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印度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1 题号:862293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拉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 “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

“啊,你真运气!我也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 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男人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 “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喜爱之情,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2.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 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知识点】 印度 其他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素芭

[印度]泰戈尔

费尽了周折,破费了钱财,两位姐姐好歹出阁嫁了人。如今,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

谁也不晓得,素芭虽然不会说话,但能感受一切。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眼前,她心灵的痛苦,深深地扎在父母的心坎上。

素芭不会说话,却有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

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的感受日益觉醒。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

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父亲巴尼康托的家境不算差,有鱼有米,不愁吃喝,因此他们的仇敌也不少。

夫妻俩反复商议着这件心事,最终父亲巴尼康托离开村子,去了异乡多日。

一天,他终于回来了,对妻子说:“走吧,我们一块去加尔各答。”

家里开始着手赴加尔各答的准备事宜。素芭的整个心宛如被浓雾笼罩的清晨,浸没于泪水里。这些日子,她像是一头无言的牲畜,怀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恐惧心理,紧紧尾随着父母;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但父母没有作任何开导,没有作任何安慰。总之,什么也没有对她说。

一天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他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

明日将动身去加尔各答。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蔌簌落下。

那天又是月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走到从小就熟悉的河岸那未经修葺的埠头处,扑倒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她仿佛用自己双臂紧紧抱住整个人类的无言的大地母亲。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

一天,在加尔各答的一间租房里,母亲正精心地为素芭梳妆打扮,把她的头发扎起来,编成发辫,扎上彩带,戴上首饰。尽管打扮得花枝招展,但她的自然美丧失殆尽。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眼睛别哭肿,母亲起初劝导她,末了责骂她。

那日,新郎倌同几位朋友一起来相亲,父母惶恐地忙碌了一番,仿佛天神自个儿降临人间,挑选自己中意的祭祀牲品。母亲在内屋狠命责骂她,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就这副模样被带到考官的面前。

考官们仔细地查看后说:“好,蛮不错。”

看到姑娘哭得像泪人凡似的,新郎倌就觉得,她有颗善良的心,她因要离开父母而感到内心难过哭泣不停。他心里琢磨,今天那颗心想到将与父母离别而痛苦不堪,那么明儿对我也会如此的。姑娘的眼泪犹同海蚌的珍珠,会自个儿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她谁都不说些什么,谁都不评头论足了。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素芭的新郎倌在西部工作,婚后他很快携带妻子到自己谋事的地方去了。

不出一周,婆家的所有人都恍然大悟,新娘是个哑巴。但谁也不理会,素芭是没有任何过错的,她自己也没有欺骗任何人,她的眼睛已经明明白白说清了一切,但那时谁也没有领会过来。现在,她观察了四周,她没有获得诉说自己心灵的语言。在这里,她没有发现那些从她降生人间以来就领会哑女语言的熟悉脸孔。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用“费尽”“破费”“好歹”来写素芭两个姐姐出嫁,又用“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来写哑女素芭给父母带来的沉重负担,说明父母对女儿们极其厌恶。
B.小说多用肖像、心理和动作等正面描写来塑造素芭这个哑女形象,又通过父母和其他人对素芭的态度来侧面烘托。
C.文中说素芭像“一头无言的牲畜”,说明她的地位低下,生活悲苦;索芭在去加尔各答前与牛告别时亲昵的动作说明她的内心敏感,情感丰富。
D.素芭远嫁,父母回去时却“踌躇满志”,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为了女儿的幸福,而是为了保住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使他们不再面对“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
2.小说中多次写到素芭的“眼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素芭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结尾,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07-31更新 | 8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我五岁的女儿敏妮在我书桌旁,用手轻轻敲着膝盖玩。我正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敏妮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街上果然有个喀布尔人走过。

他穿着宽大污秽的喀布尔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个口袋,拿着几盒葡萄干。

女儿大声叫他:“哎!”那个喀布尔人回过身来抬头看。她看到这光景却吓住了,跑到妈妈那里躲起来。这是他们第一次会面。

可没过几天,我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喀布尔人又说又笑。她小纱丽(印度妇女传统服装,丝绸制的连衣裙—编者注)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千—喀布尔人用这种有力的贿赂,使两人成了很好的朋友。

他们常说些玩笑。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呵,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什么?”他用山民的鼻音回答:“一头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这种小孩和大人的对话里,有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喀布尔人也不放过开玩笑的机会:“那小人儿,你什么时候到公公家去呢?”

