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8 题号:653693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治河

孟庆玲

秋晨,黄河。

沿着河堤,青龙县知县刘丰默默走着,这是他最后一次巡堤。四年来,这段河堤他不知走了多少遍,熟悉它就像熟悉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某处弧度如腰背佝偻,某处风声如哮喘起落……

刘丰清楚地记得刚赴任那年夏天的情景:黄河浊浪排空,灾民伸向天空的双手,七零八落的庄稼,摇摇欲坠的落日……四年来,他呕心沥血,宵衣旰食,勘测水情,制定治河战略:以黄河为主,辐射周围水域,全盘治理;研制治河方案:筑堤固堤,疏通河道,引沙造田。

和黄河死缠烂打几年,青龙县有了明显改观:水患少了,田地多了。只是,刘丰的身体却垮了,白天忙于事务尚可,一到晚上,哮喘常憋得他喘不过气来。

巡完最后一次堤,刘丰就要离任了。他政绩突出,口碑不错,升迁应该没问题。但他因力主收回水患后的无主荒田、泥沙造的田为官田,以田养河,激怒了觊觎已久的豪绅们——据说,告他贪污不法的联名信已送到京城了。

起风了,堤上的草木狂舞起来。刘丰干咳了几声,加快脚步,向外堤口走去。外堤口原是荒土坡,修堤固堤时,刘丰顺便把它修成了集市,每到集日,卖农具的,卖土产的,等等,熙熙攘攘。

刘丰和赶集的人大多熟识,一路上不停打着招呼。在一走方郎中面前,刘丰停伫了片刻。走方郎中显然不是本地人,五十多岁,面白,微须,方巾,长袍,一手摇串铃,一手拿“妙手回春”招牌。

见刘丰探询的目光,走方郎中开了腔:“敢问刘大人,身体可有不适?”

刘丰摆手笑了笑,转身欲走,又停住了脚步,奇怪这走方郎中怎么会认识他?

“大人脸色萎黄,腰背佝偻,神疲气弱,显然是痰滞恶阻,肺失宣肃,天气渐凉,一定要当心啊。”

刘丰问道:“此病先生能医否?”

走方郎中拈须微笑:“请大人先回答问题,答得出来我就给大人医治。”

刘丰笑了,看不出这郎中还挺有意思:“先生请讲。”

“请问大人如何治河?”“疏导。”“治民呢?”“仁爱。”“廉否?”“廉。”“大人言行如一?”刘丰沉吟片刻,答道:“如一。”“既如此,大人的病有治了。”

话音未落,刘丰身上银针一闪,哇的一声,已吐出几口淤血……

刘丰欲付诊金,走方郎中笑笑:“如果大人实在要给,就把这个送给在下吧。”游方郎中指了指刘丰颈上的银锁,这银锁不值钱,且因长时间佩戴变得暗黑,但却是一位朋友所赠,刘丰心虽不舍,但听郎中如此说,还是将其解了下来。

不久,京城终于来了消息:刘丰治河有功,赴京候命。

拜见吏部郎中王大人时,刘丰吃了一惊,这王大人好面熟,却一时又想不起在哪见过。王大人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物件:赫然竟是刘丰的银锁,却擦得晶莹透亮,洁净如新。刘丰大惊,向王大人俯身拜了下去。

“大人没想到吧,本郎中即是走方郎中”,王大人扶起刘丰,拈须微笑:“不必谢我,当初我可是去考察你的呢……大人近来身体可好?”

刘丰连连点头,不经意间已泪光盈然。

王大人将洁净的银锁放到刘丰手里:“欲安身先安心,银锁是镜子,如何安心,大人心里该有数吧?”

刘丰不敢看王大人的脸:他治黄河,斗豪绅,爱百姓……却也有软肋——爱社稷更爱美人。赠他银锁的朋友即是青楼女子如风——为替某豪绅公关,如风色诱刘丰,最后却爱上了他……

隔着窗棱,阳光暖暖地流下来,跳动的金色像一条河。刘丰就想,王大人才是真正的治河高手啊。他做出决定,把银锁故事合盘托出。一抬头,王大人正微笑着看他,眼睛清亮,下巴微仰,他们中间是一盆清新文竹——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处“某处岩石如牙齿松动”等一组排比句,既写出了河堤的状况,又写出了刘丰的特点,两者结合在一起,语言简练又生动。
B.文章特意交代走方郎中的容貌、衣饰、动作等,表明刘丰对走方郎中印象深刻,这与下文他回京认出走方郎中的情节形成呼应。
C.王大人向刘丰索要银锁的情节,暗示了他对刘丰的情况进行过调查,而这一调查应该与告刘丰贪污不法的联名信有关。
D.治河之前灾民凄楚的状况和治河之后集市熙熙攘攘的状况形成了对比,侧面反映了刘丰治理黄河的成绩和为官爱民之心。
2.银锁的故事在本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不经意间,春色竟铺天盖地来了”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解药

孟庆玲

夏日的午后,通往广州石门的林荫道上,即将上任的刺史解宝喉咙干渴得要冒烟。前面除了升腾的烟尘和荡漾的热浪,就是鸣蝉歇斯底里的聒噪。

半晌,侍从解二终于出现在土路尽头,他手上,是一个青灰色的瓦罐。解宝下意识地舔了下嘴唇,顿时,一阵清凉沁来。解二几乎一路小跑过来,解宝也不再矜持,迎上前去。

忽然,解宝发现,在解二的身后,远远跟着几个精短打扮的蛮人,他们小心而面露迟疑地谈论着什么。这几个人解宝昨天就见过。

解二气喘吁吁站定,解宝俯下头来,抱住瓦罐,瓦罐像一口井,晃动着他的脸庞;紧接着,又晃动着几个蛮人的面影。

解宝抬起了头,“解大人,这水不能喝。”一个看似头头的蛮人想去夺那瓦罐,解二急得要拦,解宝用眼光止住了他。“得知大人近日要来,我们一直在此恭候。”头人解释道。

“你们何以得知本官?”解宝有点诧异。

我们是石门人,这几天ー直跟着大人,怕的是大人喝错水……”

解宝有点诧异,这些人几天来一直跟踪自己,理由这么简单?

