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07 题号:2281107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神舟”十五号腾飞的地方

赵玉柱

20221129日晚,西北戈壁滩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传来一阵巨大的轰鸣,长征二号F遥十五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五号飞船腾空而起……那一刻,全中国为之沸腾,很多人激动得流下热泪。而那一刻勾起我深深的回忆。

当年,我19岁。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远行。我跟着一个领兵的排长,先坐汽车,再转乘火车,一会儿进站,一会儿出站。绿皮火车咣当了一天一夜,不知道到了哪里。我们被带到车站旁边的部队招待所。下午两点多钟,又坐上火车,走了五个多小时,越走房子越少,连草木都渐渐绝迹了。①最后,就只能看到沙子和石子了。

我们被送进了新训团。那是我有生以来经历的最严酷的冬天,最冷时低于-20℃,手和脚都生了冻疮。熬到来年春暖花开,我从里到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黑乎乎,傻乎乎,合影照片发到手上,我都认不出哪个是自己。那一晚,我哭了。

新训团解散后,我被一辆卡车接走。我最终在一个有树的小院前下车。小院里加上我一共四个人,七棵树,五间房子。后面还有一块菜地,长十九米,宽十七米。另外,就只有一条一个多月大的小狗,是班长从另一个驻点抱回来的,白色,四只爪子是黑色的,胖嘟嘟的。我每天的生活很规律,六点起床,几个人在院子里走队列,然后洗漱、做饭、吃饭。吃完饭,刷完盘子,班长带着一个战士去巡道。另一个战士带着我种菜、锄草、浇水、做饭,工作任务跟随季节变换略有不同。我是新兵,除了“共同科目”之外,喂狗、扫院子、洗碗这些杂活都是我的。②我像一个家庭主妇一样在院里院外、各个房间进进出出,忙得不亦乐乎。小狗渐渐和我混熟了。

我们的工作量不大。除了巡道和种菜,我们每个月仅有一次离开院子的机会,一般都是星期六。一个战友骑着三轮车,把要外出的两个战友送到路口。那里有往中心营区——十号去的车。我们坐上车,去超市买点东西,下午再搭车回来。但我是新兵,还享受不到这种待遇。

第二年年底,我成功套改一级士官。起床,做饭,吃饭,种菜,巡道……周而复始。面对寂静的世界,我找不到消解寂寞的方式。这条狗也一样,它不如从前爱叫了,也不像从前那样活蹦乱跳。我走到哪儿,它跟到哪儿,像我一样不声不响,不言不语。我偶尔丢给它半截火腿肠或者其他吃的,它赶紧站起来,扑上去,一只爪子摁住吃的,另一只爪子使劲拍打,然后又叼起吃的,把它丢得远远的,再追过去用爪子拍打。它不厌其烦地重复同一套动作。我知道,它在和自己做游戏。但这游戏玩久了也会腻,时间一久,它抢食也不像以前那样积极。一个人,一条狗,木然板结的表情在彼此脸上,看上去呆呆的,傻傻的。于是,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小呆。

第四年年底,曾经的四个人各奔东西,只剩下我和长成大狗的小呆。早上,我按时起床,煮上两包方便面,再加两根火腿肠,给自己盛一碗,再给小呆盛一碗。吃完饭,收拾停当,我背上工具包,扛上铁锹,带着小呆,沿着铁路一直往前走,走到目的地;再沿着原路返回。中午搞上两个菜:一荤一素。把米饭和菜拌在一起,我一碗,狗一碗。无聊的时候,也会跟狗讲几句话。它听得懂,抑或听不懂,都不重要。关键是,有东西听你说话,就说明你的世界并不孤独,对吧?

一个人,一条狗,相依为命,一起熬过三千多个日夜。除了休探亲假期间,我把小呆委托给接替的战士照顾外,我和它就没有分开过。每天早上起床,我首先喊一声“小呆——”,再慢腾腾起身下床。前些年,只要我一叫,它都会迅速出现在我的床前,一边摇尾巴,一边舔我的脚。这几年,它响应的速度明显比以前缓慢。我知道,它老得比我快。

有一天,我叫它的名字,它没有出现。我也没有在意。吃完饭,收拾停当,准备出门,还没有看到小呆。我慌了,接连喊了好几声。

狗能跑出这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吗?

