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1 题号:77765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校长的雨靴

庞余亮

一个人的身份与穿着绝对有关系,比如我们校长曾经到村里的裁缝店做过一套西装。瘦瘦的校长穿起来就不伦不类,反倒是他穿上蓝卡其的中山装好看些。不过他到乡里开会到城里办事还是穿上了他的宝贝西装,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经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装的感觉并不好,可是他说有什么办法呢,上次进城,人家都以为他是个老古董,还是穿西装好些,穿西装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轻松些,城里人就喜欢穿西装。

穿西装也就穿西装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装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双中帮雨靴,这就更加不伦不类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每当他穿上这件衣服,学生们就在背后叫他“德国鬼子”。但乡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脚的烂泥,想甩都甩不掉,真是固执的坏脾气。如果还想“甩”的话——用校长的话说就是想要派头的话——皮鞋一会儿就变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还是更适合于土路。看来校长穿雨靴还是穿得理直气壮的,既然穿着理直气壮,别人怎么看也就无所谓了。他心安理得地穿着后摆有点吊的西装和粘着烂泥的雨靴到乡里或进城办事。回来时他乐呵呵的,他似乎没少了什么,实际上雨靴上已少了许多烂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渍变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脚的雪。

本来我早已不用雨靴了,过去在上师范前下雨赤脚;上师范时下雨也无所谓,到处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们学校就行不通了,烂泥似乎见皮鞋见得不多,反而亲昵得太过分了,开始我还“甩”,下雨穿皮鞋,后来再也不行了,我心疼。乡里经费紧,工资不仅发得迟还总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长到乡供销社买回了一双雨靴。

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见人的脸,雨珠滴在上面一会儿就滚走了。我走路时觉得有人在看我的脚。不过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几个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长脚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亲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协调些。每年开学前我们学校里的老师都要乘船到城里新华书店一趟。我们在城里往船上搬书,搬完书后一起去一家馄饨店吃馄饨——校长说这是城里最好吃的馄饨。吃馄饨时还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个香啊,那个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们一身轻松,校长还脱掉了西装,露出两种不同颜色织的毛衣,然后我们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开学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们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着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长还指挥我们在船帮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长的话说,要让城里人认为我们穿的是马靴,而不是雨靴。亏他想得出来!到了城里,太阳升上来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乡下的泥路,乡下泥路要晒两个晴天才能晒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个钟头就干了。穿着雨靴的我们几个好像是“德国鬼子进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总是要沉闷地发牢骚,天不热,我身上全是虚汗,到了新华书店,上楼梯时营业员都哧哧地发笑。如果这还不算尴尬的话,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学。同学笑眯眯的,目光却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们的雨靴。后来好不容易同学走了,我觉得满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长他们中间走,他们走路声居然那么响,都有点步调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长和其他同事并没意识到这些,他们旁若无人“一二一”地走着,他们要带我一起去吃馄饨。

回去的路上,校长首先把那双在水泥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脱下来,然后就躺到了我们刚从新华书店买回来的书捆上,我们也相继把雨靴脱下来。河上的风吹过来,吹得我们双脚那么舒坦,校长一会儿就在新书捆上睡着了。摇船的节奏好像在催眠,他还发出了呼噜声,而他的旧雨靴,一前一后地站着,像哨兵一样守卫着他的梦乡。

(《广西文学》2018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长特意做了西服且不伦不类地穿着,是为了开会、办事方便,并不是真为了“身份”。
B.“我”从不穿雨靴到穿上雨靴,既是现实环境需要,也因为“我”对雨靴情感的转变。
C.小说围绕着“雨靴”来展开情节,雨靴是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出与城市生活的不同。
D.“怎么看怎么别扭”“亏他想得出来”等叙述,似贬实褒,鲜明地表现了校长的性格特点。
2.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作品语言富有特色,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文加以概述。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八月的塞瓦斯托波尔

列夫·托尔斯泰

①八月底,在杜凡卡和巴赫契萨拉依之间穿越许多峡谷的大道上,在浓密而灼热的尘土里,一辆军官坐的马车正缓缓向塞瓦斯托波尔行进。这是一种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

