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658424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村里人来看望他,说,叫你清风娃回来看看吧!基德老汉轻轻地摇着头:不用了,娃要招呼好多事,忙呐。

村里人从基德老汉屋里出来也连连摇头:这个老倔头,硬说自己的娃在省城做大官呢。都这劲儿了,还嘴硬哩。

“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这句话不知被基德老汉唠叨过多少回了。街坊邻居遇到个啥作难的事,这句话就会从基德老汉皱巴巴缺了牙的嘴里轻溜溜地滑出来。谁都知道,基德的娃是在外地,可从没有听说他的姓当啥大官。这个穷乡僻壤的村里,当官的只有一个,就是东街的狗毛在县城啥子公司当科长。村里人都知道狗毛的官大,因为狗毛每次回村都开个铁壳子车,给村里人发长长的带把儿的烟。

基德老汉的话不是没人信过。那年县里化肥脱销,村里人眼瞅着田里的苗施不上肥,急得牙根子上火。基德老汉一句“俺清风娃在省城做大官呢”的话,惹恼了村委主任:老爹,你就别添乱子了,你娃真当的是大官,就让他给批点儿化肥来,看看人家狗毛家的地,早上了肥了。基德老汉就背了个包,搭车去了省里,三五天过去还真拉回一车尿素。价钱高了可田不等人。肥用了,闲话也有了。还说娃在省里当啥官呢,连平价化肥都搞不到。基德老汉解释说,俺娃说,尿素上着比化肥好呢。庄稼人不愿愈听,庄稼人图的是实惠。

基德老汉每年地里活闲的时候,就背着杂粮去省城娃家里住些天。回村里也给大家带些各种各样的吃食。

村里人就问,你娃清风就不给你带点儿高级烟?基德老汉说,俺娃不吸烟,说吸烟不健康。

村里人又问,你娃也不捎点儿好酒?基德老汉说,俺娃也不喝酒。娃媳妇说了,喝酒也不健康。村里人就撇嘴了,那烟酒都不健康,国家卖它做啥?基德老汉也答不上来。

纳着鞋底子的媳妇们就问,城里住得好好的,急着回来做啥?基德老汉说,城里,咱乡下人住不来。上楼下楼都关在个铁壳子里,忽忽悠悠得人头晕。地上铺着木实块,油光光的直想打跟头。进屋还要换鞋。七老八十的人喽,娃媳妇还逼着喝酸奶。

年轻人逗趣地说:“吹牛吧,你娃清风要是个大官,肯定也坐那铁壳子车。叫你娃开铁壳子车送你回来。”

基德老汉再进城还真是坐着铁壳子小车回村的。

基德老汉说,在城里两天就待腻了,对清风娃说俺要回村呢。娃说去打火车票,俺说火车坐着头老晕。娃说那就打汽车票。俺说汽车开不到村里。“爹老了,腿脚不利索了呢,你就用你成天坐的那种小车把俺送回去,村里人都惦记着呐。”娃没说二话,打个电话就要来车。瞧瞧,排场不?红颜色,娃说吉利。基德老汉脸上堆满了欣慰。

一青年围着车转了一圈,认出了车上印的字,老爹,你坐的是出租车,要花大价钱雇呢。基德老汉说,俺一个子儿也没掏。

那是你娃给掏的呗。问问师傅从省城到咱村得多少钱。

开车师傅伸出手指头比画了个八字。

“恁贵,八十块钱?”基德老汉瞪圆了眼睛。

“八十块钱?哈哈,八十块钱只能摸摸,给了八百我还不愿跑呢,回去得赶夜路呢。”

基德老汉张大了嘴巴,像一下子矮了许多,见到大人小孩都低着头,从此不再说娃在省城做大官的话了。

村里遇上了干旱,地里的庄稼都蔫了。村主任急得满嘴起泡。村主任来找基德老汉:“老爹,你娃不管当啥官,能不能找找人帮咱村里打几眼井啊?”

主任交代的事就是天大的事。基德老汉就进城找清风娃,没待两天就回来了。村主任问:“打井的人来了没有?”

基德老汉说,清风娃说了,这旱是全省旱,要那啥,统筹解决。村主任说,屁,等到统筹咱全村人都喝西北风了。基德老汉从布袋子里拿出一摞子钱,娃说了,让咱自己先打井干着。这是娃自己的五万块钱。你干不干?

