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598768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香椿忆事

龙立霞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聊聊。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出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扰。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躁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果、橘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抵不过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选自《光明文荟》2016年5月2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提及作者在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者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不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的无奈。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2.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3.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知识点】 其他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而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在中国,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是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仿佛记得从生物的相似性来看,梅花翻译成英语应该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plum很熟悉,所以有些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又因为我的中文名问起梅花,我接受了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搞音乐的意大利人,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鰲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嘛,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那种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能告诉他,万木萧瑟,大雪压境,一树独放,傲雪吐艳,那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琼枝微绽,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怎样还能告诉他,人困于情,辗转反侧,幽梅香袭,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的迷离。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希腊友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油橄榄,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虽然梅花不是国花,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种梅,品鉴梅,画中有梅,诗文里写梅。
B.搞音乐的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故作者认为他能写出“梅花四弄”。
C.“梅”与“松”“竹”称为岁寒三友,是历代中国画家表现坚韧品格的创作题材。
D.书香缭绕骨魂,诗心陶冶美丽,中国人的梅魂在与世界的交流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2.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关于梅花的诗歌,这不仅可以表现梅花的品性还能使文章典雅。
B.“墨梅”一般是指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疏、瘦、清、斜之美。
C.我虽不太懂希腊人对油橄榄的言论,但我们相通的是对各自国花深入灵魂的热爱。
D.从主题上看,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也借此隐含表现了外国人和中国文化的隔膜。
3.请围绕“梅花”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
4.请分别从修辞、句式、用词等角度赏析划线文字的表达效果。
2022-01-27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春节,曾经的生活样板

东西

①离春节月余,母亲揣上平时积攒的现金,背上农产品或家禽去八腊赶街,出货后便到供销社买数尺新布,请表姐缝制三套新衣。其中一套是我的,往往做得比身体宽松,以便来年长个头后还能继续穿。在我的记忆里,春节就这样开始了,它包括漫长的等待。

②父母认真打量被忽略了近一年的房子,发现屋顶好多瓦片都移动了,长期漏雨而顾不上检修的地方,现在由父亲带着我对其一一修复。我在屋内用竹竿往漏光的地方轻轻捅,蹲在屋顶的父亲便把瓦片挪过来,直到那里变黑我再收回竿子,继续寻找下一个漏光点。厢房的门板松了,墙角被路过的驮马刮陷了,门槛两边的地面踩出了凹坑,后阳沟的草长高了长密了……关于房子以及环境的所有问题,都会在春节将近时争先恐后地暴露,它们仿佛也要在节日里一回娇,享受一下主人的伺候。修补房屋的过程中,父母一边修补一边争论,虽然声音和往时的吵架一样大,但细听却明白这样的争论不伤感情,就像提前放炮仗,为节日增加一点气氛。

③外出工作的人回来了。他们穿着耀眼的服装,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刚一出现在坳口就呼喊亲人或被亲人呼喊。顿时,他们的重逢变成了大家的重逢,整个村庄都欢喜起来,莫名地浮起暖意。回到家,他们就脱下干净漂亮的外套,或挑水或挑粪,或做饭或劈柴,用最快的速度融入乡村生活,以弥补一年来不能为家里干农活的疚。到了年关,再远的人都要回来团聚,放出去的牲口也必须找回来。有的牲口秋收后就没回过家,它们浪迹山间,完全忘了平时饲养和驾驭它们的主人,但主人在过年前会惦记它们。所谓的团聚,也包括跟牲口的团聚。

④某年年底,我家的母牛走丢了,父母和亲人们翻山越岭找了几天都找不见,母亲没有放弃,在一个大雪茫茫的午后终于找到了它。它横卧在一条沟上,身体堆着厚厚的积雪,身下护着一头出生不久的牛犊。母亲喜极而泣,扒掉它身上的积雪,呼喊它的名字。它醒了,艰难地爬起来,一痛一拐地朝家的方向走去。牛犊走不动,姐夫就一路抱着,雪地上留下动物与人类深浅不一的脚印。假如当时能对此加以俯拍,那一定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也有一些年底,牛自己回来了,马也自己回来了,它们仿佛有感应,知道要过年似的。这时,母亲会为它们倒上最好的饲料,一边抹眼泪一边表扬它们聪明。它们似乎听得懂,一边吃一边竖耳朵摇尾巴。在未来的日子里,母亲会一直表扬它们,直到把它们夸成天才。人有人的榜样,树有树的模范,牲口也有牲口的样板。

