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8 题号:945017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晴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木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B.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做了铺垫。
2.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3.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柏林墙消失

张抗抗

那墙初看上去,其实并不怎样让人觉得恐惧。甚至一点儿也不狰狞。那墙就那么静静地蹲着,似乎并不显得高大厚重,表面只不过是一层薄薄的水泥,涂着灰白色的油漆。上面有五颜六色的粗笔留下的图像、一串串不规则的德文字母连成的句子,还有怪诞的符号和各种图形……

它绝不像我想象中的柏林墙那般森严、那般威武、那般雄奇,墙上墙下没有铁丝网,没有炮楼,没有宪兵。

也许我就可以轻易地从上面一跃而过,或者穿越它。

它仅仅是一个象征?

墙,向着城市的两边小心翼翼地延伸过去,如同一根颀长而又弯曲的巨楔,插入那些从废墟上重建的高楼之中。时而同那条环绕全城的施伯列河无声交汇,矗立并铺陈了这充满苍凉历史感的界标,一瞬四十几载,划开了东西方两个世界。

面对寂寞空旷的施伯列河,我愕然。

听说曾经有一个土耳其孩子落入河中,但没有人能够跳下水去救他,他就那样活活被淹死了。因为虽然河岸的一侧在西柏林境内,河却属于东柏林。任何人如果跳下水去,都会构成越境罪名

我站在河岸上,不,确切地说,我站在岸边的墙下,我肃然。墙下有小小的墓碑,砌得十分精致的水泥墓地,上面安放着一只只鲜艳的花环,是鲜花,很娇嫩很缤纷的鲜花。

墓碑上写着:越墙者。

没有姓名,只有年、月、日。

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被留在墙下的日期。柏林墙上血迹斑斑。

尽管曾有许多人倒在柏林墙下,还是不断有新的勇敢者,用乘热气球或挖地道的方式设法越墙,一年年从未间断停止……

我开始怀疑自己对墙的最初感觉。

后来我登上勃兰登堡凯旋门下的一座木台,从上面眺望东柏林。气势宏大的石砌大门顶端,耸立着一辆覆盖青苔的金属马车雕塑,马车上站立着一位衣裙飘逸的天使,似欲乘风归去。从矮墙至那些建筑物,中间有一大片开阔的空地,除了几个来回巡视的带枪警察,杳无人踪。

除了墙,还有这块不可接近的真空地带。

远远地,可以望见薄雾笼罩着的东柏林菩提大街,一条很宽很美的大街,绿树葱茏。

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想要去那儿看看的愿望。

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不能够越墙而过。否则我将永远地留在墙下。

这墙拦阻了我。墙原来并不是一个象征。

1985年夏天,我徘徊在柏林墙下的那个下午,柏林墙似乎还很坚固。我完全没有预料到,在不很长的五年以后,它竟会那么轻而易举地崩塌、破碎,被拆除、被清理,甚至没来得及让人再看它一眼。

那天,我决意要设法去东柏林。

我对那墙充满了好奇。

几天以后,我紧紧捏着护照,穿过那也许叫作海关也许叫作边境的地铁站大厅。

……

东柏林!

天下着小雨,迷蒙中,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修复一新的古典建筑,更显得庄严肃穆,洁净的大街被雨水洗得发亮,小轿车来来往往。我几乎没觉得墙这边和墙那边有什么不同。

天快黑下来的时候,我们走到柏林墙下。

我久久凝望着柏林墙。

从这一边看这堵墙,墙似乎要比那一边干净些也苍白些。墙上更多的是一片空白。穿着灰色制服的持枪警察如雕像肃立,行人远远且匆匆而过,墙和人之间,是一块荒疏的空白,一片布雷的禁地。

