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70671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子兄弟

于艳丽


       遇见苏子是在劳务市场,当时我正在为酒店装修的一点木工活和一些木匠讨价还价。苏子三十多岁,精瘦干练,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他凑到我跟前来说,哥,是你啊?有活咋还用外人?走,咱回家说话!
       没等我反应过来,他就拉着我从人堆里挤了出去。
       我和他来到劳务市场的外面,站定了,看着他,咋也想不起我啥时候有这个弟弟。
       苏子就爽朗地笑了,哈哈地,他的笑让我的确有了久违的味道。
       别想了,你不认识我,但我真是你的东北老乡,你的活我给你干吧?他尽量睁大他的小眼睛盯着我说,那帮人向你要八千?你给我五千得了!活若干不好,你别给我工钱,咋样?他依旧盯着我,看我的反应。
       五千?我在心里琢磨着,这价格的确便宜,我在劳务市场转半天了,没有低于八千的价格。行!我爽快地答应了,心想,我在这个城市生活近二十年了,你一个农民工还能耍什么花招。
       苏子是领着他的媳妇小红一起来干活的,小红长得漂亮,看起来年龄小他很多。我偷着问苏子,咋把小红糊弄到手的?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上赶子(东北话自愿的意思)来地!我养着她和她儿子呢!于是我知道,这女人不是苏子的原配,也就知道为什么苏子长得这么丑,会有这么漂亮的女人做他媳妇。
       干活休息的时候,苏子喜欢用手机放流行歌曲听,一首接一首地放,苏子也跟着哼哼,南腔北调的,比电锯锯木头的声音还难听。
       我说苏子,你别唱了,牙碜!
       苏子就笑着说,哥,你不懂,这叫生活。
       苏子的活干得利落,工期结束的时间比预计提前了五天,我把五千块钱递给苏子,苏子朝手指唾口唾沫,数得津津有味。

我忙着生意开业,很快把苏子忘到了脑后。开业那天,很多朋友都来捧场,我站在酒店门口和他们一一握手。突然谁在背后捶了我一拳,回头看,竟是苏子。

哥,恭喜发财!他递给我一个红包,这让我多少有些意外。虽然他叫过我哥,虽然我们是东北老乡,但是在这个城市打工的东北人多了,不至于他因此就成为我的弟弟。

我还是客客气气地把他让进了酒店。苏子那天喝得很多,坐在那里和一桌的人大声地嚷着,说自己是东北人,说他是我弟弟。

再见到苏子,是在我开业不久的店里。苏子一进门就蔫着,像是遭了冻的茄秧。

哥,他垂着头说,小红的儿子病了,要住院,你有没有钱帮我倒个短?(东北话缓解一时之急的意思)

以我在商海沉浮二十年的经验,一下明白了苏子前段时间给我随礼叫我哥的原由,他是在放长线钓大鱼!我在心里冷笑了,脸上却露出愁容说,兄弟,不是哥不帮你,你没看我刚开店,借着高利贷呢,这两天,人家正跟着我要钱呢!

啊!苏子又瞪大了他的小眼睛,看着我说,没想到你混得这么不济。苏子垂头丧气地走了。我看着他精瘦的背影,暗暗得意,想骗我,没门!

苏子是在新年前又来到我店里的,这次的苏子穿着一套新衣服,虽然一看就是地摊货,但因为是新的,还是给苏子添了一份精神。

哥,苏子依然叫我哥,没心没肺似的,我爱搭不理地应了声,忙着在电脑里斗地主。

哥,钱还上了吗?苏子问我,小心翼翼地!

我瞥了苏子一眼说,还?搁啥还?不知道钱难赚屎难吃啊?

哈哈,苏子又大声地笑了,伸手从怀兜里掏出一沓钱,哥,借给你了,不要利息!

啊?我一时愣在那里。

这是两万块钱,接了个大活,东家刚给结的,我也不急用,借给你了,快把高利贷还了。

苏子!我叫了一声,却不知道该怎么说……

打那以后,我在这个城市就真有了一个弟弟,这个弟弟叫苏子。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的活,别人要价八千,苏子只要五千,说明苏子很会揽生意,也为后文表现他干活比较利落作铺垫。
B.“上赶子来地!我养着她和她的儿子呢!”苏子“撇着嘴不屑”地说这话,意在表明自己能娶到小红凭的是本事。
C.小说在描写人物语言时,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俚语,这既能有效展示人物的形象特点,又赋予了文章生活化气息。
D.小说把农民工作为书写对象,既是表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又表现了作者对这一群体命运的关注、同情。
2.苏子身上有哪些特点,让“我”最终把他视为弟弟?请结合苏子与“我”的交往经过作简要分析。
3.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这种对比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银那