②马车上,前面蹲着一个勤务兵,身穿黄土布上衣,头戴一顶旧得不成样子的军官制帽,手里拉着缰绳,后面,在盖着马衣的行李堆上,坐着一个穿夏季制服的步兵军官——柯捷尔卓夫中尉。这个军官,个儿并不高。他的脸有点儿浮肿,还有些跟年龄不相称的松弛宽阔的皱纹,损害了脸部的轮廓。他那张被太阳晒成黄褐色的带点病容的脸又显得比较消瘦。他那双淡褐色的眼睛并不大,却非常灵活,甚至有点傲慢不逊。这个军官五月十日那天被弹片击伤头部,直到现在还扎着细带,但一星期前他觉得身体复元了,就离开辛菲罗波尔的医院回团部。

③迎面来了一长列农民的大车,原来是送军粮到塞瓦斯托波尔去的,此刻正载运伤病员回来,其中有穿灰军服的陆军,穿黑外套的水兵,戴红色土耳其帽的希腊志愿兵,也有留大胡子的民兵。军官的马车只得停下来。路上扬起浓密的尘土,像云雾般悬在空中,也落到军官的眼睛和耳朵里,粘在他那汗津津的脸上。军官眯起眼睛,皱起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

④“那个虚弱的小兵是我们连里的。”勤务兵向长官转过身去,指指一辆走到他们旁边的满载伤员的大车说。    

⑤车上坐着五六个士兵,姿势各不相同,但都被颠簸得摇摇晃晃。有一个士兵,身上的衬衫十分肮脏,外面披着一件外套,一条手臂用带子吊着,脸庞虽然消瘦苍白,却神气活现地坐在车子中央。他一看见军官,想要举手敬礼,可是大概记起自己是个伤员,就顺势装作只想搔搔头皮。大车上,在他旁边躺着另一个士兵,只露出两只抓住车沿的瘦骨嶙峋的手和一双拱起的左右摇晃得像软皮般的膝盖。还有一个士兵,面目浮肿,头上扎着绷带,上面盖着一顶军帽。他坐在大车的边上,两腿垂向车轮,双肘搁在膝盖上,像是在打瞌睡。那军官就向他喊道:    

⑥“陀尔日尼科夫!”“有!”那个兵睁开眼睛,脱下帽子回答,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

⑦“你是什么时候负的伤,老弟?”士兵的那双眼皮浮肿、暗淡无光的眼睛发亮了;他显然认出了自己的长官。

⑧“您好,长官!”他用同样急促的低音叫道。

⑨“团现在驻在哪里?”“驻在塞瓦斯托波尔。星期三就要转移了,长官!”“转移到哪儿?”

⑩“不知道……大概是转移到北岸吧,长官,今天敌人开始全面打炮,用的多半是榴弹,长官,连海湾里都有炮弹落下,今天打得可凶啦……”他一边戴上帽子,一边拖长声音补充说。

接下去就听不清那个士兵说些什么了,但从他脸部的表情和姿势上看来,这个苦恼的人愤愤地诉说的,不是什么使人宽心的事。

车上的柯捷尔卓夫中尉是位杰出的军官。有些人这样生活,这样行动,就因为别人也这样生活,这样行动,他可不是那种人。他心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别人往往会学他的样,并且相信这样干是对的。他很有点儿才气,人也聪明;歌唱得很好,吉他也弹得不错,能说会道,文笔老练,而在当团副官的时期更练得一套办公文的本领,但他性格中最突出之点是自尊心很强。他的自尊心,虽说多半是因为有点才气,却异常强烈。它已经贯穿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使他遇事总是抱着不领先毋宁死的态度。自尊心甚至成了他内在的推动力:他老是拿自己跟别人比较,喜欢抢在人家的前面。

“哼,我才不理那小兵的胡言乱语呢!”中尉喃喃地说,心头感到十分淡漠,脑子里觉得模模糊糊。这种思想感情是在他看到车上的伤员和听了士兵的话之后产生的,而隆隆的炮声自然使这些景象和语言越发显得意味深长了。

【注】本文以俄土战争为背景,不写威武雄壮的队伍和由军乐旌旗前导的扬鞭跃马的将军,而歌颂下级军官的英勇牺牲精神,写战争的真相——流血、痛苦和死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第①段的景物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间上照应文题,为人物活动布设了场景,引出了下面对主人公的描写。
B.小说对军官乘坐的马车是“在别处见不到的特别马车”的说明,表现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
C.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军官眯起眼睛,皱着眉头,很不高兴地冷冷望着从他身边经过的伤病员的脸”,刻画了他对伤兵的冷漠。
D.小说描写陀尔日尼科夫回答的声音“洪亮而急促,仿佛有二十个士兵同时在喊叫”,说明伤兵的伤是伪装的。
2.小说主要从侧面来表现战争,试举例分析。
3.小说第②段主要描写柯捷尔卓夫中尉的外貌,第段主要写其精神。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2017-05-08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祖父的抗战

