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0 题号:60608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荷

张爱国

那年初夏,小荷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衫、白色腈纶裤子、白色运动鞋出现在后弯坡的时候,没少受人们的非议和谩骂。在后弯坡一带,全身穿白,那是戴重孝,是死了爹娘。小荷不管,她就觉得白色让人清爽、干净。

最反对小荷一身白的是道子爹一小荷未来的公公、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小荷十四五岁时和道子订了亲,两人乃至两家相处得一直很好。小荷第一次一身白到道子家,道子爹一看就拉下了脸,要不是小荷还没过门,指不定他的反应会怎么激烈呢。下午,道子娘送小荷回家,路上,小荷问:“婶啊,叔今天怎么了,谁惹他了,怎么不高兴呢?”

道子娘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小荷穿了一身白,就编个借口搪塞了过去,接着又仿佛很无意地说“荷儿,下次来,就不穿这身衣裳了吧。”

小荷很惊讶,睁着双大眼睛问:“怎么了婶?我穿这衣裳不好看吗?我们后弯坡的姐妹都说好看呢,道子上次也说好看呢。”

“不是不是,好看好看呢,我是怕……怕……”道子娘结结巴巴地说,“怕你走这么多路,弄脏了——白色衣裳容易脏,还不好洗。”

“没事没事,我喜欢洗衣服呢。”小荷笑吟吟地说。

那是盛夏的一天,空中、地上都像起了火,小荷穿着一身白,走在去道子家的路上。小荷正渴得热得难受的时候,看到了一块西瓜田,一个个西瓜皮球一般大,突兀在地上。小荷对着瓜棚喊:“有人吗?买西瓜。”没有应声。小荷走进瓜棚,没人,铺在地上的一个蛇皮袋上有半个切开的瓜。小荷也是急了,拿起一旁的刀,切下两块,吃了。

吃了瓜,小荷觉得身上凉快了许多,就坐在瓜棚里等主人来,付瓜钱。左等右等,主人还没来,小荷等不及了,决定下午回来再付钱,就走了出来。瓜棚外,太阳更厉害了,小荷想到道子的弟弟妹妹们现在也一定热得很,不如带个瓜去,让他们也凉快凉快,于是摘了个瓜,搬往道子家。

道子的弟弟妹妹们一见小荷带来了西瓜,都高兴地围上来。小荷切开瓜,弟弟妹妹们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吃完了还咂吧着嘴问小荷:“荷姐,这西瓜哪儿买的?这么甜,还沙瓤的,多少钱啊?”

“不要钱,一分钱不要。”小荷笑咯咯的,“这个瓜是白来的。”

“白来的啊?荷姐,哪儿白来的?我们还要……”弟弟妹妹们围着小荷叫着跳着。

“逗你们玩呢,哪有什么白来的?”小荷收住了笑,“荷姐路过一家瓜田,见没有人,就摘了一个……”小荷还想说等下午回去再给人家钱,内房的门“哐当”一声开了,与此同时,一个声音,响雷一般:“三子,四子,都给我吐!吐出来!”——是道子爹。

道子爹大步走到道子两个弟弟面前,“啪!啪!”每人两个狠狠的大嘴巴:“好吃!掌嘴!知道你们刚才吃的是什么吗?啊?盗泉,盗泉之水,孔夫子渴死而不饮……”

小荷懵了,她不知道怎么了。

道子娘从外面冲进来,捂着道子爹的嘴,拼命地往外拖,叫着:“好人啊,别说了别说了,再忍忍吧,忍个一年半载就好了……”

“我不忍了,你们也别忍了!”道子爹更来劲了,“我们家是什么人家?我们家怎么能吃偷盗之物?我们家怎么能有偷盗之人?俗话说,小时偷芝麻长大偷西瓜,这小小年纪就偷西瓜了,长大了那要偷什么?哼!穿得倒白如雪,白如玉,这心怎么却白不了……”

一切来得太突然,等小荷明白过来的时候,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小荷强忍着不哭出来,双手捂脸,疯一般地跑出去。

在后弯坡一带,从人家瓜田摘个把瓜,即便事后不告诉主人,也不至于被上升到什么偷不偷的程度,因此事后小荷家要退亲是自然而正常的反应。本来,道子爹如果登门认个错,事情或许还有转圆的余地,可这个一贯被称为“老学究”的民办教师就是不认错。更可气的是道子和道子娘,来到小荷家,说是道歉,但话里话外似乎又总是怨怪小荷,怨怪小荷一身白,怨怪小荷摘人家瓜……

