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492222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九月初九

   


       ①中国的“人”和中国的“自然”,从《诗经》起,历楚汉辞赋唐宋诗词,连绾表现着平等参透的关系,乐其乐亦宣泄于自然,忧其忧亦投诉于自然。在所谓“三百篇”中,几乎都要先称植物动物之名义,才能开诚咏言;说是有内在的联系,更多的是不相干地相干着。学士们只会用“比”、“兴”来囫囵解释,不问问何以中国人就这样不涉卉木虫鸟之类就启不了口作不成诗,《楚辞》又是通体苍翠馥郁,作者似乎是巢居穴处的,穿的也自然不是纺织品,汉赋好大喜功,把金、木、水、火边旁的字罗列殆尽,再加上禽兽鳞介的谱系,仿佛是在对“自然”说:“知尔甚深。”到唐代,花溅泪鸟惊心,“人”和“自然”相看两不厌,举杯邀明月,非到蜡炬成灰不可,已岂是“拟人”、“移情”、“咏物”这些说法所能敷衍。宋词是唐诗的“兴尽悲来”,对待“自然”的心态转入颓废,梳剔精致,吐属尖新,尽管吹气若兰,脉息终于微弱了,接下来大概有鉴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绝妙好辞已被用竭,懊恼之余,便将花木禽兽幻作妖化了仙,烟魅粉灵,直接与人通款曲共枕席,恩怨悉如世情——中国的“自然”宠幸中国的“人”,中国的“人”阿谀中国的“自然”?孰先孰后?孰主孰宾?从来就分不清说不明。

②中国的“自然”与中国的“人”,合成一套无处不在的精神密码,欧美的智者也认同其中确有源远流长的奥秘;中国的“人”内充满“自然”,这个观点已经被理论化了,好事家打从“烹饪术”上作出不少印证,有识之士则着眼于医道药理、文艺武功、易卜星相、五行堪舆……然而那套密码始终半解不解。因为,也许更有另一面:中国的“自然”内有“人”——谁莳的花服谁,那人卜居的丘壑有那人的风神,犹如衣裳具备袭者的性情,旧的空鞋都有脚……古老的国族,街头巷尾亭角桥堍,无不可见一闪一烁的人文剧情、名城宿迹,更是重重叠叠的往事尘梦,郁积得憋不过来了,幸亏总有春花秋月等闲度地在那里抚恤纾解,透一口气,透一口气,这已是历史的喘息。稍多一些智能的人,随时随地从此种一闪一烁重重叠叠的意象中,看到古老国族的辉煌而褴褛的整体,而且头尾分明。古老的国族因此多诗、多谣、多脏话、多轶事、多奇谈、多机警的诅咒、多伤心的俏皮绝句。茶、烟、酒的消耗量与日俱增……唯有那里的“自然”清明而殷勤,亘古如斯地眷顾着那里的“人”。


  ③另外(难免有一些另外),中国人既温暾又酷烈,有不可思议的耐性,能与任何祸福作无尽之周旋。在心上,不在话下,十年如此,百年不过是十个十年,忽然已是千年了。苦闷逼使“人”有所象征,因而与“自然”作无止境的亲,乃至熟昵而狡黠作狎了。至少可先例两则谐趣:金鱼、菊花。自然中只有鲋、鲫,不知花了多少代人的宝贵而不值钱的光阴,培育出婀娜多姿的水中仙侣,化畸形病态为固定遗传,金鱼的品种叹为观止而源源不止。野菊是很单调的,也被嫁接、控制、盆栽而笼络,作纷繁的形色幻变。菊花展览会是菊的时装表演,尤其是想入非非的题名,巧妙得可耻——金鱼和菊花,是人的意志取代了自然的意志,是人对自然行使了催眠术。中庸而趋极的中国人的耐性和猾癖一至于此。亟待更新的事物却千年不易,不劳费心的行当干了一件又一桩,苦闷的象征从未制胜苦闷之由来,叫人看不下去地看下,看下去。“自然”在金鱼、菊花这类小节上任人摆布;在阡陌交错的大节上,如果用“白发三千丈”的作诗方法来对待庄稼,就注定以颗粒无收告终,否则就不成其为“自然”了。
  ④从长历史的中国来到短历史的美国,各自心中怀有一部离骚经,“文化乡愁”版本不一,因人而异。老辈的是木版本,注释条目多得几乎超过正文,中年的是修订本,参考书一览表上洋文林林总总,新潮后生的是翻译本,且是译笔极差的节译本,更有些单单为家乡土产而相思成疾者,那是简略的看图识字的通俗本。这广义的文化乡愁,便是海外华裔人手一册的离骚经,性质上是“人”和“自然”的骈俪文。然而日本人之对樱花、俄罗斯人之对白桦、印度人之对菩提树、墨西哥人之对仙人掌,也像中国人之对梅、兰、竹、菊那样的发呆发狂吗——似乎并非如此,但愿亦复如此则彼此可以谈谈,虽然各谈各的自己。从前一直有人认为痴心者见悦于痴心者,以后会有人认知痴心者见悦于明哲者,明哲,是痴心已去的意思,这种失却是被褫夺的被割绝的,痴心与生俱来,明哲当然是后天的事。明哲仅仅是亮度较高的忧郁。

