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2222083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豆子的境遇

王兆胜

日常生活中,米面是主食,豆子是副食,但大家喝粥、吃菜、饮酒、养生往往都离不开豆子。然而不少人对豆子却有偏见,多贬损语,如“目光如豆”“胆小如豆”“豆渣脑筋”等。

是的,豆子很小。不过豆子虽小,其实作用却甚大,它是人体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是祛火、利尿、消暑的良材。豆子单看上去很小,汇集在一起就成为山,变成河。

与地瓜、土豆这类生长于地下的植物相比,豆子似乎多了些自豪和张扬。它悬挂于豆秸之上,顺着篱笆向上爬——不过,它一般不会爬得太高,而且喜欢被豆荚包裹,有点深藏不露。豆蔓开花时,那一树的豆花特别亮眼,仿若翻飞的蝴蝶。尤其眉豆花开,艳丽无比,如仙女下凡。此时,眉豆花是大地的语言,也是天空的符号,还是神仙在人间点亮的彩灯。这样的美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挂在空中的豆荚像一张张名片。不过,很快地就有阵阵轻风吹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早熟的豆子就会爆裂,像早产儿似的呱呱落地,并与金黄的枯叶一起点缀着大地。它们仿佛在用圆满与晶亮诉说秋意,也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一个个圆满的句号。那些收割后的晚熟的豆子,连秸带荚一起被运到打豆场,庄稼人就会摇动长扁豆似的桩枷把豆子打出来。此时,孩子们就会听到阵阵夹杂着欢乐与痛苦的声响,这是由豆蔓和豆荚也是由桩枷发出的。为了将豆子与豆荚分开,农民就用大木锨将它们高高扬起,豆子被送上天空,充分享受弧线的快乐与自由的飞扬。这是豆子会飞的时光,也是它身居豆荚时做的好梦。

作为果实,地瓜与土豆有些呆头呆脑,然而豆子却显着灵光。如细加观察,你会发现每颗豆子上都长了眼睛,那是心灵的外化,也是天地的法门,还有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煮豆燃豆萁”,曹植对“豆子”与“豆萁”都充满悲悯。其实,豆子的苦难与磨砺远非于此。豆子被磨成面粉,豆子被人放在嘴里咀嚼,豆子被长期腌制,豆子被蒸、煮、炒、爆,哪一种都不是人能忍受的。作为植物,豆子生来就是为人类所用,以牺牲精神奉献出自己,只是有的人感恩,有的没有甚至熟视无睹罢了。当然,在豆子中,也有“石豆子”和“铜豌豆”,这些豆子中的异类则让人既爱又恨。

豆子的“硬”“实”“圆”“满”,都是好寓意。据说,不少围棋高手对局,由于用时过长,没时间正常用餐,又要费尽心力和耗尽体能,于是发现用炒黄豆充饥和补充能量的妙法。当一个棋士一边下棋,一边从旁边盒子里抓棋子,还将炒黄豆抓起来往嘴里放,很容易分不清放的到底是棋子还是黄豆。好在两者都是圆的,也是瓷实的,与方正的棋盘形成了“天圆地方”的格局。

豆子变成豆芽的过程更值得品味:水泡的豆子被盖上湿布,置于暖室,豆子就开始做梦了,甚至会有一股股的梦香。有一天,突然打开盖布——这如新婚的盖头,映入眼帘的是簇新、亮丽、明澈的豆芽。黄豆芽露出金质,绿豆芽多了灵光,这是一个从现实进入梦境又回到人间的过程。豆芽是从豆子身上长出来的,豆芽茁壮成长,原来的豆子却日见消瘦,很快变皱变老变小,有的几乎看不到了。绿豆芽长长的,让人怀疑它不是从一粒小豆子中生成的。当加上老醋清炒,绿豆芽就会变得透明,在嘴里咀嚼还会发出脆响,那是一粒豆子毫不保留的全部奉献。有时,吃着这样的绿豆芽,常怀念父母,那些将所有日子与辛劳都奉献给儿女的伟大生命。黄豆芽似乎更有营养,它也有长长的嫩芽,但留下的豆瓣嚼在嘴里还是那么香醇,它的营养一半给了豆芽,一半留在豆瓣中。豆芽可能代表的是瓷实厚道的豆子的心事,我甚至能从豆瓣和豆芽中听到豆子所说的话。

