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9 题号:1508841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营长轶闻

管桦

抗日战争时,我们军分区警卫营长武英俊,每次往火线上调动部队,他都像个逞强的小孩子,向着弹雨纷飞的战场,挺直着腰板儿,站在高岗上,拿望眼镜观察敌人。从他身边跑过去的战士,要是有人猫着腰,他便大声挖苦说:“那位老大爷,嘿,我说那位老大爷!”

臊得那年轻战士满脸通红,拔起腰板儿,跑上去了。

武英俊长得并不英俊,黝黑的脸,窄细的眼睛,但是身材却也彪壮。说话的时候,就好像听话的人都耳朵背,他扯直响亮的嗓门儿,喧声震天,就是老天爷打雷你都听不见。可是,等到需要他大喊一声的时候,他倒不说话了。比方,他见战士们在敌人密集的火网下抬不起头来的时候,他一声不响地往手里唾口唾沫,搓搓手儿,挽起袖子,一声不响地抄起机关枪就往上冲。战士们立刻像滚滚波涛一般冲上去,超越了他,并且互相超越。武英俊浑身的弹伤,用战士们的话说:“像筛子一般密密麻麻。”而且越说越没边儿没沿儿:“哈!连敌人都怕伤了我们营长的胃口。有三回了,子弹都是从肚子上那个伤口穿过去的,巧不巧?不管子弹左穿右穿,没有伤筋动骨,没有伤过胃。就好像那子弹是从我们营长的肚肠中间转弯抹角儿过去的。”

战士们并不是平白无故夸耀他们营长的胃口,部队会餐的时候,一大海碗炖肘子,武英俊像吃凉粉一般,嘀里突鲁,眨眼间就没了。他吧咂着嘴巴说:“挺烂糊,端上来吧!”好像这炊事员请营长尝尝似的,并非正式上菜。等到端上满桌鱼肉的时候,武营长却只是慢慢品尝,有声有色地评论。其实,他是先让同志们吃够了,剩下的不管多少,谈笑之间,风卷残云一般,吃个精光。

怨不得战士们神气活现地说:

“我们武营长准是武松的后代,顿饭斗米斗面啊!扛小活儿的时候,一顿就吃七八个菜团子,外带一锅汤,一二百斤的口袋,一个胳肢窝一个,换起来就走。参加八路军,打仗拼刺刀,他一口气拼倒五六个鬼子,气不长出,面不改色。要不就有那么大肚量?简直就像个渤海湾,什么火轮船,鱼鳖虾蟹,他都能吞进去!”

有时激烈的战斗以后,司令员来到营部,把司务长叫来,吩咐:“给你们武营长买两只鸡补养补养!”按理说,营长应该马上谢绝,或是说些感谢首长关心的话儿。可是,武英俊向司令员凑过脸去,觑着眼,一副天真烂漫的样子,咧开嘴巴笑着问:

“这么多的干部就两只鸡呀?还不够我一个人塞牙缝哪。司令员既然关心下级,就不能只关心我一个人哪!”

司令员忙叫住司务长,大声说:

“再炖两个肘子!”

然后,司令员朝武英俊探过身去,笑眯着眼睛说:

“我看敌人打不垮我,倒是非叫你把我这司令员吃垮了才称心!”

武英俊只是咧着嘴巴笑。

司务长买来鸡和肉。武英俊一面通知各连连长到营部会餐,一面像妇女那样,系上围裙,亲自下厨房帮厨。高声说笑,敲得锅盆叮当响。吃饭的时候,要是连长们再夸奖几句营长的手艺,他便营长不像营长,变成一个受宠的小学生,又是骄傲,又是得意,把筷子点着碗边儿,兴兴头头地张罗着:

“伸筷子啊!嘿,下家伙。尝尝我做的肘子。没有红糖,我敢说,比用红糖做的还好吃多着哪!”

