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89 题号:61267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花骨朵儿

程宪涛

花骨朵儿推开木栏门时,艺人们多在院子里。花骨朵儿这时登场,惊呆了所有的艺人。抽烟的忘了吐纳,扯闲篇儿的忘了下文,背戏文的忘了词儿。

花骨朵儿直奔大辽河,道,俺想跟戏班学艺。唱蹦蹦男艺人居多,女艺人凤毛麟角,稀奇得让人遐想。大辽河尚未回应,花骨朵儿又忽然改口,道,俺不能去学艺!两个极端的变化,愈勾起大辽河的兴致。

大辽河问,咋比六月天变得还快?花骨朵儿说,俺是瞎婆婆捡来的,俺是她的拐杖,俺离开了她,老人该咋办?柴火没有人打,水缸里没有水,米袋子也瘪了。大辽河接茬儿道,俺们给打柴,留钱雇人挑水,给留下过冬口粮。花骨朵儿无路可退,只能“勉强”答应。

跟班学艺讲究“三稳”:嘴稳,手稳,心稳。在一段时间内,要品评要考察。大辽河省略了环节,他看中了花骨朵儿的长相。蹦蹦艺人行走江湖,有两种东西吸引观众:一是技艺,说、唱、扮、舞,还有绝活儿;二是外貌,要打人儿,艺人中常说的“卖肉”。第二种艺人技艺差,常常被艺人看低三分。唱蹦蹦戏追求卖点,百姓的口味各异,戏班根据市场调整。

艺人们起着哄嚷嚷,让花骨朵儿唱段戏,意思是点拨验证。众人早有预期,这是柜上摆设——中看不中用。但是,花骨朵儿首先说道,俺唱得实在平平,俺想取长补短。大辽河说,咋个意思?花骨朵儿说,你教俺耍手绢吧,弥补唱戏的短处。大辽河细细咂摸,这也是一套路数,道,俺就教你耍手绢。

舞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属于蹦蹦戏艺人的绝活儿。花骨朵儿早年随父母逃荒,半路遇胡子与父母失散,幸得瞎婆婆救助,俩人相依为命生活,是吃得苦的孩子,每天早晚跟师父练功。花骨朵儿的舞与众不同,她一手拿绿色手绢,一手是粉色手绢,比一般手绢大一圈,一朵是绽放的莲花,一片是伸展的荷叶,加之粉面如花儿,又配上一双玉臂,简直是荷花绽放,吊足了一大批百姓的胃口。大辽河的目的达到了,很多百姓都是为看花骨朵儿。

大辽河说,寻思个事。花骨朵儿说,师父尽管开口。师父说,美中不足呢,你小臂上有疤,用粉绫子扎上,台下看不到,不会那么扎眼。

花骨朵儿说,那是俺两岁时,手臂触到了火盆上,留下的一条疤痕。当时母亲照看俺,父亲在户外劈柴,母亲转身的工夫,俺就碰到火盆。父亲知道了,给了母亲一撇子。用獾子油抹上,父母心疼俺,晚上睡不着觉,母亲常常自责,父亲常常叹息。

大辽河说,又说明啥事儿呢?

花骨朵儿说,知道这事的,只有四个人,父亲、母亲、师父、自个儿。

大辽河道,你要让更多人知道?

花骨朵儿点头,嗯。

来搭班的梨树艺人,百姓送艺名大斧头,以表演下装见长,当晚和花骨朵儿一副架,未被技艺吸引,被容貌所打动。主动约了花骨朵儿,要求留下唱一副架,意思是俩人要好。但是提出一个条件,不再暴露两条胳膊。花骨朵儿决然拒绝,道,俺就要给台下看,这是俺的条件。俩人执拗如牛。大斧头次日早上,背上包裹悄然离班。

花骨朵儿含泪望着背影。大辽河跟上来说道,难得的好小子,走了可惜了。花骨朵儿哽咽着说道,俺更想爹娘了!

这一年冬季,戏班子从铁岭出发,直到吉林长白山里。某日,戏班子唱屯场时,台下听戏的夫妇,一边看花骨朵儿表演,一边忍不住流泪。夫妇俩扑到台前,道,闺女啊,终于找到你了!

原来,花骨朵儿胳膊上的疤痕透露了身份信息。

花骨朵儿不再随戏班子游走。与戏班子艺人分别时,她告诉大辽河,俺流浪就是为找家。

(有删改)


