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92 题号:286156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生死回眸

蔡楠

一片枯黄的落叶从地上飘起,生长在那光秃秃的枝头,枝头回黄转绿,叶片变得青翠饱满,春雨袭过,嫩芽初绽。在这篇小说里,我们假定时光倒流。

一个生命被子弹洞穿,凋谢在刑场上。透过血痕,我们看到杜君的生命像那片坠落在地的枯叶重又飘起。渗进泥土里已经板结的血块开始变得鲜活,重新聚拢回到他的体内,枪口结疤,杜君坐起、站立、走向来时的路。

杜君从两名警察手中挣脱,离开公判大会会场,回到了监所。头顶上窄小的窗口挤进了几丝光线。他咀嚼着每天只有两顿、每顿只有两个的窝头,难以下咽。他想起了迟志强那著名的歌词:“手里呀捧着窝窝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杜君就真的流出了眼泪。

你现在流眼泪还有什么用?在审理杜君一案时,县纪委书记气愤而惋惜地说,你是多么的年轻呀!

是呀,杜君很年轻,在任命为县农行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时,他才三十一岁。三十一岁,金子一样闪光的年华。他真想干一番事业。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忍受清苦去奢谈事业必须有超凡的克制力和忍耐性。面对金钱、美女、汽车、洋房的拥抱,杜君眩晕了。一切的一切开始于那次单位盖办公楼。一个建筑队的包工头叩开杜君的家门,送上了一套精美的挂历。更加精美的是挂历里卷裹着的五万元人民币。主管办公楼基建的杜君在那个晚上失眠了,两个杜君打了一夜架,一个杜君要把钱交还包工头,另一个杜君死活不让。结果杜君采取了折衷的办法,用妻子的名义将钱存入了另一家银行。不久,工程落在了这个包工头手中。接下来的事情杜君不再失眠。一家企业来请,酒足饭饱之后,将杜君拉进了桑拿浴室,筋酥腿软之后又塞给了他两条香烟。回家一看,每根烟卷都是一张百元钞票。第二天,杜君大笔一挥,批了三百万元贷款。其后便是那个港商找上门来。港商要与杜行长做一笔钢材生意,将杜君带到了香港,五日游后,一把别墅的钥匙攥到了杜君手里。作为回报,杜君挪用了八百万储蓄存款。后来呢?就是刚盖好的办公楼坍塌了一半,三名职工被盖在了楼下。后来呢?就是贷款追不回,挪用的存款没了踪影。再后来呢?就是东窗事发,纪委查处,移交检察机关,杜君进了监所。

在监所里,第一个来看杜君的是他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两鬓斑白的班主任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把一张发黄的纸交给了杜君。杜君打开那张纸,是他的入团申请书,右下角那片殷红仍清晰可辨。

杜君回到了美丽的校园。杜君开始了中学生涯,勤奋好学的杜君写了入团申请书。当杜君得知第一批发展团员的名单没他的名字时,他重新写了申请书,并咬破中指,签了名,将它交给了团支书。杜君终于戴上了团徽。杜君在“五讲四美”活动中被评为“先进标兵”,他将拾到的一百元钱交还了失主……

家在农村的父母来了。他们带来了一个大帆布兜。父母说,儿啊,尝尝你小时候最爱吃的煮玉米和烤白薯吧!面对年迈的父母,杜君以头抵地,跪倒尘埃。

杜君走在家乡的田野上。杜君随着父母去生产队劳动。他看到一群小伙伴挖了白薯,掰了玉米,便尾随着他们。秋深似海,田野寥廓而神秘。一股浓烟袅袅升腾,伙伴们欢呼雀跃,他们在烤玉米、烧白薯。杜君咽了口唾沫,坚决地一转身,跑回大人们劳作的地里,把这事报告了生产队长……

夏夜闷热而漫长,杜君缠绕在父亲的膝上,听父亲讲侠女十三妹的故事,母亲给他扇着蚊子,听着听着,杜君睡着了。睡梦里,杜君越来越小。杜君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杜君满地乱爬,嗷嗷待哺。杜君随着母亲的一声泣血的阵痛,降落到这个世界。

