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552386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曾颖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遇到过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大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封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汇演。”

犹如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是执行判决,但居然被无罪释放了。老周差点没跳起来,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眼泪夺眶而出。

一份演出通知,犯得着如此激动吗?如果你知道老周和他的学校几年来的遭遇,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由于办学场地不达标,他的学校始终没有被教育部门承认。如今,这份通知就是教育部门对他的承认。

他当即召集老师们开会,把这天大的好消息告诉大家。大伙听了,也高兴了一阵。光高兴没用,得想出个好节目,才不辜负上级。当务之急,是找老师。他进城到艺术馆去请那里的老师帮忙。老师们一听说他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付不起,就断然拒绝了他。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灰暗。就在此时,从远处桥洞下传来凄凉的吉他声,他好奇地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长发男人坐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走过去,那人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他唱着歌。那歌大意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父亲,这首歌特别能引起他的共鸣。听着听着,老周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这眼泪,他们接上了话,聊了起来,聊累了唱,唱累了喝,喝足了继续聊。两个男人像一对受伤的动物彼此舔着伤口。到天明时,老周大体明白对方是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想摆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老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那个男人才醒过来。虽然依旧不太清醒,但大致能明白老周的请求,答应了。

老师的衣着不正常,言语举止不正常,但一触碰到音乐就正常,而且可以说是才华横溢。在和老周几夜的酩酊大醉之后,老师写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一棵不知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了普照的阳光,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意境与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蒲公英的困惑,也是他们的困惑。最令他喜欢的是结局,他希望他的学生们都能历尽艰难最终迎来光明。

没有伴奏,音乐家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城里孩子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的时间,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

演出那天,一个家长开着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衣服。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带着他的队伍走进剧场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接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汇演的通知了?”

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的。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选自《小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头颇具匠心,“教育局来信了”,既交代了整个故事的起因,又造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老周找老师帮忙却遭到冷遇的情节,体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紧张,主要是借此表达了对对弱势群体漠不关心者的不满。
C.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听完音乐家的故事,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小说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如“一把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等。
2.请概括小说中老周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3.小说以孩子们的歌唱结尾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刀疤

[阿根廷]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仑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据说他严厉到了残忍的地步,不过办事十分公道。还说他爱喝酒,一年之中有两三次躲在那个有凸肚窗的房间里,猛喝两三天,再露面时像打过一仗或者昏厥之后苏醒过来似的,脸色苍白,两手颤抖,情绪很坏,不过仍旧跟先前一样威严。他跟谁都不来往。除了偶尔有些商业信函或者小册子以外,从来没有人给他来信。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在红土农场过夜。

晚饭后,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来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他带着死心眼的狂热熟读了一本不知什么名字的共产主义的小册子,他断言革命注定要胜利。给我深刻印象的不是穆恩的观点,而是他那不容置辩的声调。

那晚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来。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里,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

那一年,1922年秋天,我在贝克莱将军的乡间宅第驻防。那座房屋盖了还不到一百年,但很破败阴暗,有许多曲折的走廊和无用的前厅。我记得我们是从后院进屋的。穆恩嘴唇颤抖干燥,喃喃地说那晚的经历很有趣;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我们在将军的大宅里呆了九天。天蒙蒙亮的时候,我从那座房子里溜了出来,傍晚才回去。穆恩打听我们的计划。他还经常抨击“我们可悲的经济基础”,武断而阴沉地预言结局肯定一团糟。他嘀咕着说:“这件事完蛋了。”

第十天,爱尔兰皇家警察辅助部队完全控制了城市。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来了。穆恩在图书室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来,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魔似的黑走廊和使人头眩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穆恩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

“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件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英国人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选自《外国精品小说选》,有删改)


[注]犹大,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后出卖耶稣得到了三十枚银币。
1.概括第一段所描写人物的形象特点。
2.请分别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
3.小说结尾处,英国人最终揭示出了真相,试分析本文结尾的艺术效果。
4.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作用
2020-12-04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诉你个秘密

王举芳

暑热天气,便想着吃些清凉的菜。附近的小菜市场有家夫妻俩开的小店,专卖凉拌菜,我简单挑了几样,顺便买些时令蔬菜。蔬菜店的老板姓吴,是个憨厚的小伙儿,待人热情、实诚,我是他家的老主顾。

“姐,今天买的什么好吃的啊?”小吴问。“买了点凉菜。”我边说边挑蔬菜。

“姐,从哪家买的凉拌菜啊?”“拐过街角第一家。”我把挑好的眉豆递给他。

“姐,我告诉你个秘密。”他压低声音对我说。我有点意外,虽然彼此算是熟人,但我觉得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

“姐,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哦,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了。”他声音轻轻的。

我点点头。他声音很低地说:“姐,街角这家卖凉拌菜的,你不要买,前几天这家男人的哥哥刚死了,你知道是什么病吗?肝炎,肝炎啊!你要吃凉拌菜,去南面的那家,那家干净。”我点点头,对他道了谢,提着菜走出店门。