我沿着铁路一直走,走出十几公里,没有找到小呆,只好回来。天黑了,院子里空荡荡的,夜静得一丝声响都没有。我躺在床上,心里空荡荡的,翻来覆去睡不着。好不容易挨到第二天,早饭也没有吃,就出发去巡道。巡道结束,又沿着铁路,朝另一个方向去找小呆。天天如此,整整找了半个月,连一根狗毛都没有找见,想必小呆已经死了。以后,我的世界就寂静无声了。

第二年年底,我服役满十六年。说实话,我也不想再待下去了,④小呆走后这一年多,我度日如年。

离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前两天,我和单位的几个同年兵一起聚餐。他们大多数也是从铁路沿线的驻点退下来的,都不爱说话,除了举杯喊一声“干”,就是闷着头吃饭,气氛沉闷得让人难受。后来,其中一位老班长提议,大家每人说一个笑话,或是分享一次难忘的从军经历。这下大家打开了话匣子,小小的包间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不断。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八年兵,说自己有一次和班长巡道结束,一路捡石头玩,一直走到铁路北边的山跟前,无意间看到一条死狗,都僵了。班长说,肯定是哪个点号的狗。他们就在山边挖了一个坑,把狗埋了。

“那条狗……它,长什么样子?”我心里一颤。

“记不清楚了……”他拍了一下脑门,“应该是条白狗,爪子好像是黑的……”

没错,那一定是小呆!小时候听老人说,有些狗通人性,知道余日无多时,怕主人看见伤心,就会离家出走。难道小呆也是因为预见自己将离开这个世界,才只身远行吗?往事一瞬间涌上来,我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滚涌而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艰苦而单调的戍边生活,反映出军人默默奉献的质朴品格。
B.文中多次提到“流泪”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层次,也加深了故事的情感深度,颇令读者感动。
C.文章通过“我”与小呆的关系,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D.文本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深入刻画,以及对军旅生活的浪漫化处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通过回忆19岁初次远离家乡来到荒凉戈壁的情景,展现了“我”初入军旅生涯时的迷茫与挑战。
B.②句形象描绘了“我”如同家庭主妇般忙碌且充实的生活状态,暗含了在艰苦环境下“我”学会了适应。
C.③句强调了“我”与小狗小呆长时间相依相伴的关系,在戈壁戍边的日子里相互慰藉,共渡难关,共经生死考验。
D.④句反映了小呆离去后“我”的精神世界的变化,觉得度日如年,表现出小狗对“我”的重要性和“我”无法释怀的悲伤。
3.本文的环境描写借助生动的细节描绘和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有力地烘托了人物性格和主题情感。请举例简要分析。
4.设想你是赵玉柱,在得知小呆可能是在知道自己寿命将尽时独自离世的情况下,请写一段内心独白,表达你对小呆离世原因的理解,以及对这份特殊友谊的怀念。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 夜

杨 燕

1945年,国民党统治区,淞州城内。北城一处院子,夏鸿儒站在檐下,身后的年轻人以军姿站立,分不清是恭敬或者只是习惯。

夏家是书香门第,夏鸿儒学识渊博,又是书法大家,膝下三子取名国平、国安、国强。1937年他写的抗战檄文刊发见报,掀起抗战热情,大家捐钱捐物,踊跃参军。大儿子夏国平身上一直带着那份报纸,直到牺牲。儿子的牺牲让夏鸿儒一夜白头。

站在身后的二儿子夏国安来向他告别,他要回解放区了。夏鸿儒眼光落在他的断臂上,知子莫若父,知道留不住。“黑夜就要过去,黎明即将到来,只有红色中国有希望。”二儿子打断了夏鸿儒的沉思,让他想起大儿子在世时也说过这样的话。

是时,天空幽蓝,月华如水,父子二人漫谈形势。院外突然传来异响,夏国安下意识地拔出手枪,只见一个车夫打扮的人闯进来,在桌上放了一颗桃子便转身跑开。

“桃,逃!”做过地下工作的夏国安猛然醒悟。父亲示意他快走,他用右臂抱抱夏鸿儒,奔向后院,翻身越墙。

不一会儿,门外响起刹车声。夏鸿儒拿起那颗桃子罩在袖子里。一队黑衣人随即像乌云一样飘了进来。看到为首的人,夏鸿儒脱口而出:“小六子?”