⑤中国的瓜果、蔬菜、鱼虾……无不有品性,有韵味,有格调,无不非常之鲜,天赋的清鲜。鲜是味之神,营养之圣,似乎已入灵智范畴。而中国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之所以令人心醉神驰,说过了再重复一遍也不致聒耳,那是真在于自然的钟灵毓秀,这个俄而形上俄而形下的谛旨,姑妄作一点即兴漫喻。譬如说树,砍伐者近来,它就害怕,天时佳美,它枝枝叶叶舒畅愉悦,气候突然反常,它会感冒,也许正在发烧,而且咳嗽……凡是称颂它的人用手抚摩枝干,它也微笑,它喜欢优雅的音乐,它所尤其敬爱的那个人殁了,它就枯槁折倒。池水、井水、盆花、圃花、犬、马、鱼、鸟都会恋人,与人共幸蹇,或盈或涸,或茂或凋,或憔悴绝食以殉。当然不是每一花每一犬都会爱你,道理正如不是每个人都会爱你那样--如果说兹事体小,那么体大如崇岳、莽原、广川、密林、大江、巨泊,正因为在汗漫历史中与人曲折离奇地同褒贬共荣辱,故而瑞征、凶兆、祥云、戾气、兴绪、衰象,无不似隐实显,普遍感知。没有离开中国时,未必不知道——离开了,一天天地久了,就更知道了。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有删节)

1.概括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2.下列关于本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在《九月初九》一文中,作者对中国人各种人情世故的方式描写的淋漓尽致,分析了自然本位在中国文化中的根深蒂固。
B.中国文化讲求“天人合一”,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作者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改造出了金鱼,菊花等的品种,这是“人”与“自然”作无止境的亲的具体体现。
C.文中作者含蓄地批评了中国文化在与任何祸福作无尽之周旋时,苦闷逼使“人”有所象征,不劳费心的行当干了一件又一桩,而对于“苦闷之由来”却得不到解决。
D.本文以“九月初九”为题,这一天是重阳节,中国的传统是登高念旧。对中国文化的理性深入地思考和游子的“乡愁”正是在“九月初九”这样一种极具象征含义的语境下展开。
3.鉴赏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4.分条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屈原为最大代表的中国南方文化,开始就具有独特的辉煌色彩。刘勰所称赞的“惊采绝艳”,是这一特征的准确描述。我认为,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中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

在文艺史上,决定选择死亡所作的诗篇达到如此高度成就,是罕见的。诗人以其死亡的选择来描述,来想象,来思索,来抒发。生的丰富性、深刻性、生动性被多样而繁复地展示出来,是非、善恶、美丑的不可并存的对立、冲突、变换的尖锐性、复杂性被显露出来,历史和人世的悲剧性、黑暗性和不可知性被提了出来。“伍子逢殃兮,比干俎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既然如此,世界和存在是如此荒诞、丑陋、无道理、没目的,那我又值得活么?

