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9 题号:352509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怀念牛

申平

一路上,我恨不能把大黄牛打死……

这是30多年前的一天,亘古不变的太阳照耀着内蒙古一个农业县的乡村土路,17岁的我赶着一辆破牛车,进山拉柴去。

那时我家成分高(我爷爷是地主),所以像我这样一个“地主羔子”,在村里受欺凌仿佛就是天经地义。昨天娘带着我去找生产队长申请用车时,生产队长的脸从头到尾都是黑的。早晨我套车出发,生产队长又特意赶来说:“就给你一天时间,今天天黑以前必须回来,牛不能少半根毛,车不能有半点损坏,否则,你就是破坏生产!”听听,这叫什么话,我心里真是恨死了他。

因为心里有气,我便拿驾车的大黄牛出气,没想到它却跟我捣起蛋来。他开始不走正道,一会往左拐,一会往右行,还不断地想走回头路。我用鞭子使劲抽它,也许因为我人小力不够,它好像根本就不在乎。直到我把鞭子打烂,它也根本不听我的指挥。看我手里没了家什,它变得更加嚣张,居然往路边一靠,梗起牛脖子不肯走了。我跳下车来,恶毒地咒骂它,用脚踢它,可它就是不走。(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联想到村上人对我的欺辱,我真的是被气急了。我看到车上有一根绞柴车用的木棒,就把它抽出来,抡起来就往大黄牛身上猛打。我边打边骂:狗日的,让你们欺负我!让你们欺负我!这回它大概被打疼了,居然狂跳起来,拖着车子下了便道,没命地往前狂奔,直到车被树挂住。

我从后面追上来,脸上流的不知是汗水还是泪水,我和大黄牛面对面地喘着粗气,互相怒视着。如果当时我手上有刀,我真想马上宰了它。宰了它我就自杀,这个世界真是太冷酷了!后来我冷静下来,我把木棒放回到车上,上前去摸大黄牛的脑袋,我带着哭腔对它说:大黄牛,我求求你了。我知道你不愿意进山,刚才也是我不好,可我家连一点烧柴也没有了。我还得活下去呀!你可怜可怜我,行吗?说也奇怪,不知大黄牛是闹够了还是听懂了,接下来它竟开始听我指挥,重新上路出发。

由于在路上耽误了时间,所以到林场装上柴禾以后,太阳就压山了。林场的一个职工对我说:“小伙子,你干脆等明天再走吧。出山这么远,小心碰上狼啊!”我何尝不想如此,可我想起了生产队长的话,只好摇摇头,咬牙上路。临行前,我在林场选了一根小臂粗的柞木棍防身。

回家的大黄牛根本不用吆喝,它拖着一大车柴禾还有我,大踏步地朝前走着;但无论它怎样快走,没出山天就黑透了。路上空空荡荡,不见一个人影。天越来越黑,我越来越怕。我忽然觉得,大黄牛成了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依靠。

真是怕啥来啥。忽然,大黄牛的脚步慢了下来,接着它又停住了。我往前面一看,头发不由得直立起来。狼!前面的路上站着几条黑影,它们的眼睛闪动着蓝光。我一下子觉得浑身发麻,几乎就要从车上栽下来。大黄牛这时回头看了看我,好像在问我怎么办。我声嘶力竭喊了一声:“大黄牛,全看你的了!”话音未落,只听大黄牛“哞”地一声大叫,它把脑袋贴近地皮,拖起车快速向前冲去。几条狼先还在路上不动,等到大黄牛走近,它那两支锋利的犄角向它们晃动的时候,它们才不得不跳开,但随即它们便开始从两侧向大黄牛发起进攻,跳跃着去咬大黄牛的肚子和腿。这时我被大黄牛的气势所鼓舞,几乎忘了害怕。我两脚分别站到两边车辕上,抡起柞木棍开始打狼。柞木棍极其坚硬,打到狼身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我听到了狼的哀叫声。这样一来,大黄牛的犄角和我的柞木棍便形成了一张强大的火力网,车上的柴又是树杈荆条,所以狼们只有跟着车跑,不敢靠前。但它们并不放弃,继续穷追不舍,在车的两边蹦跳嚎叫。

前面突然出现了两支火把,接着听见马蹄声响,跟着的狼立刻不见了。啊,有人!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见到了救星!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来人竟是生产队长,还有几个村里人,他们是专门来接我的。(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生产队长看了看我,问了一下情况,淡淡地说了一句,没事就好。随后他又说了一句:“大黄牛真是好样的”。我从车上跳下来,上前抱住了大黄牛的脖子,使劲地亲吻着。大黄牛也伸出舌头,舔着我的脸。在这一瞬间,我和大黄牛成了生死至交的好朋友。

