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752354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 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涂弦夫的书斋 名由“守墨斋”改 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积”之为弊

杨于泽

如今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时兴的就是让问题堆积下去,堆积成“大事”,便集中力量大张旗鼓办之。比如集中拆除城市违章建筑、集中销毁假冒伪劣、集中“打拐”、集中侦破大案要案,这些无不贯穿着“集中”的思想。

问题开始时当然是不大的,故而是不被重视的。待到问题积累成堆,小事变大,就像寿星头上那团赘肉,一旦过于沉重,有关部门就着急起来,必欲除之而后快。除掉后,便又心不在焉,岂知赘肉可能重新生长。如此反复,形成对一刀割除的“路径依赖”。单身汉是喜欢积累问题的,未洗的衣袜塞满墙角席底。孤家寡人一个,既没有父母约束,也没有妻儿监督,不必对任何人负责,我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是一种拖延战术,借此逃避每天的责任,图个清闲自在。到了万不得已之时,就来一次“大扫除”,这个周期,可能长达一个月甚至更长。

有些职能部门跟单身汉半斤八两,民众想解决问题,就得等待问题堆积如山,就得等待时机成熟。我们这里有些人,今天的事最好拖到明天。平时做事的,无人喝彩,甚至出了麻烦;平时不做事的,“集中”精力忙“大事”,领导重视,场面壮观。平时做事的可能被淘汰出局了,平时不做事的锦绣前程指日可待。

这样地积累问题。不是亟须祛除的积弊吗?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试分析文中“路径依赖”的含义。
2.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积’之为弊”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3.本文在说理方法上颇具特色,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2016-11-17更新 | 4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中,“器”字总共出现了六次,字数占比连万分之五都不到,并且仅有五次具有实质意义。然而,这几处“器”字的不同内涵,却彰显出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标准。

“君子不器",道出了孔子对君子的才具要求。君子应该博学多能,不要局限于一艺一能,为此,孔子在《雍也篇·第六》中对弟子子夏提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在孔子之前,“儒”在社会上作为一种行业,成分非常复杂,但总体来看,都是以一技之长谋求个人生计,这与孔子心中的道义担当、仁者精神相去甚远,在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应是有德兼有位者,应有超越个人生计的高远追求,以博学多能弘道济世。

“管仲器小”,“子贡是国之重器”,体现的是孔子对君子的德性要求。《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对管仲的事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可能华夏之地就要改行夷狄之俗,也就是“被楚左衽”了。孔子虽然肯定了管仲的相齐之功,并且也没有苛责管仲忘主事仇,但他仍然觉得管仲在器识德行上有所欠缺,识见并非宏大,心中骄傲自满,行为有违礼法,在德性上称不上“克己复礼”的彬彬君子。

在孔子看来,事功固然重要,然而如果内心长时间做到“不违仁”,能够安贫乐道,那才是更高的人生境界。因此,孔子对颜回的评价高于众弟子,与之相此,子贡虽然精于辞令,善于经商,并且曾游说四国,使鲁国转危为安,在当时世俗眼中取得了比孔子更大的成功,然而正是由于他对外物有阶执,对内心的省察砥砺不够,所以孔子给予子贡的评价为瑚琏,合乎“礼”却限于“器”,并未完全达到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境界。

“君子使人必器之”,强调的是孔子心中的合作共事之道。君子与人为善,合作意识强,然而心中有“道”,所思所行必以之为遵循,与小人不同,君子对人不求全责备,注重量才而用,让个体的才具器识在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从“及其使人也,器之”的上下文看,也可看出君子的正道直行,对于“说之不以道”的人,君子一视同仁,能够宽宥对方以往的过失,不钻道德的牛角尖,注意发挥个体所长,一起把事情做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孔子以工匠做事必先磨砺器具为例,认为为仁必须先到贤能之人中接受熏陶,仍然是谈君子的相处之道。君子应多与贤能之士交往,见贤思齐,择善而丛,从这些日常接触中砥砺德行、增长才干,通过日积月累的熏陶涵养,才能慢慢达到“仁”的境界。

(节选自《儒家思想解读:“器”与君子修养》)

1.下列有关“器与君子修养”关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不器”道出了孔子心中理想的君子,这样的君子应是有德兼有位者,孔子认为在他之前的儒都是小人儒。
B.“国之重器”的子贡不能安贫乐道,内心做不到“不违仁”,这不是儒家认为的最高人生境界,因此孔子对子贡的评价并不是最高的。
C.君子正道直行,不钻道德的牛角尖,不求全责备,能够在使用人的时候做到“器之”。
D.君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犹如工匠“先利其器”,只要做到了这一步,就一定能够达到“仁”的境界。
2.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孔子之前的儒与他心中的仁者精神相去甚远,是因为他们用一技之长谋求个人生计。
B.管仲与子贡都有事功,甚至为了事功,与他人竞争,忽略了对内心的省察砥砺。
C.“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在于是否博学多能,子页精于辞令、善于经商,又游说诸侯,使鲁国转危为安,是“君子儒”的典型代表。
D.颜回虽不经事功,但安贫乐道,他才是达到了孔子理想中的“合乎礼”且不限于“器”的君子的标准。
3.阅读全文,回答儒家“器”的实质意义包含哪些方面?
2019-11-04更新 | 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传统中,和谐世界是诗人们从来最求的境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自然和谐,成为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材,同时,又是诗歌美学中的重要的理论支柱。

在我们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重要的理论源头。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了自然本性“德”,又禀赋了“气”而成了形态好形体之“形”。《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以自然为法的精神影响了历史的中国诗人,而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在许多优秀诗人的笔下,成为他们表现人生和世界最高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这种境界的追求和创作实践,在中华优秀的诗歌长河中,形成了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的流派和传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的脸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范成大的“信步随芳草,逸涂问小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这些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基因,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变成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理想和生命追求。

这种创作实绩经过历代诗歌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理论主流.唐代王昌龄首提“意境”一词,并称“理入景体”“景物兼意入兴”;宋代范希文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代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到了晚清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完成了意境之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些为我们熟知又为许多人淡忘的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重要的内核:意境说.这种美学理想,表现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形,交相融洽,高度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而其反应和表现的人类理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境界.

作为中华诗歌传统中最重要的财富,当代中国诗人十分重视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创造出更美更加富于艺术魅力的诗篇,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昌耀创作的大量诗篇,表现了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大川和人文精神,展示了高原大自然的天地精神和在这种精神熏陶下的人性魅力.昌耀在《答记者张晓颖问》一文中写道:“青海的大自然,青海壮美的山河.也给我的诗注入了一种阳刚之气,这对我的诗的风格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青藏高原养育了昌耀这位诗人,诗人昌耀又用笔创造了一座新的高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既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的题材,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理论支柱。
B.“意境说”这一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重要理论直到晚清王国维才最后完成。
C.在中华优秀诗歌长河中,各大流派均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
D.我国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老子“道法与自然”和庄子的“天人合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为依据,论证诗歌的创作要坚持以自然为法的精神。
B.关于如何创作与享受诗歌,文章先引出话题,接着逐层分析,最后列举进行印证。
C.文章从思想源头入手把创作实绩和理论举要结合起来,揭示了中华诗歌的传统。
D.文章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诗歌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可能不会出现山水、边塞和田园等诗派。
B.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基因。
C.是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大川和人文精神孕育出了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
D.人自然一旦失去和谐,中国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也会跟着失去其作用。
2019-09-11更新 | 23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