军分区扩大军区的时候,武英俊已经是军区独立团长。一年冬季反扫荡,部队分散开来打游击。武团长带着一个营,在大山里同敌人藏猫猫一般,忽而转到敌人屁股后头,打他个屁滚尿流。忽而转到敌人前面,埋伏起来,打得敌人马仰人翻。可是,部队时常吃不上饭。风雪天在大山上,咬一口雪团,吞一把炒米。打了一个多月仗,眼看旧历年到了。武英俊把队伍带到一个靠近平原的山区大村子里,买猪买羊,给战士们过年。不用说,武团长照例把排以上干部连同房东,村干部,军烈属一并请到团部会餐。照例系上围裙,挽起袖子,亲自造厨。这个大娘送来一篮子鸡蛋,那个房东大爷送来一个大猪蹄膀。人来人往,正在热闹,侦查员跑来报告:山外来了三百多鬼子。听这话,客人们忽忽拉拉往外走,准备战斗。武团长拦住大伙说:“我去瞧瞧,今天高低要叫大伙儿会餐过年。”于是,团长围裙也不解,军装外头披了件青布棉袍,匆匆来到村外山头上,用望眼镜瞧了瞧,命令身边的营长,立即派几十个人,赶着牲口,不要隐蔽,沿着山岭往西北走一趟,再从山沟转回来,吃肉过年。武团长回到团部,甩掉长袍,神气活现地嚷着:

“敌人怕耽误咱们过年,往西北走啦!”

不大一会儿,得到消息,敌人往西北方向去了。大伙儿瞧着武团长胸前系着围裙,挥动着勺子,一会儿叫着“姜丝儿!”一会儿叫着“大火!”有人在旁边连吹带夸:

“今年过年,咱们沾武团长的光啦!鬼子知道武团长兵精饭饱,不敢进村,乖乖往西北走了,你不信这个?”

全国解放了武英俊已经是军长了。但我们还是叫他老营长,老营长的肚量还是那么大,吃起饭来叫人目瞪口呆。爱人给他做件皮大衣,夫妻争执了两年,结果还是那身旧军大衣。可逢年过节,必把可以请到的老战友,老房东,老警卫员,请到家里。他照例系上围裙,亲自下厨做几样拿手菜。他依样先让客人们吃够,不管剩多少,谈笑间,他仍是风卷残云一般,吃个精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们叙说武英俊的弹伤像筛子但仍没伤着胃,为下文他的用餐速度之快做了铺垫。
B.战士们戏称武英俊是武松的后代,增强了人物的英雄色彩,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C.小说中提及大娘送鸡蛋,房东大爷又送猪蹄膀,体现了当地老百姓对武英俊的喜爱。
D.文章结尾段提到武英俊夫妇对大衣的争执,使得老营长节俭又顽固的形象更加凸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营长轶闻”作为本篇小说的标题,看似普通,实际上暗含了人物的传奇色彩,能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中间讲述了一段武英俊派人诱敌往西北,绕开我军过年会餐所在地的故事,气氛松紧有度,情节有起有伏。
C.小说在刻画主人公时,有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也有他人评价的侧面描写,让人物形象生动饱满。
D.故事的讲述有“抗日战争时”“军分区扩大军区的时候”“全国解放了”等时间的节点,使得小说具有纪实之感。
3.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寓庄于谐的效果,请从文中举两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4.从叙事视角的角度,简要分析本文与《荷花淀》在讲述战争故事方面的异同。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肴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瑞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挂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构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莱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作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报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8-11-01更新 | 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1.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贝尔蒂这一形象?请简要分析。
2021-09-30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借刀记

文娟

秋香蹲在地上,挥舞菜刀,咚咚咚一阵剁,狠狠地,刀片从木头柄中脱出去,画了个漂亮的圆弧,差点砍着伸头缩脑的芦花鸡。芦花鸡吓得不轻,扑棱扑棱避到远处,窥视着秋香,似怪秋香故意而为。秋香呸了口:“该死的,瞅啥瞅!”

农历四月十六,逢大集。秋香老早与一帮姐妹掰过指头,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几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隐隐约约中,一个念头秘不示人,这念头只敢躲在被窝里想,说出来可羞死人。

秋香扔下木头柄,想象姐妹们嘻嘻哈哈、你推我让的快乐样,嘴巴噘得像钩子。

天蓝蓝,蓝得像屋前的小河水;太阳红红,红得像灶膛里的火苗苗。“都怪这天!”娘说,“趁日头烈,雪里蕻统统起田,腌一大缸酸咸菜,剁一小坛干咸菜。”娘拦下攥着塑料钱包往外走的秋香,说:“抓紧剁,抓紧剁,朝怕南云涨,天色说变就变。”

“死丫头,做啥呢?”娘端着洗衣盆,从水踏子歪歪扭扭爬上来。娘明明看见了地上孤零零的木头柄。阳光下的木头柄,圆润光滑,乌黑发亮。娘经常说,这木头柄,是当初陪过来的嫁妆。

秋香说:“坏了,剁不成了。”

娘说:“剁不成也得剁。”娘看看晾在屋檐上树丫间的雪里蕻,眉眼里嵌满得意,今年雪里蕻长势特别好,绿油油,胖墩墩,一棵一满怀。

秋香说:“咋剁?”