墙在树丛和草地间蜿蜒,犹如一条细长又干瘦的胳膊,将勃兰登堡门下所有的辉煌都紧紧箍在怀里。更如一道无形的锁链,隔绝了封闭了另一个世界。

暮色中,那狭窄而粗糙的矮墙渐渐隐没于黑暗之中。但在黑暗中,我仍然感觉着墙的存在。我用手触摸到它的冰冷、它的固执。

……

离开东柏林时已是深夜,我通过那墙的出口,走向西柏林。墙留在我的身后。几天以后,我就将飞离这个奇怪的、既相连又相隔的城市,回到我熟悉的那块土地。

我忽然隐隐地感觉着一种悲哀。

人在创造了自己的同时也创造了围墙。那么,人类是终究不能够摆脱围墙了么?

漫长而又短暂的五年过去了。曾经那么坚固那么森严的柏林墙,在岁月的碾磨与撞击下,终于剧烈地摇晃震颤起来,并正在悄悄地消失隐退。昔日的勃兰登堡门下,开放了的边界已成为一个自由市场。那儿正在出售有关柏林墙的纪念品。坚硬的柏林墙的水泥碎片,已被标上价码,任旅游者带到世界各地去……

柏林墙究竟是怎样消失的?

它消失以后,是否还在原地留着残存的墙基?

人类也许还将不断地建造围墙又拆除围墙。可是这世上原来是没有墙的。

我只能怀着焦渴的心情,盼望着世上那些所谓的,早早地、快快地消失。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记游散文,作者是按照“西柏林—东柏林—西柏林”的行踪来安排材料,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的。
B.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柏林墙对当时东德和西德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阻碍。
C.文章点面结合,先写土耳其孩子被淹死,蕴含着对他的同情;后写许多年轻生命倒在柏林墙下,寄寓了作者对勇敢者的哀思和赞许。
D.文章用“似乎”来体现柏林墙看似坚固实则“易塌”的特点,用“决意”来表明作者去东柏林态度的坚决,可谓耐人寻味。
2.请概括文章第一段描写的“柏林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该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标题“柏林墙消失”有何意蕴?请结合文本探究。
2021-02-23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雨兼程人生路

——追忆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

他一生中有近七十年在与天气预报打交道。他曾7次为“两弹”的成功发射观测风云变幻。在1954年和1998年两次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中,他以对天气形势的准确预测,避免了无数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2012年12月17日14时14分,噩耗传来——这位一生风雨兼程的气象人、我国著名气象学家陶诗言在北京因病逝世,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呕心沥血七十载的气象事业。

“您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耕耘,孜孜不倦拼搏,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为我国气象科技和气象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得知恩师与世长辞后,学生们在悼念网页上留下了情真意切的字句。

一辈子做天气预报,陶诗言给自己的第一句总结是:“预报天气七十载,成功失败四六开”。

“预报这行饭不好吃。”陶诗言坦言。在做这些重要气象预测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1954年8月,长江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水位持续6天居高不下。在这样高水位的威胁下,究竟要不要分洪,成了中央一时难以决断的事情:如果分洪,无数国家财产将被淹没;如果不分洪,一旦决堤,后果更加不堪设想。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陶诗言果断预报“暴雨即将终止”。由于陶先生的正确判断,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战胜了无情的洪水,保住了城市安全。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两弹”。“两弹”对发射点和爆炸点的气象条件要求很高,而当时的军委气象预报力量达不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陶诗言被张爱萍将军“点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候,“为了确保看清原子弹的姿态,要求发射时靶场上不能有卷云。所以每次执行发射任务时,我都要提早几个月过去,把酒泉周围的几个寨子什么时候上云的情况摸清。”

“盼望早日出新人,报准天气保家园”——这是陶诗言对自己七十载风雨兼程路的另一句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气象科学非常落后。当时气象科学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预报方法,及时准确地发布天气预报。为此,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天气分析预报中心,陶诗言出任副主任。由于各种天气资料奇缺,而中国的天气又有着自己的特点,难以借鉴国外的经验,陶诗言等人开展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他们亲自观测天气、分析数据,手把手地带出了新中国第一批高水平的天气预报人员。

