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752334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 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 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 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 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我看到青 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弓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 御寒。我的提包虽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地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那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难”动作。我又去看那青年,他像夏日里 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板……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 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包 紧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 就等着把我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 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 路,他至少还要走 10 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的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 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 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 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拴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

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 一路……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 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 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企图。
C.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 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D.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伺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 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知识点】 其他小说 毕淑敏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

[美]欧﹒亨利

一天入夜时分,有个青年男子穿梭在林立的红色楼房间,挨家挨户按铃。在第十二家门前,他把空荡荡的行李包放在台阶上,然后揩去帽檐和额头上的灰尘。 

这是他按响的第十二个门铃。女房东出现在门口。青年问是否有空房出租。 

“三楼后头有间屋子,空了快一星期了,看一眼?” 

青年跟她上楼。两人不言不语地走在铺着地毯的楼梯上,那地毯已经破烂不堪。“就是这儿,房间很不错,带家具,难得空出来。自来水在过道尽头。煤气开关在这儿,瞧这壁橱也很宽敞。过去三个月住在这里的是斯普劳斯和穆尼,他们演过轻松喜剧。” 

“您这儿住过很多演戏的?” 

“大部分房客都跟戏剧圈有关系。这儿可是剧院区。”

他租下房间,预付了一周的租金。房东走开时,他终于问出了那个已经问过一千次并且早就挂在舌尖上的问题。“有个姑娘——名叫瓦什娜——爱洛伊斯·瓦什娜小姐——你记得房客中有过这人吗?她皮肤白嫩,中等个子,身材苗条,金红色头发,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

“不。我不记得这个名字。” 

不。总是不。五个月不间断地打听询问,千篇一律的否定回答。他对她独怀真情,一心要找到她。他确信,她离家之后,一定是受到了这个水边大城市的诱惑,流落在某处。 

这个所谓家具齐全的房间迎来了它的新房客,破旧的家具、破烂绸套的沙发……所有这一切折射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舒适之感。

房客半躺在一把椅子上,他的呼吸中全都是这个房间的味道——准确地说应该是潮气——那是一股阴冷的霉味。

突然,整个房间弥漫着馥郁的木樨草甜香,是那么清晰、浓郁而强烈,沁人心脾。

“她住过这个房间!”他确信自己能辨认出属于她的或是她触摸过的任何微小的东西。她曾经喜爱且专有的这种气味—一究竟来自何处? 

他像一条嗅觉灵敏的猎狗般,将这间屋子的每个方位都搜了个遍,可丝毫痕迹也未发现。

他想起了房东。他跑下楼。 

“请告诉我,我来之前谁住过那个房间?” 

“就是斯普劳斯和穆尼嘛,我之前说过的。” 

“斯普劳斯小姐,她长什么样?” 

“黑头发,矮小,肥胖,脸蛋儿笑嘻嘻的。” 

“他们之前呢?”

“有个单身男人,搞运输的。在他之前是克劳德太太和她的两个孩子;再往前就是老道尔先生,他住了六个月。再往前我就记不得了。” 

他谢了她,慢腾腾地爬回房间。房中一片死寂。木樨草香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破家具陈腐的霉臭,让人仿佛置身于仓库。 

希望破灭,他顿觉信心消失殆尽。他坐在那里,盯着那盏昏黄跳跃的煤气灯。稍许,他走向床边,把被单撕成长条,然后用刀刃把布条塞进门窗周围的每一条缝隙。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他关上灯,把煤气开到满档,欣然躺上床 

……

今晚轮到麦库尔太太做东请喝啤酒了。她取酒回来,和珀迪太太在一个地下幽会场所坐了下来. 

“今晚我把三楼后间租了出去,”珀迪太太说,“房客是个年轻人。两个钟头以前他就上床了。” 

“真有你的,”麦库尔太太羡慕不已,“连那间房都能推销出去!那您告诉他了吗?”最后一句是神秘兮兮地低声说出来的悄悄话。 

“配上家具就是为了出租的。我没告诉他,麦库尔太太。” 

“咱们就是靠租房过活的。要是知道这房里有人自杀,死在床上,恐怕没人愿意租呢。” 

“咱们可也得挣钱过日子呀。”珀迪太太说。

“一个星期前我才帮你把三楼后间收拾规矩。那姑娘用煤气就把自己给弄死了——她那小脸蛋儿多甜啊。” 

