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71 题号:560954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畔雨趣

苏连硕

秋已深深,我以为不会下雨了。没想到,吃了晚饭,便隔窗闻到了刷刷的雨声。我惊喜地喊,下雨了,下雨了。

正密,正疾,少顷即淋湿了。好,好,不密,不疾,还有什么意思呢?没有一丝风,这雨落得均匀、平实、温柔。

它下它的,我行我的,一样的速度,一样的步履,不受干扰,若无其事。正所谓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天籁刷刷,我脚步亦刷刷,不过雨疾我缓罢了。难得的天人和谐共鸣。水泥路面有些水了,管它,啪唧啪唧地踩,如小孩子般顽皮。说是这样的说,顽皮一阵子可以,还是下意识地沿没有积水的碎石子路行了。

到得高大的廊亭,雨且疏了,只有棚顶淌下水的滴嗒声。摸了摸铁栏,不湿,遂将腿抬上去。平时我要喊几声的,此刻噤了喉咙,哑了嗓子。老夫怎忍心“聊发少年狂”打扰这宁静的夜、宁静的雨呢?

看不准湖面的雨点落下的波纹,只有平静复平静,柔和复柔和,温馨复温馨。多么绮丽的雨夜呀。

蒙蒙的秋雨,濡湿了深秋的天空,滋润了尚未枯黄的草地与花树,清醒了我昏昏沉沉的头脑。

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美其“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秋雨,却总是有所偏见,说它的冷落、萧条与肃杀。过于强调“一场秋雨一场凉”,缺少对于它的难得的坚韧、善良品格的讴歌与赞许,甚或怀着责难,这么凉的天,下什么雨呢?真讨嫌。

殊不知,雨既是属于春夏的,也是属于秋甚至属于冬的。秋雨的特点,不只在于它的凉,还在于它的绵、它的柔、它的韧,跟“春雨贵如油”一样,说“秋雨贵如油”,当秋“乃发生”,“润物细无声”,是“喜雨”,也丝毫不过分。至少农民会由衷渴望,喜滋滋称快庆幸的。

春雨,吝啬得很,稀疏极了,连个沙尘也压不住。秋雨则不然,缱绻连绵,“随风潜入夜”,从早下到晚,淅淅,沥沥,簌簌,沙沙,潺潺,涓涓,丝丝缕缕,袅袅婷婷,蕴涵着坚韧、持久的耐力;多豪爽,多气派。

秋雨也不似夏雨的没正邪——有时凶猛暴戾,有时干打雷不下雨,沥涝、干旱都具有极大的伤害性、毁灭性。秋雨总是那么神清气定,从容平静,有条不紊,不急不躁,不张不扬,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应节而降,恰到好处,仿佛醇醪,仿佛甘霖。

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细腻温情地送走酷烈的夏,含情脉脉地迎迓着冷峻的冬。能说它不为承前启后而深谋远虑、大度从容么?没有宽阔诚挚的胸怀,没有充沛的储备,怎么这么晶莹剔透、清幽隽雅、飘飘洒洒、淋漓酣畅地下得这么匀实,这样耐心,这样慷慨呢?

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没有惆怅,没有感伤,没有飞扬跋扈,没有大轰大嗡,只有特立独行、真诚坦荡地洒落,那么凉,那么柔,那么韧,那么闲适,那么沉静,那么达观。

秋雨呀,浸沐着我的头脑,激溅着我的键盘,促我敲击着清醒、清新、清亮的文字。

当你平抚沉静下心来,你会真切地感到,雨毕竟在轻轻柔柔、袅袅娜娜,既很努力很认真又很随意很散漫地落呢。不只是在脸庞、在眉间、在额头,而是在心灵深处,丝丝清凉,缕缕甘美。脱了绿叶外衣的高高低低的树木,没有萎靡,伸出裸露的手臂在真挚地呼唤、拥抱着蒙蒙的细雨,脉脉的温馨。

眼前的这般轻微这般柔细的雨,我尤其喜欢。因为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迎迓着姗姗来迟的第一场瑞雪,默默地传承着启后的信息。