豆子变成豆腐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它彻底改变了豆子的形状、颜色、味道,也让豆子以另一种形式长久保存。当遭受千磨万压,当豆浆经了卤水的点化,当在密封后得到长久的修炼,豆子一下子就有了灵魂,有了新的味道与内涵

关于豆子,人们饱含太多的感情:给孩子起名叫“豆豆”,用“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人,以“豆蔻”指十三四岁少女,而《憨豆先生》塑造了“憨豆”这个可笑可爱的形象,厨子和厨房都离不开一个“豆”字……看来,豆子无所不在地充满着人们的生活,并有一些窖藏的深意和值得思考的内容。

有时,需要听听人们说“豆子”;但更多时候,也要好好听听豆子在说什么,以及它们是怎么说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人们对豆子有偏见,结尾又说人们对它“饱含感情”,相反的情形体现出人们对豆子认识、态度的变化。
B.豆蔓在开花时“特别亮眼”,其中眉豆花如“仙女下凡”“神仙在人间点亮的彩灯”,显得艳丽无比又独特鲜明。
C.围棋高手对局时以炒黄豆充饥,圆而瓷实的黄豆、棋子,与方正的棋盘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颇有文化意趣。
D.结尾一段中围绕“豆子”有三处有关“说”,意味不同,展现作者对“豆子”的观照和体察,以及对生活的哲思。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中两处将豆子与“地瓜、土豆”比较,第一次主要突出豆子的自豪与张扬,第二处则突显豆子的灵光。
B.文中有不少词语内涵丰富,如“好梦”一词既表达了豆子对自由快乐的向往,也表现了它对成熟圆满的渴求。
C.作者在行文中,多次用到成语、俚语、诗句、说法等,既表现了不同情感,亦使文章具有厚重的文化色彩。
D.本文以豆子自述的方式,从其功用写起,进而从不同角度展现豆子的一生,用笔看似散漫,实则处处扣题。
3.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4.有人评价此文“既为豆子立传,更为其精神赋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兵与酒

杨闻宇

①“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七月》)酒能延年益寿么?说不清楚。人生于世,开初饮第一口酒时,无不呲牙咧嘴,缩鼻皱眉,心里同时打出一连串的问号:这算是什么味道?酸、甜、苦、辣,互相搅和,一时说不清。嗜酒成性的人总结出“香醇”二字,也是个意象含糊的杜撰。

②人生四戒:酒色财气。这四样关乎一个人的盛衰生死,其间酒为首。自从有了军旅。这军旅关乎一个政权、一个国家的起灭兴亡;刀枪车马之外,酒与军旅的关系又至为密切。

③在旷远阔大的古战场上,酒使猛将出阵,酒使三军用命,直杀得愁云惨淡,山河失色。人生“难得糊涂”。将士饮酒之后,其所以亮本性而见真勇,是酒搀扶着他们进入了似乎“糊涂”的境界,醉眼朦胧,漠视血色与尸体,不思量,不自省,不返顾,敢于将个人的生命孤注一掷。于是战神那猎猎飘扬的旗帜上,仿佛只写着斗大的一个字:“酒”。酒与血如此切近,能喝酒而后敢流血,这才是真正的“酒旗”。“牧童遥指杏花村”,飘拂于杏林之上的酒旗,确切而言,只能称作“幌子”。

④“归鞍共饮月支头”,同仇敌忾,生死依之。“斗酒相逢须醉倒”,战友情深,同杯共饮,抵足而眠。“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好一幅天然的胜利凯歌图。“酒痕和雨沾襟袖,剑气如云贯斗牛”,长途行军,气韵若虹。“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野味洋溢,属于边塞之美。“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酒气弥漫,军旅自有春色。古战场多处于荒凉不毛之地,而军人们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洒往各个角落的美酒,在风雪里掺和了暖意,为军帐里点缀了花絮,使荒寒之地有了兴趣与生机。西汉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控制了河西地域,汉武帝赐酒慰劳,霍去病倾御酒于清泉,三军共饮,地天同乐,当今这“酒泉市”的名儿,正是这样产生的。源远流长,好一座永远不失却酒香的城市哟!