“都说她长得俏,”珀迪太太说,“可惜左眼眉毛边长了颗黑痣。再来一杯,麦库尔太太。”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男青年夜里挨门挨户按铃的情形开头,有设置悬念的作用,后文情节解答了疑问:他在寻找一个姑娘
B.房东太太介绍“房间很不错,带家具”,事实上房间很破旧,小说中对房间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氛围。
C.男青年寻找的姑娘没有出场,但从文中两处对其外形的简短描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儿。
D.小说结尾才揭示了真相,房东太太虽然对自杀的姑娘表示同情,但为了将房子租出去她还是对男青年说了谎。
2.小说中的男青年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3.你认为小说中的“木樨草香”是否真的存在?请作简要分析。
2018-04-13更新 | 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哨卡上的小草

谢志强

战士李春林已在斯姆哈纳边防哨所驻守第三个春天了。这个海拔3900米的“西陲第一哨”,位在东经73度56分55秒,建在雪线以上,终年白雪皑皑。驻地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株草。

李春林唯有靠记忆中的绿色来抵消哨卡无边的白。“立春”过后就是“雨水”,随后是“惊蛰”,接着是“春分”,他想象那记忆中的树和草正洇出绿意。“清明”,他在梦里去了爷爷的坟头,整个坟墓顿时绿了,似乎爷爷咳嗽了一声,醒了。第二天,他终于憋不住了,来到指导员杨亲锁面前,一肚子话,却噎着那样,张不出口。

指导员说:“小李,有啥事?你说。”

李春林像姑娘一样羞得脸泛红,说:“指导员,我想请个假。”

指导员说:“请假?啥急事?”

他说:“下山。”

指导员说:“下山有啥事?”

他又咬咬嘴唇,不知怎地,眼睛盈满了泪花。他抹掉泪花,说:“指导员,我爹给我起的名字是春天的树林,我上山有三年了,连一根草也没见过,快到谷雨了,我想下山看看发芽的小草。”

指导员立刻想起了什么,一拍脑袋,说:“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想呢,你稍等。”不一会,指导员牵来一匹马,冲着营房里的李春林唤。

李春林应声出来,眼睛像阳光照耀着雪峰,又一次愣了,一脸傻样,嘴就裂出了笑。

指导员抚抚马鬃,指着马背上的干粮和草料说:“你下山吧,代表我们去看看山下发芽的小草。”

李春林接过缰绳,行了个标标准准的军礼跃身上马。马儿踏着雪奔去,一路白雪飞溅。

太阳当空悬着,他渐渐闻到了草的气息,淡,却清新,不一会儿,一棵白杨树闯入了他的视野,他策马前去。到了树前,迫不及待地跳下马,然后,扑上去,紧紧搂住挺立的大白杨,像个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嚎啕大哭。

恰巧有赶着驴车的老人路过,近前来问:“解放军你遇到啥麻烦了?要我帮帮你吗?”

李春林止住了哭,说自己的名字是春天的树林他终于接近了树,就像亲兄弟相逢。

他说:“现在,我太高兴了。”

老人还是疑惑,手在空中一划,说:“那边,树多得很嘛,到处都是你的兄弟嘛。”

李春林笑了,指指遥远的雪山,还竖起了三个指头说:“我在那上边当了三年兵,一点点绿色也没见过。”

老人乐了,说:“哦,你就是在高高雪山守护我们这低低的绿地呀,你到我的葡萄园去吧,那里也有发芽的小草呢。”

李春林牵着马,像久渴见到泉水一样,一会儿趴到路边的草丛中,把脸埋进去;一会儿蹲到草丛中,抓一把嫩绿的草,塞进挎包里。

老人任凭马慢悠悠地走,驴还趁机在路旁叼一撮草,边嚼边走。

习惯了高山雪原的马,时不时地打着响鼻,似乎一时享受不了绿州的气息。

那天,太阳西斜的时候,他告别了老人,挎包里装了一包新鲜的土和一把陈年的草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又咬咬嘴唇,不知怎地,眼睛盈满了泪花”表现了李春林十分急切地想看山下发芽的小草。
B.“像个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嚎啕大哭”了李春林得偿夙愿,终于看了小草和树木,喜极而泣。
C.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情节曲折,悬念迭起,在跌宕起伏的叙述中饱含对边防战士的敬意。
D.小说虽只写了王春林和指导员两个军人,但以点带面,实际上赞颂了所有边防战士的高尚品格。
2.小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请结合具体内容探究小说的主旨。
2019-03-13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亲记