此时,一场春雨刚刚润绽院内那片柳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描写了落地枯黄的树叶回到枝头嫩芽初绽的不同寻常的景物,这种虚拟的景物与杜君被枪决的真实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意义的的思索。
B.作者引用迟志强著名的歌词,目的是突出杜君在狱中生活的物质条件的艰苦,与其当官时的汽车、美女、洋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C.“然而,这个世界对人的诱惑太大了。”这句话含蓄的揭示了正是因为外界的诱惑,杜君才会从一个正直有为的年轻干部,而裂变成为一个贪婪的罪犯的。
D.这篇小说叙述形式新颖别致,构思精巧细密,尤其注意事件之间的过渡缝合。虽然看起来毫不复杂,但却彰显出一种十分难得又十分可贵的奇思妙想。
E.作者采用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主人公杜君的形象。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生动细腻的表现了杜君内心深处的情感或矛盾斗争。
2.小说以“生死回眸”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开篇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有人说,蔡楠的这篇《生死回眸》既让我们喜悦的欣赏到了别具一格的叙述形式,又令我们很沉痛的体会到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境况。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的理解。
2014·黑龙江哈尔滨·三模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高干病室
聂鑫森
在“东方医院”的这间急诊室里,摆着八张病床,有八个垂危病人在等着救治。
年近六十的张刃,睡在第五床,一直昏迷不醒。坐在床边的秦欣,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老友张刃从千里之外的A省省会,到C市来探访他,于是他邀约一群新闻界的老人,一起来参加他为张刃所设的洗尘接风宴,酒还没过三巡,张刃就突然中风倒在了地上!时为1982年的深秋。
在这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最好的医院要数“东方医院”,有第一流的医生,也有第一流的设备。但到这里来看病和住院,却是不易。而院中之院的高干病房,只接收副部级以上的病人。
张刃不是本地的公务员,本是进不来的。但秦欣是C市《大都市报》的总编,“东方医院”的院长是他的熟人,把电话打过去,反复说明张刃的身份,院长就把救护车派来了,先安置在普通的急诊室。秦欣知道院长已经很卖面子了,进来了再想办法吧。
盖着一床薄薄被子的张刃,只有瘦瘦的一条;窄窄的脸,闭得紧紧的双眼,嘴角歪歪的。眼下的最好方式,似乎只是吊水,只是使用脑起搏器。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病人的家属叽里呱啦说着话,这环境实在太差了。
按张刃的年纪,又有高血压的老毛病,本不适宜一个人单独外出。但张刃的老伴要带孙子,抽不开身。按他目前的身份,A省省政协的副主席,即便是访友,车旅费、住宿费都是可以报销的,还可带个单位的小青年沿途照顾。张刃通通谢绝,这种特权他不能享用,一切都自费!血压高怕坐飞机受不了,是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赶来的,能不累吗?稍喝点酒,就出了险情!
秦欣喃喃地说:“张刃呀,你可不能丢下老朋友,你得赶快好起来。我们吃过多少苦?好容易天和地顺了,还得把时间抢回来,多干活哩。”
他们是几十年患难与共的好友。
1944年大学新闻系毕业,他们供职于C市的《正义报》,都是好笔杆子,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秦欣长于新闻报道,张刃善于写言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抨击种种黑暗的社会现象,名字都上过特务的黑名单。
解放时,他们都只二十八岁。秦欣是C市人,被任命为《大都市报》的副总编。张刃被调回故乡A省省会,当时是《新江南报》的总编。两地遥遥,或打电话,或写信,联系频繁。因开新闻方面的会议,他们隔上一年半载,也有聚首晤谈的机会。
1957年,他们兀地都成了右派。
秦欣是因为批评一些当官者的官僚主义作风而获咎,张刃是因发表系列攻讦官员特权的言论而遭厄运。一个开除公职去了农村作田种菜,一个下放去了工厂当搬运工,一干就是二十多个年头。彼此都不联系,因单位的变动也无法联系。“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一浪接一浪。待到天下真正太平,他们这才重出江湖。
秦欣任《大都市报》的总编,管领C市的重要新闻阵地。张刃没有回报社,安排在省政协当副主席。他们期待着久别重逢,畅叙衷曲。
终于,张刃翩然而至。秦欣在火车站的出站口,举着一块写有“张刃”的纸牌子接站。当张刃看到纸牌子时,把行李一放;而秦欣也认出了他,将纸牌子一丢。他们面对面急步靠近,然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泪纵横……
秦欣见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过来,忙站起,和气地问:“大夫,他什么时候会醒过来呵?”
“这不好说,您耐心等待吧。”说完,他别过脸走向另一张床。
秦欣说:“等?等到张刃真出了事,就来不及了。”
他忙去走廊上,找了台座机,拨号打给院长,请求把张刃安排到高干病房去。院长为难地说:“怎么证明病人是副部级呢?而且,即便是副部级,也得请C市的领导发话呵。”
秦欣叹了口气,再打电话去报社,让行政科派两个人来看守病人,当然要带台小车来。他可以使用这种特权:调车调人。他得去C市的政协,找一二把手,把情况说明。他要请C市政协给A省政协打电话,说张刃在C市病倒了,住不进高干病房,赶快开出证明发传真过来,说明张刃为副部级。还要请A省政协派人来料理各种事项,最好能把张刃的家人接来。
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几个有经验的大夫,迅速为张刃会诊,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抢救、护理、康复方案。C市政协主要负责人亲自面对面给医院领导打了招呼,再到病房去看望了张刃,献上一大束鲜花。A省政协派专人坐飞机来,还带来了张刃的老伴。
半个月后,张刃能坐起来了。
在这间宽敞、明亮、雅洁的病房里,只放着一张病床!离病床五米远的地方,放着长条茶几、茶具柜、真皮沙发、暖水瓶和书报架。一个老大夫说:“张刃先生可算是死里逃生,再住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完全恢复了。”张刃说:“谢谢你们,谢谢!”
大夫走了。张刃对秦欣说:“可叹呵可叹。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对批判特权不遗余力。但我这次得病,却又不能不依靠特权的荫庇,这才真正是我的悲剧。”
“不,是我们的悲剧。院长曾请求我就此事写一篇通讯,以表彰他们的医德医风。就为此院治好了我的老友,这文章我不能不写。”
“也给C市政协捎上几段话吧。”
“好。这应算是一种话语特权,我也难避其俗了。”
两人再不说话了,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
(节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秦欣坐在张刃的病床边,胖胖的脸上满是忧愁,因为张刃是不远千里来看他的,又是他设的洗尘接风宴,所以他要为张刃的中风承担完全责任。
B.张刃住进医院后,医生和护士戴着口罩在急诊室里出出入入,又是给他吊水,又是使用脑起搏器,对他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治疗。
C.作品以简洁含蓄的笔触描写了一个老干部生病住进高干病室并最终获救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影响。
D.秦欣是一个惯用特权的人,他打电话让报社派两个人来看守张刃,顺便带台小车来随自己去市里找关系说明情况,最终让张刃住进了高干病室。
E.张刃对救治自己的医生表示由衷的感谢,但他又对自己长期以来一直不遗余力批判特权,却在最后又因住进高干病室而获救表示遗憾。
2.作品中的张刃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作品是怎样表现高干病室的优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结尾张刃和秦欣“眼里有了浑浊的泪水”,作品为什么这样写?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蓬筚居印人

