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3 题号:2266399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梁鸿

早上九点多钟,工厂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运转。娟子的儿子也在车间。他穿着绿色的碎花T恤,牛仔短裤,在整个车间飘忽来去,一刻也不停。此时他正躺在一堆布料里,跷着二郎腿,双手抱头,头在布堆里不断地晃着,以找到最舒服的位置。正在忙碌的娟子朝他大喊,让他起来。他却得意地看着我,腿不断晃动着,镇定也很显摆的样子。娟子看他不为所动,就过来拉他起来,却差点被布料绊倒。小家伙哈哈笑起来,一个鲤鱼打挺,跳起来就跑,娟子又去拉他。儿子跑,年轻的母亲追,母子俩在车间跑个不亦乐乎。娟子个子矮小,抓不住她灵活的儿子,气得大叫,但从旁边看,就像两个小伙伴在玩逃跑游戏。

和母亲追打一会儿,小家伙跑到机位这边,先是依着一个女工,抱着女工的腰,头靠在她的后背上,回头向母亲做着鬼脸。然后,躺到女工旁边的长板凳上,又是双手抱头,腿跷着,一副悠闲的模样。

过了一小会儿,小家伙从板凳上一跃起来,拿起剪刀,蹲在女工操作的机器前面,开始干起活来。地下是一堆缝合好的衣片。为节约时间,女工们都不剪断衣片之间的连线。小家伙麻利地拎起这白色的衣片,把中间的线剪掉,再把衣片铺在地上,然后再剪,剪断之后,两只小手捏起衣片的两角,两边比划着,摞在前一个上面。他蹲在这堆衣料前,稚气的脸上显现出和他年龄不相称的严肃和投入。身体左一下、右一下,拎、剪、捏、对齐,最后放下,非常娴熟。很快,他面前就摞起一叠整整齐齐的白色衣片。那女工悄声对我说,娟子担心孩子老在这儿白吃白住,老板不高兴,就让小家伙干点活。补习班放学回来,作业做完,剪剪连线,活也不重,不会累着。小家伙几乎把剪线的活儿给包下来了。但还是贪玩,总是干一会儿就跑了。

我在他面前蹲下来,笑眯眯地看着他,试图和他聊几句。

“你叫什么名字?”

“钱保义——”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很细,末一个字拉长,软软的,很好听。一只手还在拎那白色的衣片,另一只手拿剪刀剪着。

“上几年级?”

“三年级。”

“会背什么诗啊?”

他的动作停了下来,手里还捏着衣片,拿眼睛警惕地看着我。

“我不告诉你。”

“给我背两首,好吗?”

“我不想背。”

“嗯,我怎么觉得是你不会背?”我用激将法激他。

“我会背,就是不背给你——”他很得意地看着我,好像识破了我的秘密,“我知道你是在骗我,骗我背。大人经常这样骗人,别以为我会被骗到。”

“但我还是觉得你不会。‘春眠不觉晓’,会背吗?”

“谁不会啊?我们一年级就学了。我不背给你。”

“‘离离原上草’会吗?”

“我会,我会背得很快,你听不懂。”他得意地看着我。他又得意起来,看来快上当了。

“我不信,你肯定不会背。”

“我会——”他睁大眼睛看着我,一股好胜的样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家伙把剪刀、衣片都扔到地上,看着我,用极快的语速背了出来。我几乎没来得及听清楚,他已经背完了。

“那‘春眠不觉晓’呢?”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又一口气背出来,然后充满挑战地看着我,反问我,“你会几首诗?”

我和他都蹲在地上,他得意的眼神和背诗时的急速让我忍不住想笑。我装着思考了一下,逗他说:“我不会。会也不给你背。谁让你不给我背呢?”