⑤然后就是备年货,做腊肉,做米花糖以及各种小吃,贴春联,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放慢速度,让日子显得不再那么匆忙,走路也不再那么着急,就连说话也不再那么飞快。到腊月二十七八,母亲吩咐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清扫。父亲砍来竹枝,扎成一大一小两个扫帚。大的用来扫门前的台阶,小的用来扫阳尘。腊月二十九,我们把楼板和板壁上聚积的阳尘扫下,把屋角床底蚊帐顶的垃圾清理出来,然后用背篓背到不远处的菜地,堆成一堆放火烧。由于垃圾夹杂尘土,所以烧得很慢,整个村庄都飘荡着复杂的气味,那是破布、树叶、草根、泥土、牛屎猪粪以及鸡毛蛋壳等等的综合,是一种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的美好味道。

⑥除夕这天一大早,父亲早早地拉开家门,让呼啸的北风灌进来,把贴在柱头的春联吹得哗哗地响。我摇着几粒偷拆下来的鞭炮,奔跑在冷硬了的土地上。很快,村头村尾便响起零星的鞭炮声。玩累了,我们就站在山头朝自己的屋檐望,那里有一柱比平时要油腻一百倍的炊烟腾空而起,好像它就是我们放心玩耍的理由。我们在玩,父母则在那一柱炊烟下准备吃食。虽然我家才三口人,但父母要做够二十来人的饭菜,以备亲戚串门。厨房火铺上的火塘里,柴火在毕毕剥剥地燃烧,三角架上的铁锅里煮着上好的肉、腊肠,水汽从锅盖里冒出来,满屋都是肉香。火塘边煨着几个鼎罐,里面分别煮着萝卜、竹笋、白切鸡。红艳艳的塘火烤着鼎罐,鼎罐的缝隙间出白汽,父母不时把盖子打开,用锅铲翻一翻里面的食物,香味直冲鼻孔。我们在肉香里穿梭,脸上提前洋溢着吃饱喝足的满足。

⑦傍晚,父亲叫我把家里最长的那挂鞭炮放了,向全村宣告我们家开始吃团圆饭了。有一种说法,谁家吃团圆饭越早,来年的活计就做得越快。所以,各家各户都在暗暗竞争,希望自家的鞭炮早一点响起来。烧完鞭炮,我们围坐在桌前吃饭,说一些吉利的话,选最好吃的来吃,父亲可以纵情地多喝几杯,哪怕喝醉也不会被母亲责怪。也是从这天开始,我们做事轻手轻脚,不能打破碗碟酒杯,孩子突然被尊重,父母不会打骂呵斥,夫妻不能吵架,邻里不能争执,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家一团和气,一边拉家常一边守岁,等到凌晨,各家各户又响起新年的鞭炮声。

⑧大年初一,再困难的家庭也会让孩子们穿上新衣,家境好一些的,全家都换上新装。母亲怕我弄脏衣服,把我的衣袖挽了一圈又一圈。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不能杀生。人们三三两两地出行,说是走得越远来年越有搞头,进门吃的是糖果糕点。肚里有了油水,身上穿得崭新暖和,每个人的脸上都流淌着笑意,他们一年又一年地证明物质决定意识,精神面貌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但那时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春节一过,特别是正月十五一过,人们又开始过起节俭的生活。不看一时多,就怕吃不匀。精明的家庭主妇们都在计算如何让日子天天都有油水。

⑨这是四十多年前我家乡春节的情景,和劳累节俭以素食为主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和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春节的生活有点梦幻,仿佛是对生活的演绎,但我却从演绎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即看到了我们所憧憬的生活样板。我们期盼这样的生活,相信终会过上天天都像过年的生活。表面上我们是在继承着春节的传统,但深层里却是我们聪明的祖先用这个节日为后代描绘出一幅蓝图并让他们为之奋斗,不仅物质要丰富,精神也要文明起来。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不就是夫妻以不争吵的方式修复一年来的感情,父母以不呵斥子女的方式进行教育,邻里以不争执的方式构建和谐吗?