“陶先生长期担任中央气象台和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学顾问,我国许多科技骨干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和调教,他在我国气象界有着崇高的威望,受到普遍的尊敬和爱戴。”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徐国昌说。

“先生爱护、提携晚辈在学界负有盛名,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先生总是耐心开导、主动帮助。先生德高望重,但在生活中却简约朴素,即使困难时期也从来不向研究所和组织提任何要求。为了祖国的气象科技事业,先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不求索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王会军发自内心地评价道。

陶诗言曾把“预报天气”比喻为“医生看病”:“医院的诊断设备很多,但最后下判断的是医生。天气预报也如此,数值结果出来后,最终要靠预报员根据经验给出结论。因此,一个成功的预报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预报思路。”

“陶先生,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您对我们的教诲和要求,我们将铭记心中,牢记一生。我们一定以您为榜样,不断攀登气象科技高峰!”在纪念网页上,学生们把思念和缅怀化作了前进的力量。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陶诗言自己评价道:“预报天气七十载,成功失败四六开”,表明他对气象工作的厌倦和无奈。
B.陶诗言兢兢业业七十载,又多次承担重大事件的天气预报,从中看出他是一个热爱气象工作、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C.陶诗言始终亲自观测天气、分析数据,是因为当时我国气象科技人才匮乏,他不得不亲自做。
D.陶诗言把“预报天气”比喻为“医生看病”,形象的说明了天气预报工作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学习新的预报思路,面对一系列数值时,要靠预报员根据经验给出结论。
E.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气象科学非常落后,缺少一套科学的预报方法时,陶诗言率领其他人员克服诸多困难,积极开展天气预报工作。
2.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风雨兼程人生路”的理解。
3.文章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陶诗言的?请简要概括。
4.陶诗言事业、人生都是历经磨难,但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陶诗言“风雨兼程的人生路”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启示。
2020-06-17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快乐时光

【美】艾萨克·阿西姆

关于那件事,玛姬当晚就把它写在日记里。

“公元二五一五年五月十七日,”她开始这么写,“今天汤米发现了一本真正的‘书’!”那是一本非常古老的书。玛姬的祖父曾经对她说过,在她祖父的少年时代,他的祖父告诉他曾有一个时代所有的故事都被印刷在纸张上。他们翻阅那些黄渍起皱纹的纸张,对他们而言,这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他们发现所有的字都被固定在纸上,不同于平时他们在荧幕上所阅读的移动资讯。而且,当他们翻回到先前读过的那一页时,竟然发现那些字和第一次读到的一模一样!“对你而言,”汤米说,“这也许是一种浪费。当你看完这本书时,我猜你一定会把它丢掉。我们的电视荧幕上有超过一百万本的书,而且它可以不断地补充。然而,我不会这么做。”

“我也是啊!”玛姬说。她才十一岁,读过的书远少于汤米。因为汤米已经十三岁了。“你在哪里找到的?”

“在我家,”他专心地阅读着,头也不抬地说:“在我的阁楼上。”

“它里面说些什么?”

“学校。”

玛姬轻蔑地说:“学校?有什么好写的?我讨厌学校!”

玛姬一直不喜欢上学,此时她比以前更讨厌学校。数学老师给她一连串的几何考试,而她的成绩却直线下降,她的母亲只好给她请了一位督学官-一个红脸的小胖子,随身带着一只装满电线、指针盘的工具箱。他面带笑容,把她的数学老师分解了,接着他开始组合他的新数学工具。玛姬希望他无法组成,但是他办到了,大约一小时之后;那台熟悉的,又大又黑又丑的机器又出现在眼前,它的荧幕上同样出现了所有的课程以及许多烦人的问题。那还不算什么,她最讨厌的是那个她要投入作业和考试卷的投入孔。她必须使用六岁时学会的打孔密码来解答问题,数学老师会立刻把作业改好,算出分数。她做完作业时,督学官微笑着轻拍她的头,对她母亲说:“这并非孩子的错,琼尼斯太太。几何学对她是有一些艰涩,小孩有时会不太适应。不过没关系,我给她制订了一个十年的学习计划书。事实上,她整体的进步相当令人满意。”

玛姬失望透了。她一直希望把所有的老师都赶走,所以她对汤米说:“为什么还有人要写学校的事呢?”