那人径直走到桌边,用手碰茶杯:“没走远,追。”街上响起枪声,后来枪声又一路往河岸那边去了。夏鸿儒的心像在撞钟。

特务们翻箱倒柜时,夏鸿儒抡起拐杖上前,被人一把抓住。小六子上来就给部下两耳光:“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有你什么事?!”手下捂着脸退到一旁。夏鸿儒倒不再动手,气喘吁吁地说:“我没你这个儿子。”

可疑文件搬出来了,一本金丝封面的册子最吸引人。上面的小楷坚挺方正,显然是夏鸿儒亲笔。一抹戏谑之色荡漾在小六子脸上:“不肯弯腰事权贵的夏教授都替‘飞将军’抄写诗文了?凭什么赶我出家门?”一阵哄笑。

这“飞将军”不是别人,正是驻防淞州城的总司令。他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因为在抗日战场上逃跑时比谁都快,人送外号“飞将军”。“飞将军”舞文弄墨,自封“诗人将军”,常请书法名家将其诗作抄录成册,四处送人。

小六子念了几句,大笑连连:“狗屁不通,也配……我呸!”夏鸿儒并不生气:“我的学生被中统抓、被警察局抓、被军队抓、被你们军统抓……抄一本能救一个人出来,我这把老骨头值了!”一阵沉默之后,小六子把抄本扔回桌上:“走!把这些统统带回去。”

手下人小声问:“夏老带走吗?”小六子回过身盯住那人:“带他干什么?等着明天学生游行堵门吗?”两声响亮的耳光传来,手下搬运得更快了。

第二天,夏家的事上了报纸。兄弟火并,父子反目,成了满城人的谈资,时评家说这像极了重庆谈判的结局——内战重启。

夏鸿儒看着报纸上的照片,泣不成声。——那具从河里捞起的独臂尸首面目全非。

不久,夏鸿儒被秘密审查,事后得知跟“飞将军”有关。军统安插在解放区的特务获取了一份密码本。借助密码本,小六子带着军统的密码专家在“飞将军”的诗文里破译了兵力布防要略。“飞将军”因“通共”获罪,被秘密处决。接任他的龙将军,主动出击解放区,打了一场胜仗,坐稳了总司令的位置。

1949年,一个雨后清夜,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小六子站在院子里,夏鸿儒的房门紧闭,不应不答。“父亲,我是来告别的,您保重。”夏鸿儒听得清楚,小六子磕了九个头。夏鸿儒决定出去。可他老了,动作迟缓,推开门时,小六子已经离开。他挂着拐挪到小六子磕头的地方,看见一颗桃子,上面还挂着晶莹的雨珠。夏鸿儒捡起桃子,发现桃子上有一个图案,是交叉的镰刀和锤子。他想了许久,明白了原委,眼泪顺颊而下。后来,他把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写进了日记。

次日,城市上空运输机轰鸣,载着国民党要员南下撤离。夏鸿儒一直望着天空,虽然什么都看不见。

在那不久,龙将军率部起义,淞州城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仪式上,夏鸿儒站在欢天喜地的人群中,看着解放军首长和龙将军双手紧紧相握,心里想起儿子那诗一般的语言。

……

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一位耄耋之年的独臂将军,在孙女的搀扶下摸索着花岗岩寻找一个名字,那个日思夜想的名字。终于找到,他喊出的却是“小六子,弟弟”。

夏鸿儒的日记里记录着黎明前的黑暗和那场斗争。夏家三个儿子瞒着他相继加入共产党,抗战中一死一伤,三儿子夏国强,潜入军统开展谍战。他和二哥夏国安联手设局除掉“飞将军”,扶持亲共的龙将军上位。新中国成立前夜,他听令继续潜伏。后人整理夏老日记时痛心地发现,他在写下对儿子的思念时,孤悬敌营的小六子实际已牺牲多年。

也许夏鸿儒在有生之年料到过结局,日记末尾那句话让人泪目:“你们的事迹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与世长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人物名字的寓意颇深:夏鸿儒寓示他是华夏民族的大儒,有民族精神;三个儿子的名字寓意国家太平安定、繁荣富强。
B.前面交代二儿子是独臂,接着写水中尸首是独臂,最后有独臂将军,既掀动读者的感情波澜,又使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C.时评家以重庆谈判破裂来比夏家“兄弟火并,父子反目”之事,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大致时间,同时也交代了一定的时代背景。
D.“一抹戏谑之色荡漾在小六子脸上”这一细节表现了小六子对“飞将军”舞文弄墨的不屑,以及对夏老为其抄写成册的不满。
2.关于小六子与父亲告别的一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时间,又写解放军的炮声越来越近,则此时正值解放前夕,这照应了小说题目。
B.夏鸿儒闭门不答,表现了他对小儿子参加军统的不理解,以及对其所作所为的愤怒。
C.小六子磕了九个头,是夏鸿儒听出来的,这暗示出小六子诀别父亲时磕头磕得很响。
D.桃上图案是小六子在表明身份,他希望父亲不再痛苦,而把一切写进日记以作留念。
3.小六子是英雄,这在小说中有多处伏笔,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几段是补叙,其作用有哪些?
2023-07-12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叫虎