要驱除掉求活这个极为强大的自然生物本能,要实现与这个丑恶世界作死亡决裂的人性,对一个真有血肉之躯的个体,本是很不容易的。它不是那种“匹夫匹妇自经于沟洫”式的负气,而是只有自我意识才能做到的以死亡来抗衡荒谬的世界。这抗衡是经过对生死仔细反思后的自我选择。在这反思和选择中,把人性的全部美好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生命的眷恋、执着和欢欣,统统凝聚和积淀在这感性情感中了。这情感不同于“礼乐传统”所要求塑造、陶冶的普遍性的群体情感形式,这里的情感是自我在选择死亡而意识世界和回顾生存时所激发的非常具体而个性化的感情。它之所以具体,是因为这些情感始终萦绕着、纠缠于自我参与了的种种具体的政治斗争、危亡形势和切身经历。它丝毫也不“超脱”,而是执着在这些具体事务的状况形势中来判断是非、美丑、善恶。这种判断从而不只是理知的思索,更是情感的反应,而且在这里,理知是沉浸、融化在情感之中的。

尽管屈原从理知上提出了他选择死亡的某些理论上或伦理上的理由,如不忍见事态发展、祖国沦亡等等,但他不愿听从“渔父”的劝告,不走孔子、庄子和“明哲”古训的道路,都说明这种死亡的选择更是情感上的。他从情感上便觉得活不下去,理知上的“不值得活”在这里明显地展现为情感上的“决不能活”。这种情感上的“决不能活”,不是某种本能的冲动或迷狂的信仰,而仍然是溶入了、渗透了并且经过了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反省之后的积淀产物。它既不神秘,也非狂热,而仍然是一种理性的情感态度。但是,它虽符合理性甚至符合道德,却又超越了它们。它是生死的再反思。

所以,尽管后世有人或讥讽屈原过于“愚忠”,接受了儒家的“奴才哲学”;或指责屈原“露才扬己”,不符合儒家的温厚精神。但是,你能够去死吗?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嘲讽者和指责者都将退缩。“自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如果说“从容就义”比“慷慨从仁”难,那么自杀死亡比“从仁”“就义”就似乎更难了。特别当它并不是一时之泄愤、盲目的情绪、狂热的观念,而是在仔细反思了生和死、咀嚼了人生的价值和现世的荒谬之后。这种选择死亡和面对死亡的个体情感,强有力地建筑着人类的心理本体。

也正因如此,便是这种展现存在的情感本身,而不一定是自杀这死亡的具体行动方式,给后世华夏文艺以极大影响。屈原以其选择死亡的人性高扬和情感态度,即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决和对理想人生的眷恋憧憬,极大地感染、启发和教育着后代人们。屈原通过死,把礼乐传统和孔门仁学对生死、对人生、对生活的哲理态度,提到了一个空前深刻的情感新高度。

尽管屈原以死的行动震撼着知识分子,但在儒家传统的支配下,效法屈原自杀的毕竟是极少数,因之,它并不以死的行动而毋宁是以对死的深沉感受和情感反思来替代真正的行动。因之是以它(死亡)来反复锤炼心灵,使心灵担负起整个生存的重量(包括屈辱、扭曲、痛苦……)而日益深厚。不是樱花式的热烈在俄顷,而毋宁如菊、梅、松、竹,以耐力长久为理想的象征。所以后世效法屈原自沉的尽管并不太多,不一定要去死,但屈原所反复锤炼的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理情感,那种由屈原第一次表达出来的死之前的悲愤哀伤、苦痛爱恋,那种纯任志气、坦露性情……总之,那种屈原式的情感操守却一代又一代地培育着中国知识者的心魂,并经常成为生活和创作的原动力量。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生存,嵇康、阮籍的悲愤哀伤,也都是在死亡面前所产生的深厚沉郁的“此在”的情感本身。他们都考虑过或考虑到去死,尽管他们并没有那样去做,却把经常只有面临死亡才能最大地发现的“在”的意义很好地展露了出来。它们是通过对死的情感思索而发射出来的“在”的光芒。

(选自李泽厚《华夏美学》,有删改)