聂鑫森

章达君突然要搬家的消息,飞快地传进了“蓬筚居”这个小院子,把个金锲之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为什么搬家?金锲之想啊,想啊,猛地心一颤。

在梧桐街,他们的交情持续了几十年,和和睦睦,而且充满另外一种深长的韵味,这韵味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想不到,如今却要分离了。

达君为什么突然要搬家呢?只有他知道……

是什么时候他们的感情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呢?仔细想来,似乎是年初一个春月淡淡的夜晚,在章达君家。

达君家陈设极为简单,除卧室外还有一间兼作客厅的书房,门檐上挂着块横匾,上有“不厌居”三字,是由达君书写、锲之镌刻的。达君退休前是语文老师,除嗜书外,还喜欢养兰草,置之案头,雅趣盎然。

那晚,两人喝着酒,忽然谈起金石治印来。金锲之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从秦玺汉印,论到皖、浙两派的风格,又扯到金石的质地,兴致特别地高。“离福州九十华里,有座寿山,出产的田黄石,为众石之冠,寸石寸金。最为珍贵者为田黄冻,通灵澄澈,价格昂贵!我这一辈子,我还没刻过这号石头,啧啧。”

达君满面通红,边听边点头,忽然,他站起来,“老兄,我让你看一件传家之宝,以助酒兴。”说完,用钥匙打开大柜,在里面窸窸窣窣掏了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绸布包,一层又一层的解开,金锲之眼直了,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胸脯急剧地起伏着。想不到达君家竟有这样一块稀世之宝:田黄冻。“好石!”金锲之惊呼了一声。田黄冻从他的右手转到左手,又从左手转到右手。他眉毛扑闪着,嘴唇抖动着。“可惜上面少几个字,要不,该可两得其美了。”