见解宝沉吟,头人又一次提醒道:“这是贪泉水啊。

贪泉?解宝的心一惊,看来,真到石门了……

解宝是陕南人,一直在北方为官,以清廉闻名。广州本来和他八子打不着,但此地很邪,看似清的官员一到广州,就前赴后继地贪腐。朝廷对此很伤脑病,一口气法办了好几个人,然后把解宝调到此地驱邪。

解宝处任前,朝廷是专门召见。解宝的为人,朝野欣赏,但他能否解开这个连环魔咒,还真是个未知数,得敲打他才是。

“广州石门有贪泉,解大人可要当心啊。”

“臣从小喝的是家乡的清水……”解宝不卑不亢。

“解大人何以自处?”

“臣在廉让之间。”

一番机锋下来,朝廷放心了…

“真到石门了。”解宝放下瓦罐,向几个蛮人道:“正好,本官倒要会会贪泉。

石门城郊,一眼清冽的泉,圆周砌以青石,苔绿暗生,竹叶拂水,竟是一个避暑的清幽所在。唯一显得突兀的是,泉左立一石碑,上面赫然写着“贪泉”二字。

“贪泉”原无此名,因其位于石门要冲,来广州赴任的官员附庸风雅,要先尝一杯泉水以示自己清康,但大多都变贪了。百姓以为是此泉惹的祸,便勒石立碑为警。之后,广州官吏避沛,宁愿忍下焦渴,也不愿喝贪泉一口水;百姓更心焦,千方百计,不能让官员误饮贪泉。因此,才有解宝被跟踪之事。

此时,泉边国着一群百姓,他们敛神屏息,注视着解宝。解室不做声,只微笑扫视众人,然后,舀起一泉水,观看良久,蓦地,一掩袍一仰脸,咕咚咚将下去。

人群一阵骚动。

解室缓缓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啊,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喝了这贪泉水,倒要让父老乡亲看看,这水能否污了本官?本官能否负了朝廷?!”说罢,解宝一抱拳,转身离去。众人默然,看解宝渐行渐远,唯其诵声如丝如缕:“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到任后,解室明礼教,敦风俗,惩贪官,政爱民;衣衫,餐重蔬,禁贿路,两袖清风。不久,辖地官风大变,民风大淳,广州大治……

几年后,解宝离任,身无长物。走到石门,百姓自觉前来送行。走到贪泉边,却见泉水依旧,只不过石难刻字由“贪泉”变成了“廉泉”。解宝愣了一下,眼眶有点湿润了。

这当儿,头人把递给了解宝,解宝接过,舀起了一清水,却没有喝,而是缓地倒回泉中。这是广州的“廉泉”,他要离任,不带走一片云彩,哪怕是一滴水。

回到京城,朝廷接见解宝,大有深意地说,解大人你功劳不小,来来,大大有赏。随即赏给解宝一锦盒。解宝高呼万岁,叩头谢思。回家打开锦盒,里面是中草药,解宝认得几样:鱼草、黄连、连翘…都是些解毒的良药,下面,却是一封书信——广州百姓要求朝廷表彰解宝的联名书。

解宝的冷汗下来了,他广州止腐,是剂良药,解了朝廷的围,无疑是好事,但百姓只知解宝而不知朝廷,这是为臣之大忌啊。或许在朝廷看来,他解宝和前任贪官并无区别——他们贪的是利,而他贪的是名啊。他知道,这些中草药,分明是朝廷对他的警告。想到此,解宝高高举起锦盒,向着皇官的方向,扑通一声了跪下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一个夏日的午后,林萌道上,广州新任刺史解宝被几个蛮人跟踪,蛮人提醒他不要喝贪泉的水,以免成为和前面几任官员一样的贪官。
B.小说插叙了解宝来广州任职的原因和经过:为解决广州官员连续几任皆贪腐的问题,朝廷特地严加考察,将解宝调到此地,期望他能矫正当地的风气。
C.小说发展部分写解宝毅然饮下贪泉之水,他想让百姓知道,水性无贪,贪的是人性;他想让百姓看看,自己以后是否会被玷污,是否会辜负朝廷
D.解宝离任,受到百姓拥戴和朝廷嘉奖,他却从朝廷的赐予中看出警告之意,从而突出了官场险恶的主题:稍有不慎,即使忠于朝廷也恐致殒身。
2.小说中的解宝这个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解药”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04-22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露,人们부已经使用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译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到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但防护能力不够,就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的让渡出去,这部分信息就不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但内容信息即使让渡,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APP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为500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就给推送了大量女式衣服,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习惯。即使搜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语隐私保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权都不复存在。
2.下列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B.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信息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C.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D.文章末尾举作者安仁的用他的电脑搜索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2019-03-18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选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时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时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宽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

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开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

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D.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2.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2018-02-08更新 | 1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