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甘肃 高二 期中 2021-05-17 9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理性,是人所具有的一种自觉意识与能力。探究自然,把握世界,追求,是一种理性能力;研究社会,认识自己,崇尚,也是一种理性能力。前者为科技理性,后者为价值理性。两种理性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理性能力。

追本溯源,在人类早期古代朴素思维中,无论是古希腊的还是东方儒学的真善美,都暗含了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初始合一的样态。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作为重要范畴与核心概念,有两个来源: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与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逻各斯对本质规律的探究与努斯对心灵自由的导引,构成了理性认识世界与追求超越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虽然古希腊文化尚未对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作出明确界定,但这两种理性思维与意蕴在先哲的论述中是合一的。

对于东方儒学,有人认为它过度注重价值理性造成科技理性的缺失,实则不然。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在东方儒学传统中从未分离。当然不可否认,儒学文化系统中的科技理性是以价值理性为目的的,但这并不代表对科技理性的排斥。实际上,儒学在求的同时包容了求的成分。比如,《易传》在天人合一价值基础上,究万物之理,内嵌着自然观、科学观与方法论。

然而,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对自然界征服能力的增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开始出现某种失衡,表现为科技理性的片面凸显与价值理性的日渐式微。

科技理性主要回答世界是什么等问题,探究自然规律这一的领域,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必然性,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运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而在现代社会,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逻辑的主导,科学技术几乎成为人类文明的代名词。正如美国科技哲学家普特南指出,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我们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

与科技理性相对,价值理性主要回答的是世界应当是什么”“怎样才更好等问题,赋予世界以,表达的是一种主观价值合理性。科技与价值是理性天平的两端,科技理性的过度凸显带来了价值理性的式微。科学技术并非万能,其在给人类带来便利、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困惑、苦恼。比如,由于缺少价值理性的规导,科技会成为盲目的力量,不顾自然生态,肆意征服、掠夺,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运用科学技术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与意义世界的干瘪。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只有彼此平衡,相互融合,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与功能。脱离科技理性支撑的价值理性犹如空中楼阁,会因地基不牢而坍塌。缺少价值理性引领的科技理性犹如没有罗盘的舵手,因方向不清而迷失。为避免坍塌迷失现象,我们应秉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合一的理念,推动物质世界的创造与精神家园的构建。

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科技理性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可以窄化为科技化,并不意味着人文价值理性就没有现代价值。现代化建立在科技理性动力工具与价值理性方向指南合一的完整理性基础上。我们应以完整的理性文化把握实存的与应然的人类社会,从而以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互济共缔真善美的新时代。

(摘编自牛绍娜《推动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都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后者能够引领前者,显得更为重要。
B.“逻各斯”“努斯”为古希腊哲学重视,二者可分别被视为“价值理性”和“科技理性”。
C.东方儒学对价值理性的重视超过科技理性,但后者也内蕴于儒学对价值理性的追求中。
D.价值理性式微,会削弱其规导作用,从而使科技理性过度膨胀,使科技成为盲目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核心概念,再以时间为序展开论述,最后提出对策。
B.文章用“其实不然”“当然不可否认”等词语,表明价值判断,彰显论述的严谨性。
C.文章引用普特南的话语,突出了科技理性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
D.文章在阐述两种理性的关系时,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说理透彻形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德才皆具者,圣人也”,这种观点表明儒学蕴含着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思想。
B.科技理性重视客观必然性,价值理性关心主观价值合理性,二者相互融合才能“真善美”兼得。
C.尽管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彼此之间不可缺少,但在当下社会,应该更加重视价值理性的弘扬。
D.若要改变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局面,使二者相互融合,就需要复兴东西方的某些源头文化。
2021-05-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题。

材料一:

电视剧《山海情》以福建与宁夏进行的东西协作扶贫为背景,讲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移民们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群策群力,努力建设新家园、走向康庄大道的故事。剧中,马得福困难不断、走得不易,却很坚定,他为的是早日兑现塞上江南的承诺。这其中的酸甜苦辣,正是基层干部真实的生活写照。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基层干部,我觉得他们非常不容易,他们是希望、是光,由衷地向他们致敬。黄轩(马得福的扮演者)感慨地说。

用性格碰撞带动故事讲述,塑造鲜活形象,不经意间就能戳中观众的泪点。剧中,一边是涌泉村村民想出各种理由拒绝移民搬迁,一边是马得福使出浑身解数用心坚持,这样的戏剧冲突恰恰说明观念脱贫有多难。

(摘自《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山海扶贫情,讲给世界听》,2021年3月《福建东南网》)

材料二:

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重在发挥制度优势,让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在中国大地结出累累硕果,东西部扶贫协作始于1996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战略举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对牵手,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令西部贫苦地区、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

如今,在云南,沪企入滇、滇品入沪的经贸往来,成为上海和云南两地从单向帮扶到合作共赢的生动注脚;在广西,由广东援建的移民异地安置新村,见证了两广一家亲的区域合作……对口扶贫的成功实践,开创了优势互补、长期合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良好局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摘自《闽宁模式的启示:不以事艰而不为》,2021年3月《人民日报》)