(选自《湖畔散记》,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写“我”在雨中漫步的情景,抒发了“我”被秋雨陶醉,难以抑制惊喜、愉悦的心情。
B.文中写“常人爱说春雨贵如油,是喜雨”,而作者却说秋雨是“缱绻缠绵的最后一幕的喜雨”,说明作者对春雨很反感,只喜欢秋雨。
C.文中作者多次提到“苍天有情有眼有心有数,秋雨是它的天使”“苍天不老。秋雨,是苍天的寄托,是苍天的胸臆”,说明作者人到晚年“知天命”,表达了他的宿命观。
D.作者为了表现对秋雨的喜爱,在描写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雨匀实、温柔、缱绻缠绵的特点。
2.作者在写秋雨时,还写到了春雨和夏雨,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3.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秋雨的感悟,其中蕴涵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呼喊的泥土

①那次,在电视“半边天”节目见主持张越采访一位乡村女人张小样,张小样坐在扬起尘土的院里说:“……我不要什么都不知道,不要就这样过一辈子!我渴望知识,渴望从电视里多知道一些事。我不要麻木。我宁愿痛苦。”她的声音哽噎了,饱含无限磨折委屈,同时有种横下心的决绝。

②在她的乡村,她找不到一个可说话的人,人们当她是异类,这种深井般的无望与孤独,让一个女人向上的路走得艰涩无比。在闭塞乡村,她艰难地咬着牙不肯屈服于那么多乡村女人都屈服了的命。她要想事,她要思考,她的眼睛和面孔充满挣扎的痕迹,她穿着红衣裳坐在堆着麦秸秆的院里,像面决不投降的旗帜。这是个不甘于命运的执拗女人,一个不肯把心磨砺成粗硬石头的女人,她忍着鲜血与疼痛要把心打磨成看得清事物的玻璃——人鱼用行走的剧烈痛苦换来了腿,却并未赢得王子和爱情,但人鱼一点也不悔,因为在剧痛中她曾那么地接近了幸福。张小样,她也是条甘愿的人鱼,她不要蒙昧与混沌,她要看清生活与命运到底怎么回事,她不要她的生活只被鸡鸭灶火奶孩子围困,她要不辜负自己地活一趟。

③去年秋天快过完时收到一封信,一个和张小样类似的皖西北乡村女人写来的。信的开头说:“我和你年纪相似,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在一个偏远乡村……”她说:“看旧杂志(有的是打工的村人从外头带回的)是我生活里最大的幸福,一本杂志我要读上几十遍,翻破的地方粘好再看,有时在灶边看把饭都烧糊了,公婆为这骂过我好几次。”她说:“我这辈子大概也走不出这里,我希望我的孩子有一天能走出去。”她说:“我们这儿发信和收信都很难,要等好一段日子,其实我也没想你回信,回了我也不知能不能收到,我就是想写给你,让你知道在很远的村子有我这么个女人……”

④字写得不好,一笔一划却工整,信纸略发黄,像供销社积压的库存。信有三四页,语气淡定,无恨亦无怨,她只是心平气和地告诉我她的生活,告诉我偏远的皖北山村有她这样一个女人的存在。

⑤我坐在餐桌边,讶异以及震动刹那包围了我,一个皖西北女人沉沉的心事握在手上。她长什么样儿?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她才淡定地接受了一切?她的信很平静,可还是流泻出忧伤。年纪与我相似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嫁人生子前,她一定也有过对外部世界发亮的憧憬吧?

⑥我想一定要回信,马上回,然而纸笔在手中,却不知从何写起,同情,劝慰,勉励?也许对她都无意义。她在寄出这封信时,意义对她已经完成——这其实是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吧,是她憋久了冲山谷喊出的一句回声!

⑦我寄了厚厚一摞杂志给她——不知道她能否收到,也不知这摞杂志是帮她,还是更让她内心搅起波澜。我还是寄了。我不想她再翻那些已卷边破烂的旧杂志,我希望她能在有风的黄昏展开这些簇新杂志,油墨将盖过禽畜们槽中晚餐的气味,她的手指将触摸到一个隐约而庞杂的轮廓(这轮廓由迷离物质与层叠精神构建,与她隔纸相望),文字的灯火在这刻映亮她内心,像她信中说的,这刻,是她最大的幸福——尽管渗杂着疼痛。