汤米用一种优越感的眼光看着她。

“因为那是一种不同的学校,傻瓜。是数百年前的学校。”

他轻松地用一种清楚的声音补充说:“好几个世纪以前呢!”玛姬有一种被伤害的感觉。

“好吧!就算我不知道那么久以前他们到底有怎样的学校,”她靠在他的肩膀上读着那本书,然后说:

“无论如何,他们还是有老师啊!”

“他们的确有一个老师,但‘它’不是正式的老师,而是一个‘人’!”

“一个人?人怎么能作为一个老师呢?”

“嗯——他会教学生各种知识,问各种问题,还布置家庭作业。”

“可是人不够聪明啊!”“当然够!我父亲的知识和我的老师一样多。”

“不可能,人的智慧不能和老师比!”

玛姬不想在这件事情上争论,她说:“我才不要一个陌生人跑到我房里来教我。”

汤米哈哈大笑:“你了解的太少了,玛姬,那位老师不会住在你的房子里。而是有一栋特别的建筑,所有的孩子都去那里上课。”

“难道所有的孩子都学一样的东西吗?”

“就同年龄的孩子而言,是的!”

“但是,我妈妈说,老师应该自我调整去适应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所以每个孩子都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

“他们才不用这种方法呢。如果你不喜欢,你可以不要念这本书啊!”

“我没说不喜欢嘛!”玛姬立刻说。她真的很想知道那些有趣的学校的事情。他们还念不到一半的时候,玛姬的母亲使开始叫唤他们了,“玛姬,上课时间到了!”玛姬抬起头说:“还没有啦,妈!”

“现在,”琼尼斯太太说,“也该是汤米上课的时间了。”

玛姬对汤米说:“下课后,我可以和你一起念这本书吗?”

“大概可以吧!”汤米不太乐意地回答。他手臂底下夹着那本破旧的书,吹着口哨走了。玛姬走进教室,它就在卧室的隔壁。此时数学老师已经打开,正在等着她。除了周末,它每天总是定时开机-玛姬的母亲认为定时规律的课程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荧幕上出现了字幕,它说:“今天的算术课程是真分数的加法,请把昨天的作业放进投入孔。”

玛姬一边照着它的指示行事一边叹着气,她一直想着她曾祖父的祖父少年时代的那种学校——附近所有的孩子一起上学,在校园里嬉戏、欢笑,在教室里排排坐,放学后一起回家。大家学一样的东西,一起写作业,一起讨论问题。而且,他们的老师都是“人”。数学老师在荧幕上闪烁着“真分数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玛姬幻想着古时候的孩子该会多么喜欢上学,不禁羡慕着他们的快乐时光。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对比手法,交代了玛姬他们所读的书与汤米所发现的那本非常古老的“书”的不同,非常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故事情节。
B.玛姬“一直不喜欢上学”,每天要面对“又大又黑又丑的机器”,还有那些“烦人的问题”,说明了她对枯燥乏味的学习模式的厌烦。
C.小说介绍玛姬妈妈的教育思想,并详细记叙督学官的言行举止,意在暗示他们是导致玛姬不喜欢上学的关键,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D.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也运用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例如“吹着口哨”“轻蔑”“想着”。形象地写出了人物的心态。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玛姬怎样的心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玛姬并不快乐,为何要以“快乐时光”为标题?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1-05-11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