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4999094
十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祈求

林敬钧

①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普照群山,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②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

③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④我带着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⑤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棱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⑥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地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⑦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走开。

⑧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⑨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⑩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选自《美丽如初:10年精短散文100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篇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象征了中华民族,同时奠定了沉郁、厚重、苍凉的基调,也为下文看到鹰旗,展开联想以至为鹰震撼作铺垫。
B.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形成对比,反衬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C.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2.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请品味句中画线词的妙处,
(2)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请写出这“一颗泪珠”的特殊含意,2分)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我之舞(节选)

史铁生

那年夏天我十八岁,两腿瘫痪着,便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在园子里,我经历了许多奇异的事。有件事说起来让人毛骨悚然,在一片茂密的草丛中,一对头发花白的老人死在了那儿。

最先发现的是我、世启、老孟和路。一连几天我们都说,草丛中那两蓬白亮亮的东西不知是什么,后来便把轮椅摇着推着走近去看。世启和我一样,腿坏了,坐手摇轮椅。老孟不单腿坏,眼还瞎,只能让人推着。路推着他,路的父母是近亲,路一生下来大夫就说是个傻子。路说老孟的腿是年轻时跳舞坏掉的,眼睛是后来跳不成舞急瞎的,我和世启不信。

我们走进草丛才发现是两个老人,已经死了。世启说他们身上什么都没带,没法知道他们是谁。老孟说何必要知道他们是谁呢?说话时酒气冲天。那两张脸除了有些苍白,看起来很坦然很轻松,嘴角似有微笑。这表情让我想起学生放假回家时的心境。

路忽然说:他们跳得一塌糊涂是吧,老孟?

我问:什么跳得一塌糊涂?

他说跳舞,瞎说呢。

我问老孟:什么跳舞?

你不懂。你才十八,说你也不懂。

连着几天大雨,电闪雷鸣昼夜不停,倾盆决堤一般。天放晴时我再到园里去,独自在坛上坐着,看太阳西垂把石柱影子拉长,石柱染红得如同二十四根巨大的蜡烛,暮霓紫气缭绕在祭坛上空。我忽然有个预感,不容细想,这预感便被证实:有人在说话,是两个人,一男一女。

男的说:你要是说我们早晚得死,我就跟你打个赌,我说我们永远不会死。

女的说:好吧,我跟你打这赌。

我劝你别打,我肯定不会输而你注定赢不了。因为我们活着我就一直没输,我们死了呢,你还赢个屁呀。

这声音太清晰了。我摇起轮椅飞快地把每根石柱都绕一圈,没人;围着石台转一周,没人;再后退十米朝石台上望,空荡荡唯见紫气蓝烟飘飘摇摇。我心里一点不糊涂,这不是幻觉。我不敢乱动,我知道碰见什么了——那对老人!我的头皮一阵紧,心想不如跑吧,握住轮椅摇把使劲摇,却不能动。

不管我对谁这样说,都没错。原因很简单:你要是死着你就不能对我这句话作出判断,你要是能作出判断你就一定是活着。

狡辩。

你明明活着,这不是狡辩所能办到的呀。

不错,活着。又怎么样呢?

活着才能继续谈下去,活着才能知道一切呀……

像《哈姆雷特》中鬼魂消失时那样,一切归于沉寂,流雾飘烟瞬间散尽。我摇了一下摇把,轮椅动了。远处,老孟、路和世启来了。十八,你怎么了?老孟问我,酒气扑鼻。我惊魂未定,一时什么也说不出来,脑子里乱糟糟。月亮上来的时候,我跟他们讲了。世启不屑一听,笑我并不喝酒也说疯话傻话。那事毕竟离奇,我有口难辩,自己发愣。一定是真的,十八没有胡扯。老孟说。世启问他:你怎么知道一定是真的呢?他说:有一年我像盼望放假一样地盼望过死,那时我碰见过。

他们为什么要去死呢?我问。

也许是别人都看不起他们,他们痛苦极了。世启说。

老孟说:为什么不是他们自己太看不起自己,所以痛苦极了呢?

也许是儿女不孝,他们伤心透了。世启说。

老孟说:为什么不是他们相信自己是废物累赘,而伤心透了呢?

我对老孟说:照你说,死是挺可怕的了?

我没这么说。

反正我知道死一点都不可怕。我说。

那你为什么没去死?

我心里知道,活着的一切梦想还在牵动着我。

我说:他们走了吧?

他们哭呢。老孟说。他一口接一口地喝酒,开怀大笑,癫癫狂狂。

路兴奋起来:他们跳得一塌糊涂是吧老孟?

他们本来跳得不坏,可是在还有力气去死的时候,这两个傻瓜却想不跳了

我不傻是吧老孟?我能跳是吧老孟?

什么时候你不用问别人了,你就能了。路呆呆地微笑,算计着跳舞的事。

我后来把鬼魂的事跟几个人说,他们都不信。老孟当初就料到这一点,劝我不必就这些事的真假与别人争。我问为什么?老孟说,死过的人自己会知道,没死过的人不可能不认为你在胡说。

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一天清晨,园子里来了个女人,穿着雪白的长裙,一会儿在古殿旁,一会儿在老树下,像个精灵一样默默地周游。她再次走近我的时候,我问她:您找什么?