达君听了这句话,猛地接了过来,迅速用绸布一层一层裹好,说:“锲之兄,此是家宝,从不外示于人,请不要声张。”说完,将绸布包锁入大柜。

锲之怅然站起,几句淡语告了别,顿觉多了桩心事,多了一点追恋的东西,死命地折磨着他。

锲之自小苦练书法,楷、行、隶、草、篆,都有相当的工夫。他的篆刻,既有秦汉玺印的遗风,也有近代篆刻家吴昌硕、齐白石的痕迹,方寸之内,气象万千。从此,锲之除了有事没事往达君家走走,几乎闭门不出。那几把刻刀却响得分外勤,石头磨了又刻、刻了又磨。收藏的各种印谱,翻来翻去,一会儿唉声叹气,一会儿展眉溢笑;一会儿走出屋子,仰望天上的浮云。他简直魂不守舍了。

一天傍晚,他提着瓶“湘潭汾酒”,兴冲冲来到达君家。寒暄了几句,金锲之终于开口了:“达君,你这个名字,我终于想出了一个布局,你看行不行?”说完,用指头往酒盅里点了点,然后在桌子上画起来,“你看如何?”

达君没有作声,久久地盯着桌面上这个“印章”,头上冒出一层细细的汗珠子。

“好。好。锲之兄于治印上,又有所进取,佩服佩服。今天的酒,味道纯正啊!”边说边端起酒盅喝酒,再也不说话了。

金锲之眼里溢出一层淡淡的忧郁,坐了一会,起身告辞。

回到家里,金锲之悄悄立在小院中。(1)月亮被一块云遮住了,院子里一片漆黑。风中,竹叶沙沙,单调而凄清。他解开衣扣,一股清爽的风灌入怀抱,烦恼顿消。他奔入那间刻印的屋子,扯亮灯,壁上自己手书的“金石之乐,乐在其中”的狂草赫然在目。他寻出块鸡血石,取出刻刀,运腕下刀。咔嚓、咔嚓,每一刀走得那么顺畅,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远处传来鸡叫的时候,印章已刻出。

他捧着印章,叩开了达君的门。

“达君,兄为你治印一方,请收下。”达君接过印章,细细观看,心中赞叹不止。正要致谢,抬头一看,金锲之已走远。目送着那微弯的苍老身影,达君眼眶有些润湿。

自此,金锲之三天一方,五天一方,刻好就往达君家送,也不多讲话,送了就走。

过了不久,达君便决定搬家了……

金锲之少了知音,整天愁眉不展,长吁短叹,常常彻夜不眠,寄情于金石之上。一次喝了过量的酒后,在院子里不慎跌倒,经医治保全了性命,但右边手脚瘫痪了。

他几乎没有再出门,也很少有人来看他。

忽一日,达君的儿子来访。

“你父亲近来可好?我想他想得好苦。”

中年人垂下了头,说:“他……患心脏病亡故了。临终前,嘱咐我将这方石头交给金伯伯。”中年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绸布包递给金锲之。

金锲之捧着绸布包,老泪纵横,放声恸哭。(2)院子里飘起了雨丝,带着初春的寒意,而且渐渐地密起来、大起来,天地间迷蒙一片,让人透不过气来。故人亡,而田黄冻在;田黄冻在,自己却不能亲手去镂刻它了!

他让老伴把他安顿在平素治印的屋子里,整天地捧着田黄冻,翻来覆去地观赏。田黄冻天天在他的手里翻动、摩挲,变得更加光亮了。他凝神地看着,随着全身一种莫名其妙的筋肉运动,上面竟渐渐地显现出红色的字体来。那是在一刀刀刻过之后,显现出来的“达君”的朱文,刀刃触石的声音,久久回旋不绝于耳。这几刀走得多妙,曲则委转而有筋络,直则刚劲而有精神。平生再没有走刀走得这样好的了,平生再没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了!他嗬嗬地笑了,笑得流出了眼泪。待他揩去泪水,定睛一看,石头上居然没有一个字。

