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29 题号:75422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取证

吴大人送门生王巡抚赶赴楚州上任,临上轿,吴大人拎须良久,语气凝重地对王巡抚说:“此行别无它物相送,只送一句话,楚州不清啊!”

王巡抚深鞠一躬,拱手道:“谢恩师抬爱、明示,小人铭记在心。”素有包公二世的王巡抚转身上轿,直奔楚州,一路闭目沉思,成败在此一行。

吴大人屹立在料峭的春风里,默默地目送,眼里不无担忧。

果然,到任的第一天,状书雪花般落在案头,堆压如山,基本都是状告太平府张县令贪污腐败、鱼肉百姓、胆大妄为,草菅人命,欺行霸市,无恶不作的。看样子这太平府是暗流涌动,太不平。一打听,得知,原来这张县令下有万贯家财,可谓家大业大,上又有朝廷高官靠山,目中无人,是个不学无术的官油子,而且心狠手辣,他这县令帽子也是花大价钱买来的。

这天,春光明媚,巡抚与一名手下来到太平府,邀张县令一道微服私访。张县令只好硬着头皮带着一名手下随行,他们先是走到附近的田野,看见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巡抚禁不住夸奖几句,县令喜形于色,说今年风调雨顺。可走进乡村,一派萧条破败,进进出出的村民脸色菜青,目光呆滞,衣衫褴褛。再走进街道市场,虽呈现出一片买卖繁荣景象,但不见一张笑脸。巡抚心中明白,心情异常沉重。

中午,四人走进一家酒楼,巡抚点了酒菜。很快,小二端上酒菜,请四人品尝,酒是酒楼自酿水酒,倒入杯中,清澈飘香,喝一口,醇厚淡雅,巡抚点头叫绝。菜虽不是山珍海味,可色香味俱全,吃起来更是酸甜苦辣、酥脆绵软,巡抚大为称赞,请大家开怀畅饮,尽兴品尝,大饱口福。趁着酒性,巡抚对小二高声说:“看来你家生意不错啊。”小二点头默认,可不说话,无精打采的样子。“日进斗金毫不夸张,好啊!”巡抚接着说。

“哪里,都快要关门散伙了!”小二气愤地说。“赚的钱再多也不够孝敬县老爷们,这日子眼看是没法过了……”

县令脸挂不住,可碍于巡抚不便发怒,借着酒劲不耐烦地呵斥:“去!再拿壶酒来,上份本店招牌菜!要不然……”县令被巡抚示意制止住。

付账时,县令一摸口袋,空空,见小二要收巡抚的银子,吹胡子瞪眼睛,巡抚已大醉,根本没看见,摇摇晃晃、口口声声叫好下楼,不顾县令挽留,坚持回府。分手后,县令愤愤地离去。

当晚,一行县衙役冲进酒楼,不问青红皂白,捆绑起白天说话的小二,推搡着带人就走,任店家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一位住宿的客人出面阻拦论理,一群衙役二话不说,一拥而上,拳打脚踢,一道捆绑,强行带走,投进大狱。县令得到禀报后,悄悄走进牢房,远远地确认,一看,大惊失色,没想到是巡抚,明白,巡抚不但没醉,而且有意返回酒楼留宿,看样子是一场预谋,县令感到大事不妙,大祸临头。县令追回密室,思忖良久,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向几位跟来等候发话的心腹做了一个动作,心腹们心知肚明,要像每次那样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夜深,几人用黑布裹住两人,抬着正准备投井填坑。突然,一队官兵如从天降,州府大人带着官兵出现在张县令眼前。张县令强作镇静,说夜间巡逻抓到两名歹徒,正要进行提审。

州府大人和张县令等人带着歹徒上堂,解开黑布,众人大吃一惊。巡抚当场揭开事情的原委,揭发张县令的胡作非为,张县令等人被当场拿下。原来巡抚白天把一切看在眼里,故意装着醉酒,麻痹张县令,没有打草惊蛇,晚上想到张县令定会杀人灭口,于是将计就计,派随从赶回州府禀告,自己回酒楼,冒死拿到证据。