干,全村人砸锅卖铁也得打井抗旱。

基德老汉病了,病得不轻。迷糊中的基德老汉嘴里念叨着:“井……水……”

基德老汉去了。清风娃从省里回了村。第二天村里来了一排溜大车小车,有省里、市里、县上的。村里人这才相信基德老汉的娃真是在省里当大官呢,管着全省人的吃喝拉撒。清风娃挨家挨户感谢乡亲对老爹的照顾,然后带着媳妇女儿在基德老汉的坟前跪了很久很久。

基德老汉的坟前摆放着几个大碗,碗里盛的是刚刚从机井里打出来的清凉凉的水。

(摘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汉在村里能办一些别人办不到的事,也会向人讲自己在城市里的生活,但他的儿子到底在省城是不是做大官,却让村民怀疑。
B.在县城做科长的狗毛每次回村都开汽车,给村民发高级烟,在化肥脱销时只给自家的地上了肥,反映了自私又脱离群众的干部作风。
C.小说语言有浓郁的乡村特色,“铁壳子车”“带把儿的烟”“木实块”“一个子儿”等词语既具体形象,又符合人物身份和地域特点。
D.小说情节设计有戏剧性,老汉虽不能像狗毛一样坐自家的铁壳子车回村,但能在干旱时带回打井的费用,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2.基德老汉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清”为题目,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陈小手

汪曾祺


  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
  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更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
  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
  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棱哗棱”……走远了。
  陈小手活人多矣。
  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
  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
  “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
  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
  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
  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着。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
  “太重了!太重了!”
  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
  “不送你了!”
  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
  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
                                                                               (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
[注] ①老娘:接生婆。②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
1.小说开场交待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概括其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2.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
3.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事件?
4.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2016-11-17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7年的一头牛

陈振林

1987年暑假一过完,我就要上初中三年级了。大我三岁的姐姐,将进入高三年级。

但是,这个暑假不好过,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我和我姐上学的费用没有着落,这件事困扰着我们一家人。

父亲和母亲跑了好几家亲戚,想方设法去借钱但都白跑了。亲戚和我们一样,手头上也没有多余的钱。

姐姐发话说她不想读书了,听她一说,我也不想读书了。家中有两个孩子读中学,仅有的一点钱也会让孩子掏空的。

爷爷躺在他那张旧床上,不停地咳嗽着,吐出一口又一口浓痰。他不肯上医院拿药,更不用说住院治疗了。他怕用钱。

晚上,父亲不停地抽着烟。那烟头,一明一灭在黑夜里像夜空里飞机上闪烁的灯。可是,飞机是有航向的,我们的学费在哪儿呢?

“还有小牯子啊!”不知什么时候,爷爷坐在了父亲面前的木凳上,发出了声音。

小牯子是我们家中唯一的牛,是庄稼人的命根子。牯子,是对公牛的一种叫法。

父亲用力地扔掉手中的烟头,没有出声。他知道,眼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卖掉家中的这头牛了。

这头牛在我们家中已经五年多了。小牯子的力气很大,下田犁地的时候,总是任劳任怨。每天放学,我就去放牛,我和小牯子成了好伙伴。它会低下头,让我踩了它的两只牛角,骑上它的牛背。在牛背上,我可以看书,可以背诵课文,也可以吹奏口琴。夕阳西下时,我们慢慢地回到家中。爷爷又用力地咳嗽了一阵子,对父亲说“两个孩子不读书是不行的。我前天就出去联系了,买家是清水村的吴老大,他还看了牛的,我们说好了730元的价钱,明天你就将牛送去吧,一手交牛,一手拿钱。”

父亲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

但父亲第二天并没有将小牯子送去十多里外的清水村。我也不去问,仍然每天傍晚牵着小牯子,将它牵向青草丰盛的埂,让它饱餐。我看着小牯子,小牯子也睁着大眼睛看着我。

和小牯子分别的这一天还是到来了。等到开学的前一天,天还没有亮,父亲就一个人牵着小牯子上路了。中午的时候,父亲就回到了家。他的手中,捏着一沓十元一张的“大团结”。

第二天,9月1日,是开学的日子,我和姐姐拿着钱去了学校。父亲做爷爷的思想工作,想让爷爷去住院治疗,被爷爷拒绝了,父亲只好在医院帮他带回了几包中药。

几天之后,是个星期天。我回到家中,突然,我看见了个熟悉的身影,从我家门前的田埂上走来。是小牯子,拴在它鼻子上的铁环不见了,鼻子上隐约有些血迹。它慢慢地走着,像以前我每天牵着它回来时一样。我高兴地跑着告诉家里人说“我们的小牡子真聪明,它回来了!

