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 题号:626360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羽衣

张晓风

哪一个母亲不是仙女变的?

像故事中的小织女,每一个女孩都曾住在星河之畔,她们织虹纺霓,藏云捉月,她们几曾烦心挂虑?她们是天神最偏怜的小女儿,她们终日临水自照,惊讶于自己美丽的羽衣和美丽的肌肤,她们久久凝注着自己的青春,被那份光华弄得痴然如醉。

而有一天,她的羽衣不见了,她换上了人间的粗布——她已经决定做一个母亲。

是她自己锁住那身昔日的羽衣的。她不能飞了,因为她已不忍飞去。

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

许多年前,那时我自己还是小女孩,我总是惊奇地窥伺着母亲。

她在口琴背上刻了小小的两个字——“静鸥”,那里面有什么故事吗?那不是母亲的名字,却是母亲名字的谐音,她也曾梦想过自己是一只静栖的海鸥吗?她不怎么会吹口琴,我甚至想不起她吹过什么好听的歌,但那名字对我而言是母亲神秘的羽衣,她轻轻写那两个字的时候,她可以立刻变了一个人,她在那名字里是另外一个我所不认识的有翅的什么。

母亲晒箱子的时候是她另外一种异常的时刻,母亲似乎有些好东西,完全不是拿来用的,只为放在箱底,按时年年在三伏天取出来曝晒。

我唯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东西是幅漂亮的湘绣被面,雪白的缎子上,绣着兔子和翠绿的小白菜,和红艳欲滴的小杨花萝卜,全幅上还绣了许多别的令人惊讶赞叹的东西。

那幅湘绣后来好像不知怎么就消失了,我也没有细问。对我而言,那么美丽得不近真实的东西,一旦消失,是一件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事。譬如初春的桃花,深秋的枫红,在我看来都是美丽得违了规的东西,是茫茫大化一时的错误,才胡乱把那么多的美推到一种东西上去,桃花理该一夜消失的,不然岂不教世人都疯了?

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但不能忘记的是母亲打开箱子时那份欣悦自足的表情,她慢慢地看着那幅湘绣,那时我觉得她忽然不属于周遭的世界,那时候她会忘记晚饭,忘记我扎辫子的红绒绳。她的姿势细想起来,实在是仙女依恋地轻抚着羽衣的姿势,那里有一个前世的记忆,她又快乐又悲哀地将之一一拾起,但是她也知道,她再也不会去拾起往昔了——唯其不会重拾,所以回顾的一刹那更特别的深情凝重。

除了晒箱子,母亲最爱回顾的是早逝的外公对她的宠爱,有时她胃痛,卧在床上,要我把头枕在她的胃上,她慢慢地说起外公。外公似乎很舍得花钱,总是带她上街去吃点心,她总是告诉我当年的肴肉和汤包怎么好吃,甚至煎得两面黄的炒面和女生宿舍里早晨订的冰糖豆浆都是超乎我想象力之外的美味,我每听她说那些事的时候,都惊讶万分——我无论如何不能把那些事和母亲联想在一起,我从有记忆起,母亲就是一个吃剩菜的角色,红烧肉和新炒的蔬菜简直就是理所当然地放在父亲面前的,她自己的面前永远是一盘杂拼的剩菜和一碗“擦锅饭”,我简直想不出她不吃剩菜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而母亲口里的外公,上海、南京、汤包、肴肉全是仙境里的东西,母亲每讲起那些事,总有无限的温柔,她既不感伤,也不怨叹,只是那样平静地说着。她并不要把那个世界拉回来,我一直都知道这一点,我很安心,我知道下一顿饭她仍然会坐在老地方吃那盘我们大家都不爱吃的剩菜。而到夜晚,她会照例一个门一个窗地去检点去上闩。她一直都负责把自己牢锁在这个家里。

哪一个母亲不曾是穿着羽衣的仙女呢?只是她藏好了那件衣服,然后用最黯淡的一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我们有时以为她一直就是那样的。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砧板,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那真该是一幅庄严的,那样承受过万万千千生活的刀痕和凿印的,但不知为什么,我一直也没有把它挂出来……

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不都是那样柔顺地接纳了无数尖锐的割伤却默无一语的砧板吗?

