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72622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光束里的微尘

秦德龙

他在漫不经心中发现,一束光透过窗户射了进来,而静谧的光束中,悬浮着一些微尘。他伸手去抓,却什么也抓不住。那些微尘忽然飘动起来,瞬间消失在幽暗深处。

渐渐的,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微尘是在光束中存在的。如果试图挡住它们,它们即会遁失。

微尘尚且如此,那么个体生命呢?离得开阳光吗?

到阳光下面去,晒晒太阳。他时自己说。

每一枚太阳都是新鲜的。

他曾经到过大海,也到过大山,还到过城市里,感受着太阳带来的温暖。是的,大千世界,让他感慨,可后来,他还是厌倦了一切。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何况,他无法忍受来自生活的挤压,从各方面的挤压。

他再次回到蜗居的小屋,每天对着电脑,虚构着人生。这天,他百无聊赖,在电脑上敲下几个文字;“昂贵的证据”。很快,电脑便跳出了博尔赫斯的诗句:“这是多么昂贵的证据,尘土,使我们相信难免一死。我们放慢脚步,压低嗓音,走过一列列缓慢的墓碑……”

博尔赫斯的诗句,在他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一遍一遍地默读着那些诗句,不住地洗刷着自己的心灵。自己是多么渺小啊,犹似一粒微尘,微不足道!火热的生活,自己有什么资格去批判呢?该拥抱它才是!

于是,他打点行装,来到了太阳照耀的乡下。

他看见一个老农民头顶着烈日,扶着耕牛身后的犁铧在田野里劳作。也许是累了,老农民慢慢地吆喝耕牛停下,然后,楗出一支烟,坐下来休息。香烟从老农民的鼻孔中袅袅冒出,景象美极了。他看得发呆,忘记了时间。

老农民没有搭理他,在老农民的心中,他是不存在的。老农民吸完了烟,缓缓地站起了身子,重新吆喝耕牛犁地。

他昂头走了,去寻找乡村新的风景。他边走边想,自己也就是一粒微尘,如果没有阳光的照射,别说舞动起来了,恐怕已不知飘向了何方。

灵魂啊,需要阳光!

回到生存的城市,他找来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微生”论坛。每晚,坐在电脑前,发表自己的感悟。那些深邃的思想伴随着妙语连珠,洒向广袤的宇宙。以往,他几乎是不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的,落落寡合。从乡下回来后,他像变了个人,生命中总有使不完的热情。他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不说出来,灵魂无从安放!

人们悄悄地打量着他,议论着他。

他知道,自己也就是个普通人。

普通人得有普通人的活法,得过普通人的日子。

不久,他就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每天,夹着公文包或拎着手提电脑,行走在路上。

又后来,他娶妻生子,建立了一个安康和谐的幸福家庭。

只是,一个人孤静的时候,他会回忆从前的日子。这时候,他就打开博尔赫斯的诗集《里科莱塔》,为自己读上一段。然后,对着灿烂的银河遐想,把神秘的夜空瞭望。

他依旧在“微尘”论坛里发表自己的言论,这都是他对人生的观察、体悟。他也没想到,自己会有许多粉丝。这些粉丝不断地要求他更新论坛里的帖子,把精辟的论断展现给大众。

他无法满足粉丝们的要求,只是按部就班地做着想做的一切。他把自己比作一只老黄牛,他喜欢勤勤恳恳的老黄牛。

有一天,妻子问他:“你为什么喜欢老黄牛呢?”

他若有所思地说:“在乡下,有一位老农民。扶着老黄牛身后的犁铧在犁地。”

妻子又说:“你这个人就是喜欢低调。”

他温厚地笑道:“我看见了光束里的微尘,只有阳光照射它,它才会舞动。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老黄牛就是这种品格——需要阳光!”

接下来,他和妻子同声朗读博尔赫斯的诗句:“这是多么昂贵的证据,尘土,使我们相信难免一死。我们放慢脚步,压低嗓音,走过一列列缓慢的墓碑……”

妻子陶醉地说:“让我们一起慢慢地老吧。”

他笑道:“还是让我先死吧,死在你前头!”

