的旁边安安静静地走过了。可她突然回过了头来,这一次的回头一点也不像一个公主了,相反,像个市井小泼妇。“我还不想来呢,”姚子涵说,她漂亮的脸蛋涨得通红,她叫道,“有钱你们送我到‘国标’班去!”

姚子涵的背影在路灯的底下消失了,大姚没有追。大姚望着自己的老婆,像一条出了水的鱼,嘴巴张开了,闭上了,又张开了,又闭上了。女儿到底把话题扯到“钱”上去了,她终于把她心底的话说出来了,这是迟早的事。随着丫头年纪的增长,她越来越嫌这个家寒碜了,越来越瞧不起他们做父母的了,大姚不是看不出来。他有感觉,他为此生气,更为此自卑。自卑是一块很特殊的生理组织,下面都是血管,一碰就血肉模糊。

大姚难受,却更委屈。这委屈不只是这么多年的付出,这委屈里头还蕴含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大姚不是有钱人,可大姚的家里有钱。这句话有点饶舌了,大姚真的不是有钱人,可大姚的家里真的有钱。

这件事既普通又诡异——师范大学征地了。师范大学一征地,大姚都没有来得及念一句“阿弥陀佛”,立地成佛了。大姚相信了,这是一个诡异的时代,这更是一片诡异的土地。他的宅基地为他赢钱了。那可不是一般的钱,是像模像样的一大笔钱,很吓人。

——现在倒好,个死丫头,你还嫌这个家寒碜了,还嫌穷了。你懂什么哟?你知道生活里头有哪些弯弯绕?说不得的。

韩月娇也挺伤心,她在犹豫:“要不,今晚就告诉她,咱们可不是穷人家。”

“不行,”大姚说,在这个问题上大姚很果断,“绝对不行。贫寒人家出俊才,纨绔子弟靠不住。我还不了解她?一告诉她她就泄了气。她要是不努力,屁都不是。”

可大姚还是越想越气,越气越委屈。他对着杳无踪影的女儿喊了一声:“我有钱!你老子有钱哪!”

终于喊出来了可舒服了可过了瘾了

(节选自毕飞宇小说《大雨如注》)

文本二:

这是毕飞宇第二次出现在郁达夫小说奖的颁奖现场,上一次是2010年,他获得了提名奖。

毕飞宇的《大雨如注》,获得本届短篇小说奖,讲述的是一户住在大学里的夫妻与他们多才多艺最后却“失语”的女儿的故事。

钱江晚报(以下简称钱报):《大雨如注》和你以往的作品一样,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来呈现你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故事里,主人公姚子涵突然不会说话了。读后很让人揪心,你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女中学生?

毕飞宇(以下简称毕):姚子涵这个人物其实不是虚构的,有这样的新闻——孩子本来好端端的,就因为一场疾病,突然失语了,也不是失语,是失去了汉语,满嘴都是英文。我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很诧异,不相信这是真的。后来被证实了,就想写,可怎么也写不出来,这一拖就是两年。在我们这个失语的时代,我觉得“姚子涵事件”是有象征意味的,这里面也有一种担忧,那就是汉语的命运。

钱报:《小说选刊》推荐过《大雨如注》,我注意到编辑部使用了一个词,叫“毕氏语言”,这是如何练就的?

毕:《大雨如注》是长篇小说《推拿》之后写的。因为写《推拿》,我的消耗很大,写完了,这种语言惯性很长时间都没有消失,到了写《大雨如注》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失去短篇小说的语感了,全是《推拿》腔,甩不掉。我只有反复调试,当一个人内心有爱的时候往往就好办了,有爱就有耐心,你总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所谓的好,其实就是恰当。

