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0 题号:373556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①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②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③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④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⑤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⑥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⑦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⑧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 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⑨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⑩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 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⑪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⑫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     )(     
A.第②段“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表现了作者对高效的修剪工作的赞叹,对修剪后整齐划一的树木的喜爱。
B.第③段描写落在地上的残枝断叶,作者却用到了“色彩斑斓”“柔韧而温暖”等词语,暗含了作者对它们遭受剪伐的惋惜和痛心。
C.第⑦段作者笔锋一转,把思路从对树的命运的感慨转向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D.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也可能成为主流。
E.本文语言犀利,措辞华美,充满激情,对底层人、边缘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与悲悯,挖掘出了人性的深度。
2.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4.本文标题有哪些含义?结合文本,谈谈你对“非主流”这一现象的看法。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涡水与老庄(节选)

潘小平

①溯流而上,我们最先到达涡阳。

②正午时分,涡水静静流淌。这是淮河左岸一条著名的支流,也是淮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的尉氏县。一路上流经开封、通许、扶沟、太康、鹿邑,而后从亳州入境安徽,经涡阳、蒙城,于怀远城关之东注入淮河。怀远是我的家乡,小时候,我常常挎着篮子,带着妹妹,穿过喧闹拥堵的城区,去涡河边洗衣裳。河水清澈见底,捣衣声此起彼伏。那时涡河大堤的青石条上,晾满了洗好的衣物,蓝是蓝,白是白,是民间所谓的“水颜色”。

③不远处,就是涡河入淮口,一条清晰的水纹线将它与浊浪滔滔的淮水彻底分割。然而它最终还是流入了淮河,那时我还不知道,长大以后,我会无数次地在这条河边徘徊、思索。

④古书上说,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但今天的涡阳县城,并不在涡水的北面。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显示它的沧桑巨变。太阳一点点西移,风开始变硬,尖锐刺骨。有一年,大约是1987年,我只身一人,在平原上整整浪游了一个冬春,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从山之阴到水之阳。都是乡村大道,干了多半冬,一脚踩下去,浮土腾起来老高。这儿的人们,把大道叫作“官道”,冬阳下,能看见不远处涡水缭绕。淮河支流众多,呈羽状分布,水势迟缓,而“道”的不争与柔弱,是否源于淮河“缓水静流”的特性呢?为什么淮河流域是中国河流中,唯一产生本体论哲学家的河流?为什么伟大的黄河和伟大的长江,没有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

⑤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产生于淮河流域,涡水老庄,泗水孔孟,而涡水和泗水,都是淮河的支流。老庄的生命哲学和孔孟的政治哲学,是中国社会生活和中国思想政治的两大支撑性力量,共同支撑起中国的大地与天空。

⑥为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一直没有想清楚。

⑦抑或是这片缓缓流淌的河流,哺育了老子智者的哲学?

⑧有文化学者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三个文化带,分别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北部文化带、以中国为代表的中部文化带、以印度为代表的南部文化带。北部擅长制造,中部擅长情感,南部擅长精神。这和纬度有关,日本与德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因此日本制造的精密度堪与德国媲美;美国与中国处于同一纬度之上,擅长情感表达,但不同的是美国是纵情文化,中国是抒情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印度为代表,由于农业资源丰富,古印度低头是稻米,抬头是香蕉,自古不愁温饱,文化擅长,在精神方面,从而神学发达。是不是黄河的凶险和长江的奔腾,打乱了人类的沉思与冥想,因此才没能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产生老庄和孔孟这样的人物?而羽状分布的淮河,给人类提供了仰望星空和宇宙对话的冲动,也提供了内心的宁静,因此才产生了孔子的政治哲学和老子的宇宙本体论?