此后我经常到牛栏里去看大黄牛,送青草给它吃。为此,村里人也开始对我友好起来,说我是个有良心的人。是啊,我怎么能忘记大黄牛呢。如果不是大黄牛的勇敢忠诚,我也许早已葬身狼腹了。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多年,大黄牛也早已不知所终,但我依然深深地怀念它。

1.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的“牛”有怎样的特征。
2.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1)它的一双牛眼不断地斜视着我,我分明在那里面看到了轻蔑和嘲笑
(2)我一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霎时觉得生产队长的黑脸也是那么可爱。
3.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牛与狼的对抗?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对牛的感情变化,并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示。
15-16高二上·浙江杭州·期末 查看更多[5]
【知识点】 其他小说 戏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兵

刘跃清

这次军务科又让李副营长去送兵,送的是路途最远人数最多的重庆籍退伍兵。

李副营长成为“送兵专业户”源于几年前的一次送兵。那次是旅里第一批老兵离队,军区首长像主持剪彩仪式一样照例前来送行,站台上锣鼓声、叫喊声、奔跑声乱糟糟的,大家见惯了。轮到李副营长送的老兵队伍登车时,他双手提至腰际,小步跑到队伍前,一声断喝,整队,以一套干净利索的报告动作,向在场的最高首长报告:首长同志,某某地区退伍老兵应到多少名,实到多少名,现在准备登车返乡,请指示!

他的声音是从胸腔吼出来的,站台上一片嘈杂声都被掩盖成背景音乐。

那个头发白得耀眼的首长一愣,微微挺胸,大声命令:出发!周围的声音小了,老百姓放慢了脚步。当兵的就是不一样,即使是退伍也像出征。

从那以后,李副营长总是被安排送兵。他那套报告词也渐渐被完善、固定下来。

李副营长送兵也送出了经验。老兵退伍前一星期,确定他送哪个方向的兵后,他要到各营连兜一圈,把每个老兵情况摸遍,谁是党员,谁的脾气性格比较怪,谁家有什么困难……他做到心里有本账。出发前一天,他会去军需科找到管理蔬菜大棚的兵把新鲜的黄瓜、西红柿摘上几大箱;去宣传科借上十几副扑克、军棋,以及一些过期杂志;去旅医院开上一些治疗感冒拉肚子的常见药品;再买一些瓜子、方便面、火腿肠放在卡车上,带上火车。

送兵比接兵更难。接兵带的是一群稚气未脱的细伢子,好招呼。送兵带的是经过摔打的“老杆子”,他们虽然受部队教育数年,但也是形形色色的,他们中有的有伤有痛,有的思想疙瘩没完全解开,有的父母离异不知道回到哪边去,等等。当然,明事理的兵大多不会为难送兵干部,就怕脾气不好的时候,像气球,一根针尖碰一下就炸。送兵干部由军务和干部科反复比较权衡后确定,选的是那种责任心强,遇事沉着老练有办法,能当机立断的“老疙瘩”。

这批重庆兵里,李副营长了解到一营三连有个下士班长,军事训练蛮好的,大小工作都拎得上手,年终总结全班还立了集体三等功。就在老兵退伍前,下士家里突然遭火灾,营连为他发动了募捐,闹出很大动静。在走与留之间,下士写了留队申请,上级没批。这是替士兵家庭着想,也是出于管理方面的考虑。三连指导员说起这件事时很是惋惜。

一路上,李副营长很多时候和下士坐在一起,打牌,啃黄瓜,他和下士打对家,他俩老是输,嘻嘻哈哈喝水或往脸上贴纸条,像在营房里一样。一路歌声,笑声,倒也平安。

送兵要送到家。送兵干部必须把全体老兵送到所在县(区)人武部,办好交接手续后,才算完成任务。对于“重点人(家庭情况特殊或在部队受过处分的)”要送到家,使尽浑身解数和三寸不烂之舌做好其家人的安抚工作,真恨不得自己像孙悟空一样。