找一个说好了在这园子里等我的人。

您找的人什么样儿?

腿坏了,眼还瞎。

老孟!

他在哪儿?他还是每天都来吗?

我把老孟工厂的地址告诉她。等她穿过古树消失不见,我才想起每次世启问今天几号时,老孟都能准确地说出来。一连几天晚上,老孟和路都没到园子来。一天傍晚世启来告诉我,他碰见路了。他说路说,那个女人带回来一辆能够跳舞的轮椅,老孟便和她一起跳舞,像他们年轻的时候一样。他们从黄昏跳到半夜,从半夜跳到天明,从天明跳到晌午,从晌午跳到日落。谁也没有发现是什么时候,老孟用尽所有的力气了,那奇妙的轮椅仍然驮着他翩翩而舞。

我和世启去找路,想问老孟的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找到他家,人们说路去跳舞了;我们找到他的工厂,人们说路去跳舞了;我们找了所有的地方,找到半夜,人们说不知道他到哪儿跳舞去了。我们又回到园子门口,天已经快亮了。暗淡的街灯熄灭,那条小路微白而清静。世启说他要去几千里外的大山找回老婆和三岁的儿子。他老婆回娘家一年多了,别人都说她们娘俩不会回来了。

到哪儿?大山里去?你这腿行吗?我问。

反正我得去。十八,你呢?

别再管我叫十八了。太阳一出来我就过了十八了。我妈说我是太阳出来时生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讲述了由一对老人的死亡引发的我与老孟等四人探究生死的故事,语调略显忧伤,却掩藏不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B.世启和老孟都确认两位老人死亡是痛苦所致,但对痛苦的根源看法不同,世启认为主要是外部因素,老孟则认为主要来自内因。
C.“他们跳得一塌糊涂是吧老孟?”这话看似疯疯傻傻,实则是作者借路之言将人生比作一场舞蹈,启发读者思考如何跳好人生之舞。
D.世启最终决定到几千里外的大山里去寻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说明他已经能够直面人生的困境,希望通过努力改变自身的境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部分运用插叙手法,交代世启、老孟和路三个人的情况,突出了“我们”相似的人生经历——都遭受了命运的打击。
B.“酒气冲天”“酒气扑鼻”“一口接一口地喝酒”“癫癫狂狂”等细节刻画了老孟的“酒鬼”形象,从侧面反映出老孟内心的痛苦。
C.小说末尾与开头相照应,写老孟终于等到舞伴,实现了跳舞的梦想,直到用尽所有力气;他和路的结局都带着奇幻色彩,令人回味。
D.小说在苍凉的回忆、迷幻的氛围中表达着人生况味,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创作手法,都与感情真挚、蕴涵哲理的《我与地坛》截然不同。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两个鬼魂的对话,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请从内容、结构及其效果等角度分析其作用。
2022-03-22更新 | 2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乱世中的美神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②本来,3000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你看,北宋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风月,琴棋书画了一生吗?你看,有多少女性,不学什么辞藻,不追求什么爱情,不是照样生活吗?

③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从骨子里讲,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的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见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诗书不多,竟大不悦。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拔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

⑤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她不可能知道,千年之后,到封建社会气数将尽时,才又出了一个与她相知相通的女性——秋瑾,秋瑾回首长夜3000年,也长叹了一声:“秋风秋雨愁煞人!”

⑥如果李清照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是一个已经麻木的人,也就算了;如果李清照是以死抗争的杜十娘,也就算了。她偏偏是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的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忍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

⑦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于是,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怨愁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她和她的词也就永远高悬在历史的星空。

⑧随着时代的进步,李清照当年许多痛苦着的事和情都已有了答案。可是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选自《十月》,作者:梁衡。有删改)

1.大量引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分析文章第②④节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
                                                                       
2.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在文中有哪些体现?试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3.如何理解文章开头画线句子“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的含义?
                                                                     
2016-12-13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李娟

我妈是擅于到来的人。她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总是伴随着坏天气和无数行李。

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各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

一见面,顾不上别的,她先从所有包的绑架中拼命脱身。气儿还没喘匀,就催着我和她去拿剩下的东西。我跟着她走到楼下,看到单元门外还有两倍之多的行李。

我妈为我带来的东西五花八门。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两根长棍。

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棵小松树的树干。笔直细长,粗的一端比网球略粗,细的一端比乒乓球略细。大约三米多长……

难以想象她是怎么把这两根树干带上班车的。

要知道,在当时,所有的班车都不允许在车顶上装货了。

放进下面的行李仓? 也不可能。

放到坐椅中的过道里? 更不可能。况且她还倒了三趟车。总之这是千古之谜。

她把这两根树干挂在我的阳台上方,然后……让我晾衣服……

她骄傲地说:“看! 细吧? 看!长吧? 又长又细又直!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么好的木头! 真是很少能见到这么好的,又长又细又直! ……”——于是就给我带到阿勒泰了。