梧桐街还是那么忙碌。不远处豆腐作坊石磨子的呼隆声,胶轮板车碾过路面的嘶嘶声,铁匠铺大锤的当当声……不时地会传到院子里来,他听见了,又似乎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短篇小说是应该有一个好故事的,当然也要塑造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但我关注的是这一故事中的人物,如何加强和丰富他(她)的文化品格。我在描写被传统文化深深浸染的人物时,琴、棋、诗、画、茶、酒、民俗、风情……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种生活的形式,或曰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我着力从中去开掘他们身上的文化特质,多侧面地展示他们的逼人才气、磊落胸怀、高贵操守和审美趋向。

同时,短篇小说还可以写一种情境,一种充满着强烈情绪色彩的境界,这种情绪是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显现,形成了一个与人物息息相关的氛围,两者融乎一体,难分难解,正如老作家汪曾祺所说的:“气氛即人物”。

我喜欢在有限的文字中,腾挪出一定的空间,来安排与情节、人物有着观照作用的“闲笔”,以显示密集的文化信息。“闲笔”并非赘言,运用得当,既可增添情节的韵律感,又可揭示人物的多重性,使整个小说笼罩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之中。

(摘自聂鑫森《我喜欢的短篇小说》)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毫无预示的前提下,以章达君突然决定搬家开篇,接着写金锲之连续三次自问自省,既设置悬念,又顺势展开情节。
B.小说围绕“田黄冻”,讲述了金锲之、章达君由知己变为陌路的故事,起笔于友情,落笔在人性,意味深长,令人回味无穷。
C.小说叙事有详有略。章达君亡故、金锲之生病,仅几笔带过;金锲之独自把玩“田黄冻”的复杂心境却细细写来,情真意切。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写金锲之在章达君家看到“田黄冻”之后的表现,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激动和难以置信。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描写达君家的陈设时,重点突出了门檐上挂着的横匾和案头的兰草,表现出主人附庸风雅的特点,并暗示达君和锲之关系密切。
B.锲之细数金石质地的情景,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闲笔”,既表现出人物对金石治印的挚爱,又让我们感受到石刻文化博大精深。
C.小说结尾段,作者创设了忙碌喧闹的俗世境界,以此反衬经历了自身重病和老友去世的金锲之内心超越凡俗、超越自我的平静。
D.小说展示出作者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语言文白相间,含蓄蕴藉,句式长短结合,舒展自如,创造出一种参差错落的韵律之美。
3.作家汪曾祺曾说:“气氛即人物”,请以文本中两处划线句为例,进行分析。
4.请结合两个文本,分析小说人物身上具有的文化特质。
2021-05-11更新 | 21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东藏记

宗璞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蓝天上聚散着白云,云的形状变化多端。聚得厚重时如羊脂玉,边缘似刀切斧砍般分明;散开去就轻淡如纱,显得很飘然。阳光透过云朵,衬得天空格外的蓝,阳光格外灿烂。

用一朵朵来做量词,对昆明的云是再恰当不过了。在郊外开阔处,大朵的云,环绕天边。如一朵朵巨大的花苞,一个个欲升未升的轻气球。不久化作大片纱幔,把天和地连在一起。

天空中的云变化更是奇妙。这一处如山峰,层峦叠障,厚薄相接处似有溪流落下,那一处如树丛,老干傍着新枝。这一朵如花盆中鲜花怒放,那一朵如小船,正待扬帆起航。它们聚散无定,以小朵姿态出现总是疏密有致、潇洒自如;以大朵姿态出现则如堆绵,如积雪,很有气势。有时云不成朵。扯薄了,撕碎了,如同一幅抽象画。有时又几乎如木如石,建造起几座七宝楼台,转眼便又坍塌了。至于如羊如狗,如衣如巾,变化多端,乃是常事。云的变化,随天地而存,苍狗之叹,也随人而长在。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

世事往往如此——我们只是竭尽绵薄而已。”除了生活的种种困难,昆明人当时面临一个大问题——空袭。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以后昆明人便过上了跑警报的日子。一有警报,全城的人向郊外疏散,没有了正常生活秩序。过了几个月,跑警报也自然跑出头绪来了。各人有自己一套应付的方法。若是几天没有警报,人们会觉得奇怪,有些老人还惦记着出城去,怀疑是不是警报器坏了。