钱保义睁大眼睛,分辨清楚我话的意思,生气地把头别了过去,“哼,我说你们大人好骗人吧。光骗人。我妈就老骗我,说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出去一年也不回来。”

话还没说完,他突然站起来,朝他母亲那个方向跑过去。那里满是散乱的布头、原料、麻袋和一卷卷的布匹。只见他腾起身体,“蹭”地一下子蹦到那放在地上的几匹布上,准确地落在布的缝隙中间,屁股着地,头枕在那几个摞在一起的布匹上,跷起二郎腿。然后,回头得意地望着我。

我被他晶亮、闪光的眼睛逼得有些视线模糊。这个九岁的小男孩,年龄最小的打工者,在这嘈杂的车间,在这群工人之间,如鱼得水的生活着。

(摘编自梁鸿《出梁庄记》)

文本二:

在中国的景观世界中,遍布着高楼大厦,CBD购物中心,灯红酒绿,车水马龙,我们看不见那些具体的劳动和具体的劳动者,他们为这些景观所包围。这造成的后果是,我们生活在一种并不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这个世界以高度的现代化为其形式,却罔顾其肌理的血肉内容。从这最后一点来看,《出梁庄记》是一种反景观式的写作,也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不仅要突破景观之围,更重要的是,要突破一种人心之“围”,去看见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生存。而我们这个时代最基本的写作伦理,恰好是应该去看那些“他者”,那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席者的存在。

(摘编自杨庆祥《出梁庄,见中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动作描写极为出色,既为人物动作画像,也为人物内心画像。
B.“大人经常这样骗人”是对后文的铺垫,为最后情绪的迸发蓄势。
C.文中小孩和“我”的对话充满童趣,又引人伤怀,是“我”的无意促成。
D.文中小孩严肃和投入地干活,已经为我们展现出孩子成熟的一面。
2.关于文本一标题,作者曾在《打工者》和《九岁的打工者》间犹豫,根据对文本的理解,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合适?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3.文本二认为梁鸿作品《出梁庄记》是一种“突围式的写作”。请结合文本一进行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唱支山歌给你听

   

农大毕业考入省直机关工作第五年,尚天华领命去木鱼包村扶贫。

黎明时,尚天华从省城出发。落日皴染群山时,车在木鱼包村委会门前停稳。村支书逮住驻村干部们的手一番猛摇,满脸堆笑,大声招呼:喝茶,喝杯我们的富硒茶。一句话向每个人说过,这才回身喊叫结对子的贫困户站过来,和干部们相认。

许艾香是尚天华结对子的第一户。三十五岁,初中毕业,守寡三年,儿子十岁。致贫的原因是患矽肺病多年的丈夫久病无治,留下身后债。

许艾香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但人很利落,面对尚天华,两手搓个不停,像是正要洗手忽然被喊来一般。尚天华就和她约好,第二天一早去她家里看看。许艾香说好,她一早来接,抄近道。

第二天,尚天华被贴窗的鸡叫叫醒,看窗外,天泛白,索性起床。他走到昨晚所见的那片茶山,看到除了来时那条通村公路,散落山间的农户只能靠蛛网似的小路连接,难怪许艾香说,要抄近道。

眼见天放光明,尚天华吸了一肚子饱含茶香的空气,转身欲回,猛见许艾香就在身后站着。许艾香见尚天华反应过来,立即转身带路。尚天华紧赶慢赶,却只望见许艾香的背影。

穿过一片槐花林,许艾香在一个屋场停住。土墙瓦屋,门里门外,显然用心打扫过,但许艾香的家暴露在眼前,尚天华的心还是疼了一下,家徒四壁,最抢眼的,大概算是墙上挂着的半吊腊肉。

尚天华此刻必须和许艾香说话,更细致地了解她的实际情况,找寻帮扶路径。直觉告诉他,许艾香不懒。许艾香端来一碗蜂蜜水给尚天华喝,说去年春天,院儿里忽然结了一窝蜂,不劳而获,蜂蜜她都没好意思多收。许艾香说今年蜂太挤了,得想办法赶紧给蜂分家。说起蜜蜂,许艾香一脸生动。

许艾香一定要留尚天华吃饭,说不给头回上门的客人吃饭是会被人笑话死的。

腊肉卸下来,切一块,再挂回去。从屋后竹林掰来竹笋,做竹笋炒腊肉。苞谷面贴饼。有一碗不知什么做成的食物,乌黑、滑爽,酸辣可口。许艾香说是神仙叶凉粉,用五到九月采下的新鲜神仙叶子做最好,做不完的叶子晒干,一年四季都能做。