敏妮对这问题有点莫名其妙,但她不肯显露,却机灵地回答:“你到那去么?”

可在喀布尔人这一阶层中间,“公公家”有双关的意思,还能指监狱。“呵,”他向幻想中的警察挥拳:“我要揍我的公公!”听到他这样说,想象到那个狼狈不堪的“公公”,敏妮哈哈大笑。

敏妮的母亲恳求我留心那人。她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只要一看见有人向我们的房子走来,她就立刻断定他们不外乎是盗贼、醉汉、疟疾菌。她对这个喀布尔人也充满了疑虑。我总是笑笑,辩解说拐卖一类的事多半不会发生。喀布尔人和敏妮的亲密友谊便不受约束地继续着。

有天早晨,我听见街上有吵嚷声。往外一看,拉曼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我赶紧跑去问怎么回事。原来是有个街坊欠了这小贩一条围巾的钱,争吵中拉曼把他刺伤了。忽然间,在凉台上,敏妮出现了。她照样喊着:“呵,喀布尔人!”拉曼回头,脸上露出了笑容。今天他胳臂底下没夹口袋,所以她不能和他谈关于象的问题。她立刻问:“你到公公家去么?”拉曼笑了:“我正要到那去!”看到他的回答没有使孩子发笑,他又举起手;说:“可惜我的手被铐住了,不然我就揍那老公公了!”

拉曼被判了刑,再无消息。时间一天天过去,敏妮也长大了,总和朋友们一起,不像往常那样到她爸爸的房间里来了。又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我们家的光明要到她丈夫家去,把她父亲丢到阴影里。我的敏妮今天要出嫁了。

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婚礼的嘈杂和忙乱。我在书房查帐,有个人进来恭敬地行礼。原来是拉受,那个喀布尔人。起先我不认识他—他没有了口袋,没有了长头发,也失去了从前的那种生气。但他微笑着,我又认出他来。

“你什么时候来的?”我问。

“昨晚,”他说,“我从监狱里出来了。”

我觉得这话听起来很刺耳。碰巧他今天来,这不是个好预兆。

“这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能不能过几天再来?”

他迟疑地说:“我可不可以看看那小人儿呢,先生,只一会儿?”他相信敏妮还像从前那样,会像往常那样跑来,叫着:“呵,喀布尔人!”为纪念过去的日子,他带了一点杏仁、葡萄干,好好用纸包着。

我说:“家里正在办喜事,你谁也见不到。”

这人露出失望的神色。他走近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有一个小姑娘:我在家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我不是想赚钱的。”

他伸手掏出一张又小又脏的纸来,小心地打开,在桌上用双手把它抹平。上面有一个小小的手印。这个墨迹模糊的手印平平捺在纸上。当他每年到加尔各答卖货时,自己小女儿的这个手印总在他心上。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我忘了他是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不,我又哪比他强呢?他也是个父亲啊。

我把敏妮叫出来。她穿着红绸衣,额上点着檀香膏,打扮成新娘的样子,含羞站在我们面前。看着这景象,喀布尔人显出惊讶—他不能重温他们过去的友谊了。他只微笑着:“小人儿,你要到公公家去么?”