白秋

“聂家庄、朝南门儿、家家户户捏泥人,泥老虎、皮猴子儿、只有这个会叫的……”当年高密聂家庄泥塑红火的时候,这首童谣传遍整个山东半岛。

泥老虎嘛,很多地方有,但除了聂家庄,都不会叫。后来,即便是学着聂家庄的会叫了,也不是那个味儿。说起这,聂华轩就忍不住想笑。

泥老虎会叫,稀罕。叫起来还各不一样,一大堆“叫虎”摆在一起,聂华轩的货一下子就被认出来,更稀奇!

凭这一手,聂华轩走街串巷五十多年,没愁过吃穿。他饱经沧桑,纵横交错的脸上遍布着刀刻般的印记,也在诉说着那份自豪。

从会爬开始就跟泥巴打交道,到成年开始捏泥老虎为生。他从事这手艺60多年了,也是直到前不久,才知道这传统的泥塑工艺,竟然是濒临消失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对此,他越发珍惜不已。

那年,当国家级传承人的大红绶带,一下子套在他脖子上,他好几天没正经八百地吃饭。老婆子急了,说:“你是咋的啦?得病了?中邪了?”

憋了好半天,他才断断续续地说:“不行啊,我得做点什么,不能亏待了这荣耀,要对得起祖宗和政府给的好处。”

之后,他召集村里所有干这活的人,跟大家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不能满足现状,吃饱穿暖应付光景。我觉得要有创新,要有大发展,除了平常捏那些传统的叫虎、摇猴、仕女、罗汉、历史戏曲人物、吉祥娃娃外,还要走市场路子。”

大家一拍即合。一时间,聂家庄有了一批色彩艳丽、造型优美,还带有现代绘画、雕塑元素,极为花哨的泥塑产品。这些产品纷纷走上了大街小巷。

奇怪的是,那些新创的产品并不被看好,国内国外、天南海北的人们还是喜欢那些传统的老玩意。新创的产品卖不出去,越积越多,三五年下来,人们的心渐渐凉了。

那年,聂华轩去深圳文博会参展,碰到一个北京来的专家。两人说起话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全盘托出。

专家沉思了良久,说:“我认为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传承,因为它里面承载的是人们对当地民俗风情、过去生活经历的一种怀念,你们这种创新,是不是走错了路呢?”

老聂也很郁闷,怎么会错了呢?难道老辈的东西,就不能有丝毫改变了?

专家随聂华轩来到他的摊位上,却被新创作的那个泥塑作品“农家乐”吸引住了。一男一女两顽童,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绚丽多彩,造型夸张,两人吃力抬着一个大挎篮,里面堆满了瓜果梨桃等当地农产品,满脸喜庆。

“这个好啊,用传统手法技巧、色彩形式表现现实生活。我觉得它不离大谱,会受欢迎的。”

老聂乐了。那本是他看到孙子辈玩耍,随手捏的一个雏形,不想还被专家肯定了。

“可是,这得自己一个一个地捏,不能用模具批量生产,难成规模呀。”

“手工艺,讲究的就是精细制作,不可复制。真正要想批量生产,搞成产业化,你那就不是非遗作品了。”专家态度口气很硬,很坚决。

聂华轩似乎悟到了什么。回家后,再次召集了村里几个能工巧手,一起研究了好长时间。随后,以当地民俗风情,反映生动现实生活的上百种泥塑作品应运而生,销路也慢慢打开了。

老聂很满意,此后整天闷在屋里,专心创作,不问世事。直到那一天,儿子聂晓虎做的“泥小虎”盖过他的风头,红透半边天,爷俩展开了一番论战。

“泥小虎”是一个憨态可掬、色彩明丽的卡通形象。它一反传统叫虎单一面孔,表情十分丰富、时而嬉笑,时而呆萌,让人爱不释手,浑身洋溢着时代气息。

“你这是弄了个什么东西!”聂华轩有点恼。

“这是我们团精心研制的,过去那些太古板,现代人看不来。你看,我给它设计了几十款卡通表情包,再加上本地的一些乡音俗语,像:它娇憨时打招呼‘吃饭了没’;啃着西瓜大喊‘害饥围了’;有时还会躺在地上大哭表示委屈……”

