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常设考点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9 题号:95022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封上的大头菜

马犇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需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想法。加之其价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解放前,淮城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城籍的国民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城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自己和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

从此,一条海峡分隔开哥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城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头菜,且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城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城有民谚:“大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一近日,几位淮城籍友人相聚,席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钤着大头菜的印。

梁君说淮城有个代写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了碟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淮时,母亲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头菜”是小说的线索,也是小说的重点描写对象。小说围绕“大头菜”行文,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让情节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清晰。
B.小说插叙了淮城籍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亲友的情节,说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也解释了代写冯选择代写的原因。
C.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D.“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写出了兄弟俩分别之久。
2.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
3.小说开头介绍代写行的“闲笔”很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棣花之荷

徐祯霞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疑惑着,一直处于隔县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人如此说,我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被人高看一眼,荷花长在棣花的土地上,贾平凹出生在棣花,人因贾平凹而来棣花,因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棣花的荷便因贾平凹而与其它的荷大大不同了。

这些年见的荷多了,有私人庭院的荷,有公园的荷,有水塘的荷,更有南方的荷。尤其是在济南,看到了大明湖的荷,天下的荷在我的眼里顿时逊色,大明湖的荷,那可真真是不辜负传说,石桥、曲廊、画舫、古亭,都是最美的风景画,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忽然楹联出现在我的面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此联是对大明湖景色最好的概括,大明湖的荷花确实浩瀚无边。

棣花的荷塘开放好久了,我一直没有去,常见之物,也少了去探究它的兴致。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丹凤,同行之人要去看棣花的荷,便陪同前往。来到棣花,放眼四望,棣花的荷竟不逊于大明湖的荷花的,我诧异,在秦岭山中,一个崇山峻岭的县城,也会有如此浩瀚的江南之地,烟波水乡,让我吃惊不小,千亩荷塘,真不是一个传说。我不仅诧异了,而且惊喜了,我常常追逐于江南的水乡,而就在我所处的商洛,也一样有着一个水光潋滟荷叶田田的水乡,我竟然几年视而不见,太辜负这片生机勃勃的荷塘了。

来到荷塘边,我放眼望去,荷塘在我的眼前便如铺开的一幅硕大的锦画,绿荷、拱桥、长亭、游船,一眼望不到边。我静静地打量了数分钟,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总是喜欢江南的开阔,喜欢江南的无遮无拦,喜欢一眼可以看出几里外的视觉,眼前的荷塘,又让我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看到那些在荷塘中穿梭迂回的船只,我不禁心动起来,划船击,划船去!

我们上了船,船顺着水道“嗖”地向前驶去。第一次坐船。坐北方荷塘中的船,这种感觉是兴奋且激动的。我一边用手拍水,一边欣赏着满塘的荷花,突然想起了扬万里的诗:“红白莲花共塘开,两般颜色一船香。疑是汉殿三千女,半是红妆半淡妆。”此诗恰好写出了此时荷塘的景色。水波两边,荷花开得正艳,粉的,白的,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正是赏荷时节,我们在无意之中赶上了一塘荷的盛宴,观赏到了荷生命中最美的姿态,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

蓦然想起了晋乐府《采莲曲》:“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鱼戏荷叶东,鱼戏荷叶西;鱼戏荷叶南,鱼戏荷叶北。”此时,不是采莲的季节,我只能臆想一下。我是没有采过莲子的,愈是没有机会体验的事,愈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船依然在行进,我们已经置身在满满的荷丛当中,纵眼四周,全是荷,挤挤挨挨,将我们簇拥着,心也如这船儿荡漾了起来。

自此,对于一个没有考察论证过的事情再也不敢妄下断言。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都有自己的不同,在荷的世界里,每一朵荷看似相同的,其实又是不同的,生长的土壤、气候、环境以及地域地貌特征,都会让它们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肥厚,有的瘦削,有的丰硕,有的娇艳。而在花的世界里,它们又都有着自己的生命轮回。有早开的,有晚开的,有绽尽一生风华的,也有被无情的风雨摧折的,而我们看到的,都只是它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刻,它们的艰辛与磨砺我们却不知。棣花的荷,也注定有过艰辛的,也是从一个个小的叶片逐渐成长起来的,长成这郁都葱葱健硕丰满的荷塘,而最终盛开成这一片天光灿烂的荷花。因此,任何的成长和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正如贾平凹辉煌的文学成就,也是贾平凹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如果没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耕耘,他如何能著作等身?如果没有写出优秀深刻的文学作品,他又如何能屡屡获奖,以至“荷叶田田”呢?