“小牯子真乖,它找得到回家的路呢。”姐姐也很开心地说。

“难怪,昨天在学校里,我在心中念叨着我家的小牯子,担心它在清水村生活不习惯,今天它就回来了。”我说着,几乎要跳起来了。

一旁的邻居铁成哥也替我们高兴:“哎呀,这个小帖子真好,将它卖了它也能回来,你们家这回赚了呢。”

爷爷从病床上起了身,让我叫来了父亲。父亲见了小牯子,也有些惊喜。

“你,把小牯子给人家吴老大送回去。”爷爷对父亲说。

我和姐姐的开心劲头顿时全没了。

父亲找来一根牛缰绳将小牯子拴住,然后牵着它准备上路,谁知,小粘子却停下了脚步,立在我们家门口一动也不动。父亲越是向前拉小牯子越是向后退,爷爷捡了根树枝,抽打小牯子,想让它挪动脚步。可是,它宁愿挨打也不挪动。

爷爷也知道这小牯子的脾性,它是不会动的。

“这样吧,你,和我一起去清水村找吴老大”爷爷对父亲说,“牛回来了,人家肯定心里急呢,还有,将前天没有花完的钱带上。

那晚,父亲和爷爷回来时已是半夜。父亲坐在灯下,我问父亲小牯子的事怎么处理的。父亲说:“我们还没有花完的110元还给了人家,你爷爷让我给清水村的吴老大另写了张620元的欠条,吴老大在家整了好大一桌子菜给我们吃呢。”爷爷咳嗽得更厉害了。

“那我们以后还将小牯子卖给他们家吗?”我又问。

父亲没有回答。

从那时开始,我们家更加省吃俭用。两年之后的一个下午,父亲喝了点酒,脸红红的,他将一张620元的欠条拿给我和姐姐看:“你们看看这就是两年前我写给吴老大的那张欠条,今儿个,再不用提将小牯子卖给他的事了。”

已经读了大学的姐姐问了父亲一句:“这两年,怎么也没见清水村的吴老大来向我们讨账呢?”我也不明白,620元,不是个小数目,那个吴老大就不担心我们赖账吗?

我望了望我们家门前柳树下的小牯子,笑了。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口吻叙述了生活困难的一家人为让姐弟二人继续求学而卖牛的故事,写得平实质朴,真切感人。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一家人为筹集姐弟二人上学费用而卖牛,暗线是吴老大对“我们”家的帮助
C.文中“似乎天上总有乌云,好像就要下起暴雨”,写出了整个家庭因为拿不出姐弟俩上学的钱而形成的压抑的氛。
D.小说结尾处分别写了姐姐和我的疑问,但都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体现了小说“留白”的艺术魅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2.小说中三次写到爷爷的咳嗽,试结合文本分别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这篇小说闪耀着诸多人性美的光辉,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0-11-10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冬天和春天

康志刚

老何和那个八岁的小孩子成了一对好朋友。

小孩子不胖也不瘦,一张圆脸白里透红,背个鼓囊囊的大书包,每天下午五点多钟,都要从这里路过,瞅上老何几眼就匆匆走开了。

老何觉得这孩子有意思。这天,他站在路边,两手背在身后,问他:“嘿,小家伙,你哪村的呀?”小男孩停下来,漆黑的眼珠子忽悠转一下,踮起脚,伸手朝西一指,说:“喏,那是俺家养鸡场。”

目光所及,横几排低矮的屋舍,旁边戳几间红砖房,都隐在齐腰高的玉米地里。如今 许多人家就在自家大田里建养殖场,养鸡,养鸭,养猪,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一家 子就吃住在厂里,但大多建在村北马路边上。老何喜欢傍晚来村西遛弯,就因为这里还是 大片大片的庄稼地,相对清静一些。

自从和小孩子相识后,老何早上也到村西遛弯了。他对老伴说:“村西真是个好地方,早晨看太阳从村里的树梢上慢慢升起。黄昏也不错呀,看红彤彤的大太阳,越看越像小孩子的红脸蛋。嘿,瞅着心里都舒坦!”老伴说:“教了一辈子书,还看什么都新鲜,倒像个小孩子了!”

每天早上,那小孩子总是礼貌地和老何打招呼,叫声爷爷好。老何赶过去,轻轻拍拍 他的脑袋,“好孩子,好好学习呀”。孩子点点头,朝他扮个鬼脸,然后蹦蹦跳跳地朝村里 走去,渐渐消失在那条沙土路的尽头,那里就是村子的西口。老何觉得孩子是朝着那轮金 色的朝阳走去的。

有时,老何往兜里揣一包五香花生米,硬塞给那孩子。有时,又给他一把大枣一袋饼干。再后来,那孩子下午放学就和老何在这玩,不急着回家。老何给他在路边草丛里逮蚂蚱,捉蜻蜓。到了夏天向秋天过渡的时候,路边上,田塍里,哪都绿蒙蒙的。绿得饱满,绿得深沉。蚂蚱是绿的,蜻蜓是绿的,就连草叶上的小虫子也是绿的。看看太阳落山了,老何就催小孩子:“快回吧,要不,你妈妈要来找你啦。”

有一天,孩子指着北面的高坡问老何:“爷爷,我爸爸说,那里叫蝎子沟,怪了,我一直就没见过蝎子呀?”