娘说:“去借,东宅,三婶家。”娘又往盆里浸被单。

三婶不赶集去?”秋香问。

“三婶不。”娘肯定。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猫伸着懒腰练台步。秋香转去偏屋,一眼瞥见灶台上亮铮铮的菜刀。三婶性子躁,独独与秋香娘投机,过年时年糕合笼蒸,娘半笼,三婶半笼;扯洋布做小褂,一块料子俩人算计来算计去套着剪。

娘说:“小心,三婶菜刀锋利。”

秋香认起真来,干活特利索,日头掠过头顶,一坛子咸菜冒了尖尖。娘用扁担头压了压,又压了压,确信铁板样结实,方用塑料皮封了口。娘吩咐秋香还菜刀。秋香说:“这就去。”又说:“三婶家中午不开伙?怎没见寻菜刀?

秋香喊过三婶喊三叔,院子静悄悄,只有老黑猫追着蝴蝶玩游戏。三婶家墙根儿一溜儿一溜儿凤仙花,一嘟噜红一嘟噜白,热热闹闹正艳。秋香掐了一嘟噜白色的,想了想,又掐了一嘟噜红色的,染指甲,涂脚趾,叫个美!

日头落山时分,三婶大包小包回来了,遇着秋香娘,掏出两把馒头干。原来三婶串亲戚去了。秋香娘想提借菜刀的事,看三婶累得慌,转念晚上过去道声谢也不迟。

三婶高一声低一声好一阵,不知道吵啥吵?秋香捧了饭碗跑过去,左邻右舍好多人捧了饭碗跑过去。三婶站在院门口,手里握着豁了口子的菜刀:“啊,把我菜刀糟蹋成这样!啊,可是把新菜刀,自家舍不得用,哪个缺爹娘少交代的,天打雷劈!”

秋香大气不敢出,拿筷子的手哆哆嗦嗦,饭菜泼洒一地。娘跟过来,揪住秋香,小声说:回家去,死丫头,做了错事不告娘一声!”

秋香磕磕巴巴分辩说:“不是我,保证不是我还过去时,好好的。”

“好好的?”娘不相信。娘说:“你不愿剁,冲我来,不能糟蹋三婶菜刀!”

薄暮中,不知谁附着三婶耳朵小声说:“是……”

“哐当!”三婶把菜刀掼地下,盯着秋香娘俩背影:“我说呢,良心被狗子叼掉了,馒头干塞了屁股眼!”

秋香娘老脸挂不住,退不是进不是,接腔不是不接腔又不是。

“三婶这是骂谁呢?三婶这是冤枉人了呢!”大强拨开人群,说,“三婶啊三婶,大强给你赔菜刀来了。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大强手里握着一把明晃晃的菜刀。大强住三婶东宅,大秋香两岁,已经验上兵,马上离开家乡去部队。

三婶愣了愣,愣的当口,三叔从地里回来了,三叔拨开人群,火急火燎冲三婶吼:“自个儿整天不着屋,不知轻重张臭嘴,去猪栏看看,下晌老母猪拱了圈,寻不着瓦刀,拿菜刀砌的墙……”

秋香与娘刚睡下,三婶来敲窗子,说:“天气愈来愈热,年糕长了半寸毛,最后一碗,均两份,你一份,我一份,搁窗台上。”

夜里,秋香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买了红丝,扯了绿线,画了鸳鸯,描了牡丹,绣了一双漂漂亮亮的鞋垫子。鞋垫子塞进大强背包时,秋香的脸皮像大强胸前的大红花,红彤彤,红彤彤。

(选自《金山》2019年第8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买红丝,扯绿线,画鸳鸯,描牡丹,绣鞋垫子,这不仅在结构上形成照应,在内容上也体现了秋香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B.小说中间运用插叙的手法写了三婶与秋香娘合笼蒸年糕和一起扯洋布做小褂这两件生活小事,表现了三婶与秋香娘之间不一般的情分。
C.大强来给三婶赔菜刀,并解释说“上晌你们不在屋,我拿了剁猪草”,这说明大强是一个诚实厚道、决不愿占邻居一丝一毫便宜的小伙子。
D.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不仅人物对话中有方言,文中多处所用喻体也是乡村常见的事物,同时杂以农谚熟语,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刀”对小说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乡村生活有着哪些令人向往的美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4-26更新 | 6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