因为知道了那个秘密,看看手中的凉拌菜,我的胃里不由得开始翻腾,赶紧像避瘟神般,快速把它们扔进了垃圾桶。

人的猜疑和想象力的后作用真是魔力无限。好些天,一说凉拌菜,我都觉得胃不舒服。

那天,去离家一里多地的农贸市场买菜,碰到刘姐,她做海鲜生意。我们住在一个小区不常见但也不陌生。

“你来买菜啊,不常见你来呢。”刘姐热情地跟我打招呼。

“我想买点百姓自家种的苋菜。”我说。

“哦,你去中间那家买,那个老太太种的菜不用乱七八糟的肥料。”我应答着,去刘姐说的摊位买了苋菜。往回走,刘姐喊住我,递给我一个板凳。

“你平时都去哪里买菜啊?”“我平时买菜就近,就去小吴那个店。”“小吴的店啊?”“嗯。他人很好,不短斤少两的,卖的菜质量也行。”我实话实说。

“哦,这样啊。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不告诉你,我良心过不去啊。”刘姐有些面露难色。其实我不喜欢知道很多事,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你可不要告诉别人。知道吗?那个小吴最近生病了,肺结核哦,那天我在医院看到小吴进了传染病区,医生说他得的是肺结核。你说小吴有传染病,谁能保证他卖的菜不会携带传染病菌啊。以后别去小吴那里买菜了哈。”

谢了刘姐的好意,往家走。忽然觉得心里沉了很多,因为知道了这秘密。

一天去饭店吃饭,邻桌全是农贸市场和小菜市场的生鲜蔬菜商户,刘姐也在,唯独不见小吴。嗯,小吴有传染病,不能叫他到这公共场合来,我这样想。

去洗手间,听到刘姐在说话:“妈,小吴想抢我们的生意,没门。我妹妹和妹夫在小菜市场卖凉拌菜,碍他啥事了?我妹夫的哥哥是得肝炎死了,这并不代表我妹夫也有病是吧?不就是南面那个卖凉拌菜的女人是他未来的大姨子吗?他会到处跟人说秘密,我们也会。你等着瞧吧,他那个店就快关门了。”

“小吴真得了肺结核吗?”

“没,是他家远房亲戚得了肺结核。我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闺女,这你可做得不对,人家小吴没得肺结核你怎么可以说人家得了呢?”

“他跟好几个人都说我妹妹家的凉拌菜不能买呢,我只是----”

“只是什么?唉,你这样冤冤相报何时了,咱们生意人,更不能这样昧着良心做事,人心是杆秤啊,以后你要是再说人家小吴得了肺结核,我就当众揭穿你,听到没?”

“可是----”“没什么可是的,我做了一辈子买卖,从没亏欠过自己的良心。人在做,天在看。公道自在人心。”听到她们走出来,我躲到了拐角。

原来卖苋菜的老太太是刘姐的母亲。这个秘密,却似一阵无比清爽的风吹向我的心田。顿时,眼前被滚滚暑热笼罩的世界,变得清凉、清亮起来。

选自2017年第4期《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叙述中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社会现实问题。
B.小说注重对比照应,如“憨厚”的小吴、“热情”的刘姐与“不昧良心”的老太太对比鲜明;“心里沉了很多”则照应了“知道的事情太多,有时候会增添许多烦恼。”
C.小说中交代“我”与小吴“没有熟到可以分享秘密的地步”,“我”与刘姐“不常见但也不陌生”,暗示“我”对他们所说的秘密并不相信。
D.小说借刘姐母亲之口所说的“人心是杆秤”,揭示的不仅仅是做生意的基本准则,更是做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赋予作品以积极意义。
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3.小说的结尾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0-06-16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舌 头

阿 来

他说:“明天又要用刑了。”

小尔依的话叫我吃了一惊。平常,领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人犯了律法,将受什么样的处置,我总会知道。但这件事情我却一无所知。我说:“领地上有那么多信奉真理的人,你们杀得完吗?”

小尔依说:“我知道你喜欢他。你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因为我们父子对他动刑就恨我吧?”

这下,我知道是谁了。

小尔依说:“少爷要不要去看看他?”

我说:“牢里不能随便进去。”

他对我举了举一个有虎头纹饰的牌子——这是出入牢房的专门牌子。行刑人在行刑之前,都要进牢房 先看看犯人的体格,看看受刑人的精神面貌,那样,行刑时就会有十分的把握。除非土司专门要叫人吃苦,否则,行刑人总是力求把活干得干净利落。

我们走进牢房,那个想在我们这里传布新派佛教教法的人,正坐在窗下看书。狱卒打开牢门让我们进去。我想他会装着看书入了迷而不理会我们。平时,有点学问的人总要做出这样的姿态。

但翁波意西没有这样。我一进去,他就收起书本,说:“瞧瞧,是谁来了。”他的脸容是平静的,嘴角带着点讥讽的笑容。

我说:“喇嘛是在念经吗?”