迟子建

冰排消逝的第二天便来了渔汛。人们彻夜守在江岸上,不停地围剿打捞。渔汛中的白银那的夜晚比除夕还要热闹。江面上灯火斑斓,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箔纸。

按照惯例来说,这种百年不遇的渔汛一般不超过一周,所以人们仿佛要把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它身上。大家也不觉得饿,只要看到鱼连续不断地上网就力量倍增。

渔汛的第四天发生了一桩怪事:马占军夫妇结束捕捞活动,进城办货去了。马家开了家个体食杂店,进的都是俏货,把国营店都挤黄了,他家卖的货比别的村镇的同等商品价钱高出许多。人们一直以为即使渔汛过去了,他们也会守着江再过一夜。

鱼汛持续了一周后,连绵的春雨天气来临了。鲜鱼不及时腌上就会腐烂,人们盼望着鱼贩子早日到来,不然这些鱼就会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

几乎每年都有鱼贩子乘车而来,可是不管他们出多么高的买价,人们也无法献上一条鱼,而今年来了这么隆重的渔汛,鱼贩子却似乎是还没有闻到一丝腥味。

乡长当夜吃完饭就守着一台老式电话机往外拨电话,想联络鱼贩子快来,可是话筒里没有丝毫蜂音。也许是电话线路出了故障,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出现了,狂风、暴雨和雷电常常使线路受阻,有时他们十天半个月也同外界联系不上,成为一座孤岛。

马家夫妇回来了,拉着满车白花花的盐。马家将原来八毛一袋的精盐涨到了三元五一袋,将原来一元二角一袋的大粒盐涨到了五元钱一袋。每家每户都需要买上十几袋盐,鱼没卖出去一条,却要掏出几十元钱来买盐,谁能咽下这口气呢?可是公家的商店一粒盐也没有,去外地买盐最快也要两天才能回来。人能等得起,鱼却等不起。人们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在渔汛的高潮中马家人就出去办货。

乡长一觉醒来后发现妻子卡佳不见了。

“你们谁看见卡佳了?”

“你都看不见,我们上哪儿看见她?”

“这娘们儿爱鱼都爱疯了,她肯定为盐去找马占军了。”乡长说。

乡长走到马家时灰蒙蒙的天色已经转换成银白色,马家的屋子亮着灯,马家夫妇眼眶乌黑,面上的疲惫之色格外明显。

“卡佳来过吗?”马家夫妇摇摇头。

“卡佳不见了。”乡长觉得心凉了半截。

“你知道她从来不上这里来的。”马占军说,“她能去哪里?”

“她爱鱼爱得要疯了,白银那的人爱鱼都爱得要疯了。”乡长激动地说,“卡佳要去哪里肯定是为了鱼。”

马家媳妇忽然哭了:“这盐价还是落下来吧。”

“女人见识!”马占军喝斥一声,“你忘了当年求爷爷告奶奶借钱治病的那滋味了?我忘不掉!”

“那你就记着,带到棺材里去吧。”乡长回敬了一句,走出门来。

乡长走在白银那被鱼腥气笼罩的小巷里,每见到一个人都要问一声:“见到卡佳了吗?”而别人的回答总是:“还没来鱼贩子?马家的盐价落没落呀?”

人们最后在山里发现了卡佳,她四仰八叉地倒在地上,脖颈处鲜血淋淋。在她身边,一只桶倒了,另一只桶却仍然端坐着,扁担折断在脚畔,看得出她曾用它当做武器来抵御黑瞎子的袭击。一桶冰块在熠熠闪光。

“卡佳原来是去背阴山坡的岩洞里取冰块去了。”乡长痴痴地说,“她怕鱼烂了,她想用冰块来保护鱼,鱼,”乡长哆嗦着双腿嘶哑地说,“我要把马家食杂店给砸烂了,我要把这林子里的黑瞎子统统杀光!”短暂的寂静后,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卡佳——”的呼喊,山林中回荡起一个男人沉痛的呜咽。

所有白银那的人在早晨起床后都在自家门口发现了盐。

就在大家对盐议论纷纷的时候,乡长的儿子赶回来奔丧了。他说在半路上遇见了马占军,他正吊在半空的树上接电话线。

乡长的儿子噙着泪水进屋了。人们以为他会跪在母亲的灵前痛哭一场,但乡长的儿子让人们失望了,他进屋后坐在炕沿前一言不发。

   葬礼很隆重,白银那能走得动的人都来送卡佳。当乡长的儿子摔过丧盆,扛起灵幡在棺材前面准备送他母亲上路的时候,马占军夫妇突然出现了。

“你们来干什么?”乡长的儿子走到他们面前。

“我们来送送卡佳。”马占军说这话时哆哆嗉嗦的,他手中提着的纸鱼也随之哆嗦不已。

已经明显消瘦了许多的乡长这时忽然走到人群中央,他清了清嗓子,突然大声说:“我要在卡佳上路前说上几句话,大家都知道她是怎么死的,开始时我也想给她报仇。”他面向儿子说:“你的举动我也看出来了,你裹了汽油弹,可是你妈妈最不喜欢在别人认错后还怪罪人家,我也是一样。昨天早晨我们已经没花一分钱就得到了盐,掐断的电话线也被接了起来,所以我把话说在头里,任何人也不能再对马家人采取报复行动。”他再一次针对儿子说:“尤其是你,你妈妈向来是与人为善的。”

