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日本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76436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沼泽地

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
【知识点】 日本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人应答的电话

渡边淳一

至5月末母亲去世以来,已经过去五个月了。

直至去世,母亲一直住在札幌,但其后我去札幌的次数也并没有减少。去演讲或是与编辑会晤,这个夏天也总共去了20天左右。

即使母亲去世了,但札幌是我故乡,又有老朋友和亲戚,所以不会断了关系。但母亲在世时和去世以后,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情景也不一样了。

我说不清哪儿不一样,但不一样是千真万确的。

以前,更确切的说是母亲在世的时候,一到千岁机场,我必定给老家打电话。仅仅是暂且向母亲报告一声:“我刚到。”但母亲旋即必定反问道:“什么时候来?”

她是在问,顺便回老家的日期,但我多半径直去演讲会场或是饭店。

“今天不能去,但明天早上也许去一下。”

“今晚不行吗?”

“有许多事要办呢。明天早上行吧。”

“几点来呢?”

“这个吗,大概八点左右吧。”

“几个人来?”

“大概一个人吧。”

“是你一个人。八点钟?”

母亲之所以叮咛,是要为来的时候准备好新鲜的生鱼片、我爱吃的煮菜以及威莱等。她的心意让人高兴,但说实话,也令人感到有点儿烦。特别是飞机晚点,时间不充裕时,便不能跟她唠叨了。

若是可能的话,只想报告一声“我刚到”就结束,但母亲却进一步搭话说:

“你马上去哪儿?”

“马上在饭店跟人洽谈。”

“你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吧?”

“没问题。”

“你知道本间的叔叔吧,他前些天病倒了。

母亲似乎不知道我焦急万分。不,打一开始她就没有在意这种事。

“我得赶紧办事,回头慢慢听你说吧。”

好不容易挂了电话,我松了一口气。我觉得千岁机场的通过礼仪这才结束。

当然母亲去世以后,我不会打这种电话了。即使在千岁下飞机,我也只要径直乘上车子就行了。但多年来的习惯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消失的。就在不久前,在千岁下了飞机的我,当自己觉察到时已经站到公用电话前了。于是我拿起话筒对自己说:已经不用打电话了。这么想的时候,更强烈的意识到母亲不在人世了。知道不必打电话了,一种失去母亲的寂寞感突然复苏过来。

奇怪的是,母亲在世时觉得最麻烦的事,现在却最令人怀念。即使是去同一个札幌,我也多半总是在早晨去老家母亲那儿。晚上要跟各种人会餐,加上老家只有一个女佣人,所以深夜去麻烦人家不好。而且深夜起来要洗澡或是写稿,饭店最为方便,所以我多数是在时间比较自由的上午去吃饭,但这出乎意料的麻烦。本来就住在饭店,所以只要直接去餐厅,便能吃上饭,如果要让服务员送到房间,那就更简单了。

但现在虽说单程只要花1000日元左右,但却要特意乘出租车去老家吃饭,当然自己家的早饭总比饭店的讲究。但早晨这么早,哪能吃那么多呢?量太多,一剩下来,母亲便担心的问:什么地方不舒服吗?”所以我有时请同行的编辑一起去。母亲开始问早饭的人数,也是因为这个缘故。总之母亲是一个喜好什么都多做一些让客人吃的人。也许母亲这下满意了,但硬是要吃下去的一方,稍稍有点儿难受。特别是工作到黎明而发困的时候,或是没有食欲的时候,就懒得去老家吃早饭了。但去的哪怕晩一会儿,电话就打来了:“还没来吗?”即使想再睡一会儿,也想到把家乡菜摆在饭桌上正等候自己的母亲,就不得不过去。我有时也想,这是一种十足的折磨,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啊!