是的,她扛着这两根三米长的树干及一大堆行李,倒了三趟车。

没有候车室,没有火炉。她在省道线或国道线的路口等着。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她守着她的行李站在茫茫风雪之中。

不知车什么时候来,也不知车会不会来。

头一天她也在同一个路口等了半天,又冷又饿,最后却被路过的老乡告之班车坏了,要停运一天……但第二天她仍站在老地方等待,心怀一线希望。

世界上最强烈的希望就是“一线希望”。

后来车来了。司机在白茫茫天地间顶着无边无际的风雪前行,突然看到前方路口的冰雪间有一大团黑乎乎的事物。据他的经验,应该有三到五个人在那里等车。

可是走到近前,却发现只有一个人和三到五个人的行李。

总之,她不辞辛苦给我带来了两根树干。

——它们又长又直又匀称,最难得的是,居然还那么细。她觉得这么好的东西完全能配得上城里人。却没想到城里人随便牵根铁丝就能晾衣服。

后来我搬家了。那两根木头实在没法带走,便留给了房东。不知为什么,当时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又过去了好几年,搬了好几次家,最后打算辞职。我妈说:“你要是离开阿勒泰的话,一定记得把我的木头带回来。”……到那时,才突然间感到愧疚。

我告诉她早就没了。她伤心地说:“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

却丝毫不提当年把它们带到阿勒泰的艰辛。

那是2003年左右,我在阿勒泰上班,同时照料不能自理的外婆。工资六百块,两百块钱交房租费,两百块钱存到冬天交暖气费,剩下两百块钱是生活费。也就是说,日子过得相当紧巴。

我妈第一次来阿勒泰时,一进到我的出租屋,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房间的30瓦灯泡拧下来,统统换成她带来的15瓦的。

第二件事是帮我灭蟑螂。

那时我不敢杀生,后果便是整幢楼的邻居都跟着遭殃。

我妈烧了满满一壶开水,往暖气片后面猛浇。黑压压的蟑螂爆炸一般四面逃窜,更多的被沸水冲得满地都是。

接下来的行程内容是逛街。

乡下人难得进一次城,她列了长长的清单。然而什么都嫌贵。最后只买了些蔬菜。

菜哪儿没卖的? 但是阿勒泰的菜比富蕴县的便宜。

还买了几株带根的花苗。

天寒地冻的,她担心中途倒车的时候花苗被冻坏,便将它们小心地塞进一个暖瓶里,轻轻旋上盖子。

她每次来阿勒泰顶多呆一天。一天之内,她能干完十天的事情。

每次她走后,好像家里撤走了一支部队。

走之前,她把她买的宝贝花慷慨地分了我一支。

我家没有花盆,她拾回一只塑料油桶,剪开桶口,洗得干干净净。又不知从哪儿挖了点土,把花种进去,放在我的窗台上。

因为油壶是透明的,她担心阳光直晒下土太烫了,对根不好,特意用我的一本书挡着。

她走后,只有这盆花和花背后的那本书见证了她曾到来。

而我,我最擅长离别。迄今为止,我圆满完成过各种各样的离别。

我送我妈离开,在客运站帮她买票,又帮她把行李放进班车的行李厢,并上车帮她找到座位。

最后的时间里,我俩一时无话可说,一同等待发车时间的到来。

那时,我想起来很久很久以前的另一场离别。旧时的伤心与无奈突然深刻涌上心头。

我好想开口提起那件事,我强烈渴望得知她当时的感受。

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此时此刻,彼此间突然无比陌生。甚至微微尴尬。

我又想,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这时,车发动了。我赶紧下车,又绕到车窗下冲她挥手。

就这样,又一场离别圆满结束了。最后的仪式是我目送这辆平凡的大巴车带走她。

然而,车刚驶出客运站就停了下来。高峰期堵车。

最后的仪式迟迟不能结束。我一直看着这辆车。我好恨它的平凡。

我看着它停了好久好久。有好几次强烈渴望走上前去,走到我妈窗下,踮起脚敲打车窗,让她看到我,然后和她再重新离别一次。

但终于没有。

本文节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母亲千辛万苦带来的两根木头,在搬家时我却毫不怜惜地把它留给了房东”表现了“我”对母爱受之无愧的冷漠。
B.母亲念念不忘两根木头,说明生活中的母亲是个勤俭节约的人,文中多次重复这件事,也说明生活中母亲是一个爱唠叨的人。
C.“那么好的木头! 那么直,那么长,关键是还那么细! 你怎么舍得扔了!”这句母亲伤心的话语中透露出母亲对孩子不理解自己爱子之心的痛心。
D.文章结尾“但终于没有”独立成章,语言精练,韵味深长,耐人寻味。
E.本文写得跌宕起伏,将往事不断穿插叙述,表现母亲不计回报关心子女的慈爱形象,也蕴含了我的愧疚之情。
2.赏析文中画线句“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文中对“到来”和“离别”的叙写一详一略,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这样安排的好处。
2018-12-09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