⑩今天,我们早已过上了像过年那样的物质生活,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且升华,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春节是从离春节月余就开始了的,它包含“漫长的等待”,表现了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我们在肉香里穿梭,脸上提前洋溢着吃饱喝足的满足”使用通感、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烘托了过年和乐温馨的氛围。
C.将“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和春节“一团和气”的生活做对比,表明物质生活富足才会使精神世界丰裕。
D.母亲过年时为“我”添置新衣“往往做得比身体宽松”,“怕我弄脏衣服,把我的衣袖挽了一圈又一圈”,这样的细节描写,真实又富有情感。
E.本文在叙写过年场景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过年的传统风俗,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并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2.阅读①~③段,概括作者叙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本文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否删掉,为什么?
5.“四十多年前我家乡春节的情景”让“我”“看到了我们所憧憬的生活样板”。这种“生活样板”蕴含着人们怎样的期待?对当下“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且升华”,你有何见解?
2024-05-15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萨镇冰先生

冰心

萨镇冰先生,永远是我崇拜的对象,从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常常听见父亲说:“中国海军的模范军人,萨镇冰一人而已。”从那时起,我总是注意听受他的一言一行,我所耳闻目见的关于他的一切,无不加增我对他的敬慕。时至今日,虽然有许多儿时敬仰的人物,使我灰心,使我失望,而每一想到他,就保留了我对于人类的信心,鼓励了我向上生活的勇气。

海军上将萨镇冰先生,大名是鼎铭,福建闽侯人,一八六〇年(?)生,十二岁入福州马尾船政学校,作第二班学生。十七八岁出洋,入英国格林海军大学,回国后在天津管轮学堂任正教习。那时父亲是天津水师学堂驾驶班的学生,自此和他相识。

萨先生所在的兵舰上,纪律清洁,总是全军之冠。他常常捐款修理公物,常笑对父亲说:“人家做船主,都打金镯子送太太戴,我的金镯子是戴在我的船上。”有一次船上练习打靶,枪炮副不慎,将一尊船边炮的炮膛,划伤一痕。炮值二万余元,萨先生自己捐出月饷,分期赔偿。后来事闻于叶祖理,又传于直隶总督袁世凯,袁立即寄款代偿,所以如今海圻船上有一尊船边炮是袁世凯购换的。

他又爱才如命,对于官员士兵的体恤爱护,无微不至。上岸公出,有风时舢舨上就使帆,以省兵力。上岸拜会,也不带船上仆役,必要时就向岸上的朋友借用。历任要职数十年,如海军副大臣、海军总长、福建省长等,也不曾用过一个亲戚。亲戚远道来投,必酌给川资,或作买卖的本钱,劝他们回去,说:“你们没有受过海上训练,不能占海军人员的位置。”

萨先生和他的太太陈夫人,伉俪甚笃。有一次他在烟台卧病,陈夫人从威海卫赶来视疾,被他辞了回去,人都说他不近人情。而自他三十六岁,夫人去世后,就将子女寄养岳家,鳏居终身。人问他为何不续弦,他说:“天下若再有一个女子,和我太太一样的我就娶。”(按萨公子即今铁道部司长萨福钧先生)

他的个人生活,尤其清简,洋服从来没有上过身,也从未穿过皮棉衣服,平常总是布鞋布袜,呢袍呢马褂。自奉极薄,一生没有做过寿,也不受人的礼。没有一切的嗜好,打牌是千载难逢的事,万不得已坐下时,输赢也都用铜子。

他住屋子,总是租那很破敝的,自己替房东来修理。屋中陈设也极简单,环堵萧然。他做海军副大臣时,在北平西城曾买了一所小房,南下后就把这所小房送给了一位同学。在福建省长任内,住前清总督衙门,地方极大,他只留下几间办公室,其余的连箭道一并拆掉,通成一条大街,至今人称肃威路,因为他是肃威将军。