班级准备编辑一期以“生与死的抉择”为主题的屈原专刊,有以下任务需要完成。
1.屈骚精神影响了一代代知识分子,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三位,写一组排比句,作为专刊卷首语中的开头。
司马迁、嵇康、柳宗元、文天祥、谭嗣同
2.结合本文论述所涉及到的内容和角度,为此专刊设置四个版块,并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版块名称。
3.专刊设计讨论中,有同学联系到了儒道的生死观。作者认为,屈原选择“死亡”的原因与儒家所谓“杀身以成仁”和道家所谓“一死生,齐彭殇”分别有什么不同?
4.有同学建议专刊中配一些关于屈原的插图,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下面是陈洪绶的《屈子行吟图》,请展开想象,合理描述这幅图的画面内容,字数100左右。

5.专刊编写中,有同学提供了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观点。鲁迅认为,屈原之沉江,虽传为壮烈,但“孤伟自死,社会依然”,毕竟未能动摇旧制度之任何根基。怎样辩证看待鲁迅的观点?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9-01-21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信息化时代,体能与机械能不再成为生产的主要动力,智能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权威性标准,而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则进一步将这种决定性与权威性推向顶峰。

信息是什么?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从本质上讲,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但是它必须通过主体的主观认知才能被反映和揭示。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看,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人的意识与客观世界之间的沟通。客观世界所包含的各种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人的意识,并在人的大脑中进行加工和处理,被翻译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人类语言成为这种被意识到的信息存在的唯一载体。因此,信息与人的关系的本质可以表述为,人是信息的主宰者,信息为人所控制,为人服务。然而,这种关系在信息化社会遭遇了或正在遭遇颠覆性的挑战。

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而恰恰是这种人对信息逐渐形成并且巩固的心理依赖,将信息与人的本质关系置于了深刻的矛盾之中。学科#网

如前所述,现实中的信息必须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信息化时代诞生了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语言就是用以再现被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获取、被保存、被利用以及被再造的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虽然也是人类创造,并且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但是其背后支撑它的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却掌握在少部分专业人士手中,公众被远远地甩到了高科技发展的边缘,他们只能按照少数人事先设定的程序和规则在仅有的范围内去选择,成为数字化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现为信息对人的控制。

现代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能够广泛参与人类的知觉活动、概念活动甚至情感性活动,形成对人的智能的精确模拟,这使它得以摆脱对人的依赖性,成为与人对立的异己力量。这种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是否意味着,随看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人及其社会的深刻信息化与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对信息处理的强大功能,将把人类推向被奴役者的终极命运?

面对网络普及和信息泛滥,我们要从华丽的科技陷阱和繁杂的信息现象当中超拔出来,确立起人与科技和信息之间主体与对象、控制与被控制的合理关系。

(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有删改)

1.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2.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3.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
2018-06-09更新 | 22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山一日

任林举

鸟儿的鸣啭如光,轻轻丽丽,潺潺,以渗透的方式,以漫淫的方式,一尺一寸地把清晨照亮——种久违的柔软与感动,就那么汹涌且温婉地越过窗口,弥漫了原本静默的房间和原本静默的心。鸟儿们说的是古语。古音,古韵,古意。虽然内容总是不太好懂语调却蕴藉悦耳、似曾相识,如蝇妮的吴侬软语,从皓齿红唇的江南女子口中流满而出,千回百转,亦悲亦喜,似有关爱情,似有关桑麻,又似有关生命的种种传奇或艰辛。

②若在北方,百鸟啼鸣,一定就是春天来了。整整一个漫长的冬季,除了雪花飘落的声音,除了冰河迸裂的声音,苍茫的天地之间,一切都是沉寂。漫无边际的、单调的、白色的沉寂。只有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才如蛰伏的虫儿一样,不知从什么地方都钻了出来春天里,人心会如泛青的原野,荡漾出风云,萌生出各种“花花草草”的念想。本来纯净的心灵便被吹得纷乱如麻,青春啊,爱情啊,人生呀,未来呀……如一幅找不到重心的图画,被一支画笔随意涂抹,无序横陈。

