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52 题号:544800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①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②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③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④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⑤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金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⑥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⑦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⑧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⑨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1.请简析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3.请概述“父亲”对“我”产生怯意的原因。
4.阅读全文,试简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技巧。
11-12高一上·辽宁丹东·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张焱

①春节期间,此前大受好评的《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

②“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陶,出于土,而炼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烧。制陶如塑人,在经过这些磨难之后,陶土变成了器,完成涅槃。”“以小博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这既是剑的品格,也是君子的信仰。”……有网友点评,这些诗化语言的解说词是“心与历史的对话,文明与传承的写照”,而正是这样“心与历史的对话”,完成了一次文化的轻传播。

③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这两点上,《如果国宝会说话》都可圈可点。

④先说守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展现了以器传道的重要文化传承路径,需要现代人读懂这些器物上的文字、解读这些器物上的密码、传递这些器物呈现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守护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因为在这些精神中,有圣人的教诲,有君子的信仰,有道法自然的境界,更有执两用中的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构成了民族力量的源泉。而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如果国宝会说话》便是很好的尝试。

⑤再说创新。让甲骨文变成流畅的白话文,让国宝文物的丰富意向层层展现,让年轻、青春的面孔演绎历史的现场,让古与今有了时间的隧道,这个从容又丰富的解读过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和不间断性“微纪录”这种形式的创新,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正如业内人士所评价的,此片“把文物的重量通过最现代、最流行的艺术方式传达出去,让纪录片尤其是短片成为文明传播的轻骑兵”。

⑥十八大以来,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类节目陆续火爆荧屏、网络,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这一要求,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就丢失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与与科学认知,就谈不上创造和创新。在这个意义上,《如果国宝会说话》既是一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完成了某种程度的创造与创新,值得学习与效仿。

(选自2018年02月26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守成”与“创新”这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在“创新”方面的贡献更大。
B.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中介绍的国宝为代表的文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物质基因,它们借助文字密码传递器物的价值。
C.片中这些器物代表的精神,既有古圣先贤的教诲和信仰,又有为人处世的境界和智慧,它们构成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力量的源泉。
D.“微纪录”集故事性、文学性、历史性、娱乐性于一身,完成了将厚重的中华文明与互联网碎片化传播的结合,因而也被称为“轻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①②两段介绍《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央视重播的情况,以生动的解说词引出全文观点:“国宝说话”实现文化的轻传播。
B.文章③段指出“守成”与“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两个方面,④⑤段分别对“守成”与“创新”进行深入的论证分析,这三段构成了典型的总分式论证结构。
C.在第⑥段中,作者将《如果国宝会说话》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进行对比,论述了文化类节目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D.第⑦段引用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论述,进一步论证了《如果国宝会说话》对实现文化轻传播、建立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国宝会说话》将国宝以及背后所承载的厚重文化深入浅出、富有温情地介绍给广大观众,其大受好评的重要原因是解说词的巨大感染力。
B.《如果国宝会说话》之所以能完成一次文化的轻传播,是因力观众认识到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提倡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经常的浸润。
C.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网络,一定程度上证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
D.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热爱和熟知了解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2018-03-25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丝绸之路的概念自19世纪末提出之后,就成为东西方交通的代名词。许多研究者认为,陆上中西交通可能很早就存在,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之间在农作物和家畜方面就已经有了交流。东方的粟通过今天的新疆等地传入西方,而驯马、小麦等从西方传入中国,重要的传播路线就是后来所称的丝绸之路。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出于消弭匈奴军事威胁、谋求和平发展的目的,派张骞出使西域,从此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沟通长安和罗马,横贯亚、非、欧的贸易通道和文化走廊。

自开通西域后,汉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长史府等行政管理机构,护卫中华帝国与域外的交往。唐代有以安西大都护为核心的“安西四镇”等军政建置,还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这些措施对于保护中西陆路交通、保障经济利益、巩固西北边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丝绸之路上长期的商贸往来、频繁的出使求法,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使人们接触到异国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服饰、艺术等,“胡帽”“胡乐”“胡旋舞”等曾在长安盛极一时。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造就了中原人们宽广的视野和包容的心态。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沿途各国的人口增长,以及商业、医药、手工业及畜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古老的文明、繁盛的都市、广阔的疆域,吸引了众多周边国家前来朝觐、学习。当时的长安已成为照亮西方的国际性大都市。中华文明得到广远的传播,故而有学者称这条丝绸之路为文化“大动脉”。