常跃强

祖父常秀来,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声,乡亲们给我家大门上挂了一个黑漆大匾、匾上四个金色的大字:“元化遗风”。

祖父认老理,尽忠不能尽孝,一直拖到我曾祖父去世,他才到莘县十八里铺区医院当了一名外科医生。我11岁那年,考上了十八里铺高小,从此与祖父住在一起,闲下来的时候,祖父经常给我讲当年抗战的事。

他说:1937年冬天,日本鬼子的飞机就到咱莘县狂轰滥炸,有一天上午,猛不丁地听见“嘎勾嘎勾”的枪响,原来是鬼子来了。那会儿啥也顾不上了,我背着你姑姑,你奶奶抱着你爹,就跟着大伙一块儿跑。你奶奶小脚,本来就跑不快,还要抱着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更跑不快了。跑着跑着,鬼子渐渐撵上来了,你奶奶实在跑不动了,就对我说:他爹,你跑吧!我跑不动了!就是死,我也跟咱小死一块儿……你奶奶说完,一下子就坐到路边的圪堰上了。你奶奶一说这,我也没法跑了,就在路边上停下了。

没多大一会儿,日本鬼子就来了,几个鬼子拿刺刀对着我。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碎碎”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这时候,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日本鬼子的军官,和一个汉奸翻译官就过来了。他们一停下,那个汉奸翻译官就用日本话,叽哩哇啦地跟日本鬼子军官说话。也不知他说了什么,鬼子军官一摆手,那些鬼子们就都把刺刀放下了。

这一回有惊险,但好歹是把命保住了。

后来,他又给我讲了一个事:1939年2月,汉奸刘仙洲率“鲁西自治军”随同日军侵占了莘县,后来被日寇委任为莘县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八路军组织群众抗战、多次给日本鬼子和汉奸以沉重的打击。有的汉奸受了伤,因为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亡。有一个认识我祖父的姓李的汉奸区长向刘仙洲进言,说:咱们这些彩号,如果让常秀来常先生给治,一个也死不了!

其实,我这个名字,刘仙洲早就听说了,他说:听说他有一种膏药,很神奇,能把打进身子里的枪子给拔出来,有这回事吗?

有,那个汉奸区长说、我亲眼见有人在他那里治好过!

刘仙洲大喜,立刻让这个姓李的汉奸区长带上鸡鸭鱼肉和上好的点心,到咱家来了。他一见我就像报喜似的大呼小叫:大叔大叔、刘司令请您去哩!大叔——!刘司令请你给他当医官去哩!

俗话说: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我一看那个汉奸区长带着这么多礼物来,就警惕了。听了他的来意,我摇了摇头。此后任他好说歹说,我都不肯答应,最后他说:“人在曹营心在汉……当年关公保着二位皇嫂……末了,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不是又回到刘皇叔那里了吗!你别顾虑太多……”

这在当时是最典型的汉奸理论!我哪能听得进他这一套呀!于是我坚决地说:回去告诉你们刘司令,就说常秀来伺候不了!

那个汉奸区长见我如此决绝、只好带上东西悻悻然走了。

宋雪峰是莘县城南共产党的地下敌工站站长,跟我关系不错。有一天他让人来给我送信,说是内线人传过来话,我的那番话激怒了刘仙洲,刘仙洲要派汉奸兵来抓我哩!他让我出去避避风头。于是,我骑上我那辆破洋车子,就到张鲁去了。在那一待就是三个月,等风声过去之后、才回来。

一个冬天的晚上,祖父问我:十八里铺这里有个“钉子”哩,你知道不?

我说什么是“钉子”呀?

“钉子”就是日本鬼子在这儿安的炮楼呀。

炮楼里边有一个小队的汉奸兵、小队长姓赵。有一天、他的宝贝儿子脖子后边生了一个“对口疮”。“对口疮”很厉害,弄不好要死人的。他知道我会看这种疮,跑到家来、说什么也要让我给他儿子治,赖在咱家里不走。当时我想,姓赵的虽然是汉奸,可他儿子还是个孩子,是无事的。于是我就给他孩子疮口上敷上药,又给他孩子开了几副中药,那孩子的对口疮很快就好了。

没想到惹出了大麻烦,在炮楼里,那个赵队长请我喝酒时,突然非要我认他的儿子为干儿子不可,还说请一个算命先生给算过命了,说这孩子得认一个姓常的为干爹,才能保这孩子一生平安!

