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3 题号:2197323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宝水(节选)

乔叶

进入初夏的山,越来越有看头儿。到处都是喜鹊。黑白两色,修长的尾巴在丛林上空飞划,在枝丫上降落。燕子比喜鹊小一号,喜欢站在单薄的高线上,如在炫技。山色越发往深里酝酿着青绿,灌浆的麦子已经散出了细微且盛大的清香。树上的花迅速地缤纷起来,山楂花雪白,柿子花淡黄,我一直纳罕核桃什么时候开花,被雪梅特意指点了一下才知道它开的绿花,粗看去花绿叶绿,可不就像是没开花。仔细去瞧还能分辨得出雌雄花,雌花花头比雄花多了一点点紫红。家户们爱种月季,圆圆的小花小朵,颜色却比平原的更秾丽。指甲花也已经窈窕长起,开几朵我就摘几朵,能染几个指甲就染几个指甲。

这些花花草草拍下来发个朋友圈是惯常做法,宝水村年轻些的都这样,顺便也给自家店打打广告。秀梅发得最积极,却还是不足意,说粉丝太少,效果不好,得想法子。到底还是拉着雪梅、香梅来和我闹,非要组个团。说一个人能玩的花样到底有限,组团的话就能花样百出。听她的想法,无非也就选一些网上流行的俏皮段子,配着人家的口型拍动作,或者配着人家的歌儿来跳舞,还有什么分角色的戏曲对唱,对了还有丝巾秀旗袍秀之类,听得我头大,敷衍说你们年轻,能蹦跶动,我可不禁折腾,饶了我吧。哎呀,姐,俺们仨来求你,就没有一星星面子?秀梅撒着娇。雪梅莞尔一笑,也撒娇,萍姨,就是耍耍嘛。香梅不出声,只是默默笑。

搁不住她们歪缠,不如答应。我说那有言在先,主要是你们自己耍,我只闲搭个名儿,可别回回都叫上我。中啊中,只要姐答应就中。秀梅一迭声道。又说咱们这小集体得起个名号呀,姐你来定。我说这一时半刻哪能想得出来。看雪梅沉吟着,似乎是有主意的样子,便问她。她果然笑道,现成的,就叫一青三梅,咋样?我说好是好,不过得把我往后放,叫三梅一青。雪梅说这可不行,就得把您放前头。这孩子急的,字都用上了。我问为啥,秀梅上来攀搂着我肩膀,气儿直吹上我的脸,您这不是脸面大地位高嘛,得罩着我们。啥时候一不为大?话到这份儿上,我自然也明白这是要我给她们拦在前头,若有什么风言风语的好当个盾使。不过话说回来,我当盾还挺合适。反正也是个外人。

是的,无论看起来多么像村里的人,这些细枝末节总能让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外人。

终究是个外人。

果然是个外人。

幸好是个外人。

可为什么,却常常觉得自己也在里子里呢?

一进到抖音里才知道村里有抖音号的人还挺不少。连大英都注册了个号,昵称是家在宝水,只是光看不发。一青三梅第一条发的是我们四个站在宝水村的路牌下,每人摆个pose,再来上一句话,意思是欢迎朋友们来宝水,也期待朋友们关注。上午发的,下午大英就找了来,说这个名号不周全,应该把宝水村带上才能宣传得清楚,要不然光看这一青三梅,谁知道你们是哪坡哪沟哪岭的。我说也没几个人看,能有啥宣传效果。大英说早期的人再少也不能小看,蚂蚱腿上也是肉。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可都是革命的火种哩。也有道理。于是就改成了宝水有青梅。后来听见村里人对我们的叫法却是青梅艺术队,也不知道艺术个什么。不过也就随他们去吧。

发了几条,看的不过百,评论不过十。寥寥可数的评论里还有人出言不逊,说这都是什么妖魔鬼怪呀。秀梅答,都是姑。那人恼道,怎么占人便宜?秀梅又答,村姑不是姑?

香梅不论在什么次序亮相,评论冲的最多的都是她:压轴那美女最靓。

这颜值一级棒!

爱了爱了。

深山出俊鸟!

……

也只能感叹,如今果然颜值是王道?