丝绸之路的发展以唐代中期的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在此之后,西北陆路长期受阻。明朝永乐之后,中国在西北方向采取守势,退入嘉峪关自保,丝绸之路至此彻底衰落。当然,这期间奥斯曼帝国的崛起,阻断了东西方的交通,使丝绸之路不再像以前那样畅通了。

(取材于肖小勇、傅梦孜、高建新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通道。一般认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元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国家实行海禁政策导致其逐渐衰弱。“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多种时代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航海技术。

汉代中国人之所以能踏开“海上丝绸之路”,关键在于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到了隋唐,随着中外交往的繁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航海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当时航海者的远洋地文知识和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都更加丰富,对远洋季风规律的掌握与应用,也愈趋娴熟。

宋元发达的航海技术,促进“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宋元航海术最重要的突破体现在全天候磁罗盘导航和大洋天文定位技术方面。随着航迹推算对测向定量化的要求,单纯的“揆南北”的“指南浮针”与由天干、地支组成的二十四向方位盘组合起来,演进成“磁罗盘”。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从一地航行到另一地的转向针位点集合技术,形成了“定向行船”所依赖的航路指南。海员们还掌握了通过观测天体(特别是北极星)的高度,来判定船的地理位置(主要是南北位移)的天文定位技术,从而使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了关键性的修正。

明初,郑和航海术将“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到一个空前辉煌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举世闻名的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盛景。郑和航海术主要体现在集航用海图与航路指南于一身的《郑和航海图》上。《郑和航海图》不但对广大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航区标注了具体的地理位置,还对沿途景物进行了写实性的描绘,而且对沿途的导航物与碍航物,如山峰、岛屿、浅滩、礁岩、港口等进行了标识。图中还出现了具有航迹推算与修正技术意义的针路系统,并吸收运用了其他航海者的先进仪器与导航方法,将之与中国传统的量天尺观测技术结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横渡印度洋的过洋牵星系统。

(取材于孙光圻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是我国继承和发扬古丝绸之路精神,结合时代背景和世界大趋势,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它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合作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创造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涉及世界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GDP规模超过21万亿美元,建立了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世界性新兴大市场。2017年,我国“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全面务实合作的新阶段,取得明显成效。

贸易投资合作继续深化。2017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达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增速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1%,进口3.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26.8%;我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4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144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

重大项目扎实推进。东非铁路起始段肯尼亚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首条隧道全线贯通,中泰铁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匈塞铁路、卡拉奇高速公路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典范。

自贸区建设取得突破。我国与格鲁吉亚、马尔代夫签署自贸协定,与摩尔多瓦、毛里求斯正式启动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对外援助效应提升。我国启动“共筑援助之桥,畅通‘一带一路’”行动,落实了多项重大援助举措,积极为沿线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开办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受援国增强自主发展能力。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还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现代化,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一带一路”合作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必将超越某一国家、某一区域,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造成深刻影响。