⑧因为职业关系,我收到过许多气味复杂的稿件,产地来自乡村漏雨的瓦房,苯胺甲醛严重超标的南方车间,残疾人皮革作坊,浪迹的路上……信上满怀虔诚地写着人生的哀喜感悟,那些挫败与歧视纠结的日子,疾病与辛劳搏斗的日子,失望与希望交替的日子。他们把有限而宝贵的睡眠时间腾出,用来思索探问形而上的命运(或许永远没有答案)。稿子厚厚一叠,像蓖麻叶子摞在一块。能发表的极少,但这不影响它们在邮路的数量——我遥想他们粗粝的脸孔背后藏着的软和的心,渴望倾诉的心,他们在沉重泥土下,在钢筋齿轮中迸出的呼喊(用嘶哑的嗓子),一旦停下,他们怕自己会像叶子无声碾进土里,尔后凋腐。虽然,多数呼喊也许只会把命运本身震得肺腑俱痛,世间听不到,但呼喊的人自己听见了,卑微而壮丽,苦涩且欢欣,这就使呼喊者约略感到一丝慰安。日子如泥石流推搡而过,弱小的人努力寻找一块在尘世的立锥之地,包括为灵魂——又有多少人听见了泥土底下细小而固执的呼喊?

1.张小样、皖西北女人的思想苦闷是很难为当地人所理解的,请从文中找出依据。(1)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张小样的话中,用了三个“不要”,两个“渴望”,试述其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所运用的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4.结合语境,写出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呼喊”是心灵的倾诉,接受电视采访、写信、投稿都是“呼喊”的方式。
B.“泥土”象征呼喊者所处的生存环境,既是指物质环境,也包括精神环境。
C.第②段引用《海的女儿》这则童话故事,借人鱼进一步表现张小样的追求精神。
D.文章④、⑤两段都用到“淡定”一词,说明那位皖西北女人在生活重压下渐趋麻木。
E.第⑤段用了许多问号,表明作者没能真正理解那位皖西北女人的内心情感。
F.最后一段概述来自底层的邮件,这样写使全文选材点面结合,文章更加厚实饱满。
6.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是以底层社会平民为题材的散文,请比较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2019-10-1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随着网购的兴起和快速扩张,我国快递业务量激增。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包装物料使用量相当惊人。按照每个包装0.2公斤估算,200亿个包裹会产生包装垃圾400多万吨,可以堆满20万个足球场。快递过度包装产生的大量包装物,主要原料为聚氯氯乙烯,聚氯乙烯埋在土里,需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如果焚烧的话,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何循环利用快递包装垃圾,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摘编自人民网《让快递包装尽快“绿”起来》,2016年8月22日)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选自《中国快递领域绿色包装发展现状及趋势报告》)


材料三:

胶带减量化,是今年快递包装的大趋势。一方面,通过规范和标准化的胶带缠绕减少胶囊使用;另一方面,无胶带包装箱逐步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快递包装在其他方面也纷纷减量。比如圆通尝试大幅送减少表面印刷面积,封套等包装物印刷油墨使用量降低23%;有的快递企业纷纷采用高强度、低克重纸张材料、封套、纸箱等包装物平均减重15%~20%;顺丰推出气泡卷填充材料代替原有的气泡膜,既大幅减少缓冲物使用量,又能提高产寄递的安全性。中国邮政在陕西铜川市采用向用户赠送寄递代金券的方式,试点回收用户快递包装箱。

创新是快递各环节实现绿色化的窍门,智能包装机打包效率较传统打包作业提升10倍,采用热熔封口技术以替代胶带的使用,并在包裹底部与纸箱底部接触处进行喷胶固定,有效减少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节省填充物的使用。环保集装袋由高强度的涤纶布料制成,可回收再造为塑料垃圾桶、塑料花盆等日常生活塑料。每个环保集装袋右上角均设有一个电子标签芯片,每个芯片对应唯一的芯片号,转运中可据此追踪环保袋所在的位置。

(摘编自《人民日报》《快递业绿色化进程步步加速:包裹多了 了》,2018年11月9日)


材料四:

随着我国快递业高速发展,快递包装回收、绿色治理等行业问题引起全国政协的高度重视,民革中央提出促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的提案。

一年来,国家邮政局结合提案建议和行业工作实际,多次开展快递绿色发展专题调研去年出台的《快递暂行条例》中增加专门条款对快递绿色包装进行规定,明确了快递绿色发展的直接上位法依据。国家邮政局联合十部门出台了《关于协同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的指导意见》,印发《国家邮政局联合十部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绿色发展指标和计划完成的时间节点。今年,将推动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常规统计调查范围,加快建立快递包装产品监测评价体系。

邮政快递企业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有关部门的协作,推动完善社会回收体系,将每年11月的第1周确定为“绿色快递宣传周”,广泛宣传绿色理念,不断凝聚行业环保共识。