棣花的荷,注定是与别处的荷不同的,它有着别的荷所没有的成长经历和故事,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品格,有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和人文情怀。它与天下荷是相同的,又与天下荷是不同的。

正如,众生有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始没有去棣花观荷,原因在于不相信北方旱地能拥有千亩荷塘,认为人们因为作家贾平凹的大名而仰视棣花的荷花。
B.看到棣花的荷塘,作者感到惊诧和惊喜,为崇山峻岭中的棣花千亩荷塘的美景而陶醉,为对距离自己最近的美景却视而不见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C.作者看到棣花之荷,心中顿有豁然之象,有了找到小江南的感觉,说明作者骨子里还是喜欢江南的荷花,对北方的荷花看不上眼。
D.经过棣花观荷这件事,作者得到了人生有益的教训和经验,那就是只要对于一件事情考察论证过,就可以下结论,否则不能妄下断言。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自己没有探究棣花荷花的兴致,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从而使读者对棣花之荷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B.文中“湖中荷韵飘香,岸边绿柳垂绦,在绿柳婆娑间,远处烟波浩渺,青山如黛”,句式整齐中有变化,有韵律感,与大明湖荷之美相得益彰。
C.“竞相在望出窜,共争一池春色”,运用了拟人手法,“袅袅婷婷,如豆蔻少女一般的绽放”,运用引用、比喻手法,表现棣花之荷不同于南方之荷的美。
D.通过对棣花之荷的实地考察和亲身体验,作者引发联想,由荷花联想到了人,由棣花之荷联想到了贾平凹,认为人的成长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3.文章中引用诗句有什么作用?请举三例加以分析。
4.作者在结尾说“正如,众生有别”。请根据文章内容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2020-04-03更新 | 5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的题目。

少年哀歌

[日]西村寿行

⑴ 少年时代,我家住在濑户内海一个无名小岛上,我常常和父亲一起下海捕鱼。

⑵ 我们撒网的地方是轮船的主航道,客船货轮往来不断,这给我们艰辛的捕鱼生活蒙上了阴影。为安全起见,每当夜色浓重的时候,我们就点亮一组红灯,以使迎面开来的轮船有所避让。我因为是新手,所以担当着监视轮船往来、举灯告急的任务。

⑶ 冬天的夜海,风刀霜剑,寒风刺骨。我特意多穿了几件衣服,但它吸尽了海上的潮气,感觉更加沉重冰凉

⑷ 小船摇荡着波涛,吃力地在波峰浪谷里跃动。

⑸ 父亲睡去了。我继续监视着海面。倦怠中,我突然发现涌动的海面泛起粼粼波光,定睛一看,一艘彩灯闪烁、装饰豪华的客船迎面开来了。它看见了我举起的红灯,似乎在回避着我们。

⑹ 当客船临近我们时,那上面的红男绿女纷纷涌到船舷,倚着栏杆俯视被彩灯烛照的小小渔船。他们穿戴时髦,男的西装革履,女的珠光宝气。他们瞪着好奇的眼睛鸟瞰一个小渔夫,就像鸟瞰动物园中的小猴。一个贵妇人笑着扔下了一截枯萎的树枝,那树枝轻轻落在我的肩头,却像火一样炽烈地灼烧着我的脑海。

⑺ 我仰视客船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女人,向他们传达着愤懑与烦躁,可他们看不见我的表情,他们无动于衷,专心致志地和彩灯一起矫饰着客船。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种冷艳冷酷的形象。

⑻ 客船远去了,但它蓄意制造的小山一样的怒涛经久不息地向我们袭来。

⑼ 我目送着豪华客船消失在黑暗中,不知道它要驶向何方……哦!我想起来了:前面有一座繁华大都市呢!那是一座多么辉煌灿烂的都市啊!

⑽ 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

⑾ 我是一个有着古铜色粗糙皮肤的贫穷渔夫的后代,那些从我眼前一晃而过的红男绿女和我无缘,那远方辉煌灿烂的都市也和我无缘,只有贵妇人丢弃的枯萎树枝靠近了我,我感到无限的悲哀。

⑿ 20年后,我奇迹般地在那座辉煌灿烂的都市东京居住下来了,我当上了作家。

⒀ 我是海的儿子。每天晚上,我都要沿着妙正寺河散步,然后带一身水的气息回家去。河水流速很慢,两岸璀璨的灯光悠悠地落在河面上,好似闪烁的银带随风起伏。它唤起了我少年时代的回忆,拽住我的脚步让我伫立岸边久久地凝望。我觉得,河面上粼粼波光竟和20年前我的故乡的河面毫无二致,而其中的一部分似乎还吐露着鲜明的濑户内海以往的气息。