这样的人家太不可思议了,小荷和她爹娘都这么想,于是坚决退亲,并加倍退还所有礼物、礼金。

两家本该两讫了,可道子一家却到处散播小荷的谣言,说:“哪里只是因为她偷人家一个瓜啊?那女子,别看她穿得白白净净的,那手脚一直都不干不净呢,譬如……”

假话被说得多了,也会成真话,小荷在后弯坡一带,渐渐成了偷盗的代名词,走到哪儿,总有人在她背后指指点点,以致小荷后来不敢出门。

小荷的名声坏了,在后弯坡这地方待不下去了,一年后嫁到一个大山深处,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

(载于《奔流》2016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后弯坡人对小荷一身白的装扮非议和谩骂,而小荷不管不顾,表现的清新脱俗,这样就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荷家退亲,小荷家与道子家最终不能联姻,表面是由于小荷爱穿一身白和道子家的误解,其实是两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分歧所致。
C.小说中写小荷常常以一身白的装束示人,又偷盗过一次西瓜,在行文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关于人性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D.小说结尾交代了小荷不为当地人所容,所嫁“男人是什么样的人,没有人知道”,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2.主人公以“小荷”为名字,小说又以“小荷”为标题,这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小荷的形象特征简要分析。
3.有人说小说写到退婚就可以结束了,而作者还在后面写小荷的遭遇,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效果?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真正的猎手

张猛子在乌林,也算是个拔尖的人物。他堂堂一表,膀扎腰圆,天生粗大,在打猎上从不服谁。在方圆百十里小有名气。是乌林后生中的领军人物。然而最近,一个来历不明的外乡人却抢了猛子的风头。

外乡人是半月前来的。在镇外的普济寺安然住下后,就一直没有走的意思。每天早出晚归,打猎采药。开头,人们并不在意他,直到有一天,他从山里扛回一只豹子,人们才突然关注起这个人来。人们就知道他叫漆武,还知道他猎杀豹子的武器竟然是祖辈用过而现在人们早已弃之不用的古老工具——弩!

乌林,外围八百里大崎山。这里山高林密,断谷残涧,常呈浓雾弥漫之势,毒虫鸟兽出没无常。所以,乌林多猎手。然而,独自一人扛回一只豹子,这还是不得了的事情。于是,漆武便很受乡人敬仰。

尤其是是后生们。一提漆武,都啧啧连声。一脸敬佩,而且还有事无事都往普济寺跑。

猛子坐不住了。让一个外乡人在这八百里大崎山逞强,这无疑是劈头让人打了一耳光!

于是猛子就很想尽快也猎到一只豹子。

猛子不怕。他原本就是乌林最出色的猎手。曾经跟着爷爷利用陷阱猎到过一只小豹子。虽然那时他还小,猎到的豹子算不到他头上,但也算是经历过;再说张明手中握的不是弩,而是铳!一扣扳机,轰响震山林,飞砂走石,就是铜头铁罗汉也会炸得千疮百孔,更何况血肉之躯的豹子。而且前两天有人在鬼见愁涧遇见过豹子,据说它比漆武射死的那只还大。

很快,猛子就收拾好东西,天没亮就走出了家门,一个人进山去了。出门二里地后,猛子又返了回来。在上路时,身上多了爷爷留下来的那张弓和几支箭。

他一路寻踪觅迹,走走停停,等来到鬼见愁涧的时候,天已经擦黑,人也饥肠辘辘,筋疲力尽了。其间也遇到过几只小兽,但他都破天荒地放过了。

猛子在洞边喝了几口水,正想吃点干粮,忽然听到对岸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定睛看去,涧对岸林中赫然闪出一只大豹!比漆武射死的那只长了近一尺。此刻,它正小心翼翼地来到涧边饮水。看来它并没有发现猛子。

望着母豹鲜艳的豹纹,猛子兴奋得手都有点颤。他下意识的拿起火铳,瞄准了豹子,刚要扣动扳机,忽然又放下。转而抄起弓,搭上箭,“嗖”的一声,箭贴着豹头订进涧边的树干中。豹子一惊,猛地跳起,警惕地张望,发现了猛子。四目相对,豹子阴鸷的眼神使猛子心里一悸。瞬间,被激怒的豹子急速跃过山涧向他扑来。他又连射两箭,都被豹子闪过,一种不详的预感袭上心头。放下弓,抄起铳,擦火,没响,再擦,仍不响!又抄起弓,旋即扔掉,抽出猎刀,迎了上去:猛子只能以命相博了。