李副营长已经记不清去过几个老兵家,当兵的人都知道,李副营长去送兵之后,不要试图找他,他的手机始终处于通话状态。

李副营长送兵回来两天了,大白天躺在宿舍蒙头大睡,不吃不喝,冬眠一样。通信员敲门报告,有政治部首长找。李副营长窃喜,自己干副营三年了,这次干部调整,莫非……

政治部组织科那个黑脸少校刚一提及,他就爽快承认了。是有这么回事,很久以前一个送兵干部教给他的“经验”,他送过一两次兵后就这么干了。出发前几天,他从军务科拿到老兵的车票后,马上去火车站退票窗口退掉一部分票。检票时,面对百十号英气逼人的老兵,当他把厚厚一沓车票往前一递,检票员大致数数,不会那么认真,要“三方(票、人、证)合一”确认后才放行。这有可能是人多来不及,更多的是出于对军人的信任,对他们为国奉献光荣返乡的尊重。火车上,百十号老兵集中在一个车厢,自娱自乐,老百姓不会过来,乘务员也是匆匆而过,不会查票。

李副营长说一分钱也没有落他口袋。路途远,伙食费定额,常有意想不到的开支他最怕看到老兵忧都的眼神,和他们家里寒气逼人的拮据,碰到这个时候他就悄悄塞上一点儿,尽管帮不上多大的忙,但他心安。李副营长说这些话时眼眶发红。

李副营长说送兵不苦不累,只是心揪得难受,看到昔日的战友,红红火火的一群人,最后就剩下自己孤零零地往回走,心情如初冬的山河,满目辽远萧条苍凉,如果再落小雨或飘小雪,地上湿滑,更加凄惶。这次送重庆兵,最后和几个老兵分手时,他请他们在嘉陵江边一个火锅店撮了一顿,望着老兵远去的背影,再看看雾霭中的山城和滔滔江水,远处近处传来汽笛声、吆喝声,心里什么滋味都有。他是第一次来重庆,有退伍兵邀他玩几天再走,也有退伍兵请他去家里坐坐,他都婉言谢绝了。

李副营长没有问,从哪掌握的消息。如今网络信息社会,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当迎春花盛开时,李副营长被安排转业。走的时候他扶住“勇士”车门号啕大哭,身边有一群兵送他上车,但没有人送他回家。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兵比接兵更难”用接兵之难衬托送兵之难,送兵既有控制送兵场面之难,又有关照复员兵的思想情绪之难,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他俩老是输,嘻嘻哈哈喝凉水或往脸上贴纸条,像在营房里一样”真切地体现了李副营长对下士的关心,深化了人物形象。
C.纵观整篇小说,没有精美华丽的语言,也没有精巧的情节架构,虽直白明了,但却充满魅力,使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
D.本文是一篇反映军旅生活的作品,描述了和平时期军旅生活的基本样态和军人的情感,书写了普通军人身上的亮光。
2.小说人物贵在典型,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李副营长这一形象特点。
2020-07-30更新 | 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还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真的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父亲缺钱花?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老还小,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一把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含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出鱼竿,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说父亲什么时候会徒手逮鱼了?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鱼,学名安康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只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起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抓在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筒,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啊啊一笑,对父亲说:“爹,这就做‘螳螂在前,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条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心里一下子热乎起。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是没说错。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龟儿子,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看,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有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偎依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小小说选刊》2018年第1期转载)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木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他正直无私,为民做了许多有利的实事,并且还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对儿子做好事实事发朋友圈的行为,父亲开始是担惊受怕的。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本文是指蛤蟆鱼要透捕那些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的情景。父亲想借此情景告诫儿子小伟,让他明白做官千万不要谋私利的道理。
C.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定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身上的光和远处灯塔里发出的光。父亲好借此机会与儿子进行一番交流。
D.小说第4段开头的四个问句既表现出小伟对父亲晚上带自己到江边提鱼的疑惑,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父亲真实意图的猜测,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请联系全文,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
3.小说以“灯”为标题,有哪些含意?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19-06-24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笑的鸭子

包利民

①当家家户户的炊烟依次消散,太阳便已爬到了东边树林的梢上。这个时候,丫崽便赶着一大群鸭子去村西的小河边了。十二岁的丫崽跟在那些蹒跚的鸭子后面,笑容满面。

②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丫崽本是孤儿,后被村里的李家夫妇领养,那一年,她才三岁。这个女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对不育的夫妇带来什么欢乐,不过李家夫妇对她尚好。丫崽五岁的时候,她终于为这个家里带来了天大的惊喜,李家媳妇忽然便怀孕了!当弟弟出生以后,家里便充满了欢乐,可丫崽的艰难生活便开始了。六岁的她就要干家务,七岁开始做饭带弟弟,连学都上不了。弟弟上学后,她除了每天干活做饭,就是放鸭子。即便如此,养父母也不待见她,常打骂她。可这个孩子却极少哭,而且只要和鸭子在一起,就会笑个不停。