但敏妮现在懂得“公公”的意思了,她不能像从前那样回答他。她脸红了,在他面前把脸低下去。我想起他和敏妮第一次会面的那天,感慨万千。

她走后,拉曼长吁一口气坐下来。婚礼的喇叭吹起来,秋天温煦的阳光倾泻在周围。拉曼坐在加尔各答的小巷里,却冥想着阿富汗的群山。在悠长的岁月里,他的女儿一定也长大了。我递给他一张钞票,说:“回到你的家乡、你的女儿那里去吧,拉曼,愿你们重逢的快乐给我的孩子带来幸运!”

送了这份礼,婚礼的排场就须节省些。但我觉得这婚筵格外光彩。因为我想到,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久出不归的父亲,要和她的女儿重逢了。

(冰心、倪培耕译,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环境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所写特点鲜明、作用突出。如写敏妮婚礼时的秋阳,使环境氛围与人物当时的情感自然融为一体。
B.小说的详略取舍得当。泰戈尔对拉曼与“我”一家交往的言行用笔细致,面对拉曼的日常工作、狱中岁月、未来动向则留白甚多。
C.泰戈尔长于细节描写。拉曼背的大口袋、那个小小的手印等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作品情节的展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D.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如关于“公公”的玩笑三次出现,自然而巧妙地串联了全文,也使故事读来分外动人。
2.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你谈谈这样设置的好处。
3.结合全文,简要评价喀布尔人拉曼的形象。
2020-11-12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丽的邻居

[印度]泰戈尔

我的隔壁住着一位年轻的寡妇,我对她怀有几分敬慕之情,至少我自己是这么想的。但这种真情,我对任何人也不曾流露过,就连我最知心的朋友奈宾也一无所知。我对能把这种真情深藏心底永保其完美而感到自豪。她像一朵美丽的花朵,过早地变成了落红。

然而激情有如山涧一样,一定要寻一条出路发泄出去。这就是我为什么要用诗歌来抒发感情的原因,可是我的拙笔却不肯亵渎我所崇拜的对象。

凑巧的是,这个时候,我的朋友奈宾对诗也发生了兴趣。这个可怜的家伙以前从未写过诗,连韵脚和韵律都不懂,然而他却无法抑制这种突如其来的写诗的欲望。

无奈他只好找我帮忙。他那些诗仍是那种永恒的主题:全是献给某位心上人的。我打趣地拍拍他的肩膀问:喂,老朋友,这位她是谁呀?

奈宾笑着说:没有具体的人。

坦率地说,我在帮助朋友写诗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我把内心所积蓄的热情,全都倾注在那些抒情诗中了。我认真地对他那些不成其为诗的诗稿加以修改,润色,最后使每首诗都变成了我自己的作品。

奈宾惊讶地说:这正是我想说而又表达不出来的话,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办法能表达出这样美好的感情呢?

我以诗人自居地答道:那是纯属想象,如你所知,真理总是沉默的,唯有想象力才是永远活泼的。现实有如沉重的岩石,压抑情感的奔放。唯有想象力才是可以腾云驾雾,不受任何阻碍的。

可怜的奈宾说:对,是这样。他停了一会之后,又喃喃自语地说:说得不错,是这样。

正像我已说过的,在我心底的爱念中有一种敬慕的情感,不允许我把它变成文字。可为人代庖,就再也没有什么妨碍我的文思了。我热情激昂地把我真挚的感情像流水一样倾泻到了我的诗行间。

有一次,奈宾对我说:这完全是你写的诗,让我拿出去用你的名字发表了吧?

哪里的话呢!我说,明明是你写的,怎么说是我写的呢?我只是偶尔添上一两笔罢了。

奈宾逐渐信以为真了。

不可否认,我有时像天文学家仰视星空一样怀着无限渴望的心情,把目光投向邻家的那扇窗户。然而那回敬的流盼的纯洁无瑕的目光,顿时消除了我感情中一切不高尚的杂念。

可是有一天真使我大吃一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万里晴空的下午,突然卷来一大片乌云,马上变得天昏地暗,我那芳邻站在窗前向外眺望。从那晶莹的黑眸子闪现出的恍惚神情里,我竟看出了那种无限企盼的心情。那种无限渴望的眼神,就像一只穿云破雾的小鸟,要寻找的不是上苍,而是某人心灵的窝巢。

这种传神的难以言喻的幽情,打动了我的心弦,我渴望以某种有实际意义的行为表白我的心迹,而不能局限于拙劣的诗句。最后我决心为促成这位孤孀的美事而竭尽全力。

奈宾不同意我的看法。她要终身守寡,他说,要保持贞节和宁静。那种沉静的美,有如仙境,倘若改嫁,岂不破坏了神圣的美吗?

