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2 题号:228083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记要我找你

曾瓶

号码很陌生。

不屈不挠地响铃。不接,像要地老天荒般响下去似的。只得接。对方说,书记要我找你!声音很陌生。尤卫劲努力回忆,确实不熟悉这个声音。他问,哪个书记?

对方问,滨江有几个书记?

尤卫劲没好气地说,市委书记、县区委书记、乡镇书记、村社区书记多得很,少说也成千上万。

对方说,市委。

尤卫劲有些吃惊,市委周书记?

对方问,滨江市委有几个周书记?

尤卫劲不敢掉以轻心,问,你是谁?

对方说,见面就知道了。

尤卫劲问,什么事?

对方说,见面就知道了。

尤卫劲有些恼怒,但不表露。显然,对方是要见面,有话,不便在电话里说。他问,什么时候?

对方说,现在。

尤卫劲差点骂人,老子大小也是一个局长,你是谁,你说见就见?尤卫劲忍住怒火,早不是当区长时的脾气了,要是当区长时,早就一句话把他推得远远的。现在的尤卫劲,脾气改了不少,他准备注意一些方法,比如,告诉对方,今天安排有会议有调研,一个局长,有会议有调研,再正常不过了,至于开什么会议在什么地方调研,你还要来调查不曾?

对方像看穿了尤卫劲要玩的把戏,说,尤局长,我在你办公室旁边。

尤卫劲差点砸了茶杯,居然把自己侦察得如此清楚。今天上午,尤卫劲没有安排会议调研什么的,市上也没有需要他参加的会议或活动,他准备在办公室看一些资料,居然被人家逮了一个正着。显然,是有备而来。还特别强调,书记要我找你!

尤卫劲决定好好会会那人。

那人自称毛经理,说市委周书记的老家和他一个村,他叫周书记表叔。他们家,和周书记很友好。他父亲,以前,当村支记,没少照顾周书记,包括周书记上高中上大学的学费,一大半,都是他父亲出的。周书记回老家,每次,都要去看他父亲。现在,他做一点小生意。毛经理随即说到尤卫劲他们局正在招标的一个项目,一千多万的工程,就是尤局长一句话。至于如何操作,尤局长根本不用管,道上混了这么多年,懂的。毛经理一再强调,是周书记要他来找的,如果不信,可以马上给周书记打电话。

尤卫劲觉得十分好笑,问,你认为我会这样干吗?

毛经理不急不躁、不温不火,说,尤局长,你应该知道不干的后果,周书记难得找下属。

尤卫劲问,毛经理,你知道我为什么从区长成了这个三流局的局长吗?

毛经理笑笑,说,有一些耳闻,但不是很清楚,有传闻,说你得罪了前市委牟书记。难道尤局长还要得罪新来的周书记?

尤卫劲说,傻子才想得罪领导!今天我就明确告诉你,违法违纪的事,我尤卫劲不会干!最多,就是这个局长,不干了!

尤卫劲在某区当区长,数次接到谭总电话,说书记要我找你!尤卫劲知道谭总和市委牟书记关系特殊,总是找这样那样的理由推脱了。有一次,谭总把尤卫劲堵在了办公室。谭总谈到一个项目,该项目投资数亿元,尤卫劲正严令整改。该项目招标过程中,谭总就曾多次找尤卫劲,要他帮忙,尤卫劲均找理由,推了。谭总在尤卫劲办公室不走,恳求说,以前,找你尤区长帮忙,你不帮,我们认了。这一次,你也不用帮,你就当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让何副区长办总可以吧?谭总请求尤卫劲高抬贵手,不要太较真,像这样干下去,他至少损失好几千万。他当即打市委牟书记电话,要尤卫劲和牟书记说。尤卫劲哪会让他打通牟书记的电话,打通了如何说?按牟书记的指示落实好?群众不闹开锅?损失谁负责?牟书记的电话没有当场打成,晚上,倒是牟书记把电话打过来了。牟书记问了该项目的情况,要尤卫劲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该支持的要支持,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嘛!第二天,谭总再次来找,故意问,昨晚,牟书记给尤区长打电话了?尤卫劲回答,打了啊,牟书记特意强调,在不违法违纪的前提下支持你!尤卫劲说,你那项目,不好好整改,会进监狱!谭总差点暴跳如雷,说,牟书记的电话,算白打了!尤卫劲说,没有啊,牟书记给我说了,违法违纪不能干!你抓紧回去整改!一年不到,尤卫劲由某区区长,调任某三流局局长。按尤卫劲的调侃说法,该局在政府系统排位属严重靠后,如果不积极主动,分管领导一个季度难得召见一次,主要领导一年两年也不一定接见一次,属严重远离中心。