(——《毕飞宇:有爱,就能找到恰当的表达》,节选自《钱江晚报》,首席记者王湛,实习生余舒艺,2014129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子涵前往舞蹈班上课不让父母陪同,表层原因是因为没给她报“国标”班,深层次原因是对父母的“眼光”“见识”不满意。
B.姚子涵的“自卑”源自她是农民的女儿并不是大学教职工的孩子;大姚的“自卑”是因为家庭条件的“寒碜”,对女儿有愧疚之情。
C.姚子涵、“爱妃”两人境况相似之处就在于他们的生活是被父母安排的,他们缺少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D.韩月娇和大姚这对夫妇是中国众多父母的写照:苦心为孩子谋划未来但有时又显得一厢情愿。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将选报课外兴趣班和异性朋友交往作为冲突点,一方面有助于反映出姚子涵和父母关系的不融洽,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当代亲子关系的典型矛盾。
B.“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揭示出姚子涵奔驰在人生道路上但没有“行驶的主动权”。
C.大姚和女儿的“什么意思”都是在指责对方,通过对话的重复、叠加,营造紧张的矛盾氛围,有助于刻画父女二人的形象特点。
D.“终于喊出来了,可舒服了,可过了瘾了”,大姚的行为看似豪放却满腹委屈;看似荒诞却又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逻辑支撑。
3.根据“文本一”内容,为节选部分另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题的理由。
4.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毕氏语言”的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 花 荡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8月于延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的描写突出了环境的险恶。“狠狠”一词形象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及在此环境下顽强生存的意志与力量。
B.“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一句突出强调了两位小女孩被眼前看到的芦苇荡的美丽景色所迷时的内心状态。
C.文中“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一句主要表现了老头子驾船技术的高超。
D.“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找”字用语新奇,写出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敌人的胆怯与愚蠢。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用“呆望”从神态和动作方面描摹敌人的行为,表现了作者的嘲讽之情,侧面衬托出老头子勇穿封锁线的形象。
B.“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湖边水鸟的大胆灵巧、富有活力,突显了老头子老当益壮的特点。
C.作者采用补叙手法,补充交代两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揭示她们在革命战争洪流中茁壮成长,成为抗日中坚力量。
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一句用水面的平静衬托老头子与日军巧妙周旋时的不慌不忙,从容镇定。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请联系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老英雄“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表现。
4.孙犁谈及创作时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课文《荷花淀》,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和“美好”。
2024-01-25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嘉轩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著不移近乎倔拗的神气。他在街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作短暂地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捉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铧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又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键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该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得儿起!犍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一下。

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舒心悦意的抒情。他一直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晚饭后在厅房东屋老娘的住室里,白嘉轩临时决定召集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白嘉轩说:我的腰好了。他侧转头瞅着两个媳妇说:我在炕上窝蜷了整整一百零七天,你俩——大姐二姐都受了苦尽了孝心都好。两个儿媳得到了家庭长者的夸奖却感到惶恐,争相表白这完全是做晚辈的应尽的孝道等等。白嘉轩摆摆头就打断她俩的话:你们还不知道我一辈子最怯着啥?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熬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白嘉轩说到这里停顿一下,然后郑重地说出想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话:我说前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你们各人该做啥就去做啥,屋里人该纺线的纺线,该织布的织布,该缝棉衣的缝棉衣,外边人该做的地里活就尽着去做,孝文你跟你三叔犁完花(棉)田接着翻稻地。牛犊你喂槽上留下的牲口,叼空儿推土晒土,把冬天的垫圈土攒够,小心捂一场雪。地一下冻就赶紧套车送粪。把这些活儿开销利索,轧花机就要响动了。一句话,原先的日子咋过从明日开始还咋过。我嘛——好咧!

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以后笼罩在庭院屋室里的悲凄慌乱的气氛已经廓清,劫难发生以前的严谨勤奋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完全恢复。整个四合院犹如那架置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的轧花机,到了冬天就咔嗒咔嗒地运转起来了。这时候,一个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白嘉轩发觉了孝文的隐秘。这个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

……

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白嘉轩仍然在台阶上安一把椅子坐着,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孝武领诵完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央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辜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断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式……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有删改)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孝文、孝武、孝义。③指已婚的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会的事。

(乙)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每每村里过红白丧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善的凸现其美,善的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恶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