许艾香说山下集日她都要挑两大盆凉粉去卖,两块钱一碗,收入就靠卖凉粉。

当天夜里,尚天华给一位熟悉的大学教授打电话,得知许艾香所说的神仙树叶学名叫二翅六道木。作为食品加工,市场上已经研发出保鲜、包装工艺。尚天华很激动,这可是好消息。

尚天华请村支书统计木鱼包村能做神仙凉粉的家庭,规划许艾香养蜂、凉粉加工所需资金,帮许艾香落实扶贫贷款。

许艾香在槐花林架起二十个蜂箱,开始正经养蜂。尚天华决定先做蜂蜜和凉粉,他先把从淘宝买来的十箱密封罐交给许艾香,嘱咐许艾香严格按蜂蜜食品的卫生标准装罐打封。过了几天,尚天华又把凉粉加工和包装的设备运来。同时“木鱼包”牌商标的注册设计工作也已完成。

“木鱼包”牌神仙叶凉粉、蜂蜜正式出品。尚天华又成了产品推销第一人。他带着蜂蜜和袋装凉粉回单位,同事们抢购一空,说支持他的扶贫成果。

尚天华帮村民们建了“木鱼包”产品交流群,许艾香是群主。尚天华的女同学女同事也在群里,她们喝过“木鱼包”蜂蜜,大呼不一样。朋友圈推广,订单大增,叫尚天华都感叹。神仙凉粉经一番试吃,也订单纷至。许艾香带头建起电商服务站,帮助村里的富硒茶、腊肉、干槐花、土豆片、蕨菜走出去。

蜜蜂勤快,许艾香比蜜蜂更勤快。收蜜装瓶,加工装箱,收单发货。再之后呢,许艾香说,数钱。许艾香家的槐花开了四回。“木鱼包”凉粉、蜂蜜,进了城里的扶贫超市,上了城里酒店的餐桌,销售到许艾香做梦都没去过的远方。许艾香将她的家庭小作坊,做成一个有六个男工、十八个女工的小企业。“木鱼包”成了木鱼包人的“木鱼包”。

尚天华返城。他走到那辆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的车跟前,看见一群女人在候他,车旁堆放着腊肉、鸡蛋、干笋、香椿……尚天华笑:“你们这是送红军啊!我不是红军,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女人们都笑。许艾香勾着头,像是突然得了灵感,说:“我们也没啥贵重东西送干部,你不收,你是党派来的,我们就给你唱支山歌吧。”

许艾香扬声起头,歌声悠扬:

“兰哟草的花儿哟(哟咿哟号嗨),不呀会的开哟(哟咿哟号嗨),开在那个高山哟陡呀陡石崖(哟号嗨),(哟号哟号)陡呀陡石崖(呦号嗨)……”

“叫了一声妹哟(哟咿哟号嗨),叫了一声郎哟(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

女人们给许艾香伴着和声,共同演绎这首歌。

尚天华在木鱼包常听人唱山歌,这一次,他听得最动情。不知不觉中,眼睛潮润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1年第1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尚天华从省城出发时是黎明时分,到木鱼包村时已是落日时分,这说明木鱼包村地处偏远,正因如此,富硒茶等特产无法走出山村。
B.许艾香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许艾香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毕业,再加上丈夫久病无治,需要还债,还要独自抚养年幼的孩子。
C.尚天华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关工作,少在山间走动,体力较差,所以许艾香为他带路时,他“紧赶慢赶,却只望见许艾香的背影”。
D.尚天华那辆车“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让人想象出尚天华为扶贫工作而东奔西走的情形,反映出扶贫工作的不易。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述村支书接待尚天华等人时,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和外貌等多种描写方法,突出村支书憨厚、质朴和热情的形象特征。
B.小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通往散落山间的农户家的小路比作蛛网,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间小路既细且密、复杂曲折的状态。
C.小说中许艾香给尚天华端来一碗蜂蜜水和做神仙叶凉粉的情节,为下文尚天华替许艾香规划扶贫项目做了铺垫,使情节衔接自然。
D.小说以“槐花开了四回”暗示尚天华的扶贫工作已进行了四年,“木鱼包”凉粉、蜂蜜进了城,小作坊变成小企业,扶贫工作已见成效。
3.小说中许艾香唱山歌的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陈毓的《唱支山歌给你听》是用小小说文学化地描写扶贫攻坚战略决战后,中国乡村从物质到精神发生的巨大转型,鲜活地塑造了时代新人。”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2-11-18更新 | 1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河湾村