⑤酒之形如水,水使人静,而酒里含火,烈酒里火气尤甚。酒酣之人慨而慷,醉里之言决而断,证明了酒的效应全在一个“醉”字,醉,是一种灵魂与肉体若即若离的境界,醉分等级,其态不一。

⑥有一种重大场合,是踞案而危坐,对好酒而不敢醉:项羽排设鸿门宴,关羽温酒斩华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范仲淹浊酒一杯藏甲兵,座山雕在阴森的山洞里弄了个什么“百鸡宴”……或者画屏掩遮,或者掷杯为号,静静的酒杯里贮藏着杀机,氲氤的酒香里浮荡着阴谋。这里不是战场,则又重于战场,刀丛与酒杯并列,诡计与谋略为邻,平时无论多么贪杯的人,在这里谁敢轻易沾唇,希图一醉呢?古往今来,帝王中酒鬼不多,即便是草创天下的开国之君,其身上也很少见伤疤痕迹。而武将,几乎无不嗜酒,将那功高者解衣检视,浑身伤疤累然。这伤疤,像是酒神打下的印记。

⑦武人饮酒,也有另外一种神态。那饮酒之人貌似忘情,内心则将爱憎默默地升到极致,汇作乌云,凝成霹雳,再从那高处如雷贯顶地打击而下。鲁达拳打镇关西,黄泥冈放倒青面兽,武松之干仗、打虎、杀人,宋江之题写反诗,李逵之抡动板斧横行砍斫……你数数那一百单八将,在恶浊与猛兽面前,有几个不是先饮酒而后行事呢?特别是那个以逆来顺受著称的林冲,最后顶着漫天风雪夜奔时,是用红缨长矛挑起一个酒葫芦径投水泊梁山的,肩际长矛向着天空抖一蓬火焰,抖动在飞雪里的火焰裹着天下第一流的明锐与冷峻,葫芦里的酒汩汩有声,仿佛是永远也封冻不住的、波荡着一层层“造反”激浪的江河。水浒英雄系列,悄悄然以酒为底封,为背景,字里行间,处处现酒气,倘是无酒,这《水浒传》还能读得下去么?

⑧酒,是力量的激发剂,是胆量的赐予者。军人生命(人生使命)之痛快淋漓,正是用酒将浓烈、奔放、洒脱、豪纵熔于一身,将个人生命义无反顾地化为箭镞,勇敢地搭在了战事与抗争的弓弦上,极度掣开,骤然放手,穿刺!饮血!折断!

⑨需要补充的是,酒在当今渗透民间,仍不失其内蕴与本色。骚人用以破闷,侠客用以破愁,新郎官用以入洞房……仿佛还遗有“酒犹兵”的意味。可恶的是,宴席上有一批醉酒者,形醉而神不醉,期熟的应酬辞令满腹皆是,推杯换盏,逢场作戏,有求于人之事,能及时道出个子丑寅卯,举杯定盟,一仰而下,会意成交。他们信奉的是“世途难行钱作马,愁城欲破酒为军”的混世格言。这种“醉而神全”之徒似乎忽略了宴席上的醉虾、醉蟹、糟蛋、糟鸡——大凡中酒而醉昏糟透者,无一不是被灭被吞的对象。现实生活是严格的、无情的,君不见,那危害社会的犯人毙命之先,也要喝一杯“倒头酒”么。