⑨在上古,淮河是一条安静迟缓的大水,两岸水草丰美,人民安居乐业。只是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它才变得狰狞起来。在黄河夺淮的七百年间,黄河将大约七百亿吨泥沙带入淮河流域,使得鲁南的沂、沭、泗水不能入淮,无数支流与湖泊淤积废弃,淮河原有的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发生最多、最频繁而且规模最大者,大都是在淮河流域,这和淮河的十年九涝、灾害频发、民无恒业、民风剽悍有着很内在的关联。

⑩在中国古代疆域上,具有明显而特殊的南北界线特征的河流不是长江,不是黄河,而是淮河。淮河不仅是中国大陆东部南北自然地理的分界线,还是一条自然地理的突变线和临界线:线南为亚热带,线北为暖温带;是高粱种植的南界,竹子生长的北界;是1月的冰界,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而极端的表现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反映到农业形态上,淮河以南是稻作文明,淮河以北是旱作文明,而农作物类型和由此产生的文明形态,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和理念,影响到区域人格和区域情感。淮北人热情粗粝,说话高喉咙大嗓门,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无酒倒头睡,过它一天算一天!三十多年前,我到皖北农村去,发现差不多的人家,陈设都十分简单。他们的家里,既无柜子也无箱子,有的甚至也没有床,冬棉夏单,所有的衣服,都挂在一根绳子上。也不是没床,而是没有正式的床,往往是绳编的“软床子”,一只手拎上就能走了。淮河年年发大水,老百姓年年跑“水反”,大水一过荡然无存,置办家业干什么?还不如吃干喝净,混个“肚饱腰圆”!所以我们今天,也无法想象上古的淮水和涡水,无法想象它们的安静和迟缓。而老子那时,就常常在这样的水岸边徘徊,河水流向远方,天格外高,格外蓝。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小时候常去涡河边洗衣裳,不仅反映了涡河的环境优美怡人,也表达了作者对涡河的喜爱之情。
B.文章写到作者于1987年独自一人浪游涡水边,目的是探寻老庄生命哲学的缘由,但最终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解释。
C.文章谈到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旨在强调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D.文章中作者回忆了三十多年前看到皖北农村的情景,通过当地人家的家庭摆设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淮北人简朴、爽朗的性格。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我们最先到达涡阳”,确立了全文的写作对象,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涡水,使文章内容显得更真实、亲切。
B.文章说老庄等哲学家产生于淮河流域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现象”,反映了人们对其中原因的探究,也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文章语言平而有味,淡而不俗,字里行间流露着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反省,体现了作者严谨而深刻的思维。
D.文章结尾处写老子常在涡水岸边徘徊,与作者常在涡水边徘徊遥相呼应,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想做像老子一样的思想家的决心。
3.本文第④段使用多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了淮河及支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
2021-09-05更新 | 6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苇草

祝振玉

①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道尽了深秋的气象,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青睐的人实在寥寥。

②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量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流传千年,影响甚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勇猛精进、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③距今九百多年前,还有一位文坛泰斗,也在长江之上天水之间一苇横江,这就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长江边的湖北黄州,又因心中郁闷寡欢与朋友们来到长江舟遣怀。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超能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当是时,月下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苏轼与同侪唯意所向,乘兴而往,在万顷水波中享受自由时光,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之中遗世独立,颇有一种任情放诞的魏晋遗风。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生发生命须臾,长江无穷之悲。

④根据苏东坡的自白,他向来是倦于人事而向往江海的,如他的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 他的词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这次在黄冈赤壁长江中凭虚御风如登仙界的感觉,对东坡来说,确是从没有过的体验,快何如之!不仅羁旅愁思一扫而空,官场失意也何足道哉!当审美的体验达到一定浓度,情感的翅膀升华到一定高度,人便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苏轼于此找到了打开心结的思想钥匙:个体生命和宇宙同在,生死只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对于生命本体的二元思考,使他实现了心灵的永恒与自由。