大解

河湾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起初,青龙河沿岸的村庄并不多,人们依水而居,有的只有几户人家。年深日久,人们不断地生儿育女,老房子住不下了,人们不得不再搭建一些茅草屋,随着人口逐年增多,慢慢地,那些人群聚居的地方就有了村庄的模样。

青龙河沿岸,有些村庄似乎不是人们修建的,而是自己从地上长出来的,不知不觉间,说不定哪个山湾里就冒出了炊烟,不用细看,那里一定是有人居住了。总是这样,旧人渐渐隐去,土地上又长出了一茬又一茬新人。山野间,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小路向外延伸,当你认为小路到了尽头时,会有另一条小路与其连接,或者分出岔子。有人试图同时走上两条小路,结果由于分心而误入迷途,回来的时候两眼迷茫,目光涣散,仿佛是在梦游。

有那么一些年,河湾村里梦游的人比较多,人们踩出来的小路也比别处多,而且交叉错乱,像是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有的小路过于弯曲回环,几乎通向了不可知处。一时间,人们无所适从,不知走哪条路可以通向村外,也不知从哪条路归来,才能回到此生。茫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幸亏村里的长老经历多,找到办法,把那些纷乱的小路清理掉了。多余的小路被清理掉以后,短时间内人们还是有些不太适应,走路的选择性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一条道可走,变得非常单调,有的人走在路上,甚至感到了久违的孤独。长老说,过些日子就适应了。果然,人们很快就适应了,就是闭着眼睛也不会走到别的路上去,因为没有别的路可走。就像人们出生以后,谁也别想活着回去,就这一条路,走两百多年也是一生,出生后立即死掉也是一生,而且没有回头路可走。

这里所说的两百多年,说的就是长老。说起来,长老的一生算是赚了,他已经两百多岁了,还依然健康,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参与,人们请他拿主意,他若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做梦去问他的爷爷,如果他的爷爷也不知道的事情,他的爷爷会去问他爷爷的爷爷,以此上溯,无穷无尽,总会有人经历过,总会有人想出办法。因此,长老就是河湾村的灵魂人物,没有他和他的先人不知道的事情。

有人问,第一个来到河湾村这个地方,并且在此居住的人是谁?别看这个问题非常遥远,长老却能说清楚。他说,最早来到河湾村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家人。当时,这个流浪的家庭走到河湾村时,天色已晚,他们已经疲惫不堪,见此地宽敞,河流在侧,北山如卧,相对背风,就停脚歇息。他们用石头在地上搭起一个临时的炉灶,开始埋锅做饭,等到月亮出现时,黑夜已经完全覆盖了山谷,一家人席地而卧,身上盖着星空,身下铺着大地,他们是第一批在河湾村的土地上做梦的人。

长老说话的时候,雪白的胡子飘拂着,他曾经把这些胡子全部剪掉,可是没过多久又重新冒出来,仿佛他的身体里有吐不尽的丝。长老说,有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晒太阳,没有太阳的时候,我们就晒月亮,月亮也隐藏起来的时候,我们就睡觉,或者在星光下说话。如果星星也熄灭了,我们就点灯,梦游,到人生的外面看看,能回来就回来,回不来的,就留在外面。

长老说得非常轻松,好像河湾村是一个随意出入的开放世界,而实际上,由于小路的单一和卷曲,很少有人能够走到远处去,总有一些说不清的东西阻止人们走到人生的外面。因此,河湾村留住了许多人,活到一百多岁的老人并不鲜见,有的人已经活到两百多岁了,依然不知何时是个尽头,想死都死不了。就是死了,也不过是在村庄的外围重新聚集,论辈分依次躺下睡觉,除非天空塌下来,一般情况下不会被叫醒。