妻子捶了他一下,充满诗意地说:“想得美,谁先死谁有福,还是你送我吧。”

他揽住妻子的肩头,幸福地笑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他”的视角来描写老农头顶烈日扶着耕牛身后的犁铧在田野劳作与休息的情景,及其从中获得的感悟,这为下文写“他”的思想转变作了铺垫。
B.小说叙事中穿插精警的议论,如“灵魂啊,需要阳光”“普通人得有普通人的活法,得过普通人的日子”等,是为了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故事更加完整。
C.小说中“老黄牛”这一反复出现的意象既是主人公“他”品格的投射,也起到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作用,增添了行文脉络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D.水说写人们对“他”的打量、评议,从侧面衬托“他”从乡下返城后生活态度变化之大;写妻子对“他”的称道,从侧面表现“他”谦卑、朴实的个性。
2.小说中前后两次引用博尔赫斯的诗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光束里的微尘”为题有什么好处?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方面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套当
符浩勇
元亨当铺刘老板自在乐城南盛酒楼见到长衫人,就觉得与他会发生什么事。
那天,刘老板与洋货商行李老板在小镇南盛酒楼聚谈。前阵子当铺鉴别伙计张师爷预借了一年薪水回乡盖房去了,眼前当铺压货正紧,钱不凑手,正寻思融资周旋,而李老板腻烦洋货商行恶缠难磨,意愿甩掉商行,投资入伙典当行。
俩人频频端杯喝茶,眼睛却都在偷偷地打量对方。
那时,一个穿长衫衣的人走进了元亨酒楼。只见他寻了个临窗的座位坐下,脸带愁容,仰面叹息。
刘老板收回目光,说:“这人面生,好像不是本地的,看架势,或许是遇到什么难处?”
李老板转头瞥了一眼:“是很面生,脸烂眉结的,是怀才不遇吧,来,来,别因那败了喝茶的雅兴。”
果不其然,当天刘老板回到元亨当铺时,却见长衫人背着行囊在门外徘徊。
刘老板邀长衫人进屋,刚坐定,长衫人蓦然跪地,声泪俱下。
他说,他从南洋回乡寻亲,无奈家父惹了官司,押在京城大牢,说是如果花钱活动或能免杀身之祸,家当还有一宝,价值连城,家父有言在先,宁可赴死也不可抛售此物,况且此物乃前朝贡品,遗落民间……他来到乐城镇,暗里打听过刘老板的为人,打算挡些银两……
他说时从行囊里掏出一只立体状缎盒,虔诚打开,盒里一颗翡翠玉珠褶褶闪光。他说:“刘老板一定识得此夜明珠,可否当两仟大洋救父一命?”
刘老板盯着玉珠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记得张师爷说过前朝有贡品玉珠遗落民间;他也知道这无价之宝,典当后还会赎走;然而,两仟大洋救人性命谈何容易?出狱后能凑足本金也是枉心费力,退一步说,能把玩玉珠数日,转手又有如意收入……
长衫人救父心切,愿意立据为证:以当期三个月为限,当金两仟大洋,到期本金翻番。若逾期不赎,物归当铺;若提前赎当,本息不变。
刘老板亲自订正当据,盖印成交。
半月下来,张师爷从乡下回来了,他看到刘老板在爱不释手的把玩玉珠。
张师爷盯着通亮透体的玉珠并不惊讶,先是一言不发,左瞧右看,最后大惊失色:“坏了,这玉珠我见过它,就在我回乡的这半个月,在老家,就有人让我为它做过鉴别----这珠子底下还有一处瑕疵,仔细看,可以看到珠心碎裂处穿引一条纹线……没仔细瞧,瞧不出来的。”