毛经理走后不久,尤卫劲很快接到市委办公室电话,要他去周书记办公室,周书记找。

尤卫劲推开门,周书记正在和市纪委赵书记谈着什么。周书记要他坐,特意介绍说,这是才来不久的市纪委书记赵立新同志。市纪委赵书记来滨江工作才两个多月,尤卫劲在会场在电视上见过。

周书记说,市纪委缺一位常务副书记,我觉得你很合适,推荐了你,赵立新同志刚刚来,说要考察考察你。

尤卫劲正纳闷,赵书记笑着说,考察已经通过了,尤卫劲同志,我们相信,你完全可以胜任。考察?考察已经通过了?什么时候?

尤卫劲一头雾水。

周书记、赵书记哈哈大笑,说毛经理不是找过你了嘛!原来,所谓的毛经理,是市纪委赵书记特意请来的外地同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卫劲接到陌生人的电话,而对方不愿表明身份和意图,且提前调查过他,这令他恼怒。
B.毛经理一来就表明自己和周书记关系匪浅,然后才说明来意,借周书记来给尤卫劲施压。
C.“你应该知道不干的后果。”毛经理不温不火的语言,说明他对拿捏尤卫劲胸有成竹。
D.尤卫劲由某区区长调任某三流局局长,该局在政府系统排位严重靠后,远离中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半部分层层设疑,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感染力;而结尾处释疑,又使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圆合。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尤卫劲与毛经理的对话,展现出二人截然不同的性格。
C.小说构思巧妙,情节集中在两次电话和两个场所,而两次电话分别有展开故事、推进故事发展的作用。
D.小说塑造了多位干部形象,虽然对周书记、赵书记二人着墨不多,但凸显了二者知人善用的形象特征。
3.小说插叙谭总找尤卫劲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曾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理论:扁平人物又称为性格人物、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圆形人物是指人物性格比较丰满,表达出了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的人物。小说中的尤卫劲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请谈谈你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江诗事(节选)

王威廉

在平江,这个湖南岳阳市下辖的县城,关于杜甫之死的思绪拥塞了大脑。

诗圣杜甫的死,时常听到有人提起,大家笑,笑罢又叹息。那个伟大的诗人,怎么就饿成了那个样子,竟然连饥饱都分不清了,牛肉好吃,就把自己生生给撑死了?说这些话的人,听这些话的人,自然都是没有经历过饥馑年代的,但他们这样说完全没有嘲笑的意思,恰恰是出自对苦难的一种恐慌式的探测与掩饰。同时,又觉得,这样的死法的确配得上杜甫那个忧国忧民的形象。①就像李白一样,竟然是醉后捞月,溺水而亡,这似乎注定是李白那种浪漫人生无可替代的结局。

在平江反复想到杜甫之死,是因为我完全没有想到,在这里会遇到一座杜甫墓祠。了解之后,更是惊讶,谁能想到,全国现在竞有八座杜甫墓祠。各种说法让杜甫之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和安徽当涂那座有定论的李白墓再次形成鲜明对比。杜甫,一个现实主义者,他的死却有了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

这是给他的艰难人生留下一个逃逸的出口吗?