(取材于高峰、王晓易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交流早于张骞开通西域时期
B.汉唐政府重视丝绸之路有军事目的
C.包容的心态造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D.丝绸之路使中华文明得到广远传播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丝绸之路兴衰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的兴盛与国家政治密切相关
B.安史之乱是其衰落的根本原因
C.明朝西域政策与汉唐不尽相同
D.它的衰落与奥斯曼的崛起有关
3.根据材料一,下列诗句不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项是
A.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
B.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C.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
D.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出现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消弭”:“弭”的读音为mí
B.材料二的“娴熟”:“娴”为形声字,从女,闲声
C.材料二的“揆南北”:“揆”在文中是测定(方向)的意思
D.材料二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此处用来表示方位
5.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航海者已经掌握了帆舵配合的季风航海术
B.隋唐时期,具有航路指南性质的记载更加丰富
C.宋元时期,航迹推算的船位误差得到关键性修正
D.明朝郑和的过洋牵星系统是中国传统技术的结晶
6.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影响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因素的一项是
A.国家海禁政策B.认识自然水平
C.天体星辰星座D.航海导航技术
7.根据材料三,下列对“一带一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发扬了古丝绸之路精神
B.广大发达国家是合作的主体
C.有助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
D.产生了多个方面的辐射效应
8.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为世界发展贡献了哪些中国智慧,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
2018-03-31更新 | 1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表面上看,网络小说中的那些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离现实生活很远,但网络小说表达的情感离读者的情感其实很近。它让主人公由“废柴”变成可以“逆天”的世间强者,这个过程中主角会经历各种磨难,但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闯过一道道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主角不畏强权、不畏困难、永不放弃、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这样的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它给读者以梦想,也强化了所有的幸福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帮助那些渐渐长大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很多网络小说可以当作励志故事来读,是写给青少年读者看的,故事读来轻松、有趣,其内在的价值观念是明晰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

在那些直面现实的作品中,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写进小说,让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这些作品的理念是“小说是有用的”,而非只是简单的消遣品,它洞明世事、人情练达,能帮助读者提升认识生活的能力。

文学对现实生活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读者的阅读来实现的,读的人越多,作品产生的影响才会越大。网络文学在面对读者群时,是自觉分类的,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制”,作品分类标签针对的是不同读者的口味,这种分类细化的做法类似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读者在选择这些作品时,选择的是一种情调和趣味,粉丝读者群是通过趣味“扎堆的”,通过阅读中的互动,共同探讨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获得不同层面的精神生活体验。

如果说传统纸媒文学是小众的,那么网络文学就是大众的;传统文学是厚重的,网络文学就是轻逸的;传统文学是“烧脑”的,网络文学就是悦人的;传统文学是作者的文学,网络文学就是读者的文学。类型化的网络文学更接近通俗文学,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晰和强化。网络文学传承通俗文学的传统,类似古代说书场的故事,又有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印迹,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既有传统精神价值的弘扬,也有对现代观念的书写。

网络文学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通过一些感悟式的“格言”“警句”,为读者舒缓压力,放飞梦想,识理明志,几乎每一部走红的网络小说都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被读者津津乐道,有一些“名句”被粉丝读者转录、传阅。读者阅读故事时,不知不觉地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化为自身心智情感结构的一部分。网络文学中的“大道理”是春风化雨式的,因为精彩的故事是首要的,网络文学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摘编自周志雄《网络文学与当代现实生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小说的主人公经历各种磨难,凭借智慧、毅力、意志成为世间强者,给读者留下具有不畏强权、不畏困难等奋斗精神的印象。
B.玄幻、穿越、架空历史所构筑的网络小说的想象世界,表面上看好像离现实生活很远,但是网络小说却离读者很近,触手可及。
C.网络小说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的,它给读者以梦想,强化某些有意义的理念,帮助青少年读者获得自我意识并找到自我。
D.很多网络小说故事轻松、有趣,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其内在价值观是明晰的、积极的,虽然有少量作品与社会主流价值观有冲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网络小说中主人公由“废柴”变成“逆天”的世间强者来论证故事给读者的精神影响是积极正面的。
B.文章用文化超市里陈列的各类文化产品来类比网络作品的分类,来论证读者选择作品有很大的空间和自由。
C.文章以网络小说的很多作者都现身说法,以自己为原型来写作,让读者获得参与感,来论证网络小说属于消遣品。
D.文章把网络文学和传统纸媒文学、通俗文学进行对比,从而论证网络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承中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价值观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持中的,大多是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因而网络小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B.网络文学引导读者的方式是通过人物故事、人物形象激发读者的认同感,读者阅读故事时,和人物同呼吸,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
C.网络小说有传统的东西也有时代的东西。它传承了通俗文学的传统,又融合了网络时代的大众文化,既弘扬传统精神,又书写现代观念。
D.网络文学追求精彩的故事,用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方式传播“大道理”,寓教于乐,启发读者思考生活,勇敢面对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
2019-01-17更新 | 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