⑩酒在军旅中倘若是推动战车前行的力士,在日常生活里略为失慎,却又很容易变成导人走火入邪的魔鬼。

⑪善用美酒者,其乐无涯,以介眉寿。

⑫误用美酒者,天网恢恢,悔之无及。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运用引用、设问等修辞手法,表明对酒延年益寿功效的质疑,对酒之味道的困惑,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
B.第④段多处引用古诗名句,勾勒军人士气、战友深情、胜利凯歌、边塞野味、军旅春色等多样景象,充分表明酒与军旅的密切关系。
C.第⑥段将开国之君身上极少伤疤痕迹与功高武将浑身伤疤累然做对比,意在表达对武将大多贪杯嗜酒而不善权谋机变的惋惜。
D.第⑨段用“醉虾、醉蟹、糟蛋、糟鸡”比拟宴席上逢场作戏、别有心机的“醉而神全”之徒,向投机混世者提出了形象的警告。
2.第⑦段为什么要列举多位水浒英雄事迹?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⑪⑫段可否删去,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022-03-12更新 | 1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

周寿鸿

①秋风起,豆花开。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宋代翁森诗云:“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上沙沙地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当年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寄寓于大悲庵里的郑板桥,随遇而安,笑对秋风秋雨,写美了田园风光。

⑨中秋前后,扁豆藤蔓上一串串像宝塔似的花穗,纷纷落了,长出了一串串月牙状的扁豆。扁豆生长很快,不久便挂满了豆棚或篱笆。前面的花落了,结了豆荚,后面的花又开了,总有一串串宝塔似的花穗在风中摇曳。秋意渐浓,其他的花儿都谢了,它还在且落且开,不知疲倦似的,要不是霜冻来了,真不知道要开到什么时候。

⑩寒霜时节,藤蔓干枯了,花朵萎落了,风吹打着发黄的叶片,还有不少没吃完的扁豆皱巴巴地耷拉在枝头,好像在幽幽叹息。秋尽了,冬天真的要来了。

汪曾祺喜欢扁豆花的世俗与淡泊。在小说《钓鱼的医生》中,他写王淡人的家:“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这地方不吃瓢菜,也没有人种。这一畦瓢菜是王淡人从外地找了种子,特为种来和扁豆配对的。”

济世救人的王淡人医生,喜欢郑板桥的满架秋风的淡泊。他有一帮穷朋友,经常聚到一起品尝他钓的鱼,还有他种的扁豆、瓢菜。王淡人的原型是汪曾祺父亲汪淡如,也包含了他自己的“人间送小温”情怀。

在老家,清炒扁豆角、扁豆烧芋头、扁豆烧土豆,是乡亲们秋季的主打菜肴。来了客人,可以现摘扁豆,做“扁豆红烧肉”。扁豆的清香,肉的肥腴,融合在一起,味道极美。这是待客的好菜。家常的做法,是红烧酱焖。将扁豆撕去两头筋脉,下素油锅煸炒。然后倒了酱油,盖上锅盖,改文火焖至扁豆酥烂。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现采扁豆……单炒者油重为佳”,信然。扁豆荚粗粝多筋,以红烧酱焖,重油相调,适其味也。

扁豆入诗,古今多有佳句。扁豆也是入画的,有不少名家喜欢以之作小品。白石老人也爱画扁豆,寥寥数笔,扁豆花红红白白,扁豆荚随风摇曳,再加上只蚂蚱,或者蟋蟀,或者小鸟,满纸秋色喜人。

“文革”期间,汪曾祺处境窘迫,一家五口住在一个拥挤霉湿的大杂院。他用破缸种了一架扁豆,扁豆藤疯长,爬墙过壁,遮住了前屋人家的窗户。秋天,扁豆长成了,他摘了几斤送给人家。对方说,能不能送我一幅扁豆花的画?汪曾祺连忙答应。后来,这幅扁豆花,一直挂在前屋人家的显眼处。

人生秋至,心里有扁豆花,生活中就更有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8年第3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融入郑板桥、汪曾祺、汪淡如等人的典型事例,可读性强。
B.“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独句成段,突出强调了扁豆花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扁豆花的赞美之情,并引出下文。
C.文中多处写汪曾祺及其作品,巧妙地将汪曾祺在困境中表现出来的开朗平和的人生态度与扁豆花的品格融为一体。
D.文章主要写扁豆花的特点与品格,而写高筑的院墙代替篱笆是表明城市化带来的诸多不便,从而使主题多元化。
2.文章第②段引用名人佳句,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简要分析标题“一篱秋色扁豆花”的妙处。
2022-02-07更新 | 1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不求答案的叩问