长老不在意自己的衰老,也不再计算自己的年龄,因此,他的岁数,是人们估算的,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有时他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捋着胡子说,河湾村的每一块石头,都比我老。但是,他到底老到什么程度,只有他的爷爷知道。他的爷爷只在他的梦里出现,别人只是听说,却无法看见。

人们能够看见的,是村庄里的茅草屋,是不断出生的孩子,是弯曲的小路,是路边一再返青又枯黄的荒草。当村里升起炊烟,从远处来的风,又飘向远处,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人们活在当下,偶尔回望一下历史,但也看不多远。人们忘记了太多的东西,包括自己的童年岁月,包括做过的梦,梦里见过的人,都已经模糊。只有村庄,在青龙河两岸顽固地存在着,仿佛是不断生长和死亡而又一再复活的人类遗址,承载着人们的生存史和心灵史,包括死亡,包括新生,也包括灵魂的往来和神的眷顾。

文本二:

大解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文本面貌差异很大,属于小说中的别类或异端。在大解这里,小说、散文、诗歌、寓言是糅合在一起的,他的小说更近似于白描加幻想式的精神寓言,在词语的岛屿或山脉间那些闪烁不已的精神鳞片格外醒目。对于已然失序的乡土空间和时间伦理,大解充任了“传说”的记忆者和见证者的角色。文本中反复出现代表了大地伦理和乡土记忆追根溯源能力的“长老”,显然“长老”代表了“河湾村”极其稳定的乡村结构,“河湾村”近乎是农耕文化的记忆载体。

在这些小说中,“故事”不再是内核,更为重要的是作者着力渲染的奇异而微妙的精神氛围以及传导力。这些碎片化的寓言篇幅短小,但是一些人物却以类似于诗歌中“深度意象”的方式连续化地或草灰蛇线般贯穿在不同的文本之中,他们具有缝合前后不同文本之间缝隙的作用,从而具备了“元叙述”的深度空间以及命运循环般的精神视界。

(节选自霍俊明《大解的“新小说”与精神立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河湾村”不但是小说故事发生的环境,还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形象。
B.作者通过巧妙的衔接过渡,用几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了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
C.小说描绘的“河湾村”的情境具有现实意义上的真实性和精神意义上的可能性。
D.小说通过奇特的想象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审美空间,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2.文本二认为大解的“小说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文本面貌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河湾村”近乎是农耕文化的记忆载体,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河湾村”所表现出的农耕文化的特征。
2023-05-11更新 | 1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天刚大亮,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因为地里熟,一过铁路他就不再把敌人放在心上。他悠闲地走着,四面八方观看,为的是饱看一下八年不见的平原风景。铁路旁边并排的炮楼,有的已经拆毁;破墙上,洒落了一片鸟粪。铁路两旁的柳树黄了叶子,随着铁轨伸展到远远的北方。一列火车正从那里慢慢地滚过来,惨叫,吐着白雾。他看看麦地,又看看天,看看周围那像深蓝淡墨涂层的村庄图画,想起望见自己家里烟囱上冒起的袅袅的青烟的情形,心里就醉了。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他的家就住在村边上。他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儿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女人说:“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得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

作为文学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简练而内蕴丰厚。水生看见自己妻子说的一声“你”,包含了多种情感,有见到妻子的喜悦,有突然涌起的激动,心情非常复杂。
B.小说刻画人物细致入微。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听说水生明天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时,有震惊,也有满心的自豪。
C.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生活的艰辛,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D.小说以“嘱咐”为题,是因为这是情感的高潮、愿望的凝聚,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意在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B.水生嫂是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女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C.孙犁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对小说《哦,香雪》赞誉有加,这对这篇小说的推介起到了一定作用。
3.国难当头时,水生一家人是怎样用行动来体现“精忠报国”这一民族大义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铁凝认为孙犁的小说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请你结合文本二,谈谈孙犁小说《嘱咐》的“诗化”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3-03-14更新 | 2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