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2 题号:365022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水泥桶中的信

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他的伙伴想去救他,但我的爱人已如沉到水中一般,沉落在石下。于是,石块和爱人的躯体互相辗碎,变成红色细石,落到传动带上,又从传动带传入粉碎筒中,发出细细的咒诅声,和着机器的轰鸣声而被粉碎了,就这样被烧制成水泥。骨骼、肌肉和灵魂,都变成粉末。我爱人的一切都变成水泥了,剩下的只是这件工作服的破片。我缝制了装爱人的袋子,我的爱人变成水泥了。第二天,我写这封信悄悄放进桶子里。你是工人吗?如果你是工人,一定会觉得我很可怜,请回信。这桶中的水泥用来做什么呢?我很想知道。我的爱人会变成几桶水泥?用到哪些地方?你是水泥匠,还是建筑工人?我不忍见我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大宅的围墙。可是,我怎能阻止得了!如果你是工人,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种地方。唉,算了,用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关系。我的爱人一定认为埋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没关系,他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一定会配合得很好。他温柔善良,而且稳当可靠。他还很年轻,才二十六岁。他如何爱我,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经用水泥袋代替寿衣,让他穿上!他没有入棺,已进入旋转窑了。我如何送他呢?他已葬到东边,也葬到西边;葬在远方,也葬在近处。如果你是工人,请给我回信。我把爱人所穿的工作服破片送给你,包这封信的就是。这破布已沁进石粉和他的汗水。他是穿着这件破工作服紧紧拥抱我的。如果不会给你添麻烦,请把使用这水泥的日月、详细情形、用在什么地方,还有你的名字,都告诉我,务请保重。再见。