1.下列对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劫匪打断腰杆给白嘉轩带来的是身体摧残,儿子孝文的犯错则给他造成精神的重击。
B.当白嘉轩夺犁把和鞭子时,鹿三担心天黑得快完成不了土地翻耕,因而表现得很不情愿。
C.白嘉轩用“孝”“义”给儿子取名,可以视为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乡土民间的寄寓。
D.秦腔有快板也有慢板,由此可见秦腔唱腔既有豪迈激越的特点,也有凄恻动人的一面。
2.下列对两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肖像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
B.甲文划线处连用三个长句,语言节奏徐缓沉重,真切展现了白嘉轩对孝文的极度失望以及内心的无比沮丧。
C.“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乙文的这个句子有着声音和画面的质感,传神地表达出人物吼唱秦腔时爽快、狂喜和激动的心情。
D.两文都写到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甲文是通过白嘉轩犁地时吼唱秦腔这一细节来体现的,而乙文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的。
3.小说节选部分写了“孝文被打”,简要概述一下孝文挨打背后的实质。
4.陈忠实说:“秦腔与《白鹿原》共有同一个灵魂。”请结合甲、乙两文,从语言、人物、思想三个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2-03更新 | 14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信封里的儿子

司玉笙

那时候他不识字,班长就一笔一划地教他。时间长了,他就离不开班长了。班长问他是哪里人,他就哭了,说俺也不知道俺是哪里人,就知道家离老黄河不远,爹娘走得早……班长说,我家离老黄河几十里,爹去世得早,我娘辛辛苦苦拉扯我兄妹仨……兄弟,这队伍就是咱的家……

1950年秋,部队来到东北整训。入朝作战前的誓师动员大会上,阵阵口号声中,人人热血沸腾,会后纷纷写了请战书或决心书。他比葫芦画瓢地将班长的照抄下来,就是名字不一样。班长一看笑了说,刘兴根、刘敬根,念不好就念成一个人了。

他也笑了,说,咱俩就是一个人。

趁着一个休息日,班长说,趁出国前咱也去街上照个相,留个念。

于是就去了。过了几天,照片取出来了,是黑白的。单身的一人一张,一寸;两个人的合影也是一人一张,两寸。他第一次见这照片不禁叫了起来,咋跟活的一样!班长说,这相片可金贵哩,花去我半个月的津贴,得放好。

在他的注视下,班长将自己那三张照片塞进一个早已写好地址的信封里。这信封纸质韧硬,正面有红框,竖写形制。

揣着这照片,两个人跨过鸭绿江。随部队急行军到了指定区域,放眼一望,满目冰山雪岭,林木间寒气重重。战斗一打响,阵地上一片火海硝烟,残枝碎石乱蹦。激战中,班长被一颗炮弹炸成重伤,融化的冰雪和冒着热气的鲜血糊满了一身。奄奄一息的班长看看他,说,兄弟,这信封你拿着,里面还有攒给咱娘的钱……

班长牺牲后他被临阵任命为班长,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好像有两个人在他身子骨里发力,打起仗来十分英勇。两年后,后方战地医院又多了一名伤员。这伤员头部被弹片击中,昏迷了一个星期方才苏醒。医护人员高兴地相互传语,刘兴根醒来了,英雄醒来了……后来,他被转到国内疗养。能下地活动时,他将那信封找出,小心翼翼地抚平,再添上回信的地址,托人寄出。过了个把月,回信来了,是人代写的:你母亲接到你寄来的信和照片喜出望外,捂住哭了大半天。自你参军走后,这些年来你母亲天天去庄东头的大路口盼你。你两个妹妹已出嫁。四亩庄稼地有互助组帮种帮收,家中一切安好,勿念……读完信,他忽地捶了自己一下,我本来就是娘的儿子呀!

往后再写信,他就用班长的口吻。那边回信问,合影照上的另一个是谁?他答,是我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娘的儿子。那边回信说,你母亲现在逢人就说,俺儿回来了,还多了一个,就在俺怀里。说着还掏出照片让人家看……这一提,他心里便拱出一句,我就是我就是,永远是!

为尽量使自己像娘的儿子,他每天对着班长的照片进行整容。班长的颧骨高,他就反复夹捏自己的腮帮子,好让颧骨突出。时间长了,腮帮子还真凹陷下去了一点。护理人员奇怪,问,刘班长,脸上怎么不舒服?都好着哩。他说,只是想娘了。

复员前,组织上派人征求他的意见,问:安排你到本地一个大厂工会工作咋样?他说:“我还是想回庄里给娘端碗,洗洗脚。”

肩着背包,提着网兜,他按着信封上的地址一路打听找到了这个小刘庄。还未进庄,头前身后呼呼啦啦簇拥了一群人,争相替他拿行李。被人引着,一进这农家小院,他愣了:一位衣衫打有补丁的中年妇女端坐在简易的板凳上,双手捏的竟是班长写的那个信封!丢下行李,他紧跑几步,跪伏在这位母亲的双膝前,一声憋了许久的话语,自胸腔喷薄而出:娘啊——

是根儿么?眼泪扑簌簌地滴落下来,是热的。是我,是我,娘!