【注】蹦蹦:源自东北的一种地方剧种。胡子:东北民间对土匪的称呼。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花骨朵儿初次与艺人见面情景,从侧面展示花骨朵儿形象,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又易于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花骨朵儿前面跟大辽河说“俺想跟戏班学艺”,后面又说“俺不能去学艺”,这貌似矛盾的话,真实展示了花骨朵儿矛盾的内心世界。
C.小说描写主人公花骨朵儿的同时,也写了梨树艺人大斧头,以及花骨朵儿拒绝大斧头提出的条件,是为了突出爱情与亲情相冲突的主题。
D.虽然花骨朵儿的父母着墨不多,但是读者仍能感受到他们对女儿的爱和思念,而这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表现出来的。
2.小说中的花骨朵儿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花骨朵儿“与戏班子艺人分别”结尾,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来看,艺术创新既是艺术家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时代合力综合推动的产物,它可以让创作者的作品推陈出新甚至化茧成蝶。这就意味着创新包含了社会历史的发现,他们可以敏锐地察觉生活中涌动的特别审美意识,也可以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式。再者,中国的传统艺术留下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遗产,这些艺术遗产的激励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创作起点而非终点。然而,当下有些艺术创作者往往只习惯于创新之作的洒脱,而忽视了创新背后坚实的生活根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事实上,艺术作品的创新既体现了表达手段的不断更新,也暗含着艺术家文化认知与创造力。京都大学教授田中美知太郎说过:“创新和发现的过程属于‘哲学’的领域。只有在概念能被合理证明时,才能成为科学-”他认为,在可用科学解释的一般常识和真正的创造力之间有一道鸿沟。创新和发明就是可以弥补它们之间差距的心智活动。然而,没有一定的普通科学知识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创造力。不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的确需要艺术语言的支撑才能得以展现,画匠和画家之间本质的区别却在于是否有艺术理念,这业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同时,艺术创造力也来自创作者不断发问的能力和探求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不仅表现为个人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更需要社会的培育和强有力的系统支撑。

不过,现实艺术创作中会发现有些人不断谈创新的“点子”,意在通过灵光闪现实现艺术作品的创新。不可否认,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确可以引发创新的某种能力,但“点子”的生根、成长需要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选择和把握,也显现出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的能力。“点子”有时可能就等于一套飘逸的花招。只有那些真正有文化精神的艺术创新表现,才能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并被赋予文化意义,最终成为世人的精神财富。

有的人认为:“点子”也可以说是“种子”。因为“点子”需要经过创作者想象,并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直至结果,才能生成优秀的艺术品、所以,仅仅着眼于猎取“点子”的创作态度是不可取的;而应对生活既有“微观感受”,又有“宏观积累”。宏观积累的意思在这里要求站高些,看远点,不但明白“点”,还要清楚“面”……总之,可以在一个相对宏观的面上把握文化意识的流向,认识生活的真谛,发掘生活的内涵。优秀的创作者,一旦拥有了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对获得某种创新的“点子”来说,有可能触类旁通。否则,创作者的创新意识会被“点子”绑架,也会受“点子”的局限。

没有一定限制的创新相对容易,而真正难的却是限制中的艺术创新,过于强调“点子”的重要可能会忽视创作的本质表达。因为真正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的生成与呈现的逻辑只有部分表现存在于非理性之中,主要还是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只有这样,艺术创作者才可以产生一种具有文化意义的创作理念,而非普通的惯常价值判断。有助于文化发展的艺术创新应该有文化性内涵,反之,这种创新的价值就值得怀疑。因为艺术创新应该具人文学科和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可以避免艺术创新中空洞的点子化特点。

(摘编自杨大伟《艺术创新不仅仅是点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们自觉主动的努力,也深受社会历史、生活时代等因素的影响。
B.艺术作品的创新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文化认知与创造力。
C.艺术家对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呈现的能力,需要灵机一动的“点子”的生根、成长。
D.在感受和积累生活的基础上,把获取创新“点子”作为仅有的艺术创作态度是理所当然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述普通科学知识与真正创造力关系时,引用了田中美知太郎的话加以佐证。
B.文章既肯定了艺术创新中“点子”的作用,也批评了单纯获取“点子”的错误态度。
C.文章点面结合,先谈艺术创新和艺术创造力,再谈艺术“点子”的问题,逻辑清晰。
D.文章议论原由是当下创作者太强调“点子”、忽视生活根基及不能正确对待艺术遗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近平同志说:“创新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这与文中对创新的理解是相通的。
B.只要拥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宏观积累,就能水到渠成地获得并理解创新的“点子”。
C.创作者要高屋建瓴把握文化意识流向,发掘生活内涵,以免创新意识被“点子”绑架。
D.如果艺术创新不具有真正的文化性内涵,就不能称之为有价值的限制中的艺术创新。
2020-01-17更新 | 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睽违一年,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

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日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

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深处,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诗词大会,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讲述他们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策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我们的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民间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阐述“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康震认为,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使得第二季比赛更成功。可见,节目的形式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多次巧妙引用诗词。这既符合访谈话题内容,又充分地表现了他们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却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而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E.本访谈围绕“诗心”,就“为什么需要被激活”和“如何被激活”等问题从容展开,清晰连贯,是一次成功的访谈。
3.点评嘉宾认为当下该如何去努力激活诗心,唤醒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请概括作答。
2017-06-18更新 | 1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了。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伊醉,犹胜独睡时。”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至,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创作妙诀。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2.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2017-11-22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