当然现在在饭店睡到什么时候,母亲也不会打电话来说什么了。母亲已经不在,我可以不用去了。虽对此事感到安心了,但内心什么地方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前些天也在梦中,仿佛听到了母亲打来的电话,醒来后随手按了一下枕边的电话按钮:561-6074。

现在老家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所以即使打电话也不会有人出来接了。

明明知道这点还呼了一下,果然没有母亲的声音,只是呼叫音单调地继续着。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在世时,我总是忙于演讲,参加宴会,而在母亲去世之后却在内心总等着母亲打电话来,作者借此表达了内心的愧疚和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B.这篇小说行文中多次写到当年,我对母亲的电话感到麻烦,甚至有时想,如果没有母亲,那该多么轻松,这是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今日对母爱的理解和赞美。
C.母亲去世了,好几个月后,我明明知道不会有人接电话,还是呼了一下,这说明我依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这一细节表现出我心中对过去所作所为深深的悔恨之情。
D.小说语言平实自然,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但在细节安排上是很精心的,例如在饭店里,仿佛在梦中听到了母亲的电话的情节,都渗透着主题,颇具匠心。
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电话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2019-03-14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川端康成

①近四五年来,野田三吉总是在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独自一人躲在东京高台的饭店里度过,这已形成了习惯。饭店本来已有一个漂亮的名称,可是三吉还是将它叫作梦幻饭店

家父到梦幻饭店去了。

③儿女们对前来三吉家拜年的客人也是习惯这么称呼的,客人们把三吉隐匿行踪,理解为这是一种雅趣。

这是在美妙的地方过个好年啊。有人也这么说道。

⑤但是,三吉的家属是不知道三吉在梦幻饭店里遨游幻境的。

⑥饭店的住房,每年都是固定的。就是住在雪间。其实只是把饭店的第几号房叫作雪间而已。这是三吉自己起的名字。

⑦三吉一到达饭店,立即把室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而后躺在床上,合上双眼。这样安静地歇上两三个小时,这种姿态,仿佛是从一年到头紧张忙碌积淀的劳顿和烦躁中求得了歇息,烦躁平静下来了,劳顿却反而越发传遍了整个躯体。这一点,三吉是知道的。毋宁说,他正在等待走到疲劳的尽头。一旦被拽进疲惫的深渊,头脑就会完全麻木,梦幻将开始浮现出来。

⑧在双目紧闭的黑暗中,栗粒般大的光点开始翩跹起舞。一颗颗光点呈淡金色,晶莹而多芒。随着那金色渐渐冷却,变成白色的微光,颗粒群的移动方向和速度一致起来,就成为小雪。看上去像是远方的飘忽着的细雪。

今年新年也下雪了。

⑩三吉这么想道。雪已经是属于三吉的,将按照三吉的愿望飘落。

⑪细雪飘近三吉的眼睑,越下越大,变成了鹅毛大雪。大片的雪花飘落得更加缓慢。三吉闭锁在无声的静静的鹅毛大雪中。

⑫就是睁开眼睛也可以了。

⑬三吉一睁眼,只见室内的墙上呈现一派雪景。眼帘里的雪仅仅是飘落的雪片;而墙上所看到的却是一片下雪的景致。

⑭鹅毛大雪,飘落在寥寥耸立着五六棵光秃秃树木的广袤旷野上。雪越积越多。没有土,也没有草。没有房子,也没有人。满目一派荒凉的景色。可是三吉躺在室内二十三四度的暖融融的床上,感觉不到雪原的寒冷。室内有的只有雪的景色,三吉自己消失了。

上哪儿去呢?要把什么样的人叫来呢?心里这么寻思,但这不是自己,而是任雪摆布。除了下雪以外,原野上没有任何活动的东西。不久,原野自然流逝,幻化成峡谷的景色。峡谷高山雄峙,溪水沿山麓涓涓细流。涓涓的溪流看似在雪地上止住不动,其实是没有泛起涟漪地在流淌着。这标志是:从岸上落下一团雪,在水上漂流着。这团雪被从岸边伸出的岩石吸进去,止住不动。一忽儿完全消融在水里了。

⑯这是一块巨大的紫色水晶岩。

⑰三吉的父亲在水晶岩上出现了,父亲抱着三四岁的年幼的三吉站在岩石上。

爸爸,危险呀!站在这种锯齿般突兀的岩石上……脚板很痛吧?五十四岁的三吉从床上对着雪景中的父亲说。

⑲岩石顶端是不计其数的扎人脚板的水晶尖齿。三吉这么一说,父亲挪动了一下脚,试图站稳脚跟,岩石上的雪扇塌落在溪流里了。父亲可能是害怕了,紧紧地抱住了三吉。

这样的大雪也没能把涓涓的溪流埋没啊。真不可思议。父亲说。

㉑父亲的肩上,头上,还有抱着三吉的那双胳膊上,都落了积雪。

㉒墙上的雪景在移动,沿着小溪逆流而上,湖水的景致很是开阔。尽管这是深山中的一泓小湖,不过作为涓涓溪流的源头还是很大的。素白的鹅毛大雪从此岸逐渐飘落远方,恍如涂上了一抹灰色。厚厚的云层密布。对岸的山峦,隐约可见。

