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59963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 鲜 空 气

陈树茂

天空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几声清脆的电话声,唤起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需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您将要求再说一下,留下电话号码,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喃喃自语道,每天早上7点,准时送一袋白云山的新鲜空气,要求是早上5点的,价格不限。真是怪事,现在白云山的空气这么值钱么?老板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了新员工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钟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再用纸盒子装好。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小林看看时间,刚好7点,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空气哧一声散开,他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回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依然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了?他照旧5点钟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也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双眼,感受一下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顶刚过5点,人有些多了。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钟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几乎要哭出来,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一路上,小林还是无法相信老人那么神奇,才过几分钟,怎么可能知道?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块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那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就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他一直很纳闷,真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小林整理了一下,得出结论:单身老人,有钱人,行为怪异。

有一天,小林准时送货上门,按了好久的门铃不见老人开门。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的,这是公司的规矩。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着去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那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年迈的父母。周末,小林买了水果,早早去医院看望老人。老人看到小林,很惊喜,招呼他进来,还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小林说,不客气,这是应该的。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怎么没人来陪你啊?老人听完,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每天还可以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你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怎么知道的?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了,你那天在外面给你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我还以为真的那么神奇呢!小林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钟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脸上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揭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2.“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烂漫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50万美元的阳光

贾玲芳

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栋海边花园楼房里,住着一位孤单的老人——贝蒂·哈里斯太太。因为不愿去养老院,而唯一的亲人——侄子哈特,已经一个月没来看望她了。

满屋的灰尘,每天只喝两顿稀粥,好久没见过明媚的阳光,贝蒂·哈里斯太太的生活陷入了孤独无助的状态,她时常躺在床上叹息,感觉自己快油尽灯枯了。

一天下午,有人敲门,贝蒂吃力地爬起来,摸索着开了门。站在门外的不是侄子哈特,而是一个笑意盈盈的陌生女人。

“太太,您好!我叫珍妮,和丈夫刚搬过来,住在您对面的楼里,以后请多多关照!”珍妮热情地自我介绍。

蓬头散发的贝蒂冷漠地应了一声,随即关上了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是新邻居,因为她可能很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让贝蒂没想到的是,第二天,珍妮又来敲门。

“太太,能把您的窗户打开吗?我们想借点阳光。”珍妮委婉地提出请求。

“我的窗户挡住你们的阳光了吗?”贝蒂有些生气,斜眼看着这个故意“找茬”的珍妮。

“是的,太太,您看,您的房子挡住了我家的窗户。如果您不开窗,我们的房子就照不到阳光。”珍妮无奈的摊开双手,笑意依然。

珍妮住的楼房低矮,只有借助贝蒂家的窗户,才能享受到阳光的温暖。曾经的住户找贝蒂交流过,都被她冷冷地回绝了。但这个珍妮不一样,笑容明净,温柔和善,令人不忍拒绝。

“哦,可以啊!我行动不便,你进来开窗户吧!”贝蒂回头看看凌乱的房间,有些不好意思。

“太太,如果您不介意,我来帮你收拾房间吧!”珍妮抢在了贝蒂前面。

珍妮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贝蒂的房间里外拾掇得整洁如新,还让丈夫帮贝蒂休整了花圃。

看着透过树木洒在窗台上摇曳的阳光,贝蒂眼里露出了少有的喜悦,精神状态明显好了起来。

“原耒阳光也会跳舞,谢谢你!”她向珍妮表示真诚的谢意。

珍妮看着脸上溢满阳光的贝蒂,会心地笑了。

一天早上,贝蒂喝了点粥,便坐在花园的木椅上晒太阳,珍妮走过来跟她聊天。

阳光下,贝蒂的碗里剩下的一点粥,越发显得清亮。珍妮鼻子有些发酸,略思酌,说道:“太太,我还想借下您的阳光。”