材料三:

编者按: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本文采访了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摘自《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一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2021年1月人民网-福建频道)

材料四:

春节假期刚过,宁夏银川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恢复了往日的繁忙,巧媳妇团队的女工们忙着直播推介、包装货品、打印订单,枸杞、红酒等宁夏特产从这里源源不断发往全国各地。

刚来的时候字都不识几个,车间负责人和镇上的扶贫干部从电脑开关机、复制粘贴文字开始教我们。原隆村村民摆西彦2019年来到禾美电商扶贫车间,凭着勤奋好学成长为车间采购部长,月收入近3000元,人也越来越自信。

摆西彦生活的变化是闽宁镇移民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不懈奋斗,最初8000多人的闽宁村发展成6.6万人的移民示范镇,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闽宁镇6个行政村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600万元。

(摘自《宁夏闽宁镇因对口扶贫协作而嬗变》,2021年2月《人民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山海情》,真实而艺术地描绘了一幅扶贫攻坚的壮阔画卷。
B.无数个温暖的“脱贫故事”背后,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
C.一批批闽商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来到宁夏,是他们成就了宁夏的经济发展。
D.经济有产业,移民有自信,发展有数据,材料四令人信服地报道了闵宁镇的变化。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山海情》抓住“安土重迁”的矛盾冲突,突显了“治贫先治愚”的观念。
B.“闽宁模式”体现了精准扶贫的典型特征;先富帮后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C.对口扶贫绝不是单项的输出与帮扶,闽商黄添进的人生经历就是很好的证明。
D.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脱贫攻坚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长期性。
6.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功,被认为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请以“闽宁模式”为例,说一说我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奇迹”的。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拉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 “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

“啊,你真运气!我也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 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 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男人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 “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 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有删节)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喜爱之情,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
8.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小说中的“ 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光祖,字与绳,平湖人。年十七,与父同举于乡。寻登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浚县知县。兵部尚书赵锦檄畿辅民筑塞,光祖言不便。锦怒,劾之。光祖言于巡抚,请输雇值,民乃安。郡王夺民产,光祖裁以法。补祠祭主事,历仪制郎中。严讷为尚书,雅重光祖,议无不行。及讷改吏部,调光祖验封郎中,既而改文选。益务汲引人才,登进耆硕几尽。又破格擢廉能吏,或由乡举贡士,或起自书吏。由是下僚竞劝,讷亦推心任之,故光祖得行其志。

左侍郎朱衡衔光祖,有后言,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大学士高拱掌吏部,谋倾徐阶。阶宾客皆避匿,光祖独为排解。及拱罢,杨博代为吏部,义之,特起南京太仆少卿。又就进大理卿,半道丁父艰。万历五年起故官。张居正以夺情杖言者,光祖遗书规之。及王用汲劾居正,居正将中以危祸,光祖力解得免。居正与光祖同年相善,欲援为助,光祖无诡随。十一年冬,荐起南京兵部右侍郎。甫旬日,召为吏部。悉引居正所挟老成人,布九列。李植、江东之力求居正罪,光祖言居正辅翼功不可泯,与言路左。吏部尚书宋纁卒,遂用光祖代。时部权为内阁所夺,纁力矫之,遭挫,光祖不为慑。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时行谢政,特旨用赵志皋、张位,时行所密荐也。光祖言,辅臣当廷推,不当内降,帝命不为后例。

光祖清强有识,练达朝章。每议大政,一言辄定。丕扬劾罢光祖,后再居吏部,推毂之甚力。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罪妄诉者,人服其量。

(节选自《明史•陆光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B.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C.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D.御史蔡时鼎/陈登云尝劾光祖/光祖引登云为知己时/鼎视鹾两淮/以建言罢/商人讦于南刑部/光祖时为尚书/雪其诬/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垣,即墙、矮墙,一般来说,“垣”突出大,而“墙”突出高。
B.郎中,本是官名,始为帝王侍从官,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宋代成为医生的代称。
C.夺情,指官员遭父母丧后不必去职仍可素服办公,是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
D.同年,指同一年、年岁相同等。唐代同榜进士称“同年”,后世同榜登科者皆可称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光祖聪慧有才,幸遇伯乐。他十七岁时考中举人,不久考中进士;因为严讷重视他,他一度能够按自己的意愿行事。
B.陆光祖一心为国,举荐人才。他在担任吏部验封郎中的时候,致力于荐推人才,既能升用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又能破格提拔廉洁、能干的官吏。
C.陆光祖坚持正义,不结朋党。在大学士高拱谋划倾轧徐阶的时候,徐阶的宾客都隐匿了,陆光祖却能替他调解;与张居正同年考取进士,能够不曲意相随。
D.陆光祖襟怀磊落,气量恢宏。蔡时鼎、陈登云曾经弹劾陆光祖,陆光祖将陈登云当做知己;替蔡时鼎洗刷被诬陷的罪名,惩处胡乱诉讼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孙丕扬遂以专擅劾光祖。时已迁太常少卿,坐落职闲住。
(2)尝以事与大学士申时行迕。时行不悦,光祖卒无所徇。
2021-05-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