眼前是一面灰墙,前面站着几株绿色火焰似的柏树。入口只有一道窄门,上写:阐幽庵。看来这曾是一座僧舍。走进之后,天井的光垂下来,照亮一口墨绿色的大缸,里边青碧的水应该是积攒多日的雨。继续走,来到一个官厅,几张古老的木椅围成方形。

每每看到这样的摆设,我都会想象古人是如何坐在那里聊天。他们繁复宽大的衣襟会覆盖和摩擦着椅子,那场面和今天相当不同。墙壁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匾额,上书“学海流长”,是清代嘉庆学者张瓒昭所写。

从官厅出来,是浣花草堂,草这种质朴的植物,几乎成了杜甫的化身。人们想起杜甫的生活,似乎总不能离开那些寒风中瑟瑟发抖的茅草。跨过草堂的阴影,终于看到了“杜文贞公祠”。杜文贞公祠里坐着杜甫的塑像,初看似是青石质地,但细看之下,局部有金色,应该是铜像。也许是长期有烟火供奉,塑像显得有些灰暗。所幸不是那种彩塑,这种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象征意义上,正是属于杜甫的颜色。塑像呈现的杜甫干瘦,法令线明显,神色凝重。他右手端着一本书,眼睛却没看书,而是望着前方,好像还在忧虑。但那眼睛并不畏怯,有种坚定的力量,像是那金属的硬不容回避。我站在塑像面前,感受到了这种硬邦邦的力量,有些感动。我此前很少去感受杜甫内在的力量,注意力多停留在杜诗上,而忽视了那个人,但仔细想来,杜甫的那股韧性都在他的诗里。他不像李白,②李白的力量是长啸在外的,他是内敛的,沉吟的,甚至是有些谦卑的。

他头后方的匾额上写着:诗中圣哲。

瘦弱之躯,却撑得起这四个字。

他的墓就在祠后。

这座墓的形状有些奇特,正面是墓碑,碑两侧是弧形矮墙,像是伸开的胳膊来了一个诗意的拥抱。碑后的坟茔被青石覆盖,半圆形的顶上还有一块圆形石珠。两侧的矮墙后有土坡,可以走上去,上边草木丛生,站在杂草中俯视坟茔,那圆顶如同一顶帽子。而那坟茔和后方的土坡之间构成的环形凹陷,又让我想起探测宇宙深处的射电望远镜,杜甫在黑暗的地下还在接收和凝聚着宇宙的神秘诗意吗?

墓前有一个方形的小小水坑,内有清水,说是给杜甫写诗之后洗笔用的,来的人沾沾那水,都会才思泉涌。同行者大都是写作之人,都笑着蹲身伸手,让清水变成想象中的醍醐。正是初夏,湖湘的阳光猛烈,我感到手臂被清凉给拯救了。这手,理应写出更好的文章。

我在拜谒墓祠之后,将照片发给考古学的朋友。朋友说墓葬形制不是唐代的,地下不知道,需要勘探。我想,一千多年的时光流转,地面上的形制定然毁损无存,现在看到的是光绪年间重建的。即便这里的确还存留着几个唐代石雕莲花座,也无法有效地证明什么。至于地下勘探,那自然是句玩笑话,谁能为了鉴定墓的真伪就去打扰诗人的休息呢?当地几位学者言之凿凿地说,这一定是杜甫的真墓,列举了许多证据,但都无法打动我。我想,其他的八座杜甫墓,一定也会有它们的证据。但这其中,一定没有铁证,因为如果有铁证,便不会存在八座墓祠。

但是,我又越来越愿意相信:平江这座杜甫墓祠,是大诗人的真正归宿。

因为紧挨着墓祠的是一个诗社——铁瓶诗社。

对诗人来说,这世间还有比诗歌本身更好的魂器了吗?更何况,在诗社的另一侧,居然有一所小学,孩子们的笑声随着风传来,那笑声跟唐朝的孩子们发出的,一定一模一样。诗和孩子们的笑声具有某种同质性,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甚至可以创造未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由人们对杜甫之死的疑问和看法写起,暗含杜甫曾经历了苦难,否定了人们对这个沉重话题失之轻忽的态度,引发读者深度思考。
B.作者认为杜甫之死具有“某种超现实主义色彩”,意思是说杜甫究竟死于何处至今没有定论,全国有八座杜甫墓祠,不能说杜甫一定死于平江。
C.文章特意写杜甫塑像的色调一一青灰色中透着金属的黄色,在作者看来,这种色调恰恰属于杜甫,象征着杜甫在艰难之中忧国忧民的精神。
D.文章最后写到的铁瓶诗社和一所学校,是前面内容的延伸,是文章思想的升华,用诗歌魂器和孩子笑声为杜甫精神做了形象而具体的注脚。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写李白的文字的不同作用。
3.请梳理作者拜谒杜甫墓祠的行踪,并概括融入其中的作者的内心感受。
2020-06-27更新 | 9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毛线,蓝毛线