“我又有哪遮住您了吗?夫人。”贝蒂有些疑惑。

“我和丈夫以前有个习惯,喜欢在阳光下用餐,您看我们家餐厅根本没有窗户,能借您的阳光用餐吗?”珍妮指了指自家的餐厅。

丈夫去世,亲人离弃,虽然住在宽大的房子里,贝蒂的世界却变得逼仄,灰暗,她拒绝见任何人,更是很久没与人共过餐了。珍妮的话像一块燃烧的火,瞬间温暖了她冰凉孤寂的心。

“当然可以。”贝蒂爽快地答应。

从此,在贝蒂的花园,三个人沐浴着阳光,围着一个用树冠做的餐桌用餐。贝蒂终于不再只是喝粥,而是吃到了珍妮精心制作的美食。饭后,珍妮夫妇还会推着贝蒂到海边吹风,陪她聊天。

日子像春日的阳光一样惬意,贝蒂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好,还让珍妮丈夫教会她下棋,有时还会逗逗珍妮家那只同样喜欢借阳光的小猫咪。

随后的几年,珍妮每天都来“借”贝蒂的阳光,贝蒂也享受着“借”给珍妮的阳光。那一天,贝蒂沐浴着阳光,安详地走完了一生,那年她95岁。

几个月后,一位律师找到了珍妮。

“夫人,有份文件需要您签字。”律师递给珍妮一份遗嘱。

“遗嘱?”

“是的,这是贝蒂太太临终前立的,之前继承人是侄子哈特,后来改成您了。现在,她那栋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属于您。

贝蒂在遗嘱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因珍妮馈赠了我美好的阳光,我的全部房产由她继承,这是她应得的,其他任何人都没权利拥有它。