③然而,当我起身打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幕缠绵的江南烟雨。哦,这已是江南的苏州,是苏州城外的天池花山,是花山脚下的客舍。粉墙黛瓦的房屋、小巧精致的苏式院落、碧绿的荷池、长长的回廊……一应景物恰奷被迎面的一树桃花掩映,更显错落有致;隽永、幽深。

④鸟儿依然不知疲倦地叫着。目光在树丛中搜寻很久,终究没有找到那些声音的出处但我知道其中有一种鸟儿应该叫做杜鹃,古代的南方文人称其杜宇。相传,这鸟儿是古蜀国隐居“西山”的“望帝”所化。每逢春天,终日哀鸣不止,直至啼血成花。因其声凄厉动人,常常激发起人们丰富的遐想:一说因其心系子民,提醒人们惜春、惜时,莫误布谷;说因其心有冤屈,难免要终日诉说自己内心的哀怨;一说因其生性多情,执意为自己心爱的女人,苦苦地相思,不停呼唤。但不论如何,此鸟并非无情之物。

⑤虽然苏州并非蜀国,“花山”也不是传说中的“西山”,但凭“花山”的清幽静雅,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山中子规不通文字,看不懂人类的文字记载,去留与否,也许只凭着生命与自然之间的那种奇妙的感应或对某个特定环境的记忆。子规天天执着地叫,人类也并不是谁都不解其意,于是就有“心有灵犀”之人在这个子规不愿离去的地方做起了隐居的文章和事业,建起了别致的客舍,还立了一块别致的牌子:“花山隐居”。

⑥未识此山之前,一直望文生义地认为,这是一座径满花香的名山,待身临其境,却发觉花并不是山中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比起花草树木,山中的石板小径、奇峰秀岩、曲水流泉以及举目即见的碑、亭、石刻似乎更具特色。沿着“花山鸟道”深入其间,渐行渐幽,不消半日,深藏于此山此水中的“隐”意,即已显现出来。不知不觉间,一颗曾归属于“浮生”且被紧紧缠绕的心,就远离了红尘。行至力疲、气躁之时,刚好遇有小憩之处。一张四方“八仙”木桌,讨一杯“寒枯泉”泡的碧螺春,轻摇慢饮,人生的种种况味,甘甜的也好,苦涩也罢,就这样随茶汁由唇而舌,由舌而喉,潺潺而下,最后,尽在心胸中化为一缕舒和之气,升腾如岚。生命,就在反复的洗涤之中,一点点通透、轻盈起来。

⑦此时,花山脚下的春意已浓。海棠水粉,碧桃艳红,如发丝般倒垂的柳丝,在微风里轻轻摇曳,不停地撩拨着流水的心。流连、品味、忘情于这清幽、神秘的山水之间,有那么一刻竟然突发奇想,也效仿古人,驾一叶扁舟或披一身蓑衣,倏然消隐,如向晚树影后精灵般突然遁形的灰蝉。

⑧临行的那个早晨,心中突然升起莫名的怅惘。一个人枯坐床边,满眼的书籍、杂物,样也不忍拾掇,怕容纳过我的房间因为这一物不留的粗暴离去而变得空空荡荡,又因为没着没落的“空”而充满感伤。莫名,就是不知为什么,但最终我还是想明白了。那与我气息相和、心意互通的小小空间呵,竟是烟雨江南、温馨花山许予我的一片心呢!

(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用大量篇幅写鸟鸣,意在表现花山是“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写北方春天的鸟鸣和杜鹃啼血,还丰富了文章内容。
B.第②段用一个“钻”字来描摹北方春天来临,声音和颜色突然冒出的情状,形象生动,给人生命勃发、生机无限的感受。
C.无论如何,杜鹃“并非无情之物”,用杜鹃的有情写出了现实的无情,同时又写出了“心有灵犀”之人的可贵和花山的可爱。
D.文章结尾,写临行的怅惘并由此引出曾经容纳过自己的房间,照应开篇第一段,结构严谨,表达了对花山恋恋不舍的深情。
2.请赏析文章开篇画横线的句子。
3.第五段说,花山“确实堪称难得的消闲、隐居之所”。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
2020-01-10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