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2 题号:81577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香

郭凯冰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

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

父亲回一句:“睡不着!”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

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气息!父亲愣了,这是一种什么香味呢,这么熟悉,又这么陌生?猛然,父亲拔腿向前跑去。

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苍黄的成熟的麦子,骄傲地站立在碧绿的野草和杂乱的坟头间。

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个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在微明的清光里走向河滩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

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

儿子,真不错,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父亲感到了太阳的灼热。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被父亲的利索劲吸引了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自从有了儿子,你就没光过膀子,今天你是发疯了!”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大概觉得自己的话有意思,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最后几垄才被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起来,母亲“嗤”一下笑出声。父亲诧异地看看母亲,也笑了。结婚第三年的那个麦收前夕,母亲夜里陪父亲来河滩给生产队看护麦子,月光下的麦田泛着光,散发着成熟的香味。在河里洗过澡的父母被成熟的麦香点燃,久盼不来的孩子竟然就在那个夜晚来临了……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

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02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近来几个月抽烟厉害,是因为害怕自己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表明了父亲对未来生活的担忧。
B.通过父亲与母亲的对话、神态描写,暗示出父母恩爱,家庭关系和谐,夫妻之间充满温情与包容。
C.小说的时间刻度遵循农耕文明的尺度,以环境描写来表明时间的推移,烘托意境,渲染乡土情调。
D.小说仅仅聚焦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但却辐射到父亲的一生,这种构思使得小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
2.父亲曾经是“割麦突击手”,但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却花了一整天,这样写有何用意?
3.“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这句话,既是理解“父亲”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知识点】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收获

纪富强

秋天一到,老陶的院子里热闹起来。

门口是夹竹桃、百日红和大鸡冠子花,开得泼辣;墙角是丝瓜,一路奔袭,出了门外,吊满条条吐着黄芯儿的绿蛇;走廊两旁是青萝卜、小白菜,跃跃欲试,长势撩人;临近门槛,挤满了星星点点迎风招展的“朝天吼”小辣椒;南瓜们则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将胖身子在小南屋上肆意舒展;最后剩一棵甜石榴树哪甘寂寞,直蹿得十几米高了,引一伙聒噪的麻雀前来筑巢。

偶尔风过,院子里欢声笑语不寂寞;俄而雨落,小院里清新舒怡不落魄。秋高气爽,老陶就经常坐在这充实而丰盈的院子里,笑眯眯,乐滋滋,捧一本闲书,沏一壶龙井,直坐到落霞横斜,天光暗淡。邻居们就羡慕老陶,夸他精细、赞他勤励,羡慕他心态好,赋闲生活过得悠闲自在,趣意横生。

老陶的小区住的多是老人。这里地处城郊,交通不便,但房子却是村里开发的二层小楼,价格便宜,环境幽雅。对于退休爱静的老年人来说,这绝对是块安度晚年的妙地!

但也有年轻人来住——老陶在和邻居们打牌时就认识了一位,小陈,三十冒头,机灵善谈,学识丰厚,也懂得享受生活,最喜欢往人堆儿里扎,专爱凑老陶他们的场子。老陶他们下棋他就站在一边支着,老陶他们打牌他又想方设法入伙。大家都喜欢他,老陶更是格外欣赏,每次打牌总跟小陈搭档,几乎是攻无不克,所向披靡。

老陶听别人说,这小陈可不是个一般人,据说是某家企业的副总呢,年收入突破六位数!就有人当面打趣老陶,说老陶你过去也是一厂之长,人家小陈才是副总,你挣多少,人家又挣多少?大家同在一个小区里住,差别怎么就那么大呢?

老陶听了,就乐,就说,我巴不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强呢,这说明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啊!不知不觉,一件轰动性事件却突然发生!小陈于某天被县检察院的警车带走了,罪名是涉嫌挪用公款!过了很久,竟被判了缓刑放回来!