⑤有人说芦苇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除了南极洲,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所以人们对它的因物兴感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华的上下五千年。法国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一生只活了39年,从十八岁起,他便和疾病相伴,二十四岁时甚至因中风而瘫痪。其身体虽属蒲柳之质,但却有一个善于思辨的大脑。不仅在数学、物理上早慧多才,度越前人,而且在哲学思想上于同侪也称翘楚。后人将其与人之论辩语,编成《思想录》。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译)帕氏一生羸弱多病又敏感抑郁,乃与自然界平凡渺小的苇草最灵犀相通。他为自己生命的短暂而哀伤,但是又觉得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因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但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在追求生命长度已不可得的情况下,唯有思想才能浓缩人生的精华而昭示后人。相较而言,帕氏的一苇之喻,少了东坡的一苇之思的达观和超脱,但却增添了确立人生尊严和激励人的思想的价值。所以法国的维克多·吉罗说过:如果整个法国文学让我选择一本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思想录》,他是一个崇高的纯粹的法国天才的标本。

⑥《思想录》的中文译者何兆武先生(1921—2021)将其历史随笔集取名《苇草集》,扉页上就是这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苇草集》用随笔的形式,以柳叶刀般的犀利,剖析中外史学万象,让人们明白思想的价值和魅力。在社会变革与动荡中,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汹涌而来的政治浪潮,也许就像芦苇一样脆弱,尽管他对于当时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几乎无能为力,但他可以通过史论和史实为后人提供殷鉴。在他不久前远去的身影后面,留下的是一个有担当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荣耀和尊严。

⑦古代儒家讲君子比德,首选是梅兰竹菊,所谓寒梅傲雪”“与兰同芳”“疏竹有节”“人淡如菊等等。在常人眼中,鲜花伴随俊男靓女,松柏依傍高士清流,而平凡渺小其貌不扬的芦苇最落寞无闻。但是寻常芦苇丛里,也有英雄横空出世。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苇就是如此:它们算不上是思想的芦苇,却是不屈的芦苇,里面有白洋淀抗日民众的精气神,所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谁又能说,这样的芦苇,不如松柏呢!

秋城霜满芦花白,夜馆月寒莎草黄。每年的白露过后,江边湖畔最多的是芦花,苍茫一片,连绵起伏,它不像漫天柳絮,伴随蜂蝶翻飞,而如老人头上的华发,在告别逝去的韶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时间流淌,使我浮想有关芦苇的古今中外的故事,小小芦苇里面有人生的大文章。我们不能挽留逝去的岁月,但可以用思考来消化生活与自然给予我们的启迪,所以帕斯卡尔告诫人们:生命单薄如此,何不让思想茂盛。

(《文汇笔会》2021.9.10)

1.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2.第⑤⑥段中“苇草”的意象在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结合文中作者对“芦苇”的思考,推断小说《红楼梦》将“联诗会”这一情节特意安排在“芦雪广(庵)”这个地点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原来这芦雪广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第四十九回)

材料二:芦雪广争联即景诗(第五十回回目名)。诗会原本准备在李纨住处稻香村,但李纨却说:我这里虽然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

4.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哲理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
2022-04-24更新 | 2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麦粒金

吴昌勇

① 节气的语言和春风,春雨,春雷一个腔调,沿着河沟、川道和山冈,一声接一声地把草木唤醒。裹着雪花的被子酣睡了一冬的小麦,朦胧地睁开眼,迎着春光大口呼吸。麦田的耳语是枝头鸟雀啁啾,是淙淙溪流里稀疏的蛙鸣,是老农蹲在田坎上磕打烟袋锅的闷响。

② 还未至雨水,囤在浅山麦田里的积雪开始消融,这些开在隆冬时节的白色精灵,把大地枝头让给庄稼,让给桃花李花,也让给一枚枚新芽。

③ 鸽羽色的云朵亦在消融,一条巨大的河流在天空奔腾,浪头交融,合涌,摩擦出雷声和闪电。春意融融,天际传来金属音质的轰鸣,考验着每一株麦苗对节气的判断,也磨炼着它们的脾性,耐心等待生命中的第一场春雨。

④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就有了新的色彩。平铺在川道,抑或斜挂在山腰的麦田,如一方堰塘,回流着花草的原香。乍暖还寒,随着日头在地平线两端划出一轮弧线,氤氲在空气中的香型,也悄然发生着细微的不易觉察的变化,或清爽,或浓郁,或提神醒脑,或宁心静气,幽幽花香浸润着正在发莞的麦苗,麦田的幸福时光就这样惬意悠然。