老何说:“嘿嘿,我不光见过,还捉过蝎子呢。那时和你一般大。”老何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童年的他和小伙伴们就在这高坎上捉蝎子。每见到一个小孔,就用树枝捅开,一只 蝎子就乖乖地爬出来,针状的尾巴高高地擎着,像随时要向人发起攻击。他们不但不怕,还感到好玩。那时候,站在这里往南看,是绿油油的稻田和亮晶晶的小河。稻谷扬花时,香气伴着清爽的水腥味徐徐吹来,吹进他的鼻孔,也吹醉了他的心。还有此起彼伏的蛙鸣。

一眨眼,五十多年过去了。老喽,老喽。而且,他觉得这块土地也老了。一切都改变了,就连这蝎子沟,也光剩下个名字。 老何无奈地感叹着,又摇摇头,忽地又想,也许对小孩子来说,这里的一切,甚至连天地,都是新的吧。这个世界永远都是新的。晚上,老何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天凉快啦,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几天。 他和老伴非常高兴,能见到小孙子果果了。可没过几天就回来了,城里就是不那么自在。老何照旧村西遛弯。那个小孩子又朝他走来。

“爷爷……”

“哈,放学啦!”他笑呵呵地朝他招招手。

待孩子走近了,老何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糖块,有奶糖,也有巧克力,是他回来时从儿子家的糖盒里拿的。算是见面礼吧。

孩子张开小手接过去,剥开一个含到嘴里,剩下的全塞进口袋。 如今的小孩子平时吃的是“旺旺雪饼”“沙琪玛”,还有炸薯条,烤馒头片等零食,很少买糖块吃了,但这孩子还是做出喜欢的样子。

吸溜吸溜地吃着糖,小孩子问老何:“爷爷,城里好不好呀?”老何点点头,说:“好,城里非常好!”小孩子一笑,说:“我就知道城里好,有高楼,有好多汽车,好多人。爷爷,我爸妈要送我去城里上学呢!爷爷,你什么时候再去城里?”

“冬天吧,冬天!”老何脱口而出,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像从前小河里的小蝌蚪,又像天上的小星星。

“爷爷,我问你,为嘛要有冬天和春天呢?”小孩子忽然向他提出个问题。

老何没有正面回答,一双大手,将孩子的脑袋几乎整个盖住了,抚摸着说:“爷爷先给你打个比方吧。 四季就像人,春天就是小孩子,就像你。夏天呢,就是青年人,就像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秋天就像你爸爸妈妈一一”

孩子觉得有趣,咧开嘴呵呵地笑起来,又问:“爷爷,你还没说呢,冬天是什么?”

“冬天嘛,冬天就是老年人。 就像我!”

孩子晃着脑袋笑,大声嚷道:“哎呀,冬天就是老爷爷,老爷爷就是冬天。再往后呢,再往后是什么?”

“再往后又是春天,又是小孩子!”老何伸手在空中画个大圆圈,最后手指落在了孩子的鼻尖上,“你就是春天,春天就是你!”

“哎呀,我明白啦,冬天就是迎接我们小孩子的,是不是呀,爷爷?”:为了这个发现,孩子高兴地拍起小巴掌,背上鼓囊囊的书包也跟着晃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大田里建养殖场”、“也有盖家具厂、板材厂的”等词语,以及关于如今小孩零食品种的介绍,都指向当下的社会现实,小说现实感强。
B.老何嘱咐小孩好好学习,又给小孩吃的东西,还给小孩逮蚂蚱捉蜻蜓,刻画了一位退休老教师的心态,而小孩“做出喜欢的样子”表明小孩的可爱。
C.老何感到“城里就是不那么自在”,但还是对小孩说“城里非常好”,这种矛盾的回答真实再现了老何的内心冲突,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D.老何在回答小孩问题,说出“冬天吧,冬天!”时,“另一双黑亮的眼睛又开始在他脑海里晃动”,这让故事从农村延伸到城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小说中多处描写乡村的自然景物,请分析其作用。
3.小说以“冬天和春天”为题,探究其丰富的意蕴。
2020-05-09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