香梅家做的是纯餐饮,起的名字叫七香居,两口子各占一字,叫起来颇顺口。在西掌的指示牌上排得最靠上。下面依次是头号院我家小院。听孟胡子说,牌子立好后,张大包和张有富分别来找过他闹意见。问这是按啥排的,孟胡子道,按的是你们店名第一个字的笔画。七是两画,你们比人家的少?他们又追问这是什么规矩。孟胡子道,这是国家立的大规矩。不信你们去好好看看《人民日报》,研究一下上面是不是以姓氏笔画排序。他们方才作罢。

听孟胡子这么讲,我便问他,鹏程家的小村如画和秀梅家的山明水秀怎么排?都是三画。孟胡子道,那就按第二个字排嘛。的笔画少,小村如画就能排在山明水秀上头。问他从哪里想到的这些,他笑道,还能从哪里?从生活中来,从实践中来呗。你以为我这么多年白混的?所有的吃亏都是教训,所有的教训都是经验。我说你这经验可真够精细的。他叹了一声说,农村的事就是这,该粗就得粗,该细就得细。细起来就得有根儿比羊毛还细的线儿给绷着。你说羊毛轻吧?那也怕搁到秤上称,一称就有斤两。

老物件这些天也源源不断地收上来,居多的是两头:石头和木头。磨盘,碾盘,水缸,水槽,蒜臼,这些都是石头。做鞋用的模子,类似于婴儿车的坐婆,纺花车,水舀,绣花用的竹绷子,这些都是木头。再有就是布品,千层底老布鞋,偏襟大褂,粗布袜子,虽是经年累月,针脚依然清晰。还有人拿来泛黄的小学课本问中不中,是四十年前的课本,我自然说中。暗自感叹,要是放在旧书网上肯定能卖上几个钱。大英果然是对的,这事儿不能提钱。

(有删改)


【注】主人公地青萍提前退休后,从城市来到太行山深处的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孟胡子,乡建专家。大英,宝水村书记。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秀梅等人也是新农村风景构建者,拍网络短视频等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开放、创新的品质。
B.文中关于组团名号的争论,渲染了和谐的氛围,从中也可看出她们之间关系的亲密。
C.孟胡子就指示牌排名发表了有趣的粗细论,说明做好乡村工作离不开细致认真。
D.“这事儿不能提钱”写出村民爱计较的特点,是道德批评,点出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写了山村的自然风貌,落笔细微,虽然写的是日常所见之景,但不乏魅力,给人惬意舒畅之感。
B.小说写秀梅等人组团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人物形象或活泼俏皮,或腼腆内向,栩栩如生。
C.小说在语体色彩方面,既有书面语,也有方言土语,使人物形象更鲜活,也使宝水形象生机盎然,充满浓郁的地域特征。
D.“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乡村生活的亲历者,带领读者体悟了散落在生活中的激烈的矛盾与冲突,了解相关人与事。
3.文中提到“外人”“里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
4.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乡村题材作品,二者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在主题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一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不留神滑倒摔坏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呆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下得正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绒绒、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活鲜鲜的生气了。

⑦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沿着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去。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浑身上下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都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气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一件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了,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感觉,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选自《冯骥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择一对老夫老妻作为写作的对象,选择“吵架”这一件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平凡人真挚感情的可贵。
B.老婆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说明了这一点。
C.小说主要以妻子的视角来展开情节,采用第三人称“她”来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感情细腻丰富,叙述自由灵活。
D.小说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不仅人物做着朴实的事,说着朴实的话,叙事语言也很朴实。
2.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回答。
2022-10-24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华

一九三○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他们的身后总是飘扬着太太的嘟哝声,女佣在这重复的声响里来回走动。

两个孩子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八岁的谭博时常在梦中为尿所折磨,他在梦中为他布置的场景里四处寻找便桶,他在自己朝南的厢房里焦急不安。现实里安放在床前的便桶在梦里不翼而飞。无休止的寻找使梦中的谭博痛苦不堪。

“你呢?”

男孩的询问充满热情,显然他希望女孩也拥有同样的梦中经历

然而女孩面对这样的询问却表现了极大的害臊,她双手捂住眼睛。

“你是不是也这样?”

男孩继续问。

他们的眼前是一条幽深的胡同,两旁的高墙由青砖砌成。①并不久远的岁月已使砖缝里生出羞羞答答的青草,风使它们悄然摆动。

“你说。”

男孩开始咄咄逼人。

女孩满脸羞红,她垂头叙述了与他近似的梦中情景。她在梦中同样为尿所折磨,同样四处寻找便桶。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穿着黑色的学生装,手里拿着鲁迅的小说和胡适的诗。而兰花则继承了母业,她穿着碎花褂子在太太的唠叨声里来回走动。

谭博十七岁的身躯里青春激荡,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毕竟已不是两小无猜的时候。或者兰花开始重视起谭博的少爷地位。然而沉浸在平等互爱精神里的谭博,很难意识到这种距离正在悄悄成立。

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②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