㉓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消逝了。三古凝望着这景色,一忽儿看见对岸的山上有东西在活动,掠过灰色的天空向这边飞来。原来是成群的飞鸟。它们展开雪白的翅膀。雪仿佛也变成了翅膀即使在三吉的眼前翩然飞舞,也不会听见派翅的声音。莫非是悠然地展翅而不高飞?莫非是纷飞的白雪驾着飞鸟翱翔?

㉔三吉想数数鸟数,是七只,是十一只,数迷糊了,倒是一种乐趣。

什么鸟?……究竟几只?

不是鸟啊,你没有看见架在翅膀上的东西吗?雪鸟回答道。

啊,明白了。三吉说。

㉘原来曾经爱过三言的姑娘们驾着雪中之鸟飞来了,究竟是哪个姑娘先启齿的呢?

㉙三吉在梦幻的雪中,能够自由地呼唤出过去曾经爱过自己的人们——从元旦傍晚至初三清晨,三吉在梦幻饭店的雪间里,把窗帘拉得严严实实,膳食也让人送到房间里,他始终躺在床上,原来同这些人幽会啊!

——《微型小说选刊》201811

1.分析第⑧段在词语运用上的表现力。

用“栗粒”A________(填入手法)黑暗中的光点,不但让读者感受到形状,还传达出立体感和质感;“翩跹”与“起舞”搭配,用B________(填入手法)写出轻快、跳跃的律动感;用“金色”和“白色”来描绘雪花颜色的变化过程,画面感强;用“C________” (填入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刻画“金色”到“白色”的转换,用词新颖,写出三吉从闭上眼时纷乱无序的画面慢慢转向他特定的“雪”世界过程。

2.作品通过不同的雪景来推进叙述层次,以下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吉紧闭双眼召唤来雪,雪先是从“远方飘忽的细雪”渐变成“鹅毛大雪”,将三吉包裹,带入梦境。
B.接着墙上出现雪景,只有厚雪没有其他景物,暗示三吉精神世界的洁净。
C.随着梦境深入,景物随之丰富生动,水流融化了雪,将三吉引入记忆深处,看见他的父亲和曾经爱他的姑娘们。
D.最后雪仿佛变成鸟的翅膀,画面变得轻快灵动,三吉在梦幻中实现自由。
3.小说家福斯特曾说:“引入小说中的梦都另有目的,此目的并非用于展现人物整个一生,而只为了他醒时的那部分生活。”以下分析三吉梦的内涵不正确的选项是(     
A.小说开头暗示三吉去梦幻饭店做梦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四五年,而他的儿女们和朋友们并不真正理解他去饭店的目的,可见三吉与他亲朋之间的疏离感。
B.三吉通过梦幻方式与过去的人幽会,在三吉梦中出现了抱着他的父亲,“抱”是一个很亲密的动作,可见童年的三吉缺少父爱,只能通过梦境进行心理补偿。
C.在梦中出现的姑娘是“爱过三吉的”而非“三吉爱过的”,从中可以看出三吉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怀。
D.小说提到三吉躺在床上是为了求得休息,并暗示一年的紧张与劳顿让三吉疲惫不堪,可见现实生活于他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2022-06-22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口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才十ニ岁的小学生,放学回来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清兵卫由酷爱葫芦到被逼放弃的过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又起伏跌宕,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清兵卫“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而且“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等,为他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C.听到价格便宜后激动得“喘着气”,急忙跑回家拿钱,“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等细节表现了清兵卫的激动、担忧及暗自庆幸。
D.清兵卫一毛钱淘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块钱,被店老板卖了六百块。其身价倍增肯定了清兵卫鉴赏葫芦的能力,讽刺了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
2.简要概括划线语段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2020-07-06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