巡抚一一核实状书,件件属实,而且证据确凿,一时义愤填膺,上报朝廷吴大人。很快,由张县令这条线索,朝廷铲除掉了一帮腐败势力。

吴大人成吴丞相后,一纸招书马不停蹄地传到已是风清气正的楚州,王巡抚接旨回朝,路上对店小二说,此次要当面向吴丞相为他请功。

“都是巡抚大人的锦囊妙计!”随从们快活地说。

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吴大人送王巡抚上任时的话“楚州不清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小说的情节由此展开。
B.王巡抚邀张县令一同微服私访,看到庄稼葱绿一片,长势喜人,禁不住夸奖几句,这说明张县令给王巡抚的最初印象还是很好的。
C.小说在人物刻画上善用神态和细节描写,表现了王巡抚的机智和张县令的飞扬跋扈,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
D.小说描述了古代一位清官机智巧妙地铲除地方黑恶势力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古今都有其现实意义。
2.小说以“取证”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巡抚不说话,看着一路的青山绿水”独立成段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醉鸟

王瑢

记忆中,每次回老宅去看奶奶,父亲总要带酒。最便宜的那种散白酒,直接从酒厂打来。玻璃瓶或者塑料壶,汾酒或者竹叶青。一看见酒,奶奶的嘴巴就笑成个大写的“O”型。墙根斜倚着的大镜子,照着她的脚,一双三寸金莲,踏在牡丹花丛中。奶奶三十六岁上守寡,牙齿一夜之间通通掉光,从此吃东西只能用牙床,上下磨一磨,囫囵吞枣。

奶奶寡言少语,喝酒时更是一声不响,即使对面坐着令她一生引以为傲的幺儿。跟父亲的目光偶尔相遇,奶奶微微一笑,眼神羞涩、含蓄,闪烁着跳开,是与她那个年纪毫不搭界的腼腆。而后她把头转向我,表情重新恢复自然,抿着嘴笑道,“今年的柿饼子不嚼。”接着把整块的柿子皮贴在炉盖的小黑铁头上,是一朵橙色的花,屋子里渐渐闻见一丝甜香。

父亲把带来的散白酒平均分装进十几个小二锅头酒瓶,一顿一瓶。我从没见过奶奶喝酒用杯子,就那么直接嘴巴对瓶口喝。没什么下酒菜,带来的五香蚕豆跟炸花生米,奶奶都吃不了,最后都给了我。奶奶最享受的还是那二两猪头肉。父亲专门拣肥膘买来,转圈切,切得很薄很薄,透光。奶奶切肉,我则站在一旁盯着看,肚子里馋虫打架。奶奶切一小块红肉塞到我嘴里,咕哝一声,“牙缝缝里剔肉,馋哩。”之后照惯例做一碗“二皮面”(掺了粗粮的白面)。面条手指宽,葱花酱油素调和,老陈醋烩锅,奶奶挑一筷子,未及入口,我在边上“哎呀”一声——榆皮面掺多了,筋道过头,面汤溅了我一脸。

如此干吃干喝不多一会儿,奶奶便有些醉意。眼睛起初很亮,像想起什么来……几分钟后,她把一串带着丝丝果香的“项链”戴在我脖子上——一种晋北地区特有的野生小红果,当地人叫“木茹子”。我尝了一颗,苦,且涩。

喝过酒的奶奶,眼神越显温和,偶尔轻轻叹息一声,望向窗外。

院子里,枣树下拴着一只羊——它太老了。奶奶看羊,我看奶奶,心莫名往下沉,仿佛要被那双眼睛吸进无底洞去,我叫声“奶奶……”那束光亮倏地一下暗下来,很快便逝去。长大后看安徒生童话,最喜欢《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每读起,总会想奶奶。微光中,我与奶奶祖孙相望,两厢无语。奶奶的目光永远温润而平和,在我耳畔轻声地哼唱:

“墙头头上跳过个白面书生

你从那个拉里来

我在那书馆里把书看

哎嘿呦呦

……”

父亲上前小声地劝道,“别喝了。”

奶奶寂然不动,攥紧空酒瓶。她手背上的血管十分清晰,如同枯藤缠绕着的一段焦木。

父亲又道,“下顿再喝。”

奶奶于是将酒瓶松开,双手交叠,动情地摩挲。

多年后,我与父亲闲聊,提及童年古事,他听罢先是沉默,而后道,“人的内心一旦枯竭,只能在酒精中得以浸润,重获新生。”

我上小学的那一年,奶奶回老宅了。每次回去,总觉得奶奶呈微醺之态。酒精经年累月地侵蚀,她的神经渐渐钝化,但难掩温情。我熟悉而陌生的奶奶,永远那么纤弱、安静,常常靠窗独坐,喃喃不已,听不清说的是什么。

奶奶从没上过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但她算账算得极快,且准,背乘法口诀,张嘴就来。有一回,父亲跟奶奶比赛,看谁算得更快更准。奶奶刚刚喝过酒,眼睛眯起。常常是一个数字从奶奶嘴里蹦出来几秒钟之后,爸爸的手指还在左右开弓,在算盘上翻飞。奶奶忽然睁开眼问道,“隔壁那个谁,哪一年借了半斤标粉,还了没?”