粗糙温暖的手在他头上脸上抖抖嗦嗦触摸着。俺的儿,你这脖子上的那颗痣咋没了?娘,扛枪磨去了。抬头一看,娘泪湿的眼皮是合着的,眼窝里分明有什么在拱动。旁边一个妹妹插话道:娘怕你忧心,信里不让告诉你她的眼几年前就瞎了。娘,明天我就带你看眼去!

背着娘上车下车跑了几个医院诊治,娘的眼还是没有起色。娘说:甭花那钱了,有恁在跟前,俺啥都看得明白。

此时,县里给他安排好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他坚辞不去,说:“我回来就是照护娘的。”并对两个妹妹说:有哥在恁放心,恁该忙啥忙啥。

于是就在生产队当了保管员,离家近。给他说媳妇,他就要求一条:必须对我娘一百个孝顺!

婚后,两口子轻声问暖,俯身侍奉,娘的脸上就断不了笑容,直至八十六岁寿终。在操办老人家的后事时,有人好像知晓了他的经历,想写一篇稿宣传宣传。面对这些好奇者,他说: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那日晚间,他在电视新闻上看到部分战友的遗骸被军用飞机运回祖国时,泪珠止不住地滚淌。让家人打开那小盒子,指指那张合影照叮嘱道,放大,放大……

放大的合影照拿回来后,他看着看着突然说了一句什么,牙关一紧竟昏迷过去。紧急送进医院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去世。

灵棚内,高挂的遗像就是那张放大的合影。问清原由,吊唁者无不动容,噙泪再三鞠躬。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十几枚压在箱底的军功章,还有那个老式信封。信封已经毛边了,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

(选自《北方文学》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文本二:

央广网北京11月28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退伍老兵廖良开从3000公里外的重庆来到吉林,祭拜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战友母亲。当年,为了一个承诺,他默默赡养一对老人21年。

时光退回到1997年,当年19岁的战友刘继强因为援救落水群众牺牲后,廖良开想的最多的是自己能否替战友尽孝。有了这个想法后,廖良开开始给去世战友在吉林的父母写信。1998年,吉林妈妈生日当天,廖良开在电话中第一次叫了妈;1999年,廖良开第一次休探亲假没有回重庆老家,而是来到吉林,和吉林父母见面,上门认亲。

从此,这对特殊的父子情、母子爱跨越3000公里,真实而又默默地展开。2017年,吉林妈妈因病去世,廖良开悲痛不已,把吉林爸爸接到了自己的家里照顾。吉林爸爸说,因为有了廖良开,他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摘自2018年11月28日央广网)

1.下列对两个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医护人员误认为“他”是“刘兴根”,是因为“一喊刘兴根他就答应”以及“他”每天对着班长照片进行“整容”,神似班长。
B.刘敬根受班长刘兴根的教导、关心和影响,他们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的兄弟情谊,跟“亲兄弟”的感情一样真挚、浓烈和醇厚。
C.随着情节的推进,主人公刘敬根的情感愈加真切,由接受班长的临终嘱托,到为班长母亲养老送终,完成“儿子”角色的转变。
D.退伍老兵廖良开信守承诺,替战友默默尽孝21年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下列对文本一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来叙述,以旁观者的身份比较客观地记叙了刘敬根赡养战友娘亲的故事,人物心理描写较细腻生动。
B.小说结尾“淡淡的血迹依旧形如雪地梅花”,以“雪地梅花”象征革命英雄们的抗美杀敌精神长存,意蕴丰富深远。
C.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朴实平易,真实感人,如“我没啥可写的,与那些埋在雪地里的战友比,我还活在母亲身边……”。
D.作者让主人公两次放弃好工作,看似有违现实逻辑,实则依循主人公情感逻辑而发展,从而突显刘敬根崇高的形象。
3.小说主人公“他”叫刘敬根,其事迹令人动容,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并简要分析。
4.两个文本主要内容类似,相较文本二的新闻消息而言,小说《信封里的儿子》艺术表现力更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4-26更新 | 2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