(选自2013年《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贝蒂不愿去养老院,是因为对侄子不来看自己十分生气。但这样的后果却是使侄子一个月都不来看她,贝蒂陷入孤独无助。
B.最初,面对珍妮一次次无理请求,老人一次次地答应,这说明被逼入绝境的老人已经糊涂得不能分辨事情的好坏了。
C.珍妮以借阳光为由陪伴并照顾孤独老人贝蒂,而贝蒂最后用价值1250万美元的房产回报了珍妮的帮助。
D.小说中除了珍妮和贝蒂,还有一个次要人物珍妮的丈夫,文中没有说一句话,在珍妮的影响下,也被迫加入了帮助的行列。
E.小说开篇向我们介绍了已经快油尽灯枯的老人凄凉处境,这为后文珍妮的出现以及“借”阳光做了很好的铺垫。
2.从珍妮的哪些动作透露出她是在找帮助贝蒂理由,而且想不露痕迹?
3.“阳光”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017-12-06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高手                       吴宏庆
帅子跟着大师学了几年后,自己也成了鉴定古玩的高手。帅子出师后,大师要留他下来做帮手,帅子心不在此,婉言谢绝了。
帅子的家乡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几百年前,这里商贾云集,府宅遍地,现在败落了,但那些文物却是不会消失的。
就有人来找他鉴定古玩。来人自报姓名,叫李土方。此人矮壮结实,十指粗糙,肤色黝黑,农民打扮。帅子知道,这种人手中往往有好货。
李土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包来,恭恭敬敬地交给帅子。帅子打开,里面是只青铜酒杯。帅子没看两眼,就顺手扔在桌子上。李土方心痛地拿起来,埋怨地说:“我说你干吗用这么大的力?”
帅子冷笑道:“什么玩意儿!民间仿造的,十块钱一个!”
李土方愣了愣,不甘心地又掏出一个纸包来。这次是块玉佩,帅子眼就亮了,连连细看,口中赞道:“好东西!好东西!”李土方见他这样,欢喜地问:“值多少钱?”帅子轻轻地把玉佩放下,说:“这是汉代的蓝田玉。上面的八条龙栩栩如生,堪称绝品。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汉代哪位王公的爱物。”李土方呼吸也急促起来:“卖给你怎么样?”
帅子摇头:“买不起。这是无价之宝!”
“我等钱急用,亏一点卖给你?”“亏一点也买不起。我劝你还是把它收好了,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卖它。”
李土方感激地说:“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东西的价值,如果你蒙我,随便给两个我也会卖给你的。可是你既然说出这样的话,就证明你心肠好,值得信赖。我还有几件东西,过几天拿来请你鉴定一下。”
有朋友知道了此事,说帅子是在放长线钓大鱼。帅子不置可否,神秘地笑了。
几天后,李土方又来了。他一进门,就神神秘秘地将门窗关上。帅子知道他等待的东西要出现了。
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帅子一看,脑袋嗡一声响开了,我的老天爷,竟是玉玺!
帅子的手不可抑制地哆嗦起来,接过。玉玺高二十公分,长宽各十五公分。印面阴文刻着“广德王国,永享天恩”八个字。帅子定了定心,幸好不是失踪已久的传国玉玺,否则心脏怕受不了这么大的刺激。玉玺的把手是一条独角龙,形态怪异,造型古朴,隐约可见帝王之气。
一千三百年前,这一带曾出现过一个少数民族国家,史称“广德王国”,三代而亡。广德国的图腾就是独角龙。这个玉玺就是广德国的玉玺。这可是一件真正的宝贝,帅子也难以鉴定它真正的价值。
“还有什么东西?”
李土方又掏出一件东西,是个小小的金鼎,看到它,帅子证实了自己的猜测,李土方一定是找到了广德国王的葬地。金鼎上刻着“夏王三年”,也就是这年广德亡国的。“这玩意儿你想怎么卖?”帅子眼盯着金鼎问。
“那这个呢?”李土方指着玉玺问。
“不管那个,我是问这个!”
“这个嘛,我用秤称了称,有一斤二两重,十万元怎么样?”
帅子笑了:“这是包金而不是赤金,哪有用秤称的道理?最多两万元!”
李土方颇难为情地笑了,一跺脚:“好,两万就两万吧!这个呢?”他又指着玉玺。
帅子不回答,从屋里拿出两万元,就要送客。
“别别!有话好说,价钱可以商量嘛,你说清楚,这玉玺到底值多少钱?”
帅子重新坐下来,吸了根烟说:“这玩意真是个古董,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但古董就一定值钱吗?我看未必。实话对你说,这玉质不算太好。你看,上面还有瑕垢疵洼的。”帅子又对李土方说了一大通专业术语。李土方听得头都大了。最后帅子伸出手掌晃了晃:“你要出这个价,我就收下了,否则,另请高明!”
“五十万?”
“五万!”
李土方犹豫起来,半天才说:“你是个公道人,不会太骗我。这样吧,二十万!如果你不答应,我只好走了。”
帅子就用二十万买回了玉玺。第二天,他就带着玉玺赶了几千里路到了大师那里。大师用放大镜足足端详了半个小时,最后开口说:“这东西你用多少钱弄来的?”
“三十万。”帅子撒了个谎。他想卖给大师。大师完全有能力吃下。
“好眼力!”大师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准备卖多少?”
“您是我的恩人,您看着给!”
大师伸出一个巴掌晃了晃。
“五十万?”大师笑了:“五千元。我说的是这假玉玺的手艺,而这玉玺本身大约也就两百元左右。”
“什么?”帅子跳了起来。
大师将他按下,说:“鉴定古玩必先要懂赝品。你跟我学了几年,只学会了怎样鉴定真品,而没有学会怎样鉴别赝品。当初我要你留下来,为的就是要教你这一招,只是你太急于自立门户了,学艺不精,吃亏上当是迟早的事。”大师又拿起“玉玺”,感慨地摇摇头,“玉是老玉,字是新刻的。这造赝人真是高手,想不到现在还有这样的高手!连我也几乎被骗了!”
李土方,高手?帅子瘫倒在地。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的题目很有特点,一语双关。“高手”既指小说中的帅子,又指李土方,而前者在后者面前相形见绌,自愧不如。
B.小说中“李土方哆哆嗦嗦地从包里掏出个东西来”,这里的“哆哆嗦嗦”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刻画出李土方当时紧张的心理。
C.帅子故意不买李土方的玉佩,是他用的一计。他是想让李士方拿出更好的宝物,而这也正中李土方的下怀。
D.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全部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表现了比较深刻的意蕴,让人读后有所感悟。
2.小说第一段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李土方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表达效果更好,你认为如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16-11-17更新 | 20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淞沪旧事