他说:“我在读历史。”前些时候,济嘎活佛送了他一本过去的疯子喇嘛写的书。这本书很有意思。他说:“你们的活佛叫我放心地死,灵魂会被他收伏,做土司家庙里的护法。我绝不屈服于他。”

我并没有认真听他说话。我在倾听从高高的窗子外面传来大河浩浩的奔流声。我喜欢这种声音。年轻的喇嘛静静地望着我,好久,才说:“趁头还在脖子上,我要对少爷表示感谢。”

他知道经卷是我叫他们送还的,还知道毛驴也是我放生的。他没有对我说更多的好话,也没有对我说别人的坏话。他把一个小小的手卷送给我。上面的字都是他用募化来的金粉写下的。他特别申明,这上面没有什么麦其不肯接受的东西。那是一部每个教派都要遵循的佛的语录。我手捧那经卷,感到心口发烫。这样的书里据说是智慧、爱和慈悲。我问这个就要刑罚加身的人,书里是不是有这样的东西。

他说,有的,有。

我问,除了他的教派之外,别的教派的人,比如,济嘎活佛那个派别是不是也要读这本书。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我心中的疑问反而加深了:“那你们为什么彼此仇恨?”

我想我问到了很关键的地方。他好半天没有说话,我又听到了河水在官寨下面的岩岸下向东奔流的轰轰声。翁波意西长叹了一口气,说:“都说少爷是个傻子,可我要说你是个聪明人。因为傻才聪明。”他说,“你要原谅垂死的人说话唐突。”

我想说我原谅,但觉得说出来没多少意思,就闭口不言。

我想,这个人要死了。然后,河水的喧腾声又涌进我脑子里。我也记住了他说的话,他的大概意思是,他来我们这个地方传播新的教派不能成功,促使他整整一个冬天都在想一些问题。本来,那样的问题是不该由僧人来想,但他还是禁不住想了。想了这些问题,他心里已经没有多少对别的佛教教派的仇恨了。但他还必须面对别的教派的信徒对他的仇恨。最后他问:“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

重新回到广场上,我要说,这里可比牢房里舒服多了。长长的甬道和盘旋的梯子上的潮湿阴暗,真叫人受不了。

小尔依说:“明天,我想要亲自动手。”

我问他:“第一次,你害不害怕?”

他摇摇头,苍白的脸上浮起女孩子一样的红晕。他说:“是行刑人就不会害怕,不是行刑人就会害怕。”

这句话说得很好,很有哲理,可以当成行刑人的语录记下来。这一天,我就听见两句有意思的话。先是牢房里那一句“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小尔依又说了这一句。我觉得太有意思了,都值得记下来。可惜的是,有史以来,好多这样的话都已经灰飞烟灭了。

晚饭时,我借蜡烛刚刚点燃,仆人上菜之前的空子,问父亲:“明天要用刑了吗?”

土司肯定吃了一惊。他打了一个很响的嗝——他打嗝总是在吃得太饱和吃了一惊的时候。父亲对我说:“我知道你喜欢那个人,才没有把杀他的事告诉你。”

父亲又说:“我还准备你替他求情时,减轻一点刑罚。”

开饭了,我没有再说话。

先上来的是酥油拌洋芋泥,然后,羊排,主食是荞面馍加蜂蜜。

这些东西在每个人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

早晨醒来,我想,我们要杀他了。这时,我才后悔没有替他求情,在昨晚可以为他求情时。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

官寨上响起了长长的牛角号声。百姓纷纷从沿着河谷散布的一个个寨子上赶来,黑压压地站满了广场。他们激动地交谈,咳嗽,把唾沫吐得满地都是。受刑人给押上来,绑到行刑柱上了。

翁波意西对土司说:“我不要你的活佛为我祈祷。”

土司说:“那你可以自己祈祷。不过,我并不想要你的性命。”

管家说:“谁叫你一定要用舌头攻击我们信奉了许多代的宗教?”

大少爷宣布了土司最后的决定:“你的脑子里有了疯狂的想法,可是,我们只要你的舌头对说出来的那些糊涂话负责。”

(选自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有删改)


【注】①新派佛教:翁波意西信奉的新教派,主张让宗教真正崇尚宽容、慈悲,普度众生,并力求摆脱政治的束缚,寻求自身的解放。这与当地维护土司制的旧有宗教发生了冲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明天又要用刑了”开篇,突兀而起,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相关内容的记叙,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一探原委的欲望。
B.小说多次运用插叙,例如翁波意西所读史书的由来、翁波意西要感谢“我”的原因等,对相关情节进行解释补充,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C.父亲说“没有把杀他的事告诉你”,与“小尔依的话叫我吃了一惊”“这件事情我却一无所知”等内容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显得自然而又真实。
D.小说最后并没有真正“用刑”,也就是没有杀死翁波意西,而只是要割掉他的舌头,借情节的突转来彰显土司的仁慈,并引起读者思考。
2.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情节与“舌头”几乎无直接关联,但为何要以“舌头”为题呢? 请简要分析。
2022-01-11更新 | 13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