父亲说,奶奶的灵性十之八九,是在酒精中得以无限滋养。

奶奶的一生过得艰辛。命运之神始终无暇垂青这个旧时代的小脚女人。无论世界怎样繁华喧嚣,奶奶始终沉默,永远微笑。是无奈接受,抑或是驯顺后的悲哀?奶奶眼神中的复杂与挣扎,直至我已年近不惑,忽然被融化。

此后的无数次,在梦里,我被奶奶的眼神所裹挟,吞没,我与其长久凝望。醒来时三星在天,内心訇然。所谓成熟与成长,往往只在一瞬间。

记忆中,我从未看见奶奶因为嗜酒而失控。奶奶一生好酒,却从不自己去买。或许在一个旧时代的传统贤淑的女人心里,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捏一张纸钞,或者握一把硬币,穿街走巷去沽酒。要喝酒了,奶奶便独自爬上阁楼。蹑手蹑脚,猫一样轻灵。老式壁橱赭红色的油漆日渐斑驳,日子就在奶奶的双手摩挲中,一日一日,走成片段疏影。她伸进手去摸寻,柜中的每一个犄角旮旯,没有人比她更熟悉。不时要停一停,听一听楼下有无动静。谨小慎微,又坦然自若。

据说,好脾性的爷爷与奶奶年龄悬殊,对她喝酒从不干涉,因为他知道,她如果想醉,也只能被自己灌倒。时隔多年,聊及此情此景,父亲道,“能够找得到渠道宣泄的情感,无论多深重,都会得到某种释放,而那些从来不说,或根本无从说起的忧戚,才叫人无法承受……”

多年后,当我自己有了醉酒的经验,时常会想起奶奶。在天旋地转降临之前,她是否有意把握、掌控,享受这美妙瞬间的同时,刻意使其迁延?在身体飘然欲飞的一刹那,她是否想到了传说中的那只鸟,一直飞一直飞……

(选自2021417 日《文汇报》,有删改)

1.请概括奶奶的形象特点,并加以分析。
2.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文章以“醉鸟”为题,但最后一段才点到“鸟”,你认可这样的安排吗?谈谈你的理解?
2021-06-17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寻我家

蔡楠

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的。我们这座新兴的城市并不大,我曾经骑着摩托车,在阳光灿烂的时候,围着这座城市不停地寻找,找遍了大街小巷高楼平房,都没有找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到电视台去登广告。

我的广告词是这样拟写的:某男,因不慎丢失家庭一个,内有30岁的年轻妇女一名,六岁男孩一名。另有家具什物若干。记忆中家庭住址在Xxx街xx巷x号,有见到者或帮助找到者,请通知电视台广告部转,必有重谢!我把广告词交给广告部主任,主任又将它交给台长。台长大笔一挥作了指示:现在丢失家庭的人很多,据统计在我市30—40岁的男女青年中,丢失家庭率高达67.8%,且还有不断上升之趋势。这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为帮助他们尽快与家人团聚,凡来我台登播寻找家庭广告者,一律免费!我高兴地谢过台长,留下呼机号码,千恩万谢一番,出了电视台。

登出广告的第二天上午,我的呼机叫了。那时我正在一家豪华宾馆里睡懒觉。我复了机,是电视台打来的。他们已经为我找到了家,一会儿就派车送我回去,要我立即去电视台!

我激动万分,坐着电视台的车踏上了归家的路。车子七拐八绕,在一个高大的建筑物前停住了。广告部主任领我绕过高大建筑物,踅进一条小巷,在一个古铜色的铁门前停住了。他和蔼地对我说:“到了,这就是Xxx街x x巷x号,你回家吧!”

我掏出钥匙开门。啪,锁开了。我终于又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家。我看见妻子正在客厅猫腰撅腚地擦地,六岁的儿子正在写字台上写作业。我没敢打扰他们,我想悄悄绕过客厅回到我和妻子的卧室。这时妻子扔掉拖布惊慌地开口了:“站住!你是谁?你想干什么?”