禹风

那天,乔新甫趴在中式飞檐楼斜顶的南侧青瓦上,只探出额头和眼睛。看对岸十九路军噼噼啦啦跟日本兵开仗。

日本人的炮弹不仅从东边街巷后头打来,还从天上搜啰啰成串往下落:东洋飞机像脑袋长错地方的红头苍蝇,漫天飞舞打旋,肆无忌惮轰炸民房和十九路军街头工事。

广东兵个头虽小但阵脚稳定,任凭炮弹轰,没撤退的意思。日本兵冲锋,起先兴头浓浓,很快就被打退……新甫对十九路军越来越敬重。

老板乔端冕关照新甫、新成,把店里存的纱布拿出来,分给裁缝师傅们裁成合适尺寸,用酒精消毒,再准备些西药房出售的药棉,同绷带、止痛药一起放到一些小布袋里。乔老板解释:“军人在打仗,难免受伤。你们兄弟俩住苏州河边,万一碰上十九路军伤兵,这些急救小包就送他们用。”

新成一早去店里拿大家连夜做好的“伤兵袋子”。新甫在家也没闲着,将小铺子里买来的一堆洋铁皮水壶灌满了凉开水,准备一见十九路军士兵靠近就送上去。

对岸日本海军陆战队正在冲锋,兵士晃动刺刀,刺刀耀起光斑。日本兵的头盔像扣在头上的瓦盆,是最显眼的移动物。十九路军没动,全趴在掩体里打枪。打着打着,等互相接近了,就见中国兵们从掩体里跳出来拼刺刀,两群人纠缠在一起……

还是乔端冕眼尖,他手一指:“有人上木桥了!”

几个人争先恐后往楼下跑,新甫背着那些水壶;跑到楼下从汽车里拿出特意放着的“伤兵袋子”,各人捧牢,就朝小木桥边来。

确实是十九路军的十几个兵士往桥这头走来,越来越近,还搀扶着受伤的。他们的钢盔看来比日本兵的好些,有钢铁的色泽,但身上军装比较马虎,上身军服都已皱巴巴,布料很差,下身仅穿长及膝盖的军裤,膝盖以下打绑腿,脚上是蒙灰的布鞋。

士兵越接近铁丝网,脸上越犹豫,他们都是兵士,都像老实巴交的农民,皮肤黧黑粗糙,露出黄黑牙齿。

一个华捕对十九路军的兵士们喊:“这边是租界,不能进!”

兵士们脸上露出了笑容,那种逆来顺受的笑。一个年纪大些的喊:“我们不进来,搞点水喝喝,渴死了!”

华捕对着印度人说了几句,然后大声回:“这里属于战区之外,我们没准备水,我们没水!”他话音未落,新甫已不管不顾跑了过去:“我有水,我有水!”他扑到铁丝网上。

巡捕们互相看看,没去拦阻。新甫挥着手,把水壶从铁丝网上方轻轻抛出去,年轻的兵士们欢呼起来:“谢谢老乡,谢谢老乡!你救命了!”

乔端冕一步跨到印度巡捕们面前讲英语:“请允许我们给伤兵几个纱布袋。”

巡捕们没有拦阻的意思。人们一起把小小袋子一一扔过铁丝网。士兵们喝了水,打开袋子,开始给伤兵裹伤。新成喊道:“袋里有止痛药,痛得狠了,就吃一粒。”

士兵们立成一排,向铁丝网这边的人群敬了军礼,脸上凝重起来。他们拿起枪,又朝交火的地面跑回去。一下子跑进炸烂的街巷,不见了。

大家站着议论纷纷,这一座桥,封死了兵士逃出战场的“生路”,大家站在生的一边,看死亡在桥那边上演。

乔端冕才要转身,只听有人急喊一句,声调恐怖:“日本兵!日本兵过桥来了!”