在他十七岁的日子里,他几乎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在浪涛里颠簸不止。一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他清醒的时候也异常强烈。

现在他开始向她叙述自己近来时常在梦中出现的躁动不安。

“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

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

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这个习惯是从一九三○年八月延伸过来的。

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

他听完微微一笑,说:

“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你是想着要出嫁。”

那时候日本人已经占领了他们居住的城市。

一九五○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腰间系着皮带,腿上打着绑腿,回到了他那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谭博在转业之前回家探视。

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而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家中的两间房屋已划给兰花所拥有。

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谭博回来的情景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

“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

兰花不再如过去那样羞羞答答,毕竟已是儿女成堆的母亲了。她在叙说梦中的情景时,丝毫没有含情脉脉的意思,③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厨房的地上,语气十分平常

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个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

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

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当谭博走入家中时,兰花正在洗塑料布,以此挣钱糊口。

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④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

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

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

“有什么事需要我?”

谭博看着屋内还算整齐的摆设,不知该说些什么。

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

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

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现在是一堆孙儿孙女围困她了。她在他们之间长久周旋,丝毫不觉疲倦,同时在屋里进进出出,干着家务活。

后来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涮衣服。

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刷刷”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

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着他脑袋飞来。

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

谭博问:

“你有这样的梦吗?”

“我没有。”

兰花摇摇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30年,八岁的谭博向七岁的兰花诉说自己在梦中寻找便桶的经历,此时的梦,是青涩纯洁的。谭博把兰花当成可以倾诉秘密的朋友,兰花亦然。
B.1939年,谭博经常梦见自己坐在颠簸的海轮上,他想前往延安,并希望兰花可以和自己一起走、而兰花则诉说了自己上花轿结婚的梦。
C.1950年,谭博归来,雄姿英发,而此时兰花早已嫁为人妇。兰花向谭博诉说了自己的梦,谭博却发现兰花已被生活磨平了棱角,不复当年的光彩。
D.1972年,谭博落魄,回家处理母亲的丧事;兰花则忙于生计,在底层挣扎。两人已无梦可谈,说明两个人渐行渐远,已经没有共同的话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羞羞答答”运用拟人的手法,侧面体现了兰花被谭博问及梦境时的害羞与窘迫。
B.句子②中兰花望向谭博的眼神“有些抖动”,是因为兰花意识到了他们之间的差距,产生了担忧的情绪。
C.句子③中兰花叙说梦境时已褪去了少女的羞涩,“仿佛在叙说一只碗放在地上”,表现出兰花此时内心的平静。
D.句子④中“胆战心惊地笑了笑”,主要采用了神态描写的手法,表现谭博因自身落魄的处境而自卑,不敢直面兰花。
3.请根据小说内容,分析谭博的人物形象。
4.余华曾在采访中坦言:“小说能够让你理解人类的灵魂,也能引导你理解社会的机制。”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2-03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邢兰

孙犁

去年冬天,我随了一个机关住在鲜姜台。我住着一个高坡上一间向西开门的房子。这房子房基很高,那简直是在一个小山顶上。看西面,一带山峰,一湾河滩,白杨,枣林。到下午,太阳慢慢地垂下去……

其实,刚住下来,我是没心情去看太阳的,那几天正冷得怪。雷,还没有融化,整天阴霾着的天,刮西北风。我躲在屋里,把门紧紧闭住,风还是找地方吹进来,从门上面的空隙,从窗子的漏洞,从椽子的缝口。我堵一堵这里,糊一糊那里,简直手忙脚乱。

这时,邢兰推门进来了。我以为他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老乡,来这里转转。我就请他坐坐,不过,我紧接着说:

“冷得怪呢,这房子!”

“是,同志,这房子在坡上,门又冲着西,风从山上滚下来,是很硬的。这房子,在过去没住过人,只是盛些家具。”

这个人说话很慢,没平常老乡那些啰唆,但有些气喘,脸上表情很淡,简直看不出来。

“唔,这是你的房子?”我觉得主人到了,就更应该招呼得亲热一些。

“是咱家的,不过没住过人,现在也是坚壁着东西。”他说着就走到南墙边,用脚轻轻地在地上点着,地下便发出空洞的嗵嗵的声响。

“呵,埋着东西在下面?”我听见这个人随便就对人讲他家藏着东西,并没有一丝猜疑、欺诈,便顺口问了这句话。他却回答说:

“对,藏着一缸枣子,一小缸谷,一包袱单夹衣服。”