“这些‘泥小虎’表情包,能让咱们泥老虎活起来。它们在网站、微信、QQ上的点击率直线上升,估计很快就会火遍全国。下一步,我还想专门为它制作一部动漫游戏,来个‘火上浇油’。”

“你胡闹,这不是破坏咱们传统工艺,败坏祖辈上的手艺嘛!你这败家子。”

“谁说它们是非遗作品的,我这是文化创意产品,跟你那是两码事。”望着父亲涨红的双眼,聂晓虎一脸坏笑。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童谣表现聂家庄泥塑叫虎的独特性和受欢迎程度,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聂家庄的聂华轩,与后面泥塑工艺濒临消失的情况形成对比。
B.聂华轩先后两次召集本村捏制泥塑的匠人,大家都能积极响应,既体现了聂华轩对泥塑技艺传承的热心,同时也表现了大家对泥塑工艺的重视。
C.聂华轩作为老一辈手艺人,思想却并不守旧,他想要“做点什么”时,就觉得要创新,为解决创新无成效的困难,他又去参加深圳文博会向专家取经。
D.“望着父亲涨红的双眼,聂晓虎一脸坏笑”表现了聂晓虎对自己创新的产品的自信,同时,以此结尾,在结构上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2.来自北京的专家在文中有何重要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3.聂华轩说聂晓虎是在“胡闹”,是“破坏咱们传统工艺”。应如何评价聂晓虎的做法?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21-07-26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白嘉轩重新出现在白鹿村的街巷里,村民们差点认不出他来了,那挺直如椽的腰杆儿佝偻下去,从尾骨那儿折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角,屁股高高地撅了起来;他手里拄着一根截短了的拐杖,和人说话的时候就仰起脸来,活像一只狗的形体;抬头仰脸跟人说话时,那双眼睛就尽力往上翻睁,原来鼓出的眼球愈加显得突出,眼白也更加大得耀眼;两个嘴角相反地朝下扯拉,阔大的嘴巴撇成一张弯弓,更显出执着不移近乎倔拗的神气。他在街卷里用简短的语言回答着一个个关切问询着的男女,仅作短暂的驻足,几乎不停步地移动拐杖,跟着拉牛扛犁的鹿三走出村巷。

②已是秋末冬初,白日短促到巧媳妇难做三顿饭的季节。太阳坠入白鹿原西部的原坡,一片羞怯的霞光腾起在西原的上空。白嘉轩双手拄着拐杖站在地头,瞅着鹿三一手抓着犁杖一手扬着鞭子悠悠地耕翻留作棉田的地块,黄褐色的泥土在犁釋上翻卷着:鹿三和牛的背影渐渐融入西边的霞光里,文远远地从霞光里迎面奔到他眼前来了。白嘉轩手心痒痒腿脚痒痒喉咙也痒痒了,想攥一攥犁杖光滑的扶把儿,想踩踏踩踏那翻卷着的泥土,想放开喉咙吆喝吆喝牲畜了。当鹿三再犁过一遭在地头回犁勒调犍牛的时候,白嘉轩扔了拐杖,一把抓住犁把儿一手夺过鞭子,说:三哥,你抽袋烟去。鹿三嘴里大声憨气地嘀嗒着:天短得转不了几个来回就黑咧。最后还是无奈,放下了鞭子和犁杖,很不情愿地蹲下来摸烟包。他瞧着白嘉轩把犁尖插进垄沟一声吆喝,连忙奔上前抓住犁杖:嘉轩,你不该犁地,你的腰……白嘉轩拨开他的手,又一声吆喝得儿起!健牛拖着犁铧朝前走了。白嘉轩转过脸对鹿三大声说:我想试火—下。

③白嘉轩只顾瞅着犁头前进的地皮,黄褐色的泥土在脚下翻卷,新鲜的湿土气息从犁铧底下泛漫潮溢起来,滋润着空乏焦灼的胸膛,他听见自己胳膊腿上的骨节咯吧咯吧扭响的声音。他悠然吆喝着简洁的调遣犍牛的词令,倒像是一种野心。悦意的抒情,他一直到棉田的尽头掉过犁头,背着霞光朝东头翻耕过来的时候,吼起了秦腔;汉苏武在北海……三个来回犁下来,白嘉轩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身体毕竟是虚了,可那卧睡炕上三个多月的枯燥郁闷的生活也终于结束了。