“肃威”两字,不足为萨先生的考语,他实是一个极风趣极洒脱的人。生平喜欢小宴会,三五个朋友吃便饭,他最高兴。所以遇有任何团体公请他,他总是零碎地还礼,他说:“客人太多时,主人不容易应酬得周到,不如小宴会,倒能宾主尽欢。”

他写信极其详细周到,月日地址,每信都有,字迹秀楷,也喜作诗,与父亲常有唱和之作。他平常主张海军学校不请汉文教员,理由是文人颓放,不可使青年军人,沾染上腐朽的习气。他说:“我从十二岁就入军校,可是汉文也够用的,文字贵在自修,不在乎学作八股式的无性灵的文章。”我还能背诵他的一首在平汉车上作的七绝,是:“晓发襄江尚未寒,夜过荥泽觉衣单。黄河桥上轻车渡,月照中流好共看。”我觉得末两句真是充分地表现了他那清洁超绝的人格!

父亲的客厅里,字画向来很少,因为他不是鉴赏家,相片也很少,因为他的朋友不多。而南下北上搬了几次家,客厅总挂有萨先生的相片,和他写赠的一副对联,是“穷达尽为身外事,升沉不改故人情”。

听说他老人家现在福州居住,卖字作公益事业。灾区的放赈,总是他的事,因为在闽省赤区①中,别人走不过的,只有他能通行无阻。在福州下渡,他用海军界的捐款,办了一个模范村,村民爱他如父母,为他建了一亭,逢时过节,都来拜访,腊八节,大家也给他熬些腊八粥,送到家去。

此外还有许多从朋友处听来的关于萨先生的事,都是极可珍贵的材料。夜深人倦,恕我不再记述了,横竖我是想写他的传记的,许多事不妨留在后来写。在此我只要说我的感想:前些日子看到行政院“澄清贪污”的命令,使我矍然地觉出今日的贪污官吏之多,擅用公物,虽贤者不免,因为这已是微之又微的常事了!最使我失望的是我们的朋友中间,与公家发生关系者,也有的以占公家的便宜为能事,互相标榜夸说,这种风气已经养成,我们凋敝绝顶的邦家,更何堪这大小零碎的剥削!

我不愿提出我所耳闻目击的无数种种的贪污事实,我只愿高捧出一个清廉高峻的人格,使我们那些与贪污奋斗的朋友们,抬头望时,不生寂寞之感……

在此我敬谨遥祝他老人家长寿安康。

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夜

(有删改)


【注】①赤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萨镇冰先生军校出身,十七八岁时就出洋留学,回国后在管轮学堂任教。他主张汉文主要靠自己修习,他的诗歌、书法都很可观。
B.萨镇冰先生俸禄有限,只能捐款分期赔偿船边炮,袁世凯得知此事后立即寄款代为赔偿,这笔款项后用于购换了一尊船边炮。
C.萨镇冰先生思虑深远,不赞成聘请汉文教员,因为清末文人目睹国事废弛,志气消沉行为放纵,可能给青年军人坏的影响。
D.萨镇冰先生注重清简,将前清总督衙门的绝大部分建筑和箭道一起拆除,通成一条大街,后来人们一直称这条路为肃威路。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抒发了作者对萨镇冰先生的崇敬之情,结尾又“敬谨遥祝他老人家长寿安康”,与开头遥相呼应,使文章内容完整,结构严谨。
B.作者用儿时敬仰、后来却“使我灰心,使我失望”的多人物来反衬萨镇冰先生,说明萨镇冰先生的高风亮节是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
C.文章引用萨镇冰先生在平汉车上所作“晓发襄江尚未寒”这首诗,一方面表现了他自修文学的素养,一方面还表现了他清洁超绝的人格。
D.文章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将萨镇冰先生的形象刻画得生动饱满,真切感人。
3.文章对萨镇冰先生除正面描写之外,还有不少侧面描写。请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请结合全文概括萨镇冰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简要说明。
2022-01-06更新 | 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