刘老板夺过张师爷手中的放大镜,俯眼观视珠球,顷刻,他悬浮的心沉了下去,他也看到了珠心碎穿一条纹线……陡然他摔掉放大镜,哀叹:“我自想看人能看到骨头,没料想,我让鬼神缠上了……”
张师爷安慰他:“谁都会看走眼,要想办法让他回来赎!”
刘老板气打一处:“还会有什么鱼逃脱的钩勾,再会回头吃饵的?!”
张师爷在他耳边咕哝一番,蓦地,他露出一丝狡诈的笑意。
次日,刘老板在南盛酒楼里设宴,邀请小镇上头脸大户聚席。
大家坐定后,刘老板起身拱手说道:“各位乡亲,今日赏脸而来,我是要向大家透露一件事,前阵子,我被人耍了,当下了一件伪劣假货----所谓的皇宫玉珠。”
这时,张师爷打开缎盒,掏出玉珠捧上,大家呼地围拢过来,刘老板继续说:“就是它,如果不提醒,难看出它的瑕疵,珠心底有一穿纹。”李老板与众人附和:“没提醒,还真难看出来。”
刘老板很平静,说:“今天大家记证,我要当众毁了它,丢人不要紧,这东西不能留,看着会闹心,这东西确能够乱真,留着是个祸害,再不能留着它吭害人!”说着随手将玉珠猛摔地上,碎散开去。
酒罢宴散,大家起身告辞。李老板是最早赴宴的,却走在最后,说:“当铺经营风险也大,要不,我还是撤了股----”
刘老板看着他的背影冷冷一笑。
三天后的黄昏时分,长衫人飘然走进了元亨当铺。
刘老板大吃一惊,长衫人却说:“我这是来回赎夜明珠的。”
刘老板半晌没话,最后结巴地说:“你不是说,三月为限……”
长衫人掏出字据说:“有据为证,我可以提前赎当。”
刘老板接过字据说:“提前赎当本息不变。你原借走两千块大洋,要还四千。”
长衫人掏出银票递给刘老板,说:“这是本号钱庄的银票,大洋四千。”
刘老板验过银票,随手就交给王老先生下帐。长衫人急嚷道:“玉珠还没还呢?你下的什么账啊!”
刘老板对张师爷说:“既然本息己还了,玉珠还给人家吧。”
张师爷从后堂端出锦缎盒来,长衫人顿悟,大惊失色:“你不是早……”
(节选自《超人气现代名家笑笑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以刘老板的心理活动入脾,用简洁的两句话设下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交代了小说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引出了下文的故事情节。
B.刘老板在酒楼一件长衫人脸带愁容,后,又在店里听到他声泪俱下的诉说急需典当家传玉珠救父,加上自己又着实喜爱那颗玉珠,于是心一软就同意了。
C.刘老板故意当众摔碎玉珠,就是为了诱使长衫人来提前疏导,但摔珠三天后就见长衫人飘然而至,他没想到长衫人这么心急大的,所以还是“大吃一惊’。
D.小说语言生动凝炼,行文流畅,不少四字词语又让小说增添了几分古风清韵,用笔繁简得当,疏密有致,有的地方一笔带过,有的地方又细细描绘。
E.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长衫人主动上门典当玉珠,但不久张师爷就鉴别出玉珠是假,刘老板又将计就计,当众假摔玉珠,长衫人来提前赎当,却发现玉珠无损。
2.小说以“套当”为标题有何妙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除了用直接的心理描写,还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刘老板的心理?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玉珠是长衫人为刘老板设的一个圈套,有人则认为这个圈套是李老板勾结长衫人设下的,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017-03-14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品味文章的习惯/三岛由纪夫