⑤泥土,花粉,雨水和春风正在麦田里秘制丰收的酵母,锄草的老农好似花朵压低的枝头,他们最先嗅到窖藏在大地深处的醇香,比开坛的老酒更能调动他们就着春光微醺的冲动。

⑥ 天气一日日转暖,麦田慢慢潮热起来,纤细的秸秆如一条条竖立的堰渠,将养分源源不断地向上泵吸——麦穗即将从大地宫腔里娩出,宫颈缓缓打开,渐渐露出麦芒的头顶,露出小指般粗细的穗尖……随着麦田微微一颤,毛茸茸的穗身一个激灵扑进阳光的怀抱。麦田高高举起尚且稚嫩的麦穗,如母亲将自己的孩子从怀抱里扬起,让蓝天白云和日头看清楚小麦的婴儿面孔。

⑦ 初夏,蛙鸣蝉噪,阳光开始金黄。麦穗一日日丰腴起来,魁梧起来,健硕起来,如勇士般挺起脊梁,它们要做五谷的王者,要在五月的麦田掀起金黄金黄的麦浪。庄稼人习惯将麦穗称作麦梢,在他们眼中,这些大山深处修竹般挺拔的小麦,是他们富养在地里的株株果木,麦收时节,一垄麦田就是一方金灿灿的果园,每一个枝头都会挂上麦粒饱满的果实。

⑧ 阳光是最好的染料,它们要为翠绿的麦穗着色,要让嵌入穗身的麦粒在无边的熔炉里淬火,冶炼,锻造出纯金的质感。汹涌的热浪是泥土燃烧的烈焰,是农人汗水飞溅的火花,穗稍被炙烤得一片橙黄,喷薄而出的金色光芒让漫山遍野都贴上金箔。细长的麦叶在摆动,它们架起风箱,让炉火烧得更旺,大地滚烫的砧板上隐约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比春雷的鼓点更要密集,热烈,有节奏。这一刻,知了停止歌唱,树叶凝神屏气,溪水放缓流速,梢头的麦芒如支支将要离弦的箭,自天空射向大地,迸发着道道金光,又好似自麦田伸向天空的长矛、金戈和铁戟,闪耀着簇簇夺目的光芒,棱角分明的麦穗 此刻披着一身金黄的铠甲,好似目光灼灼的勇士,等待着阳光在麦田里点兵。

⑨ 芒种前后,田边的草木为杏黄的麦田勾上一道绿边,如一个吊坠,斜挂在大地的颈项。衬着草绿,热浪滚滚的麦田,从麦芒到麦茎,从麦粒到麦秸,从泥土之上到天空之下,纯金的麦浪随风翻滚,那光芒里有山川,河流,草木争鸣的号角,那光芒里有云彩,露滴,蝉鸣的欢呼,那光芒里滚动着雷声和闪电的轰鸣,也有耀眼的彩虹高挂。每一粒泥土,每一片麦田,每一声蝉鸣都是这金色的一部分,就连老农的笑容都被映得金黄。

⑩ 风吹麦浪,季节终于为这些镀金的麦粒提取了一个生动的词——麦粒金。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次写到“蛙鸣”“蝉噪”,有展现时令特点的目的,也有借物抒情的意图。
B.第⑦⑧段写促使麦穗变成金黄的力量,有金黄的阳光,汹涌的热浪,也有庄稼人的富养,农人的汗水。
C.第⑨段表现麦田金黄,先采用衬托手法,以草木绿写麦田黄;再采用通感手法,以号角、欢呼、轰鸣突出金黄。
D.本文语言情感饱满,全文虽然没有使用感叹句直接抒情,但读者依然能从生动的描绘中感受到浓烈的情感
2.有人评价这篇散文具有诗意美,你认为哪些方面体现出了诗意美?
3.本文的题目“麦粒金”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简要作答。
2022-07-05更新 | 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