豹子在距猛子几米处纵身跃起,向猛子头顶压下来,伴着低吼声呼出的热气喷了猛子一脸。猛子眼一闭,使尽全力捅出猎刀。

豹子紧绷的身体一下子松弛了,贴着猛子摔在一丈开外的地上。猛子惊魂未定,又抄起弓,瞄准了豹子。豹子侧躺在地上,喘着粗气,鲜血伴着呼吸从腹部和口中涌出。它几次抬头摇晃着想站起来,都未成功,终于一动不动了。猛子放下弓,全身一下子松下来,才发现双肩背豹子抓的剧痛,流血不止,便一屁股坐在地上,简单处理好伤口后,他挣扎着站起来,蹒跚地走近豹子,从豹腹中拔出了猎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不禁又兴奋起来:这不是在做梦吧?我张猛子真的杀死了一只豹子?而且是用刀?

猛子审视着豹子,突然有些疑惑不解,这么强壮的豹子怎能一刀毙命?它完全有机会咬死我,为什么只抓不咬呢?难道它的牙……他扳开豹子的口,一眼发现豹子口中含有东西——一支几乎尽的弩箭杆!

猛子明白了,明白了。就转身急速地离开了。

猛子几乎空手出山!这是从没有过的事情。人们望着浑身血迹又默默无语的猛子,疑惑不解。

猛子是被一大群人吵醒的。有人当胸一拳:好你个猛子!

猛子懵然爬起来,被人拉到屋外,院子当中,停放着那只死豹。猛子上前,瞄了一眼豹口,弩箭杆没了。

猛子又明白了。

在乌林人敲锣打鼓抬着猛子满街转的时候,他笑不出来,反倒想哭。

之后,一个如血的黄昏,猛子提着一壶酒和半只袍子也来到了普济寺。漆武不在。猛子就边喝边等。猛子酒量很大,但这次喝了半壶酒就醉的人事不省了。

就在猛子烂醉如泥的那天晚上,日本鬼子来了。

打猎,可以。火铳,上交。

没了火铳,陷阱、下套、竹箭,倒是也能捉几只野兽。但世世代代与野兽打交道的乌林,就这样让小日本统治了?窝囊!

最感到窝囊的是猛子。猛子根本不听小日本招呼,依旧扛着火铳进山。被鬼子兵发现后用皮鞭抽了个半死。更让他受不了的是,那个留着小胡子的中队长藤野一郎打完猛子后,还伸出小拇指奚落他:“你的,猎人的不是,本领小小的。”意思就是:就你这熊样还打猎?

猛子咬牙切齿,终有一天,老子要用猎刀再开一次膛!

机会终于来了。那天天刚擦黑,猛子就埋伏在一棵大树上,他知道藤野一郎今晚一定会打这经过。藤野一郎“如约”而至,猛子突然从天而降,猎刀深深地插进藤野一郎的胸膛。随即,鬼子兵的枪也响了。

猛子下葬的当天夜里,就有两个鬼子兵死于弩箭。鬼子急了,就胡乱抓了十几个猎人审问。最终杀了两个人。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得更勤了,终于在一天夜里,乌林的一批年轻猎手集体失踪。

据乌林地方志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在八百大奇山里活跃着一支神秘的队伍。他们先是利用陷阱、套子、弓、弩等猎杀鬼子,后来也用枪,闹得鬼子中队以下的规模都不敢进山。据传,带头的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中年汉子。对了,他身上除了带着一把短枪外,还有弩。

(选自网络小说,作者华杉,有改动)

1.标题“真正的猎手”中“猎手”有何含义?
2.文中两处加点的字写猛子“明白了”,说说猛子都明白什么了?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比较文中的两个人物,谁更接近“真正的猎手”这个称谓?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选文主要刻画猛子和漆武两个人物,其中猛子着墨较多,性格形象鲜明,而对漆武的刻画则较为简略,性格形象不太清晰。
B.小说采用双线索形式,一明一暗,在猎豹和杀鬼子事件中均有交汇,人物也在交汇中形成对比。
C.小说情节设计严谨,注重铺垫,如两处乌林的后生们往普济寺跑,弩的多次出现,大豹子提前被人发现,猛子的回家取弓等,都使后文的情节不突兀。
D.小说以叙述为主,杂以描写和客观心理刻画,详略得当。如写二人猎豹的过程,一详一略,猛子猎豹似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漆武却如信手拈来。
E.本文多处显现含蓄的处理,引人思考推断。如猛子在发现豹子后为何弃火铳而用弓,文中没有明确的交代,读者根据上下文以及自己的认知可以推断:铳声响太大,万一打不中会惊动豹子。
2019-09-29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以“重大”