(1)泉镜花说,他从来未曾糟蹋过任何有字的纸张,哪怕是一小张剪报;如今大众传播泛滥的时代,若还要这么字字珍惜,那可会累垮自己。周刊的宿命是读完就扔,在通勤电车驶过三、四站的时间里,一页页翻完之后就被留在行李架上,这是必然的趋势。我曾在国外的候机室里,看见有人将大开本的《Life》放在座椅上,上前去提醒对方有东西掉了的时候,反而还被告知说,那本杂志是丢掉不要的。像《LIfe》那种铜版纸印刷精美的杂志,若在日本的话还是比较受到珍惜,在美国就只是一般的周刊,终究落入看完就丢的命运。

(2)在这样的时代,品味文章的习惯会逐渐淡薄也是趋势吧!往昔人们说“小说欣赏”的时候,主要的意思乃是欣赏“文章”;现今读小说,就仿佛开车到郊外去踏青一样,而沿路的风景、路边的花草或是小河边钓鱼的小孩等等,往往无心理会,即使看见了也只是在眼前一闪即逝。

(3)从前人们是一步一脚印去读完一本书的。在交通不便的时代,这样的节奏可算是天经地义。走路的时候通常会有许多事物吸引住你的视线,因为走路本身很单调,欣赏映入眼帘的每一件事物能增添走路的快乐。我要在这本《文章读本》里向各位大力呼吁:请在作品里慢慢走。________。从前的人们十分享受这片织锦的花样,小说家则因人们欣赏其织锦的美而得到喜悦。

(4)到了现今,人们都说他们享受的不是文章而是故事了,如今已经绝少听见人们赞美某个人的文章好,倒常听人说谁的小说有意思。然而,文章毕竟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仍然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我们在看画的时候,岂能无视他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岂能忽略它的音色?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容我再重复一次,有很长一段时间,庶民大众欣赏文章的习惯方式,是透过耳朵来品味的,而贵族则是以眼睛来品味文章。不管用眼睛还是耳朵,日本古典文学当中值得品味欣赏的文章多如牛毛,被冠上“美文”之称的只是一部分翘楚,他仅仅是为供人欣赏之用,内容如何是其次,就像外观精致的日本料理一样。

(5)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挂帅的时代,食物是否赏心悦目已经不再重要,但持平而论,最上等的文章应该要嚼之有味而后富于营养的,不是吗?文章的滋味由水到酒,层次不一;又如同豆皮和牛排,种类各异,究竟何者才算上乘?我不敢妄下断论,只是文章的滋味有的清楚明了,有些则需要有充分锻炼过的味觉才品尝得出来。西洋人即便精通日文也未必能理解森鸥外和志贺直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作品清淡如水。水的滋味得要千帆过尽才能领略,然而醇酒和威士忌——例如谷崎润一郎的作品,也同样令人流连啊!

(6)徒有空泛修饰的文章现今都不以为美,另一方面,像公家机关的公文,那样制式的文章也不算好文章。即便有那种不假修饰、又不落制式窠臼的文章,要会品味的话,也需要读者的品位有所进步才能欣赏;可是偏偏这种文章的味道总在细微之处,这就让一般民众的喜好,与之前提到的“精读读者”的喜好越来越疏远。在这里就不提是谁了,但我经常在大众为之着迷、甚至痴狂的作品里,看到许多其实相当糟糕的烂文章。相比之下,在江户时代,为近松和西鹤喝彩的民众还更懂得品味。虽然从文章的平均审美标准来看的话,近松门左卫门的文章过于雕琢,现在看来已变得老气乏味,可是在这样的文章仍受到喜爱的时代,他们从品味文章当中所得到的快乐,想必是无比丰盛的。

1.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第3段中加点词“织锦”的恰当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3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那些投射在你眼底的围篱、远山、鲜花绽放的峭壁,都不只是沿途的景色,更是以一个个词汇编织出来的。
②在小说中驱车疾驶的时候,他不过是主题与情节铺陈的轨迹;
③虽然快跑看完十本书的时间,用慢行的话可能只读得了一本,
④若是慢慢走,你会发现那是一张语言编成的织锦,
⑤可是借着慢行,你可以从一本书中获得读十本还得不到的丰富收获。
A.②③④①⑤B.②③⑤①④C.①②③④⑤D.③⑤②④①
4.依据文本,判断下面对“小说”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现今人们读小说更关注小说有没有意思,说明人们对小说的阅读不够专业和理性。
B.语言就是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就是小说中的音符,离开语言,小说就什么也不是。
C.现代人读小说应该像到郊外踏青,沿路风景都无需理会,只需理解小说主题就行。
D.文章是小说唯一的实质,语言是构成小说唯一的材料,故小说的干预功能不重要。
5.第6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说明读者品位的提高对于品味文章的重要意义。
6.根据文意,第5段划线句中“森鸥外和志贺直哉”似可替换成“王维和陶渊明”,“谷崎润一郎”也可替换成“杜甫”,请你以三个诗人的具体作品为例,谈谈对划线句的理解。
2019-10-12更新 | 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

金开诚

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坏“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

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目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这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

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的精细之处,整个听觉既然处于极为粗略的宏观状态,就不能不感到京剧的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到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


[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
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
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
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
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伴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
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
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
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
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
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
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
2019-01-30更新 | 9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