陈益

时光漫漫似水。至今回想起,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母亲并没有给我留下金钱和尊荣,甚至从没说过一个爱字,但我始终感受着。这令我明白,做永远比说来得重要。最难忘的情景,是一灯如豆的夜晚,她在缝纫机旁默默劳作,而我们在饭桌上写着作业。忽然发觉空气中有焦臭味,原是灯火燎到了我的头发。偶尔,母亲也会抱怨,也会唠叨,可是手脚从也不肯停歇。她始终是温厚而乐观的。到了晚年,右脚的脚弓蜷曲变形,乃至神经性瘫痪,只得躺在床上,与尿不湿为伴,她总是为再也无法干活而沮丧。或许,这么多年我以六根清净的心态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她的秉性吧?

我为母亲做过一件事,写了一篇散文《十八双鞋》。自幼,我们兄妹四人就习惯于穿母亲做的布鞋。千针百纳的布鞋,凝聚着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记忆,历久弥新。散文是由此引发的岁月与亲情的写实,没有一点儿虚构。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翻译家中由美子来中国,为了翻译《十八双鞋》,特意从上海去往锦溪古镇访问母亲。分手时,她向母亲讨了一只买菜用的竹篮带回日本。她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

这没有故意夸赞的水分。母亲是平凡的、朴素的,甚而因过度劳累而病残,却让每一个认识她的人敬重。印象中,她右边乳房明显下垂,颇不对称。这是哺育四个孩子的结果。自小我的耳畔总有她脚踩缝纫机,为我们缝缀衣服的声音。然而命运弄人,多年,我偏偏不能给脚弓畸形的母亲买到一双合适的鞋,令人无法言说的疼痛……

平心而论,我们并非上一辈人的复制,没必要,也没可能。时代给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岁月。若干年以后,我也会像母亲一样走完最后一步,消逝得无影无踪。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把每一天作为最后一天,珍惜它,不浪费,度过余生。我不再有挥霍的资本。远离那些虚名假誉,似是而非,妄想攫取,烦嚣纷扰,让自己脱离桎梏,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也许还能做点事,对社会有用。

过分地强调自我,仿佛是给自己设置了一具牢笼,人的一生都可能局促在这难以突破的牢笼里。理智扰乱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人陷入无边的忧虑,最终却告诉我们行为的指归。正是在精神与肉体的冲突间,我们品尝到了忧虑与痛苦的真实内涵。

可惜,往往很晚才懂。

当年,子贡对孔子诉苦说,自己一直在如此艰辛地奋斗,感到太累了,心里实在是畏难和厌倦,很想歇下干一些不太累的事情。一贯主张安贫乐道和没有远虑必有近忧的孔子耐心地回答道,作为君子要尽一切义务,即使是厌倦了,也要勉而为之。只有当像山峰一样、像大鼎一样的坟墓与自己相伴时,君子才可以享受安息。

这就是“大哉死乎,君子息焉”。

死亡,是人生的终点。走向那一站无非两种方式:快快乐乐地踱步,充满忧虑地攀缘。结局也只有两种:有的人活着仿佛死了,有的人死了依然活着。是不是因为谁也不知道何时到达终点,所以我们永远会在两者之间徘徊呢?

我的叩问没有答案。不必求答案。

(选自《散文》2013年第9期)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几乎从没有对我们说过一个“爱”字,但“我”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母爱。
B.这么多年“我”在寂寞中案牍劳形,正是继承了母亲温厚而乐观的秉性。
C.“我”为母亲而写的散文《十八双鞋》,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温馨而艰涩的生活,没有一点儿虚构,完全是岁月与亲情的写实。
D.文中写到灯燎到我的头发而产生焦臭味的细节,主要是为了突出那时生活的艰难。
2.日本友人在信中对我说,你有一个可敬的母亲,这是你的幸福。母亲有哪些“可敬”之处?
3.文章后半部分引用子贡与孔子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2020-03-17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