松户与三觉得孩子们在身边翻滚嬉闹。他望着信末的住址和名字,一口气把倒在杯里的酒喝光。

“真想喝个烂醉,把一切都砸坏!”他怒吼。

“喝醉乱来怎么行!孩子怎么办?”妻子说。他看着妻子大腹中的第七个孩子。

1925年

1.小说围绕松户与三讲述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2.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松户与三的形象。
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人性在工业社会里已经被异化”的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4-15高二下·浙江嘉兴·期中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其他小说 戏剧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隔壁的父亲
周海亮
给父亲开门时,我正接着电话。电话是朋友打来的,约我中午小酌。我从父亲手里接过一个很大的纸箱,耳朵旁还夹着手机叽里呱啦地回着话。
父亲寻一双最旧的拖鞋换上。问我,要出去?
我说朋友约我吃午饭,不过不着急。打开纸箱,里面塞满烙得金黄的发面烧饼。
这才想起,又到了七月七。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七月七,烙花吃。花,即发面烧饼。以前在老家,每逢这一天,心灵手巧的母亲都会烙出满锅金灿灿香喷喷的烧饼。我搬进城里住以后,母亲便会将烙烧饼的时间提前几天,然后打发父亲将烧饼送到城里。老家距城里不过两小时车程,但是,我似乎总也没有回家的时间。
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手机再次响起。我跟父亲说,要不一起去吧?父亲一脸惊慌,说,那怎么行?我一个乡下人,怎好跟你文化圈的朋友吃饭?我说,那有什么?正好把你介绍给他们。父亲一听,更慌了,说,不去不去,那样不仅我会拘束,你的朋友们也会拘束。我说,难道你来一趟,连顿饭也不吃?父亲说,没事没事,回乡下吃,赶趟儿。我说,干脆这样,我下厨,咱俩在家里做点吃的算了,我这就打电话跟他们说。父亲急忙阻拦我,说,做人得讲诚信,答应人家的事情,失约多不礼貌。你去吃饭,我正好回乡下——乡下好多事呢。我说,你如果不去,我也不去了。当爹的进城给儿子送烧饼,儿子却没管饭,等我回村,别人还不戳我背骂我?再说,我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终于与父亲达成协议:偷偷在那家酒店另开一个只属于我和父亲的小包间。这样,我就既能够不驳朋友面子,又能陪父亲吃一顿饭了。父亲勉强同意,路上还一个劲儿嘱咐我别点菜,就要两盘水饺,一人一盘,聊聊天,多好。到了酒店,小包间正好被安排在朋友义不容辞的大包间的隔壁。我没敢惊动朋友,悄悄帮父亲点好菜,又对父亲说,等菜上来,你慢点吃,我去那边稍坐片刻,马上回。父亲说,那你快点儿!还有,千万别说我在隔壁啊!我笑了。父亲像刚刚进城时的我一样,拘谨。
做东的朋友一连敬酒三杯,嘴里滔滔不绝。我念着隔壁的父亲,心里有些着急,说,要不我先敬大伙儿一杯酒吧,敬完我得失陪一会儿,有点事。朋友说,还没轮到你呢!我急了,说,我爹在隔壁。满桌人全愣了。
我说,今天我爹进城给我送烧饼,我把他硬拉过来。让他过来坐,他死活不肯。现在他一个人在隔壁,我想过去陪他一会儿。
朋友们长吁短叹,说,你爹白养你这个儿子了——你这算什么?在隔壁弄个单号?还愣着干什么?快请他过来啊!
我说,他肯定不会过来。如果你们不想让他拘束让他难堪,就千万不要拉他过来。
朋友说,那我们现在过去敬杯酒,这不过分吧?
我拗不过他们。朋友们全体离席,奔赴隔壁。推开门,我愣住了,房间里只剩一个埋头拖地的服务员。我问,刚才那位老人呢?服务员说,早走啦!你点的菜,也都被他退啦!不过,他打包带走一盘水饺,说想让乡下的老伴尝尝城里的水饺。
我们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什么……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2年第4期)
1.对小说第五段(“和父亲喝了一会儿茶……早就想跟你一起吃顿饭了”),以下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招待父亲时,朋友电话来催,作者不想把自己的父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想带父亲一起与朋友小酌。
B.父亲起初不愿意与儿子赴约的原因是儿子的圈子都是有文化的,而自己一个乡下人,没有什么文化。
C.作者觉得父亲给自己送来烧饼,作为儿子的自己连顿饭都不管,老家的人肯定会在背地里说他骂他。
D.父亲反复推辞儿子的挽留,可以看出父子两人都是很讲诚信守约的人,作者也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2.2.下列对文本中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时,作者接过父亲送来的纸箱,耳朵旁边还夹着手机跟朋友回着话,刻画了作者世故,对父亲的到来并不觉得有多激动。
B.“老家距城里不过两小时车程”中“不过”说明作者觉得父母送烧饼也是应该,同时也对自己总也不加老家的行为表示了内疚。
C.与父亲最终达成的协议是让父亲就在作者聚会的酒店里另开一个小包间,这样作者既陪父亲吃了一顿饭,又不驳朋友面子。
D.听说作者的父亲就在隔壁,朋友们非要相邀并敬酒,作者却万般推辞,表现了作者看重朋友情义,也说明作者很了解自己的父亲。
3.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手法,反映了父子两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作者入城后,虽然变得世故,但对父亲的感情似乎一直没有变化,这是小说正面颂扬的一个主题。
C.父子之间的协议是作者在亲情与友情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点,反映了当前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
D.作者与朋友吃饭时,心里一直对父亲念念不忘,但又不敢说父亲就在隔壁,是因为怕父亲拘束难堪。
E.小说以“沉默良久,不知该说些什么”结尾,一方面是作者内疚的表现,一方面则表现了父亲的伟大。
4.小说的标题“隔壁的父亲”有一定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你对小说的阅读,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7更新 | 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竹子为什么会开花
师傅越来越性急了,大棍和小柱都有这种感觉,虽然师傅没有对他们发过火,教他们识别草药也很耐心。可大棍和小柱还是感觉到,师傅的性子越来越急,恨不得两个徒弟几天之内,把所有的草药知识全学会。其实两个徒弟都学得很卖劲。
师傅是草药郎中,一头白发,满脸皱纹,原来直挺的腰背已显佝偻。他有一手绝活,专治疑难杂症,医院治不好的顽疾,他几副草药,就能让顽疾断根,千里外的患者都慕名而来。他平时很少把方子示人,采药一个人去山里采,配药一个人在屋里配,再聪明的患者也搞不清他到底用了什么药。他家的祖传秘方,从不传给外人。可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他的衣钵。师傅的儿子是名大学生,对草药没有半点兴趣。师傅就毅然决定,把祖传医术传给外人,大棍和小柱就成了他的徒弟。每天,他都要把徒弟带到山上,采下一味一味的草药,给他们讲病理,谈药性,教他们如何对症下药。
现在,师傅又带着两位徒弟,在山里转来转去。
正是盛夏季节,白花花的日光灼在身上,像被烈火炙着,汗珠滋滋冒出。师傅的衣服全湿透了,粗重的喘息比风扇还响,喘得大棍和小柱心里十分难受。师傅,回家去吧,转久了会中暑的。
师傅瞪了他们一眼,像要发脾气,见大棍和小柱都怯怯地闪开眼光,才没有把脾气发出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说,不在山里转,怎么认得草药?
两人连连点头,师傅说得有道理,草药长在山野,上山才能认得,关在屋子里是学不会的。他们不再劝师傅回家了,跟着师傅转来转去。转到了一片竹林前。竹林郁郁葱葱,青翠欲滴,在白花花的阳光里碧波一样荡漾。
师傅在一块岩石上坐下来,望着竹林出神。等喘息平稳了些,看着两位徒弟问,你们认得多少种草药了?
大棍说,我已认得一百多种。
小柱说,我也认得这么多。
两人都有点沾沾自喜。
师傅却眉头紧蹙,面孔板得铁紧,语气里透出不满,说,世上的草药好几万种,认得一百多种就满足了?
两位徒弟垂下头去。
师傅意识到自己的话重了点,又把语气缓和下来,问大棍,治疗毒蛇咬伤,用哪几味草药?
大棍想也没想,噼里啪啦地回答,如行云流水,十分顺畅。
师傅又问小柱,无名肿毒怎么识别?哪些草药疗效最佳?
小柱略一思索,不慌不忙地逐一回答,声音不高,却有条理,一二三四,滴水不漏。
师傅满脸皱纹里绽开了一丝笑容,瞬即又吝啬地收了回去,望着两位徒弟说,你们要卖劲学习,我死了就不能教你们了。
大棍说,师傅怎么会死,活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小柱也说,师傅寿比南山,永远不会死的。
师傅摇了摇头,说,世上哪有不死的人?竹子也会开花。说着抬起头来,望着前面的竹林,眼里织出神往。
竹子怎么会开花?小柱奇怪地问着,视线落在竹林上,心里充满了疑惑。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见过竹子开花,师傅怎么说竹子会开花呢?他期待地望着师傅,想得到师傅的解释。师傅却站起来了,带着他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
小柱的意识却还没离开竹子开花,扯扯大棍,问,你听说过吗,竹子也会开花?
大棍望着竹林,手在头上挠着,挠着挠着就记起了什么,说,我听我爹说过,竹子会开花。
你爹告诉过你吗,竹子为什么会开花?小柱好奇地追问。
大棍眯细眼睛,把爹对他说过的话,一字一句地讲给小柱听:天大旱了,地下水干了,竹子晓得自己活不长了,就拼出全身精力,挤出全部养分,开花,结籽,让籽落到地上,等到大旱过去,竹子又长出来了,又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
小柱瞪圆了眼睛。原来竹子也有灵性,大限临头时拼命开花,为的是延续家族生命。
大棍的眼睛也瞪圆了,望着师傅的背影,神情突然有点慌乱。小柱,师傅他……
师傅他什么?小柱莫明其妙。
大棍压低了声音,说,我俩没跟他以前,师傅去医院看过病,回来后就急忙收了我俩做徒弟,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
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E.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事手法,主要叙述“师傅”带徒上山学药一事,情节虽不复杂但却能引人深思。
A.小说写“师傅”的儿子不想继承衣钵,隐含作者对年轻一代不能继承传统,传统医术后继无人的担忧。
B.“师傅”对大棍和小柱两位徒弟期望很高,他言传身教,耐心传授祖传医术,严格要求徒弟,堪称良师。
C.大棍和小柱虽然个性不同,但都勤奋好学,淳朴厚道,敬重“师傅”,最终也都得到了“师傅”的认可。
D.小说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手法刻画“师傅”,塑造了一位医术高明、宅心仁厚的草药郎中形象。
2.小说中提到“一片竹林”,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说“莫非师傅……大棍不敢说下去,两眼望着竹林”,有何含义?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11-18更新 | 6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泥捅里的一封信