回来后,我把这事给宋雪峰站长汇报了,老宋说:好啊!炮楼里正没有咱们的人哩!……你呀,干亲尽管认,看能不能做一做姓赵的策反工作,若是把他争取过来,那对我们的抗战工作就太有利了。

有了党组织的支持、我打消了顾虑、就开始跟赵队长热乎起来了。

1944年8月1日,八路军攻打莘县,刘仙洲被俘虏了,莘县解放了,可是十八里铺的“钉子”并没有拔掉。如果强攻,一定会死伤很多人。为了避免牺牲,敌工站站长宋雪峰找到我,让我进炮楼去当“说客”,说服赵队长投降。老宋一说,我就应下了。凭着与赵队长的交情,再晓以利害,终于使他在第二天就献出了炮楼。自此,莘县全境解放。

作为民主人士,解放后,祖父得到了很高的荣誉、当选为莘县人大代表和莘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宋雪峰解放后在北京气象站工作……

(有剧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认老理,直到曾祖父去世,他才外出当了外科医生,祖父貌似老顽固的形象跃然纸上。
B.祖父毅然给汉奸的儿子治疗对口疮,并且很快治好,祖父的高超医术和高尚医德可见一斑。
C.宋雪峰这个人物在文中着墨不多,却是一个关键人物,自始至终在保护着祖父的抗战。
D.文中祖父讲的三个故事,都既与抗战相关,又与祖父的医术医德有关、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奶奶等人被鬼子追上,汉奸翻译对鬼子说的话语,引发读者好奇,暗合开头祖父是莘县名医,方圆百里有名。
B.“说不害怕是假的,那会儿心‘砰砰’地跳,也不知道怎么好了”,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祖父胆小怕事儒弱。
C.赵队长坚决让祖父认他儿子为千儿子,为下文祖父策反赵队长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D.文章结尾介绍了祖父和宋雪峰解放后的情况,既交代了故事结局,又契合了我国传统的“大团圆”的美好心理。
3.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极有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这篇小说采用了祖父讲故事的方式,这种讲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2022-02-20更新 | 21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村婚事

梁继志

三面环水的田水村,是个只有三百多人口的小村,可田姓竟占了百分之九十。据说早年有一田姓男子进京赶考,因路途艰辛偶遇风寒,病倒在荒无人烟的小平原上,背靠一土堆吃着随带的干粮,喝着沟渠里的甜水,几日后愈了身体却错过了赶考时日。后来田姓男子因迷恋当地的甜水便住下来繁衍生息,挖湾蓄水成了远近闻名的田水村。

田水村离乡镇十几里地,到最近的集市也得走六七里路,有些闭塞的小村,跟不上现代文明的步伐,却有着民风淳乡情重,一家有难众人帮,一户有喜众人上的传统。这不,田忠义的独子要结婚了,喜讯伴着四月的春风滋润着小村奔走相告的村民。

此刻,田忠义送走村中德高望重的田大爷,先前一脸的笑意仿佛也随着他远去的背影渐渐消失。

“婚事置办酒席,全村总动员,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你田忠义敢违背,我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七十五岁的田大爷,眼不花耳不聋,谁家的红白事都是他谋划操办一锤定音。那高高的声调,不容更改的话好像还回荡在屋子里。

心神不定的田忠义,透过玻璃窗看了看院子里那棵老枣树,双脚不自主地走到院子里,树上叫着飞走的喜鹊着实让他会心一笑。心想,还是给儿子打个电话吧。按下号码,无人接听的手机声似无形的小木槌,频频敲打着他焦急不安的心鼓。

离“五一”结婚还有五天,上班的儿子像无事人一样,一个镇办公室的小秘书,不知整天忙个啥?人不回来,电话也不打一个,一个月前丢下一句,我们文明结婚,你不用操心了,就泥牛入海般无音信了。身为村委会主任的他本来就对文明办婚事的倡议有些想不通,再加上儿子执意“五一”结婚,让他很是焦灼不安,一筹莫展。延续了多年的乡村婚事不都是秋后或者春节前吗?想到这里他骑上电动三轮车直奔十里外的乡镇。