④晚饭后在厅房东屋老娘的住堂里,白嘉轩临时决定召集一次家庭成员的聚会。白嘉轩说:我的腰好了他侧转头瞅着两个儿媳。说:我在炕上窝蜷了整整一百零七天,你俩大姐二姐都受了苦,尽了孝心,都好。两个儿媳得到了家庭长者的夸奖却感到惶恐,争相表白达完全是做晚辈话应尽的孝道等。白嘉轩摆摆头就打断她俩的话:你们还不知道我一辈子最怯着啥?我不怯歪人恶人也不怯土匪贼娃子,我不怯吃苦不怯出力也不怯迟睡早起,我最怯最怕的事……就是死僵僵躺在炕上,让人侍候熬汤煎药端吃端喝倒屎倒尿。白嘉轩说到这里停顿一下,然后郑重地说出想告诉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话:我说前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从明天开始,你们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你们各人该做啥就去做啥,屋里人该纺线的纺线,该织布的织布,该缝棉衣的缝棉衣,外边人该做的地里活就尽着去做,孝文你跟你三叔犁完花(棉)田接着翻稻地。牛犊你喂槽上留下的牲口,叼空儿推土晒土,把冬天的垫圈土攒够,小心捂一场雪。地一上冻就赶紧套车送粪。把这些活儿开销利索,轧花机就要响动了。一句话,原先的日子咋过从明日开始还咋过。我嘛—好咧!

⑤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以后笼罩在庭院屋室里的悲凄慌乱的气氛已经廓清,劫难发生以前的严谨勤奋的生活和生产秩序完全恢复。整个四合院犹如那架置了一个夏天和秋天的轧花机,到了冬天就咔嗒咔嗒地运转起来了。这时候,一个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白嘉轩发觉了孝文的隐秘。这个打击几乎是摧毁性的。

⑥惩罚孝文的举动又一次震撼了白鹿原。惩罚的方式和格局如同前次,施刑之前重温乡约族规的程序由孝文的弟弟孝武来执行。

⑦白嘉轩仍然在台阶上安一把椅子坐着,孝武归来及时替代了不争气的孝文的位置,也及时填充了他心中的虚空。孝武领诵完乡约和族规的有关条款,走到父亲跟前请示开始执行族规。白嘉轩从椅子上下来,跷下台阶,从族人让出的夹道里走过去,双手背抄在佝偻着的腰背上。白嘉轩谁也不瞅,端直走到槐树下,从地上抓起扎捆成束的一把酸枣棵子刺刷,这当儿有三四个人在他面前扑通扑通跪倒了。白嘉轩知道他们跪下想弄啥,毫不理睬,转过身就把刺刷扬起来抽过去。孝文一声惨叫接一声惨叫,鲜血顿时漫染了脸颊。这个儿子丢了他的脸亏了他的心事负了他对他的期望,他为他丧气败兴的程度远远超过了被土匪打断腰杆的劫难,他用刺刷抽击这个孽种是泄恨是真打而不是在族人面前摆摆架势……

(节选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第十七章,有删改)

【注】①白嘉轩,白鹿村(又因滋水县令授“仁义白鹿村”石碑,而叫“仁义白鹿村”)的族长,儒家思想践行者。②白嘉轩有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孝文、孝武、孝义。③指已婚的孝文和田小娥在破窑洞私通的事。

文本二: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激越豪放的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哀哀欲绝的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每每村里过红白喜丧之事,那必是要包一台秦腔的,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似乎这个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人只要在舞台上,生,旦,净,丑,才各显了真性。恶的夸张其丑,美的凸显其美,恶的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艺术,善的也使他们获得了美的教育……便有了惩恶扬善的价值。

(节选自贾平凹散文《秦腔》,有删改)

1.下列对两个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对白嘉轩被打断腰杆后的肖像、动作、神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这是为了突出他可怜可悲的形象,营造悲凄哀伤的氛围。
B.两文都写到秦腔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本一是通过白嘉轩犁地时唱秦腔的细节来体现的,文本二是通过抒情、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的。
C.文本一画线处连用三个长句,内容丰富,表意严密,语言节奏徐缓沉重,真切展现了白嘉轩对儿子孝文的极度失望以及内心的无比沮丧。
D.文本一有传统文化色彩,“仁义白鹿村”村名的授名以及白嘉轩三个儿子孝文、孝武、孝义的命名,可视为儒家思想在乡间有所寄寓。
2.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值管过一部书了。”请结合文本一第②自然段有关内容,赏析语言特色。
2023-06-10更新 | 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