时至今日,对他的这种滥调我忍受不了了。试想在饥馑之年,一个酒足饭饱之徒,大谈特谈对吃喝的蔑视,奉劝一个快要饿死的人用风花雪月来充饥,你对此会有何感想。我当时愤愤地说:奈宾,你听着,对一个画家来说,废墟也是美妙的景物,然而建造房屋是为了人住的,不仅仅是为了供画家来画的。不能为了艺术上的需要而不顾实际。你超然地把孀居加以理想化,固然很妙,但是你不要忘了,她也有一颗肉长的心,会受到痛苦和希望的煎熬的。

我一向认为奈宾很顽固,要想使他改变看法,非一朝一夕之事。然而,我却意外地发现,他沉思了片刻以后,竟完全同意了我的看法。

大约一个星期以后,奈宾跑来找我说,如果我能帮助他,他准备娶一个寡妇。

我对他表示祝贺,满口答应全力以赴地支持他。奈宾于是向我透露了全部实情。

这时我才知道,奈宾的爱恋非属想象,他也在向往着一位孀妇,只不过从未吐露真情而已。原来,经常刊载奈宾的诗作——莫不如说是我的诗作——的杂志,被那位美人看到了,看来这些诗算没有白写。

奈宾用这种方式表白自己的心迹,原来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据他说,他根本不知道那位遗孀识文断字。他经常把杂志匿名邮给那位遗孀的兄弟,这只是他呼天不应的一种无奈之举。

这就像给上帝奉献花环一样,至于上帝是否感恩,那就不是爱慕者的事了。

奈宾极力向我解释,当他想方设法和孤孀兄弟结识时,并无特殊的用意,心上人的任何亲属对他来说都必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后来,那位兄弟的一场病导致他们得以相见。诗人的出现,自然而然会引起一番对诗歌的评论,当然也会涉及其他方面。

在他上次信服了我的看法之后,便鼓起了勇气向那位寡妇求婚,起初她未能应允。但当他借用了我那一套有说服力的话语,再加上自己的一两滴泪水,这位佳人便无条件地投降了。现在,需要的就是筹办婚礼了。

那就开始准备吧。我说。

可是,奈宾说,你知道,我父亲现在还不同意这门亲事,等他同意时,不就一切都晚了吗?

我毫不踌躇地给他开了一张所需的支票,然后说:现在,你可以告诉我她是谁了吧。你不必担心我会成为你的情敌,我可以发誓我不会写诗给她,只能给你。

别傻了,奈宾说,我没告诉你她是谁,难道是怕你不成!是她让我不向朋友们谈及此事的,她对自己的这种抉择深感不安。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无所谓了。她住在十九号,就是你的那位邻居。

假如我的心是一个锅炉的话,肯定会立刻爆炸的。这么说,她已不坚持终生守寡了?我直截了当地问。

现在不了。奈宾微笑着答道。

那些诗句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完全有。你知道,我的诗本来就写得很动人,奈宾说,你说不是吗?

我心里诅咒起来。

我该诅咒谁呢?诅咒他?诅咒我自己?还是诅咒上帝?反正都是一样,诅咒谁都无济于事。

1.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试想在饥馑之年,一个酒足饭饱之徒,大谈特谈对吃喝的蔑视,奉劝一个快要饿死的人用风花雪月来充饥,你对此会有何感想。
3.请简析小说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邻居”做题目。
4.请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艺术表达效果。
2021-07-05更新 | 9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