马占军夫妇不由得号啕大哭。大家也随之哭起来。山上绿树蔽天,小鸟因为受了惊扰而盘桓着在树梢鸣叫。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题目“白银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与小说中“渔汛”“黑瞎子”等一起凸显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气息,构成了小说的文化特色。
B.开头描写渔汛夜晚江面之景,以“细碎的金箔纸”作喻,用语独特而意味丰富,形象写出渔汛给人们带来了财富,也表现了人们的欣喜若狂。
C.乡长每见一个人都要询问妻子的消息,而别人的回答总是关心鱼贩子和盐价,这一情节表现了白银那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并因此而冷漠。
D.小说巧于叙述,逻辑严密。电话不通照应了前面的春雨天气,暗示了鱼贩子不来的原因,掐断的电话线被接上,写出情节的曲折严密。
2.卡佳是小说不可或缺的角色,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3.小说以马家夫妇吊唁卡佳被乡长原谅为结局,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9-11-24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菜园

苏重

(1)青的、红的西红柿坠在叶间,长豆角、扁豆角挂满丫头,韭菜像宝宝刚剃的头发,高高低低又整整齐齐,记忆里儿时的菜园绿意盎然,菜美瓜香。那也是小孩们玩耍的乐园,摘瓜果,追蝴蝶,好像邻里的莱国没有哪家比我们家大,父亲总能打理得井井有条。种这么多菜一家人是吃完的,走亲戚时会捎上一篮青菜,两捆豆角,有时也送到集市上卖,换些零用钱补贴家用,村邻家来亲戚了也会直接到我家找些菜,有坚持付钱的,父亲向来不肯收。

(2)其实种菜要不停地收拾打理,比种庄稼要忙得多得多,松土、撒种、浇水、施肥、打秧、除虫等等等等,工序繁复,好在园子就在家旁边,大人、小孩都可以一起忙活,零碎的时间也可以用上。捉虫就是老少皆能做的,一直到现在我对蝴蝶都没什么美感,菜地里翩翩飞舞起白色的蝴蝶,就知道卷心菜又遭殃了,蝴蝶把卵产在菜叶背面,很隐蔽,要把菜叶翻过来捉,逮到大的虫子还能拿去喂鸡,那时一点都不害怕。最欢乐的时光还是给菜地上水,园子分成两排菜畦,中间高两边低,水渠设在中间,渠首靠近河边,两个大人站在渠首两侧,配合着攥紧水篓的长绳从河里拉水上来,刚过渠首右手一提一抖,水就倒向渠中,上提时柳编的水篓会有水撒漏,但过程可以连续,还是比拎桶浇水效率高得多,我欢喜地跟着水头跑,看着渠水往一畦畦菜地里淌,帮着大人扒开或堵上水口,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3)两畦韭菜最靠近河边,最省心的就是它了,撒些鸡粪,浇点水就长得很好,又从不生虫,割了又长,能吃到秋凉。丝瓜、葫芦要搭架子,它们种在屋头墙角,依着架子墙头往上长,有的瓜果长在浓密的叶子里面,发现时已老得不能吃了,干脆就收来做种子,又老又大的葫芦经处理剖开后就是两个水瓢,很耐用的。父亲也有失手的时候。有一年他在靠河边的菜地种了一畦花生,发芽、长苗都正常,但到该收获时,却挖不出一颗花生,原来我们那土质属粘土,不适合喜沙土的花生生长,父亲知道这个道理,还是想试一下,结果耽搁了一畦菜,惹得被母亲说了一通。

(4)为了增补上学费用,家里还做豆腐和豆芽,夜里做好后,一清早再由父亲骑着自行车驮到集市上卖,远的要赶几十里路大集。一个夏日的晚上,早过了父亲回家吃晚饭的时间,父亲还没回来,他从来没有这样,母来万分焦急,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亲邻也赶来,你言我语想办法。我和大我两岁的表哥自告奋勇去找父亲,两人往北走到村外,经过一片坟场,白天都不敢一个人走这里,森森的月光投下两个人的身影,我和表哥互相也不说话,只有沙沙的脚步声来掩盖内心的恐惧,一直翻过沂河大堤也没迎着父亲,哥俩只好失望地回来,远远听到家里人声嘈杂,父亲已经到家了,现在也记不清父亲遇到什么事回家这么晚,虚惊后的亲人们都难抑高兴之情。