“钟蕾,是我呀!”我叫着妻子的名字,我回自己的家来了!

钟蕾后退一步,定定地望着我:“这怎么是你的家呢?”

“这怎么不是我的家呢?你看这两间正房两间陪房,是我操待着盖的。院里的石灰砖,是我的哥儿们帮助咱们砌的,客厅这套进口仿皮沙发是我打三折优惠从一个关系店里买来的,卧室里挂着的那幅字是著名书法家铁西为我写的,他还请我雅正呢!这怎么就不是我的家呢?”

“你说的一点也不错,这些都是我丈夫干的。可我怎么就不认识你呢?”钟蕾仍然摇着头。

“你怎么会不认识我呢?我们是在九O年五月一日结得婚对不对?我们的儿子是在我们结婚一周年纪念日出生的对不对?再有他随你的姓叫钟小蕾对不对”

“对呀对呀,你说得非常正确,我也好象在那见过你,可我怎么就想不起你来呢”钟蕾睁大眼睛,上下左右地探测了我一圈,仍然摇头。她喊来了儿子“钟小蕾过来,你看看这个闯进咱们家的人,他是你爸吗?”

“不是”钟小蕾瞪着骨碌碌的眼睛,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爸爸不是正在厨房做饭吗?我去喊他来,爸爸,爸爸——”

我的儿子钟小蕾从厨房里喊来了他的爸爸。是他爸爸,却不是我,是一个围着围裙、满手油渍的中年男人。那男人四方大脸,一脸的愚钝。天哪!我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模样,我比他要年轻要英俊。比他能挣钱,比他能做事,比他……

那男人问明了情况,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护住钟蕾母子,厉声说:“这是我的家,请你出去,出去,出去!要不我可揍你了!”

我乞求般地望望钟蕾母子。钟蕾紧紧地贴在中年男人的身上,一副漠然置之的样子。钟小蕾呢?他两手插腰,虎视眈眈地站在那个不是我的爸爸身边,一副上阵父子兵的神态。

我的心底升起一股贯彻骨髓的悲哀。我逃也似地跑出这个失而复得的家。

大街上,杨花柳絮仍在漫天飘舞,我在杨花柳絮中迷失。这明明是我的家,这又不是我的家,那我的家在哪里呢?

我至今仍在寻找。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
A.小说中我记得家庭详细住址,却寻求电视台帮忙寻找,我打开了自家大门,结尾却说这不是我家。这是用荒诞的情节表达生活的真实。
B.文章结尾处“杨花柳絮漫天飘舞”营造出“迷茫”的氛围,呼应了小说中“我找不到家了”的情节,体现了“我”迷茫的精神状态。
C.小说塑造了“我”这一典型形象:理想磨平,激情淡褪,迷失了人生方向。结尾处出现的“中年男人”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D.我逃也似的离开了这个失而复得的家,是因为家里的妻儿并不认识我。我感受到了凉彻骨髓的悲哀,这说明我对家庭彻底地绝望了。
2.文章开篇即写“我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失了自己的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我”叙事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20-07-29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中国社会生活开始大面积地解冻了。阳历二月下旬到三月初,庄稼人出牛动农之前,生产责任制的浪潮大规模地席卷了整个黄土高原。

双水村的孙玉厚父子们眼下的腰杆确实硬了许多。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尤其是孙少安,他现在手里破天荒有了一大笔积蓄。去年拉砖除过运输费、房租和牲口草料钱,净赚了两千元。另外,铁青骡子卖了一千六百元,这头牲畜干赚了五百元。两千五百块钱哪!

孙玉厚老汉早已表明了态度,他对儿子说:这钱是你赚的,怎个花法,你看着办吧!爸爸不管你……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

少安想拿这钱作资金,开办一个烧砖窑。他先征求了父亲的意见,父亲仍是老话,秀莲让步的附加条件是,烧砖只要一赚下钱,首先就要修建窑洞。

他,他父亲,少平,秀莲和他妈一齐上手,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终于修建起了一个烧砖窑。少安在城里拉砖时,已经把烧砖的整个过程和基本技术都学会了。烧砖窑建好后,他率领一家人开始打土坯。

第一窑砖坯很快装就绪。烧砖的炭也用县运输公司的包车拉来了。

这天晚上一直弄到大半夜,才把最后的一切细节都安排好——明天早晨就要点火呀!