锡克巡捕们的眸子里不可自抑地闪烁害怕的神色,他们求救地环顾四周人群:“你们,喂,谁会说日本话?”

乔端晃伸出手,像安抚众人:“我会讲日本话,别怕!”

新甫和新成不自觉地挪动身子,站到了老板前头,像是一对保镖。

日本兵们正犹犹豫豫走过桥面来,他们抬着两个倒下的兵士。

他们走近了,头盔下同样是农民样子黧黑的脸庞,他们的军服比中国兵的好,裤子是长的,小腿上在裤子外边打绑腿,他们的鞋也是橡胶的。

日本兵一共七个,两个受了挺重的伤。他们还很犹豫,犹豫着慢慢走近铁丝网,望着那两个印度巡捕。

他们开始讲话了,只有乔端冕能听懂。讲话的是个低级军官:“请帮助,伤兵快要死了,我们的救护品用完了!”

乔端冕把他的原话翻译给了巡捕们。

巡捕的回答和先前一样:“这里是英租界,我们没有准备水和药品。”

日本兵们疲惫地放下他们受伤的同伴,沮丧地站在铁丝网外面。那个低级军官凝视着苏州河黑色的水流,手朝后摸,从手枪袋子里摸出枪来。

他转身去看那两个伤兵,蹲下身子,对着伤兵喃喃说着什么。乔端冕仔细听了一会儿,才听清他说的是会负责把尸首送回国,现在,他提醒那两个伤兵,他们需要对天皇说出他们最后的敬意。

伤兵并没听从他,一个神志模糊,另一个摇着头,嘴里喊的是“卡阿桑,卡阿桑(妈妈)”……低级军官等待了一会儿,手渐渐移动起来,手里的枪拉开了枪栓。

“且慢,”一声日语从铁丝网这边响起,震惊了日本兵们,“不要杀死他们,我这里还有些纱布、绷带和止痛药。”

乔端冕看看周围的中国人,他小心翼翼对新甫讲:“把剩下的扔给他们。”

在所有人瞪圈的眼眸注视下,几个“伤兵袋子”飞过了铁丝网。日本兵小心翼翼察看了袋子里东西,立刻开始给伤兵包扎伤口,还往伤兵嘴里塞止痛药。

那低级军官向乔端冕道谢,日本兵们抬起伤员,军官最后一次回过头,看着乔端冤:“水?有水吗?非常渴了!”

乔端冕听得清清楚楚,不过也回答得明明白白:“急救品可以,救命的。水,恐怕不行。你们理在是在上海,正在杀死我们中国人!”

日本兵们全听清了,那军官对着乔端冕微微鞠躬,转身哑着嗓子喊了一道口令,勉力一起朝对岸战区跑回去,也消失在大家的视野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端通过乔新甫的所见让读者了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抵抗日军的侵略。战事惨烈。乔新甫的所感则为他后面的行动作了铺垫。
B.中国士兵们被巡捕阻拦时,脸上露出“那种逆来顺受的笑”,这暗示他们的身份原本是一群具有传统思想、性格朴实的中国农民。
C.印度和华人最终没有人们向中国军人送水和“伤兵袋子”,一是形势所迫,他们知道法阻挡民众的爱国行动,二是出于对中国军队的热情支持。
D.日本伤兵并没听从军官的提醒向天皇说出他们最后的敬意,嘴里喊出“卡阿桑,卡阿桑”,这一幕具有讽刺意味,是对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者的否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描写战斗场面时,运用了比喻修辞,既生动形象,又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B.中国士兵与日本兵最后都向市民行礼的行为,表面上相似,实则有着本质的不同。
C.小说中的“桥”是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和平”与“战争”、“生”与“死”。
D.小说以小见大,以乔新甫等市民帮助抗战军人的情节揭示正在形成全民抗战的局面。
3.大家为什么将“伤兵袋子”给了中国军人和日本兵,而将水给了中国军人却不给日本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刻意对中国军人和日本兵的外貌、神态、装束进行了描写,形成了比较关系,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结合画线的段落简要分析。
2022-07-19更新 | 11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