[日本]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干的是倒水泥的活。身上别的地方倒不怎么显眼,只是头发上和鼻子下面蒙了一层水泥,全成了灰色的了。他想把手指伸进鼻孔,抠那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硬邦邦的鼻毛上的混凝土。可是,这台搅拌机每分钟要出十立方尺的混凝土,为了赶得上送料,他忙得连把手指伸进鼻孔的工夫都没有。

他虽然一直惦记着要抠鼻孔,可是十一个钟头过去了,连一次也没有做到。其间虽然在吃午饭和下午三点的时候有过两次休息,但晌午肚子饿得厉害,再加上还得忙着清扫搅拌机,始终腾不出手来。他觉得自己的鼻子硬得就像石膏做的一样。

快下工时候,他筋疲力尽地搬动着一只水泥桶,从捅里掉出一个小木盒来。

“什么玩艺儿?”他觉得有点蹊跷,可是也顾不得去捡它。他忙活着用铁锨把水泥铲到水泥斗里去量,然后把斗子里的水泥倒进搅拌机的槽子里,紧接着又去倒空那只水泥捅。

“慢着!水泥桶里怎么会出来个盒子呢?真见鬼。”

他捡起那个小盒子,丢进围裙前面的兜里,觉得盒子很轻。

“这么轻,看来里面不会装着钱!”