完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该包括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重大历史题材和重大工程,只要史观明确、群策群力、舍得付出,相对来说容易办到。唯有重大美术创作,评判尺度宽泛、模糊,一直以来缺乏清晰阐释。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以直觉地指向为以美术创作工程方式描绘的重大历史题材,或者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大工程,更应该升华为关于历史题材的、工程级别的重大创作。

一般而言,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选择的艺术家,都是基本功扎实的行业佼佼者。他们创作出人物繁多、场面宏大、气势震撼的作品,并非难事。可重大美术创作,假若没有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作为支撑,只是罗列图像、虚构细节、炫耀技术,扎实的基本功也可能起到反作用——越是人物繁多、场面宏大的作品,越容易给人以浮光掠影、空洞无物、虚张声势之感。一旦失去艺术含金量的支撑,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便很容易沦落为通史背景的插图,放在展厅里观众所能感叹的,大概也就是形式的“重”和画幅的“大”。

重大历史题材,往往关注的都是历史的转折,关键点都在于突破,都是以创新方式、提出最佳解决方案。相关美术创作,也必须在艺术上有所建树——以艺术突破的方式,匹配历史突破的重大时刻。历史是过去式,只有充满想象力的艺术创作,才能够打破时间的禁锢,把历史瞬间变成艺术永恒。这实在是艺术的魅力,亦为艺术的能事。因此,可以称之为重大美术创作的作品,绝不是仅仅勉强满足形式和内容的要求。它们需要于精神、品格、品质方面,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契合,才堪称肩负“重大”二字。

比如,董希文创作的《开国大典》,在写实油画基础上,加入传统装饰性因素,获得广泛赞誉,成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再比如,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把中西方雕塑的成就,成功与现实主义题材结合起来,创作出既恢弘凝重,又激烈昂扬的艺术典范。类似作品,还有许多许多。它们都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单单情真格高、技艺卓绝,更强调了突破与创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当之无愧。

今天,绝大多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依旧选择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经典门类,略显保守。我理解,一方面平面和静态的创作,容易作出评判和获得响应;另一方面组织者和艺术家,可能还是希望复制曾经的模式,以获得操作的安全感。但如此行事,也容易放大模式化的弊端,忽略甚至切断更大范围的、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种种可能性。一旦“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就谈不上与时俱进,即使出现一些优秀作品,与巨大投入相比,仍然不成比例。站在责任和担当的角度,面对时代一直期待的文艺创作之高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该更有所作为。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需要更广阔、更自由的创作空间;需要摒弃陈规旧习,不束手束脚,接受挑战和充满自信地大展拳脚;需要以新颖、多样和多元的艺术状态呈现。何以“重大”,不就是源自突破与创新?

摘编自《论美术界重大历史题材创作热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重大历史题材比重大工程和重大美术创作更容易办到。
B.重大美术创作应该以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作为支撑,不只是形式的“重”和画幅的“大”。
C.重大历史题材的关键点都在于突破,相关的美术创作也必须以艺术突破的方式与之匹配。
D.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应与时俱进,杜绝再选择中国画油画、雕塑等经典门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分析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了文章论述的现实针对性。
B.文章强调完整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三个部分,重大美术创作是其核心。
C.文章运用例证法,阐明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刨作不仅要情真格高,更要强调突破与创新。
D.文章结尾,以设问与反问相结合的形式,有力地回答了文章题目提出的问题,使论述结构完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艺术上的突破与创新,基本功扎实的艺术家也难以完成真正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B.那些可以称为重大美术创作的作品,需要在精神、品格、品质等方面,与重大历史题材相契合。
C.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在写实油画基础上进行突破与创新,堪称典型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
D.虽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投入巨大,但组织者和艺术家缺少责任和担当所以少有建树。
2020-01-16更新 | 1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冯士筰: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冯士筰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

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筰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冯士筰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

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研究中冯士筰发现:在南方风暴潮多由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在渤海掀起风暴潮。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冯士筰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1975年,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1982年,冯士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筰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

1983年,冯士筰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

“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冯士筰和他的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回国后,冯士筰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冯士筰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工作之余,冯士筰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冯士筰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1964年,冯士筰在研究大洋风生环流模型时,发现了该模型的不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B.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相当的实用价值。
C.冯士筰深入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最终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D.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2.下列对文章有关不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革”期间,冯士筰被关进牛棚,幸得赫崇本先生的帮助,渡过难关。1970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解放。
B.冯士筰和其合作者一起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我国风暴研究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C.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小。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
D.冯士筰的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等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E.文章以“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作结,高度肯定了冯士筰对事业的忠诚,抒写了他的个人情趣。
3.请结合文章概括并分析冯士筰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2017-07-14更新 | 3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