孟家和澹台家到昆明都已三个多月了。

孟樾一家,都喜欢昆明。昆明四季如春,植物茂盛,各种花常年不断。窄窄的街道随着地势高下起伏,两旁人家小院总有一两株花木,不用主人精心照管,自己活得光彩照人。有些花劲势更足,莫名其妙地伸展,在那儿仰望蓝天白云,像是要和它们汇合在一起。孟家人也愿意融进这蓝天白云和花的世界里。他们住的地方颇特别,是在当地一位军界人士的祠堂里。这祠堂有很大的花园,除正房供祀祖先外,还有几间闲房,大概原是上祭时休憩之所。孟家便在这里安身,权且给人看祠堂。花园另一头,有一个家用戏台,现在不论戏台或座位,都分成小间,学校租来给单身教员居住。

吕碧初对这环境很满意,对孩子们说,想不到逃难逃到花园里。花园进门处有好几株山茶,茶杯大小的花朵,红艳艳的,密密的开满一树,一点不在乎冬日来临,也更不知道战争带来的苦难。屋前一片小树林.最初他们不知是什么树,问收拾园子的申姓老人,老人耳背,问好几次都听不清,总是说:“你家说哪样嘛?哪样?”一次忽然听清了,便大声回答:“是腊梅哟,你家!”

山茶花过后,腊梅开花了,花是淡淡的黄,似有些透明,真像是蜡制品。满园幽香,沁人心脾。这正是孟灵己——嵋所向往的腊梅林,在她的想象中,腊梅花下,有爹爹拿着一本书,坐在那里。

在现实生活中,腊梅林可不是诗和梦想的世界了。林边屋前,飘着一缕缕白烟,那是碧初在用松毛生炭炉子。她已经很熟练,盘好松毛,摆好炭,一根火柴便能生着。只是烟呛得难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碧初想,也得经过点火的过程。“关上门。”她向屋子里大声说。

嵋和小娃在当中一间房里做功课。嵋抬头说:“娘,我们不怕烟。”碧初不耐烦,说:“废话!快关上。”嵋连忙站起身关门,娘的脾气和声音一样,都比以前大多了。她知道娘很累,总想帮忙,有时反而惹碧初生气。

碧初蹲在地上,用一把大蒲扇扇炉子。白烟一点点散去,炭渐渐红了。这时临时的帮工姚嫂挑着一担水走来,把水倒进廊檐下的水缸。“你把青菜洗一洗,好吗?”碧初手酸腿软,拉着身旁的桌腿才站起来。“今天不做饭了,我家里有事情。你家。”姚嫂说,一点没有商量的余地。倒是舀了一壶水放在火上。

到昆明数月,孟家已经换了好几个帮工了。有的听不懂话,拨几拨也不转一转;有的太自由,工作时间常常忽然不见踪影。这姚嫂乃是附近小杂货店老板娘的一位农家亲戚,说“家里有事情”自是天经地义。她见碧初有些措手不及,便出主意:“街上买碗米线嘛。好吃喽,又快当。”是的,街上小吃店多,也不贵。昆明人就常常以之充饥。碧初等刚来时,也经常去小店。但这毕竟是临时性的,总要自己做饭才是正常人家。

“喊妹儿去端回来也使得。你家先生不消跑了嘛。”姚嫂继续出主意。一面盖好缸盖。

“你去罢,我们有办法,明天早些来才好。”碧初微笑着说。

姚嫂转身走了,很快消失在腊梅林里。

门轻轻开了,探出两个小脑袋,轻声说:“娘,我们做完功课了。”小娃跑出来,看见一只松鼠在梅林边,便拔腿去追。嵋过来拿起蒲扇。“不用扇了,”碧初说,“火上来了。”她一阵头晕,歪身坐在竹椅上。

“我来做饭,我会。”嵋自告奋勇。她穿着峨的大毛衣,身子在衣服里晃动。她学姚嫂的样,两手在衣襟上擦擦。“往后有你做饭的时候,今天还是上街吃饭吧。”

小娃跑过来,大声叫着上街,上街!嵋也高兴。他们很乐意上街。街上无论什么都好玩,无论什么都好吃。

“等这壶水开了,爹爹也该回来了。”

(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1.请分析“世事往往如此——我们只是竭尽绵薄而已”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请简析文中吕碧初这一人物形象。
3.画波浪线的文段写云很有特色,请从写作艺术角度加以赏析。
4.文中说“孟家人也愿意融进这蓝天白云和花的世界里”,结合全文,分析“蓝天白云和花的世界里”的深刻意蕴。
2021-05-20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