2019年,邮政管理部门聚焦包装治理和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实现年底电子运单使用率95%,50%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70%,在1万个邮政快递营业网点设置包装废弃回收装置。

(摘编自新华社《提高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国家邮政局扎实推动落实委员建议提案》,2019年2月24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不愿意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的原因”调查中,近一半买家担心信息泄露,这是装回收工作面临的最大阻力。
B.有近四成的人认为将快递包装送回收站太麻烦,可见,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待增强,否则会影响快递业的绿色发展。
C.虽然认为包装废弃物应由快递公司负责处理的人较多,但如果要妥善处理好包装废弃物,还需要几方的共同努力。
D.在“包装废弃物应由哪方负责处理”的调查中,消费者占比不高,这与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人身份是消费者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快递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网购快速发展,产生包装垃圾激增的问题,如何变废为宝,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B.2018年我国快递业绿色化进程加速,源于快递业积极减少使用胶带、油墨等,以及中国邮政试点回收快递包装箱。
C.通过高强度涤纶布料的使用和电子标签芯片上对应的唯一的芯片号,就可以在转运的过程中追踪环保袋的位置。
D.促进快递绿色发展是快递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符合我国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
3.根据上述材料,根据说明我国应该如何解决快递带来的包装垃圾问题。
2019-05-15更新 | 10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项民间写作调查显示,“书信”是普通民众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仅次于“条据”但高于“日记”而位居第二。但是,“书信”并非“条据”之类纯实用文体:尽管“信息传达”是书信的基本使命,但它同时又是情感的寄托和对话,书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表现为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或者说它所传达的信息已被情感化了。就此而言,民间书信是典型的“情感对话”文体之一,彪炳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书信名篇就是它的身份证。它所传达的,浓情厚谊曾经撩拨起多少撕心裂肺的思念与忧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难以释怀。□□□□,随着电信时代的来临,以“信息传达”为使命的传统书信恰恰面临着灭顶之灾;□□□□,“烽火连三月,______”式的古典情思正被现代电信和网络对话所湮灭;当人们为电子邮件的速度与效率而欣喜若狂和忘乎所以的时候,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由科学技术所导致的情感载体的失落,就是人类谋求物质生活的便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民间书信的现实意义。

②民间书信作为一种对话文体,对话双方的相互熟悉和信任,营造了一个在相对隔断的有限时空中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安全言说语境。就此而言,书信的言说堪称自由的对话和语言的狂欢。这也是书信之所以成为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以互信为准则的“熟悉人”的社会。“熟悉人”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书信赖以存在的基础,否则,它必将逐渐淡出人类交往的视野。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

③“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这就是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的情感形式:它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不能外言”的东西并非都是丑陋的、低俗的,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私密”而已。因为“私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就像弗洛伊德认定“潜意识”是人类心理世界的主体部分那样。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正是这一“不予告人”的言说使其具有文学性,因为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 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尽管文学是现实的影像,所有的文学参与者都会由此联想到现实,但和书信所表达的现实的、即时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这是其一。其二,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严格说来,只有在它表达一般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时才是文学的,这就是雅格布森所说的文学的“文学性”,也是苏珊·朗格所辨析过的“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的区别。就这一意义而言,书信的“艺术性”并不等于说书信本身就是艺术,最多算是刘勰所说的“艺文之末品”:同样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所以,与其说它是“艺文之末品”,不如说它是“艺术类同品”。

④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和艺术一样,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往往是愈久愈可以散发浓厚的醇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书信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守望和期待。

1.填空:烽火连三月,_____。
2.第①段划线句中“身份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
3.第①段两处方框内所填写的短语合适的一项是
A.无独有偶     总而言之B.另一方面     与此相应
C.由此说来     两相对照D.出人意料     甚而至于
4.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
A.由科学技术所导致的情感载体的失落,是我们今天研究民间书信的现实意义。
B.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沟通交流的实用功能小
C.第③段提到弗洛伊德理论是直接用来说明民间书信动人和诱人的原因。
D.文章结尾提到书信“艺术性”的其他诸多方面,这些因素显然游离于书信之外,所以一笔带过。
5.阅读第③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阐述的书信区别于文学(艺术)的两个观点。
6.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还有哪些过去的东西被现代化所湮没,试举一例,同时谈谈你对此的感受。
2019-12-20更新 | 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