他来不及琢磨,就又忙着去打开下一只桶,量另一斗水泥。

不一会儿,搅拌机开始空转起来,混凝土搅拌完了,下工的时间也到了。

他用接在搅拌机上的胶皮管子里的水草草洗了洗手和脸,把饭盒挂在脖子上,就朝着自己住的连檐房走去,一路上只想着先喝一杯再吃饭。发电厂已经有八成完工了,白雪覆盖的蕙那山高高地耸立在苍茫的暮色中,汗淋淋的身体突然感到像要冻僵了似的寒冷,脚下的木曾川泛着白色的泡沫奔腾咆哮着。

“嘿!老婆的肚子又大起来了,真够呛……”他想起那些闹哄哄的孩子们,想起将要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出世的婴儿,想起一个劲儿地生孩子的老婆,心里沮丧透了。

“一天一元九毛钱的工钱,五毛钱一升的米每天要吃两升,剩下的九毛钱还得穿衣住房。真是的!哪儿还有钱喝酒啊!”

他忽然想起兜里的小盒子,就掏出来,在裤子上蹭了蹭粘在上面的水泥。

盒子上什么也没写,却用钉子钉得牢牢的。

“倒像那么回事似的,还打着钉子呢。”

他把盒子往石头上摔,可是没有摔破。于是他就像要把整个世界踩烂似的赌气在盒子上乱踩起来。

从他拾到的那个小盒子里掉出一张用破布包着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的一个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是往粉碎机里装石头的工人。十月七号那天早上,当他装一块大石头的时候,和那块石头一起掉到粉碎机里去了。

他的骨头、肉和灵魂都碾成粉末了,我的爱人整个儿变成了水泥,剩下的只有这工作服的破布片了。我是在缝着装我爱人的袋子。

我的爱人已变成了水泥。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把它悄悄地放进这个捅里。

您是工人吗?您要是工人,那就请您可怜可怜我,给我回封信吧。

我很想知道,这捅里的水泥干什么用了?

我的爱人被制成了几桶水泥呢?把它用在什么地方了呢?您是泥瓦匠,还是建筑工?

我不忍叫我的爱人成为剧场的走廊或者大公馆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

您要是工人,希望您不要把这捅水泥用在这样的地方。

不,算了吧。还是由着您随便用在什么地方吧!我的爱人不管埋在哪里,都一定会在那儿做好事的。没关系,他是一个性格刚强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一定会尽他的本分的。

他是个会体贴人的好人,又是个有志气的男子汉。年纪还很轻,刚刚二十六岁。我简直说不出来他是多么爱我!

您要是个工人,就请您给我回封信吧。作为回礼,我把我爱人穿过的工作服的破布片送给您,就是包着这封信的布片呀,它浸透了石头的粉末和我爱人的汗水。他穿着这件工作服,曾经多么紧地拥抱过我啊。

拜托您,如果不给您添很大麻烦的话,无论如何请您务必把您使用这捅水泥的日期、详细的地点、用在什么工程上,以及您的性名,统统告诉我吧。望您保重,再见。”

松户与三发觉孩子们像开了锅似的正在他身边吵闹。

他一面看着写在信尾的地址和姓名,把碗里的酒一口气喝了下去。

他大声叫喊着:“真想喝他个酩酊大醉,把一切都砸个稀巴烂!”

“你喝醉了耍酒疯,别人受得了吗?孩子们怎么办哪?”妻子这么说。

他盯着妻子的大肚子,她正怀着第七个孩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段,交代了主人公松户与三的职业、处境,塑造了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形象,也为后文他发现水泥桶里的一封信做了铺垫。
B.作者对小木盒的描写简洁而富有暗示性,给“水泥桶里的一封信”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松户与三刚刚下工就“一路上只想着先喝一杯再吃饭”,对“喝酒”念念不忘,实则是松户与三在痛苦的现实生活中麻醉自己的表现。
D.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深刻地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窘迫困顿的生活状态,引人深思。
2.小说主人公是松户与三,却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了“水泥桶里的一封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松户与三夫妇的对话为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5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