等事情渐渐烟消云散,人们又见到久违的小陈,他明显瘦了,脸上盖颧骨都凸了出来。人们小心翼翼地与他招呼,他反而主动热烈回应,还跟先前一样去凑合老陶他们的场子。

时间一长,小陈就变成了牌桌上的常客。可曾几何时,老陶却变了脸;每次只要小陈一来,老陶起身拔脚就走,该下的棋立即扔了,没打完的牌干脆一把丢掉。

人们就觉得蹊跷。有人当面质问老陶,老陶啊老陶,人家小陈当官时你和他打得火热,现在遇到麻烦了,你就那么看不起人家?是啊!牌友们七嘴八舌地问。

老陶就苦笑,忽然却正了色道,你们这帮老家伙,小陈人还年轻,一点点挫折能算什么呢?他的路还长,怎么能老跟着我们打牌下棋呢?玩物丧志会毁了人一生的!

人们听了顿觉有理,小陈现在整天没事干,净跟他们这些老头子瞎掺和什么呢?

于是小陈再来凑场,所有老人都一齐摔了扑克、推了棋盘,匆匆走人!小陈脸上的嬉笑就忽然僵得结结实实,整个人如一截木头傻傻地戳在了原地。

如是几次,小陈再也不去凑场,心头恨死了老陶!从此见面,总是怒目相对,愤愤难安。

那是一个清凉的早晨,小陈忽听见门响,叫妻子开门。门开了,走进来的却是笑容可掬的老陶。老陶手上满满都是些好东西:肥胖的葫芦、苗条的丝瓜、修长的萝卜、烫过发的小白菜、救生圈样笨重的大南瓜、一塑料袋探头探脑的小红辣椒、一口袋扎着长辫子的大白葱......

小陈愣愣地迎进院子,不解地望着老陶。老陶笑着说,小陈啊,这些都是我自己种的玩意儿,收获了,给你尝尝鲜。自己下力气种的东西,香着哪!

小陈的眼眶一下就潮湿了,老陶的话似乎让他醍醐灌顶清醒过来。只有脚踏实地下力劳作,才能有真正的收获啊!他一时竟找不到话来开口,只是紧紧攥住了老陶的手。

这年初冬,小陈重新找到了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天一冷,小区里人们已经不再外出串门、打牌了,小陈却忙活着进进出出,为各家各户送去了盆盆娇滴滴、红艳艳的百日红。

小陈逢人便说,收下它吧,自己种的可好看啦。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描写了老陶院子里长势喜人的蔬果植物,既反映了老陶退休生活的充实,也为下文写他将“收获”送给小陈作了铺垫。
B.老陶过去也是领导,“巴不得现在的年轻人都比我强”“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反话,暗示他预感年轻气盛的小陈可能出事。
C.从对小陈敬而远之,到主动帮助他走出人生低谷,看出邻居们既有见风使舵的一面,也有热情友善的一面。
D.本文通过对老陶和小陈人生经历的对比,反映出对某些身在高位之人利用公职谋取私利的行为的否定和批判。
2.本文以“收获”为题,有何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两段的情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2020-09-15更新 | 1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朱卫国

霓虹初上之时,闹腾的城市开始缓过劲来,空气中也有了闲适的气息。老仁的“私人定制假发店" 也才清静下来,他的额头被明亮的灯光烙上了温暖的黄,他习惯性地抬起头,望着对面肿瘤医院的大 楼,沉默良久,目光中也泛起了温润的光芒……

有客人进来,是一对挽着手的年轻夫妻,衣着不太讲究,妻子的面容很精致,虽显出病态的苍白, 但依然那么美丽。老仁热情地招呼着。

妻子的情绪很低落,丈夫强作欢颜,仍掩不住内心的悲戚。老仁知道这是对面医院的化疗患者。

妻子显然是被那些漂亮的假发样品打动了,脸上浮现出病容里难得的笑意。老仁细心地一一介绍,旁边的丈夫也替妻子出主意。

都好漂亮呀。女人爱美的天性让她像个孩子。

其实定制才是最舒服最漂亮的。老仁像一位父亲那样慈祥,语气很真诚。

然后请夫妻俩进了里间的休息室,室内温暖如春,音乐低缓悠扬。主顾三人很快熟悉起来。

交谈遇到了障碍,算不上是意外。妻子不肯摘下帽子,她很难有勇气向这个世界袒雾自己不堪的 病容,昔日那头飘逸的秀发是她最大的骄傲。

丈夫安慰她,这是暂时的,头发还会再长起来的。乖,宝贝。还有我陪着你呢。

丈夫边说边拿掉了自己的帽子,露出一个轻光瓦亮的头。老仁点着头笑了。

但妻子没笑,只是看着丈夫的光头,不说话,眼里涌出了泪。

丈夫赶忙戴上帽子,拉着老仁到外间,细说了病情原委。妻子的化疗很痛苦,头发早已掉光,后期 的治疗也不乐观,为了缓解她的焦虑,他自己偷偷剃了个光头,想陪着她一起扛,没想到妻子发了大 火。他记得那天的她像变了个人似的,声嘶力竭地冲着他吼,出了一个丑光头,还想再出一个啊!