阴历新年来了。一天,周太太跟鸿渐说,张家把他八字要去了,请算命人排过,跟他们小姐的命天作之合,大吉大利。张先生请他去吃便晚饭,无妨认识那位小姐。鸿渐本不愿跟这种俗物往来,但转念一想,自己从出洋留学到现在,还不是用的市侩的钱?反正去一次无妨。这位张先生名叫吉民,但他喜欢人唤他Jimmy。他在美国人花旗银行里做了二十多年的事,手里着实有钱。只生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授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能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这女儿刚十八岁,中学尚未毕业,可是张先生夫妇以为女孩子到二十岁就老了。夫妇俩磋商几次,觉得宝贝女儿嫁到人家去,总不放心,不如招一个女婿到自己家里来。那天张先生跟鸿渐同席,认为他颇合资格:家世头衔都不错。方家经这番战事,摆不起乡绅人家臭架子,这女婿可以服服贴贴地入赘到张府上。

方鸿渐下午办公完毕去张家,经过一家皮货铺子,看见獭绒西装外套,新年廉价,只卖四百元。鸿渐常想有这样一件外套,可是盘算一下,只好叹口气。到了张家,张先生热闹地欢迎道:“HelloDoctor方,好久不见!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夹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他仿美国人读音,维妙维肖,也许鼻音学得太过火了,不像美国人,而像伤风塞鼻子的中国人。

鸿渐和张小姐没有多少可谈,只好问她爱看什么电影。跟着两个客人来了,一个叫陈士屏,是欧美烟草公司的高等职员。一个叫丁讷生,也在什么英国轮船公司做事。张太太说,人数凑得起一桌麻将,何妨打八圈牌再吃晚饭。方鸿渐赌术极幼稚,身边带钱又不多,不愿参加,宁可陪张小姐闲谈。但经不起张太太再三怂恿,只好入局。没料到四圈之后,自己独赢一百余元,心中一动,想假如这手运继续不变,那獭绒大衣可有指望了。八圈打毕,方鸿渐赢了近三百块钱。同局的三位,一个子儿不付,一字不提,都站起来准备吃饭。鸿渐唤醒一句道:我今天运气太好了!从来没赢过这许多钱。

张太太如梦初醒道:咱们真糊涂了!还没跟方先生清账呢。陈先生,丁先生,让我一个人来付他,咱们回头再算得了。便打开钱袋把钞票点交给鸿渐。

饭后散坐抽烟喝咖啡,鸿渐瞧见沙发旁一个小书架,猜来都是张小姐的读物。一大堆《西风》、原文《读者文摘》之外,还有原文小字白文《莎士比亚全集》、《新旧约全书》、翻版的《居里夫人传》、《我国与我民》等不朽大著以及电影小说十几种。一本小蓝书,背上金字标题道:《怎样去获得丈夫而且守住他》。鸿渐忍不住抽出一翻,只见一节道:对男人该温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处留下好印象。女孩子们,别忘了脸上常带光明的笑容。看到这里,这笑容从书上移到鸿渐脸上了。抬头忽见张小姐注意自己,忙把书放好,收敛笑容。陈先生要张小姐弹钢琴,大家同声附和。张小姐弹完,鸿渐要补救这令她误解的笑容,抢先第一个称,求她再弹一曲。他又坐一会,才告辞出门。洋车到半路,他想起那书名,不禁失笑。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就等于失业,所以该牢牢捧住这饭碗。哼!我偏不愿意女人读了那本书当我是饭碗。想到这里,鸿渐把天空月当作张小姐,向她挥手作别。

客人全散了,张太太道:这姓方的不合式,气量太小,把钱看得太重,给我一试就露出本相。好像怕我们赖账不还的,可笑不可笑?

张先生道:什么博士!还算在英国留过学,我说的英文,他好多听不懂。我不爱欧洲留学生。

张小姐不能饶恕方鸿渐看书时的微笑,干脆说:这人讨厌!你看他吃相多坏!全不像在外国住过的。他喝汤的时候,把面包去蘸!他吃铁排鸡,不用刀叉,把手拈了鸡腿起来咬!我全看在眼睛里。吓!这算什么礼貌?

当时张家这婚事一场没结果,周太太颇为扫兴。可是方鸿渐记得《三国演义》里的名言:妻子如衣服,当然衣服也就等于妻子;他现在新添了皮外套,损失个把老婆才不放心上呢。

(选自钱锺书《围城》,有删改)


【注】指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选段但故事情节相对完整,采用全知视角,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描写等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B.张太太三人等打完麻将后并非不愿意出钱,而是为了试探方鸿渐,方鸿渐的小气贪财是导致相亲失败的原因之一。
C.张小姐一开始还对方鸿渐抱有好感,后来发现他受邀来访的目的并非相亲,于是在方鸿渐离开之后刻薄地议论他。
D.本文细致介绍了张小姐的书架,这一细节描写颇有意味,既表现出张小姐的家庭、文化背景,又暗示出人物特点。
2.从安排女儿相亲一事可以看出张先生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1-04-29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