③弟弟上学以后,便回到家给姐姐当老师,丫崽起初只是抱着哄弟弟玩儿的心思,乖乖地当学生。可是学着学着,竟是入了迷。弟弟也越发有兴趣,为了回家能给姐姐好好地讲课,每天都极认真地上课听讲。如此一来,学习成绩竟稳稳地保持住了第一名。本来养父母很讨厌丫崽跟弟弟学习,可见到这个效果,也就默认了。

④有一天,弟弟给丫崽上课的时候,忽然问:姐,你咋每天都那么爱笑呢?你看爸妈对你那样,你怎么还能笑出来呢?弟弟心里对父母如此对待姐姐很是生气,不过却也无能为力。丫崽却说:和那些鸭子学的,你看,鸭子的眼睛都是弯弯的,就像一直在笑着,你听它们叫的时候,也像是在笑呢!其实爸妈对我挺好的,哪家的爸妈不打骂孩子?

⑤弟弟上初中后,在镇里住校。每周回来的时候,依然会给姐姐讲课。可是两年后,丫崽的心里第一次有了挣扎。因为这个时候,养母开始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那个时候,嫁出一个女儿,可以得到不少彩礼钱。丫崽一露出不乐意的神情,养母就骂:我把你养了十五六年得花多少钱?丫崽即使不高兴的时候也是微笑着的,养母看着她的笑就来气:赶明儿把你许配给一个爆脾气男人,一天打你八遍,看你还笑不笑?

⑥终于有一天,说妥了一门亲事,丫崽根本反抗不得。那天家里很热闹,杀了好几只鸭子待客。丫崽注意到,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于是心里有了更大的悲哀,可她依然笑迎客人。就在那个晚上,丫崽失踪了。养父母带着好多亲戚四处寻找,也没能找到。

⑦好几个月后,丫崽寄回了五百元钱,并写来一封信,说:爸,妈,我会把那些彩礼钱都挣回来!你们别找我,我没事。让弟弟好好上学。养父母就真的没有再去找,虽然知道了她在哪里。就这样,每个月丫崽都要寄钱回来,养父母有时望着满院的鸭子,心里就会忽然很不是滋味。

⑧一晃四年过去,丫崽依然往家里寄钱,而弟弟也快高考了。这个时候,养父去山上拉石头的时候,被滚下来的石头砸到了头部,去世了。丫崽回来了,大哭,这次她没有笑,可是看着她哭,养母的心里更是难过。临走时,丫崽对弟弟说:你好好学习,要是考上大学,姐就一直供你!

⑨果然,弟弟考上了大学,而丫崽一直在供他上学。养母独自一人在家,每当喂鸭子的时候,就会念叨丫崽。在养母年年的念叨中,丫崽终于又回来了,那天她说:妈,我要结婚了。你别担心,那个男人脾气一点儿也不爆,不能一天打我八遍。你放心,我会把弟弟供完大学!养母笑了,然后又哭了。

⑩丫崽在城里结的婚,养母和弟弟都去参加了婚礼。养母仔细地看着新姑爷,的确是那种很安生的男人,便也放了心。三天回门的时候,丫崽带着丈夫回到家,养母要杀鸭子,丫崽没让。晚饭的时候,养母拉着丫崽的手,说不出话来,丫崽笑着说:妈,你可要高兴啊!你把我养大不容易,可惜爸没享着福!幸好当初弟弟教我那么多知识,要不去城里打工,会更难。

⑪丫崽走的时候,带走了两只鸭子,她说她要一直养着它们,看着它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直以来,村里人对于丫崽每天都能笑得出来,很是不解”,既承接上文,又引起下文,由此引出丫崽不幸的身世,更可见她乐观坚强性格的难能可贵。
B.“那些鸭子被割断了喉咙,那眼睛依然是微笑着的”,借写鸭子被伤害来表现丫崽的情感被伤害,更表现出丫崽的乐观坚强,为下文她离家出走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C.本文语言平实质朴,不事雕琢,所写故事情节也贴近生活,令人感到真实亲切。
D.小说虽然短小,但通过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塑造了主人公丫崽的形象,其他人物如养父母、弟弟也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小说中丫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微笑的鸭子”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021-02-04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