1.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述,谈谈你对“羽衣”的理解。
2.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湘绣的消失对我而言,简直就是复归大化了。
(2)天下的母亲不都是那样平凡不起眼的一块砧板吗?
3.文中写道:“而狡黠的小女儿总是偷窥到那藏在母亲眼中的秘密。”文中具体写了母亲眼中的哪些秘密?请分条概括。
4.文章写母亲吃剩菜,这一节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文章主旨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更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节选自《囚绿记》)
1.联系语境,分析加点词“生的欢喜”的内涵。
2.赏析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3.文段中,作者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请简要概括。
2016-11-18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构建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旳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需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务式初知识观念,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2018-11-08更新 | 1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筑造故宫学学科体系

王国维1925年著文指出: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上世纪初的新发现,主要有甲骨文、敦煌文献、西北简牍和内阁大库之明清档案。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可以追溯至明清档案的再发现,这使得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


  郑欣淼的《故宫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紫禁城出版社)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是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常规学科的标识。作者明确倡导“故宫在中国,故宫学在世界”的理念,从而为故宫博物院的保护和发展事业提供理论指导。
  2002年,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随后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倡导故宫学。狭义的故宫学是人文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广义的故宫学则是一门知识和学问的集合。2004年至2010年的7年间,在他主持下,故宫博物院举全院之力完成了第五次、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收藏家底整理盘点,并在整理结束后对社会发布了1807558件(套)的藏品总数量,公布了《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这次盘点实际上就是在故宫学所提倡的“大文物”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以前并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13万件清代钱币、20余万件武英殿书版、“样式雷”烫样以及大量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故宫学的排他性是指在特定的知识体制下,研究对象或研究主体的潜在相关性能够被有效排除的性质。故宫学的知识结构始终围绕着紫禁城宫殿建筑群体系、故宫文物典藏与典籍的收藏体系、宫廷历史文化与遗存、明清档案的结构与利用、故宫博物院建院史等。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郑欣淼提到,“故宫学的性质,应该属于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政治、建筑、器物、文献、艺术、宗教、民俗、科技等许多学科。”同时《概论》强调:“故宫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威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因此社会与学界对于清代历史文化的重视也是故宫学的发展机遇。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故宫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常规学科的既有理论图景的地平线,标示出故宫相关认识里程上的新阶段,也为与之相关的学科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重要契机。可以看出,故宫学与传统常规学科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同时也有密切联系。
  如果有学者到清史学会去发表清宫所藏某一件瓷器的研究成果,可能会被视为一个例外;同样,若有学者要到紫禁城学会发表18世纪西方传教士在皇宫中的馈赠活动研究,也会被认为不大合适;我们如果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也会引起一些争议。如此多的在原有学科中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这也许就是故宫学的学术意义。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由此形成一个有共同信念与学术目的的崭新理论体系和崭新科学共同体。这样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在关于故宫的研究上,无论国内外,都需要有课题意识、规划重点,加强交流,整合资源,而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故宫学学科建设,构建故宫学学科体系。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具有文化建设意义。

─ 选自2017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认为自古以来凡有新学问产生,大都因为有新发现。故宫学的产生就是因为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B.故宫学强调整合原有的、单个的有关故宫的学术研究,为此故宫学的理论要素将不再被还原到另一种理论中去,而是形成一种新的有着清晰边界的理论要素。
C.故宫学具有排他性,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其附着的历史内涵,故宫学的意义价值必受影响。
D.宫廷历史文化是一个王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故宫学自然要研究王朝的皇家文化。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权、皇宫为核心的皇家文化。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
B.《故宫学概论》是一部为故宫学提供理论依据、勾勒学术框架的重要著作,这使得故宫学由新创学科走向了常规学科。
C.故宫学在时间节点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起始,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的再发现。
D.故宫学提倡“大文物”理念,以前不受重视的帝后书画和大量的清代钱币、武英殿书版、建筑构件等也纳入文物进行管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学的性质属于综合性学科,同时在历史上还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既是至高无上的皇权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
B.许多原有学科中视为的“例外”,在新的故宫学的框架中将不再是例外。如在考古学会发表《西清三编》《石渠宝笈》的研究。
C.故宫学属于综合性学科,理所当然地包括紫禁城学、明清宫廷史学以及中国古代书画、工艺、金石等多种研究学科。
D.“故宫学”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综合故宫博物院发展的历史与实际状况提出来的以“大文物”为理念的一门学科。
2018-02-02更新 | 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