鸡叫头遍的时候,少安和秀莲才回到一队的饲养院。现在,牲口都分给了个人,饲养员田万江老汉也搬回家住了,这院子一片寂静。

秀莲累得头一挨枕头就睡着了。但孙少安怎么也合不住眼——明天一早,烧砖窑就要点火,年轻的庄稼人兴奋得睡不着觉啊!

在这静悄悄的夜晚,他的思绪像泛滥的春水一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无数流逝的经历和漫无边际的想象在脑子里杂乱地搅混在一起,皎洁如雪的月光洒在窗户上,把秀莲春节时剪的窗花都清晰地映照了出来:一只卷尾巴的小狗,两只顶架的山羊,一双踏在梅花枝上的喜鹊……

少安猛然听见外面什么地方有人说话的声音。

他的心一惊:这时候外面怎么可能有人呢?

他在被窝里轻轻抬起头,支棱起耳朵,可又没听见什么,他正准备把头放到枕头上,却又听见了外面的说话声——这下他确切地听见了,似乎就在外面院子里,而且声音很低,就像传说中的神鬼那般絮絮叨叨……少安尽管不信迷信,头皮也忍不住一阵发麻。他本想叫醒妻子,但又怕惊吓了她。他就一个人悄悄爬起来溜下炕,站在门背后听了一阵——仍然能听见那声音!

他于是顺手在门圪里拿了一把铁锨,然后悄悄开了门,蹑手蹑脚来到院子里。

院子被月光照得如同白昼。

他仔细听了一下,发现那奇怪的说话声来自过去拴牲口的窑洞中。

少安紧张地操着家伙,放轻脚步溜到这个散口子窑洞前。啊!原来这竟然是田万江老汉!

老汉没有发现他,立在当初安放石槽的土台子前,仍然喃喃地说道:……大概都不能应时吃夜草了……谁能在半夜里几回价起来添草添料呢……唉,牲灵不懂人言呀,只能活活受罪……

孙少安忍不住鼻子一酸。他眼窝热辣辣地走到了田万江老汉面前。

万江老汉吓了一跳,接着便嘴一咧,蹲在地上淌起了眼泪。

原来他是在对那些已经被分走的牲口说话!

人啊……

少安也蹲下来,说:大叔,我知道你心里难过。队里的牲灵你喂养了好多年,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它们。石头在怀里揣三年都热哩,更不要说牲灵了。你不要担心,庄稼人谁不看重牲灵?分到个人手里,都会精心喂养的。再说,这些牲灵都在村里,你要是想它们,随时都能去看望哩……

万江老汉这才两把揩掉皱纹脸上的泪水,不好意思地笑了,对队长说:唉,我起夜起惯了,睡不踏实,就跑到这里来了……这不由人嘛!

少安也笑了,说:今晚上我也睡不着,干脆让我把旱烟拿来,咱两个拉话吧。我还有点好旱烟哩,头茬,我爸喷上烧酒蒸的!

少安于是又转回家里,尽量不惊动睡熟的妻子,拿了烟布袋和卷烟的纸条,悄悄溜出了门。

他来到隔壁饲养室,和田万江老汉面对面蹲在一块,一边抽烟,一边拉话。这两个被生活的变化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竟然一直待到庙坪山那边亮起了白色……

天大明以后,仍然精神抖擞的孙少安,就吆喝起一家人,来到了他的烧砖窑前。

在亲人们的注视下,他用微微发抖的手划着一根火柴,庄严地点燃了那团希望的火焰。

清晨,在双水村上空,升起了一片浓重的烟雾……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十一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这政策不变,他们有信心在几年中把光景日月变个样子”,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实施生产责任制改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小说描写少安在被窝里猛然听到外边有说话的声音时的情节,描写极为精彩,表现了孙少安的内心紧张,渲染了一种诡异的氛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小说通过对田万江老汉自言自语的心理描写和蹲在地上流泪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饲养牲口多年有了感情,也透露出他的内心感受。
D.“秀莲一门心思要拿这钱箍几孔新窑洞”,因为不能一辈子住在饲养院里,但她最后对少安做出了让步,并跟一家人一起上手修建砖窑,寥寥几笔,写出秀莲既通情达理又勤快能干的性格。
2.文中多次写到特定环境,请举例简要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3.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2021-11-14更新 | 1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