他不把这对话拖延下去。他紧接着向我说,他知道我很冷,他想拿给我些柴禾,他是来问问我想烧炕呢,还是想屋里烧起一把劈柴。他问我怕烟不怕烟,因为柴禾湿。

当我说怎样都行的时候,他便开门出去了。

不多会儿,他便抱了五六块劈柴和一捆茅草进来,好像这些东西,早已在那里准备好。他把劈柴放在屋子中央,茅草放在一个角落里,然后拿一把茅草做引子,蹲下生起火来。

他向我说:

“我知道冷了是难受的。”

从此,我们便熟识起来。我每天做着工作,而他每天就拿些木柴茅草之类到房子里来替我生着,然后退出去。晚上,有时来帮我烧好炕,一同坐下来,谈谈闲话。

有时,他拿些黄菜、干粮给我。但有时我让他吃我们一些米饭时,他总是赶紧离开。

起初我想,也许邢兰还过得去,景况不错吧。终于有一天,我坐到了他家中,见着他的老婆和女儿。女儿还小,母亲抱在怀里,用袄襟裹着那双小腿。我看见那女孩子没有裤子穿……

邢兰没表情地说:

“穷的,孩子冬天也没有裤子穿。过去有个孩子,三岁了,没等到穿过裤子,便死掉了!”从这一天,我才知道了邢兰的详细。他从小就放牛,佃地种,干长工,直到现在,还只有西沟二亩坡地,满是砂块。小时放牛,吃不饱饭,而且每天从早到晚在山坡上奔跑呼唤。……直到现在,个子没长高,气喘咳嗽……

现在是春天,而鲜姜台一半以上的人吃着枣核和糠皮。

但是,我从没有看见或是听见他愁眉不展或是唉声叹气过,这个人积极地参加着抗日工作,我想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邢兰对于抗日工作的热心,我按照这两个字的最高度的意义来形容它。

邢兰发动组织了村合作社,发动组织了村里的代耕团和互助团。代耕团是替抗日军人家属耕种的,互助团全是村里的人,无论在种子上,农具上,牲口、人力上,大家互相帮助,完成今年的春耕。

而邢兰是两个团的团长。

邢兰参与抗日工作是无条件的。按照他这样一个人,矮小、气弱、营养不良,有些工作他实在是勉强做去的。

有一天,我看见他从坡下面一步一步挨上来,肩上扛着一条大树干,明显地他是那样吃力,但当我说要帮助他一下的时候,他却更挺直腰板,扛上去了。当他放下,转过身来,脸已经白得怕人。他告诉我,他要锯开来,给农具合作社做几架木犁。

而竟在一天,我发现了这个家伙是个“怪物”了。他爬上一棵高大的榆树修理枝丫,停下来,竟从怀里掏出一只耀眼的口琴吹奏了。他吹的调子不是西洋的东西,也不是中国流行的曲调,而是他吹熟了的自成的曲调,紧张而轻快,像夏天森林里的群鸟喧叫……

在晚上,我拿过他的口琴来,是一个“蝴蝶牌”的,他说已经买了二年,但外面还很新,他爱好这东西,他小心地藏在怀里,他说:“花的钱不少呢,一块七毛。”

我粗略地记下这一些。关于这个人,我想永远不会忘记他吧。

他曾对我说:“我知道冷是难受……”这句话在我心里存在着,它只是一句平常话,但当它是从这样一个人嘴里吐出来,它就在我心里引起了这种感觉:

只有经受寒冷的人,才贪婪地追求一些温暖,知道别人的冷的感觉;只有病弱不幸的人,才贪婪地拼着这个生命去追求健康、幸福……

记到这里,我才觉得用不着我再写下去。而他自己,那个矮小的个子,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会续写下去的。

一九四O年三月二十三日夜记于阜平

【注】①本文节选自孙犁同名小说,有删改。②坚壁:把物资转移走或埋藏起来,使不落到敌人的手里。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了抗日根据地寒冷萧瑟的自然环境,为主人公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更衬托出邢兰的热情。
B.小说没有正面写惊心动魄的战斗,而是用粗犷简洁的笔触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
C.邢兰身世悲苦,家境贫寒,却“无条件”地“参与抗日工作”,有些工作可能力不从心,但他一直任劳任怨。
D.“那藏在胸膛里的一颗煮滚一样的心”,语言生动,形象地表明邢兰对革命工作的无私奉献会一直持续下去。
2.小说中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花“一块七毛”买一只口琴,对邢兰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小说中邢兰买口琴、吹奏口琴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孙犁说:“因为有时我们常常抽象地谈艺术的政治性或是文学的艺术性,反倒把生活性忘记了。没有丰富的切实的生活经历,政治性和艺术性都不能产生。”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孙犁所主张的生活性的。
2023-05-04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