梁衡

政治者,天下之大事,人心之向背也。向来政治说:“天下为公。”一个政治家总是以他为公的程度,以他对社会付出的多少来换取人民的支持度,换取社会的承认度。有人得天下,有人失天下。当历史演进到20世纪40年代末,又将有一次政权大更替时,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再次为我们提供了这个证明。

如今,在西柏坡村口立着五位伟人的塑像,他们是当时党的五大书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五大领袖刚从村里走出来,正匆匆忙忙像是要到哪里去。这时中国革命已到了最关键的时候……

1948年5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转战一年,拖垮了胡宗南后又来到了这里。毛泽东决定在这里摆两着棋。第一着是打三大战役,他在隔壁的院子里布置了一间作战室,这是一间普通的农家房舍,大约不到30平方米,里面摆着三张大桌子,一张作战科用,一张情报科用,一张资料科用。大屋子里彻夜灯火通明,来自全国各战场的电报汇集到这里,参谋们紧张地分析、研究、报告。据统计,三大战役毛泽东亲手写了190封电报,电报发出了,作战参谋们就在地图上用红毛线一圈一圈地去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了徐州、淮海,最后红毛线干脆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讲解员说当时很难买到红蓝铅笔,为了节省使用,参谋们就用红毛线、蓝毛线在地图上标识敌我势态。虽然我们这时已在进行着百万大军的总决战了,但其实还穷得很呢。共产党还从来没有富过,当年中央红军走到陕北时只剩万数人马,1000元钱,人均1毛钱。毛泽东只好向红二十五军去借,徐海东也没有想到中央会这么困难,忙从全军7500元的积蓄中抽出5000元。贺龙过河来看毛泽东,毛的警卫员看着贺老总警卫员身上的枪直眼馋。贺胡子也大吃一惊,他无论如何想不到中央机关会这么苦,赶快对警卫说:“换一下。”共产党是穷惯了,党的最高层是穷惯了,不是他们爱穷,他们守一个原则:只要中国的老百姓还穷,党就耻于高过百姓;只要党还穷,第一线还穷,中央机关、党的领袖就决不肯优于他们。这种“穷”的背后,却是三大战役中民工支前参战就达886万人,八百万啊,相当于国民党的全部陆海空军。陈毅说淮海战役是农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只平山县,土改后,王震同志振臂一呼:保卫胜利果实!一次就参军1500人,组成著名的三五九旅平山团,这个团一直打到新疆,现在还驻扎在阿克苏。

一着武棋下完,再下一着文棋。1949年3月5日,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央机关的一间大伙房里召开了。说是主席台,其实没有台,就是在伙房一头的墙上挂一面党旗,旗下摆一张长方桌,后面放一把旧藤椅,台两侧各有一张桌子是记录席,台下也没有固定的椅子,开会时个人就从自己的家里或办公室带个凳子。会议开了8天,轮到谁发言时就走到那张长桌旁面向大家站着讲话,讲完后又回到自己的凳子上。毛泽东亲自记录,不时插话,领袖与代表咫尺之近,寸许之间。其实这已是老习惯了,许多人都见过一张照片,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前站着作报告,黄土地上摆一个小凳子,凳子上放一只大瓷缸子。大家在木凳前席地而坐,据说前排的人口渴了,就端起毛泽东的茶缸喝一口水。不但是党内,就是领袖和老百姓也亲密无间。西柏坡坡下有水,有稻田,毛泽东是从小干惯了稻田活的,工作之余就挽起裤腿去和农民插秧。朱老总一脸敦厚,在村头背着手散步,常被误认为是下地回来的老乡。任弼时全家睡的土坑上至今还放着一架纺车。