路上,穿戴一新的田忠义逢人点头,仿佛那微微的笑意正在回复着村民一个个问询期待喝喜酒的眼神。出村右拐二里地是一片草莓地,田忠义琢磨是不是带点儿草莓给王美艳呢?这孩子真是个好姑娘,那甜甜的笑脸如同这熟透的草莓。就是这小小的草莓改变了村民的旧观念,带动了村民发展商品经济的步伐。这么好的大学生村官,竟成了自己未来的儿媳妇。想到这里,他好像喝了蜜一般。四月的春风,吹起田野绿油油的麦浪。四月的春风,驱赶着柏油路上的车轮。

眨眼工夫,田忠义到了镇驻地。他悄悄躲过别人的眼光,推开院子西边靠墙那间儿子的办公室。桌子上,一杯白水透着纯净,一款智能手机静静地摆放着。有些口干舌燥的田忠义喝净了那杯白开水,起身快步走向厕所,一路低着头却不巧迎面碰上了管区宋书记。宋书记热情地问:“老田,什么时候来的?我正准备到你村商量办集体婚礼的事,省了我跑一趟,中午别走,我请你吃包子。”不容他回应,宋书记已经回到办公室关上门。

搞什么名堂,乡村办集体婚礼,这还不让人笑掉牙。边走边想的他轻轻敲开宋书记的门,起身而立的宋书记伸出温暖的手握着田忠义的大手,动情地说:“听忠刚说了,你已经同意在你们村借举办草莓节顺便举行集体婚礼,这太好了,这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感谢你的支持,感谢你的带头!”望着一脸似笑非笑的田忠义,宋书记的手提得更紧了,仿佛要把田忠义心中的小我握碎,而后抛向远方。“还没见到儿子吧,他正和你未来的儿媳妇,团委书记商量着呢!要不我去叫?”

“不用了,不用了,你别告诉他,我回去了。“放下带来的草莓,田忠义快马回村。

晚上田忠义召开了草莓节专题会,会后特吩咐会计给田大爷送去自己保存了多年的两瓶老白酒。

“五一”那天,天气晴朗,微风习习。步伐轻快的田大爷早早地来到田忠义的门前,端详着大大的红喜字,再一看铁将军把门,他又蒙了。心想:这田忠义跑到哪里偷着乐去了。

三五成群的男女老少朝着村外西南角的草莓地说笑地走着。清脆的自行车铃声由远而近,系着红绸子的车队好长啊!

“你好,宋书记。”村口等候的村委会一班人接过自行车,引领着快步走向临时空场摆放的桌子。

看着兴高采烈的六对新人,翘首等待的村民,田忠义侧过头:“宋书记,时辰到了,请你主持吧!”

“好,好,乡亲们,参加集体婚礼的同志们,请允许我代表镇政府,感谢田水村给我们提供了这块宝地,现在我宣布:田水村第一届草莓节暨集体婚礼庆典开始,现在请大学生村官,现任镇团委书记王美艳讲话。”

一身红衣,佩戴红花的王美艳走到桌前,发出了因激动而紧张的声音:“领导们,乡亲们大家好,我作为新人代表,感谢你们在这个草莓节的开幕式上为我们举办一个别有风情,文明时髦的婚礼庆典,我和志刚因草莓结缘,今天就让草莓祝福我们甜蜜幸福!见证田水村奔向小康!同时请到场的嘉宾们,笑纳我们的礼物,每人一包糖,一袋草莓。乡亲们,请理解我们以此礼物代酒了,谢谢捧场。快分呀,志刚。”

发放完礼品,抱拳致谢的田志刚,转身看到眼睛湿润的父亲,情不自禁地跑过去,给了父亲一个大大的拥抱。站在远处的田大爷看清了眼前的一幕,扬了扬抬不高的右手,向着田忠义举起大拇指,然后独自转身,有些醉态的脚步,慢慢走出大家的视线,消失在一个通向文明的路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村婚事”为题,通过婚事举办方式的变化来体现乡村面貌的日新月异,反映时代的变迁。
B.小说中对田大爷的描写仅寥寥几笔,但人物形象鲜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C.田忠义因婚事与儿子志刚发生矛盾冲突,闹得很不愉快,后在宋书记的劝说下积极支持儿子的想法。
D.小说开头介绍了田水村的闭塞、传统,为下文描写两代人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起了铺垫作用。
2.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文中田志刚夫妇身上有哪些精神特质?他们对婚礼的选择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2021-07-19更新 | 3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