她吼完哭着说,你们都要好好的。

老仁听后,轻声说,我知道,来我这儿定制假发的夫妻,很多都是陪着一起光头的。

老仁安慰道,年轻人,不容易啊。这坎搁谁身上都不好过。

转进里间,妻子的眼角还留着泪痕。老仁用多年的职业经验缓解着顾客的情绪。老仁说,你以为这个世上只有你一个人光着头吗?

不是。老仁自己回答道。

老仁缓缓地摘掉了丈夫的帽子,露出一个光头,又缓缓地摘掉了自己的头发,像魔术一样,露出一个光溜溜的头,两个大光头,如两个温暖的太阳,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妻子愣在那里,眼睛里潮湿起来。

老仁说,你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有多少帽子里头,有多少假发里头,其实是一个光头。你以为自己是最不幸的那一个,其实,很多人的不幸你是看不到的……

我也是光头,我也没有头发。老仁的声音里像藏着太多的往事。

妻子在泪光中缓缓地摘下了帽子,第一次在外人面前露出了那个不愿看见的自己,丈夫的眼里也闪动着泪花。

一周后,丈夫来替妻子取定制的假发。

看得出,丈夫的面容愈加憔悴。丈夫告诉老仁,妻子戴上漂亮的假发,还想去拍结婚三周年纪念照呢。

只是,不知道她还能戴多久。丈夫说着哭了起来,像个无助的孩子。

老仁的目光缓下来,轻声说,年轻人,给你讲个故事吧——十年前,有一位丈夫带着年轻的妻子来到对面医院做抗癌治疗,他的妻子得了脑瘤,需要做放疗,得先把一头披肩秀发剃光。夫妻二人来到一家理发店,妻子在理发师的推剪下号啕大哭,丈夫也泣不成声,丈夫说,还有我呢。

丈夫也剃光了自己的头发。

那位理发师一直流着泪,他的手颤抖着。当他剃光夫妻二人的最后一维头发时,他把发剪推向了自己的脑袋,他说,这是我唯一能替你们做得到的。

可以确定的是,理发师扬着一个光头,对夫妻二人说,还有我呢。

后来,妻子还是走了,那位丈夫给自己立了一个誓言:此生,永远陪妻子留着一个光头。他在想, 一个理发师可以对陌生的不幸者温柔相待,我还有什么不能温柔以报呢……

那位丈夫振作精神,努力打拼,几经磨难,成了一名低调的慈善小老板。

老仁说完,眼睛湿润了,他摘下假发,露出轻光瓦亮的头,对年轻人说,我就是故事中的那位丈夫。 钱我是不收的,这套假发送给你妻子,快去吧!你妻子等着你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老仁清静下来后“习惯性地”望着对面大楼沉默,目光温润,这些细节描写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他在那儿曾经有过难忘的经历。
B.小说插入老仁夫妻和理发师的故事,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突出了“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的主题。
C.“两个大光头,如两个温暖的太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妻子内心的感受,既突出了丈夫对 妻子的爱,又表现出妻子对“光头”认识的变化。
D.丈夫偷偷剃光头发本想缓解妻子的焦虑却遭到训斥,表现出妻子无法面对自己光头的现实,和不 愿见到丈夫光头的心理反应。
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
3.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心态,是一个人的素养。请结合文章及自身阅历,谈谈你对“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这个观点的理解。
2020-04-28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受 戒(节选)

汪曾祺

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七岁那年,他当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议,决定叫他当和尚。他当时在旁边,觉得这实在是在情在理,没有理由反对。当和尚有很多好处。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忏,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当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他舅舅给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几步,后走几步,又叫他喊了一声赶牛打场的号子:“格当嘚——”,说是“明子准能当个好和尚,我包了!”