(5)我上学到高三时父亲腰累弯了,上医院拍x照一看,脊柱不但向前弯,而且向右侧弯,像他那样的年纪在农村也应该不干农活了,父亲却不行,因为我和弟弟还小,都在上学,不能放手。我能上大学是他最大的骄傲,因为我是村里也是族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接到考取的通知时,父亲和我正在菜园里浇水,爷俩没有太多的兴奋,也许是意料之中吧。后来家里供我上大学四年,学费都是父母从庄稼地里的收成一点点攒的,没借一分外债。即使我参加工作后自己能领工资了,父亲仍没有放下手上的农活,一直到快八十岁了,身体再也不允许了方停下手。兄弟姐妹中我是最让他操心的一个,直到我的宝宝顺利出生,他才安下心来,父亲就这样操劳操心一辈子。

(6)一晃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三年了,从他逝去起,我钱夹里一直放着他的照片。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到小河边看看现在的菜园,如今物非人亦非,走在已有些荒凉的菜园间,仿佛父亲就在那里边锄杂草,边听我叙述学校的事情。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在菜园辛勤劳作的情况和菜园的景象,字里行间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B.文章以时间顺序写景叙事,把横跨数十年的生活往事条理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C.文章以“父亲的菜园”为描写中心,抓住父亲的典型语言、动作表现父亲精神境界,寓崇高于经常可见的小事之中。
D.文章以“父亲的菜园”为线索组织材料,第一人称的运用,既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又有利于抒发真情实感。
2.作品中的“父亲”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回答。
3.这篇散文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8-12-18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美知乎Quore上,有不少人发帖讨论“你读过最美的中国诗词是什么?”在另一些论坛上,也有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中国诗词。从《诗经古诗十九首》到李白、杜甫、鱼玄机……国外读者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诗词除了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一位网友说,他们家隔壁曾住着一位上了年纪的独居荷兰女士,在她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把一本李白诗集送给了他们,以感谢他们对她的帮助在诗集的封面上,她手抄了(月下独的》这首诗。可以想见“举杯明月,对影成三人”式的东方诗意同样可以丰盈国外读者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中国诗词走进国外读者心中,只是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小切口。从莫言、对慈欣、曹文杆等的作品得到国际认可,带动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得到更多关注;到《欢乐颂》等影视作品纷纷“出海”,在海外涌动起一股国“华流”……中国文化的世界“能见度“越来越高。甚至连中国网络文学也成功进入国外二次元领域:在“武侠世界”“引力世界”等翻译网站上有近400万的活跃用户在“追更”中国网络小说。如果说,曾经的中国文化在海外还是一些小圈子里品读、研究的对象,那么今天,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中国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已经开始为更多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也让文化传播有了更多此时此刻”的互动感、参与感。

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以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当前,“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思想内容承载量还比较有限,尤其是以武侠、玄幻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学,虽然有些包裹着传统文化的外衣,但真正能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价值理念的不多,能产生深刻文化影响的更少。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本就是一条坎坷不平的道路。今天,《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享有崇高声誉,而早期西方传教士翻译《红楼梦》时,可是一度将宝玉错认女孩。误解与曲折并不是问题,精彩的中国故事,往往都会经历由该入深的接受过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打造更多能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让真正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更多地传播出去,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季羡林曾说过,“中国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文化大国,最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是中国文化”。今天,世界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一方面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让更多的“长安花”走出去,与世界共赏中国文化之美,人类文明将会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1日第5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不仅受到国外读者的喜爱,还可以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带去情感上的哲思与共鸣。
B.当今中国文化只要借助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就一定能为更多的普通外国人带去“不一样的空气。
C.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打造更多承载中国文化气度的优秀载体,传播负载中国价值观的“内容文化”。
D.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显纯熟与自然,世界也更加关注中国文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兰女士送李白诗集的例子,表明了诗词既是外国网友学中文的对象,也是情感交流的工具。
B.作者从当代作家作品、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方面来举例论述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了。
C.对“走出去”的中国文化,作者在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D.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者先举例,再分析最后坚信更多的“长安花”将走出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已经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像,连普通外国人也喜欢诗词。
B.如今中国文化能够“走出去”,主要得益于翻译水平的提高、网络交流的开放。
C.网络文学虽然已“走出去”,却没有真正传递中国文化的精神气度和价值理念。
D.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虽坎坷不平,但精彩的中国故事必将更多地传播出去。
2019-03-12更新 | 3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