住了20年山沟,现在要进城了,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会议过程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通过五项决定:不以人名命名,不祝寿,中国同志不与马恩列斯并列,少拍巴掌,少敬酒。这真让人吃惊了,党的中央全会竟决定如此细小的事。清皇室册封嫔妃是用金页写成,每页就用16两黄金,可她们的名字有哪一个被后人记住了呢?红毛线、蓝毛线、二尺小桌、石头会场、小石磨、旧伙房,谁能想到在两个政权最后大决战的时刻,共产党就是祭起这些法宝,横扫江北,问鼎北平的。

当参观结束后,几乎每一个人都要到村口和五大领袖合影一张。五位书记昂首向前,似将远行。到哪里去?当年在村口毛泽东说了一句风趣的话:我们上京赶考去,要考好,不要做李自成。周恩来说,要及格,不要被退回来。40多年后江泽民总书记来拜谒这个小山村,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编自《红色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三大战役”和“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把一段决定中国命运的风云历史,写得轻松平常,却蕴含深意。
B.文章中作者把无形的“共产党艰苦奋斗精神”还原为有形的“红毛线,蓝毛线”,无声胜有声。“毛线”这个巧妙的代言,点破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C.文章结尾一段,以伟人幽默风趣的话收束全文,与前面第一、二自然段语言的叙述风格不同,在文学与政治之间行走裕如,最终达到了笑谈真理的自由境界。
D.梁衡的这篇散文,主要通过对革命领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作风的生动形象的渲染刻画,为读者树立起人生的标杆和典范,引导读者形成积极有益的价值观。
2.这篇散文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举例分析这些数据的使用有哪些作用?
3.北大教授董学文认为,梁衡的“红色经典”散文走出了一条新路,他写“大事、大情、大理”的同时,又运用散文技巧,把“政治”和“散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1-04-26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大妈

茹志鹃

一个黑黑瘦瘦的解放军,胸前挂满了勋章,急急地跑上小土坡,就见一座朝南的新瓦房。这军人煞住了脚,慢慢推开院门。院里寂静无人,堂屋的门敞着,一眼就望见上面的大牌匾,上面矫健的五个大字“游击队之母”。这里就是关大妈的家,就是他日夜思念的地方。

七年前,新四军北撤后的第三年,十月尾的一个阴天。

在镇东五里多远的地方,大路边有一大片乱坟场,大家都叫它“穷鬼滩”。

天色阴沉,黯淡。

关大妈坐在儿子的坟前,没有唉声叹气,也没号哭,只是发愣。

关大妈在这一带,真是个出名的心软命硬的人。她二十三岁那年,刚怀了孕,丈夫就死了。从此,她一个人上山砍柴,挑水煮饭,挺了个大肚子,有天大的苦楚,都搁在自己心里。那年腊月初四,邻居发现她两天没出门,第三天她出来了,脸肿了,嘴唇破了,微笑着告诉大家,她生了个儿子。关大妈就是这样一个人。

关大妈在儿子桂平的坟前,老觉得桂平还穿了那件白粗布单褂,五花大绑地给人押着站在自己面前,响亮地说着:“娘,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内,别想我,可要记住这个仇。”

乌云一团接着一团,满天灰沉沉地见不到一块蓝天,只有一只老鹰在低空盘旋着。

叭,一声清脆的枪声。关大妈不由自主地退后几步,只见一个人,在地上直喘,肩膀上一大片血,把件蓝布褂子都渗透了。关大妈怔住了,这个黑黑瘦瘦的小伙子,不是在我家跟桂平住过半宿吗?突然,关大妈自己也不知道从哪来的力气,拉住他就朝桂平坟前跑。

清剿队的两个家伙,满身臭汗地跑进坟场,只见两个“老太婆”,一个趴在坟上,一个正在一边哭嚷:“好了,哭两声就算了,你总算也对得起他了。”

“喂!老太婆,看见有人朝这里跑没有?”

“人?”关大妈恐怖地叫了一声,说道:“老总啊!这里是多年的乱坟场,到了月初月半,碰到天阴下雨,连大白天都会出游魂的,老总,你可不能吓我这老太婆呀!”