舅舅按照约定的日期回了家。明子跟他爹、他娘磕了一个头,就随舅舅走了。

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明子听见有人跟他说话,是那个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荠庵当和尚吗?”明子点点头。

“当和尚要烧戒疤呕!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摇了摇头。“你叫什么?”

“明海。”   “在家的时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们是邻居。我家挨着荸荠庵。——给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个莲蓬扔给明海,小明子就剥开莲蓬壳,一颗一颗吃起来。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

小英子的家像一个小岛,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条小路通到荸荠庵。独门独户,岛上只有这一家。岛上有六棵大桑树,夏天都结大桑椹,三棵结白的,三棵结紫的;一个菜园子,瓜豆蔬菜,四时不缺。院墙下半截是砖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大门是桐油油过的,贴着一副万年红的春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庆有余

这家人口不多。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姐妹俩长得很像,性格不同。大姑娘很文静,话很少,像父亲。小英子比她娘还会说,一天咕咕呱呱地不停。大姐说:

“你一天到晚咕咕呱呱——”“像个喜鹊!”

大英子已经有了人家。她这二年,整天赶她的嫁妆。大裁大剪,她都会。挑花绣花,不如娘。她到城里看过新娘子,说人家现在绣的都是活花活草。这可把娘难住了。最后是喜鹊忽然一拍屁股:“我给你保举一个人”

这人是谁? 是明子。明子不知怎么得了半套《芥子园》,他喜欢得很。到了荸荠庵,他还常翻出来看,有时还把旧帐簿子翻过来,照着描。

小英子把明海请到家里来,给他磨墨铺纸,小和尚画了几张,大英子喜欢得了不得。小英子就像个书童,又像个参谋:“画一朵石榴花!”“画一朵栀子花!”

她把花掐来,明海就照着画。

到后来,凤仙花、石竹子、水蓼、淡竹叶、天竺果子、腊梅花,他都能画。

大娘看着也喜欢,搂住明海的和尚头:“你真聪明!你给我当一个干儿子吧!”小英子捺住他的肩膀,说:“快叫!快叫!”

小明子跪在地下磕了一个头,从此就叫小英子的娘做干娘。

因为照顾姐姐赶嫁妆,田里的零碎活儿小英子就全包了。她的帮手,是明子。低田上水,只要一挂十四轧的水车,两个人车半天就够了。明子和小英子就伏在车杠上,不紧不慢地踩着车轴上的拐子,轻轻地唱着明海向三师父学来的各处山歌。打场的时候,明子能替赵大伯一会儿,让他回家吃饭。——赵家自己没有场,每年都在荸荠庵外面的场上打谷子。他一扬鞭子,喊起了打场号子:

“格当嘚——”

这打场号子有音无字,可是九转十三弯,比什么山歌号子都好听。赵大娘在家,听见明子的号子,就侧起耳朵:“这孩子这条嗓子!”

连大英子也停下针线:“真好听!”

小英子非常骄傲地说:“一十三省数第一!”

晚上,他们一起看场。——荸荠庵收来的租稻也晒在场上。他们并肩坐在一个石碾子上,听青蛙打鼓,听寒蛇唱歌,——这个地方以为蝼蛄叫是蚯蚓叫,而且叫蚯蚓“寒蛇”,看萤火虫飞来飞去,看天上的流星。

“呀!我忘了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小英子说。

这里的人相信,在流星掉下来的时候在裤带上打一个结,心里想什么好事,就能如愿。

掰荸荠,这是小英子最爱干的生活。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溜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一九八零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注:《受戒》描写了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海的舅舅认为小明子能够当一个好和尚,他感觉小明子面容清秀,声音洪亮,就答应带着小明子去荸荠庵做和尚。
B.文本创造了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世界,作者通过明海和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故事,赞颂了尘世间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C.小英子母女三人都长得非常漂亮,而且很善良,她们都非常喜欢聪明的明海,小英子的母亲让明海做她的干儿子。
D.荸荠庵是一个和尚清修之地,但是没有清规戒律,甚至无人提及清规两字,所以明海与小英子在荸荠庵谈起了恋爱。
2.文本中对小英子家的环境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请问主要作用有哪些?
3.汪曾祺说《受戒》写的是“健康的人性”,结合人物性格和主题进行分析。
2021-07-13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