天色更黯淡,更阴沉了,枯草瑟瑟地摇摆着。

两个贼兵向四周瞅了两眼,慌慌张张地跑起来,活像后面有人追似的,一直跑出了坟场。

“孩子,我们快回去吧。”

她话还没说完,自己就坐在地上,腿软得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一路上,两个人也不知谁扶着谁,跌跌撞撞地走着,走进那所孤单单的草房。

关大妈活了五十多岁,很少这样欢喜,原来自己救的小伙子,就是敌人悬赏十两黄金的新四军游击队员倪老虎,老百姓都叫他猫子。

在游击队活动的边缘区里,新增加了一个红色的“点”。这就是土坡坡上关大妈的那所茅屋。

她还是吃素,也常到儿子坟上去,不过除此之外,她常常会莫名其妙地背上个粪筐,到陌生的村里捡牛粪,也会突然地到敌人据点里去买一篮子豆腐回来。

冻结了的大地,给太阳融化了,剩下最后一点凉意,也叫春风吹跑了。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伴随着长江两岸的炮声,来到了江南人民的心里。

黎明前的夜,更黑更深。清剿队不分日夜,不管大小道路,到处闻着,嗅着,埋伏着。

猫子已有两个月没到关大妈家来了。这一天早上,乡长金克己,脸色刷白,气喘喘地站在门外,门一开,就拉着关大妈往里跑。一边跑,一边摸出一个折得四方的、像豆腐块的硬纸,塞给关大妈,一边急急地说道:“妈妈,不要怕,今晩猫子会到你这里来,把这东西交给他,告诉他,这东西是用命换来的!”

关大妈回到屋里,慢慢地把纸摊开,上面划满了歪歪扭扭的点点线线。关大妈猛然想起:“这大概就是人常说的地理图吧。”

这一天的日子,似乎过得特别慢,特别安静。直到天黑透了,才见猫子急匆匆地进来。

他接过纸去,慎重地和关大妈说:“妈妈,我去了,不定什么时候回来,再过些时候,这里天亮了,日子就好过了。”

不知哪里惊起一群宿鸟,呱呱地掠过屋顶,朝后山飞去。

“孩子,快走吧!”

话音还没落地,就听外面的狗,远远近近一齐狂叫起来。猫子从门缝张望了一下,就见几十个清剿队的家伙正包抄村子。

江边的炮声,隐隐地响着。

微微的星光下,薄薄的茅屋顶变得灰白。残缺的茅屋屋檐的影子,投在屋子当腰的泥墙上,就像一道奇妙的花边。

关大妈定了定神,看住屋边那堆草,心里镇静下来,慢慢从身上摸出了一盒火柴……

黑烟冲上天,火光照亮了院子,村子,烧红了半个天,火,在跳着,火舌舐到了屋檐。

“救火啊!着火啦!”

从院子到河边,都是人,都是水,喊的叫的,火光冲天。

猫子早挤到河边,有些在家过夜的年轻人,也趁乱悄悄地跑了。

江边的炮声,隆隆滚来,正像久旱后的雷声。

阳光从天窗上,斜斜地透进来,匾上“游击队之母”五个大黑宇,显得更加光辉灿烂。

那军人肃然地站在横匾下,把自己胸前的勋章,一个一个摘下来,放在长条桌上。背后的院门推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稳步走了进来,她眯缝着眼,盯住这军人看了半晌,才轻声说道:“猫子,可把你盼来了。”那里,五个黄灿灿的勋章,静静地摆在母亲的桌上。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老百姓称为“猫子”的游击队员,却被敌人称之为“老虎”,可见他是一个让百姓亲近,让敌人惧怕的英雄。
B.儿子桂平曾说“我们不能世世代代都做人家案板上的肉”,正是这朴素的阶级觉悟,成了关大妈临危救助革命者倪老虎的直接动力。
C.第六段插叙对关大妈的介绍,既写出了她命运的不幸,突出了她性格的坚强,同时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关大妈在坟场奋不顾身的去救“猫子”,是因为她认出了“猫子”是儿子的朋友,隐约猜到了“猫子”的身份。
2.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为什么将“关大妈”称为“游击队之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0-10-27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