⒁ 忽然间,一阵冷风吹过。我蓦地瞥见河面上荡漾着一条小渔船。渔船上,渔夫正在撒网。和20年前不同的是,渔夫的儿子并没有从事我少年时代的工作,他正在为父亲撒网搭着手,他们合力探寻着妙正寺河对城市的奉献。

⒂ 冷风肆虐,仿佛一件沉重而冰凉的衣服裹在了我的身上。

⒃ 过了一会儿,那少年开始仰视我了,使我蓦然间处于20年前豪华大客船上红男绿女的位置。我看不见少年细致的表情,却可以揣摩出他面对岸上的“西装革履”是如何地感到卑微和不安。一时间,我以作家的名义深深地体味出底层人民的悲哀是怎样沉重地浸润着从濑户内海到东京妙正寺河的每一段航线!

⒄ 我掏出以作家的身份印制的名片向少年扔去。我想会有那么一天,少年循着名片的地址找到一个渔民出身的作家。我看见,那张名片在昏黄的夜空中飞舞了一会儿随即落到了少年瘦削的肩头。

⒅ 我希望少年能读懂名片,读懂我抛下名片的意义,就像20年前我读懂了那个贵妇人丢弃在我肩头的枯萎的树枝一样。

(文章有删改)

1.分析文中第3段、第15段两处加点字意义的异同。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刹那间,我感到一阵悲哀,悲哀得想哭。”联系上下文分析“我”感到一阵悲哀的原因。
4.结合文章主旨谈谈文章结尾“我抛下名片的意义”。
2020-03-31更新 | 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隐秀庵听雨

陈曦

在舟山码头等船的时候,天就阴起来了。到了普陀山,反而见晴。我和周老师想着就在酒店附近走走,也就没有带伞。八月份的普陀,游人如织,我们习惯性地逆着人流走,见路就拐,既无目的,便没有匆匆,只想碰到个静谧的所在,欣赏水秀与山青。

我们是在一处废弃寺庙改造成的小饭店找到上山的小路的,这小路并不起眼,是老石板搭成,走上几步便是个拐弯,山路才渐渐显露出来。我们顺着路往上走,右手边是茂盛的草木,左手便是几块参差的田亩,整齐的种着菜蔬,蝉声在耳,满目青翠。

隐秀庵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是上山的路,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明黄。想必是有了年头,这明黄的基调里调和了岁月的沉淀,淡了光华却隐着宁静与厚重,那是寺院的外墙。

随着脚步的移近,山路渐渐开阔,整座寺院呈现在面前,这才看清匾额,上书隐秀庵。庵旁是竹林,我们走近山门的时候恰有风来,竹叶送来的清凉透过衣衫,给人染上了一丝超然与飒气。我冲着周老师点了点头,然后迈过了古朴的门槛。

与普陀山的其它寺庙相比,这处山上的小庵就显得安静得多,没有如潮的人群,只有几名义工安静地擦拭着桌案。佛像庄严肃穆,着咖色坎肩的义工慢慢地做着手上的工作,仿若慢进了时间。我们也慢下了脚步,参观着院内的碑刻与花草,一点点感受时光的流动,狂心顿歇,竟有那么几个瞬间,似乎摸到了禅的轨迹,又了无所得。手机忽然震动,我匆匆走到寺外。

是旅游公司在沟通那张订错的票,这时候才想起为什么能有如此空闲的时间以供虚度

按照之前的打算,我们只在普陀呆上一天,参观完几处著名景点便回到舟山做旅游城市农业调研。可通过旅游公司订的酒店竟是三天全在普陀景点内。旅游旺季,退掉容易,更换难,如果不换,就得每天重买一张景区票。几番考量也只得认了,我们只好将三整天的时间全部交给普陀,否则此时的我们也只能跟着游人的大潮去打卡以证到此一游。

电话讲的人心烦乱,我在抱怨,旅游公司在塞责,电话越讲越长,当胳膊上感受到凉意,才发觉细密的雨已经斜斜地织下来。赶紧重新退回大门,直接挂断了手机。

再找到周老师的时候,他正坐在游廊内发呆。顺着他的眼光望过去,是一缸沐在雨帘的荷。荷叶亭亭;两朵含着苞的荷一高一矮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落在荷叶上却并不能打湿分毫,由着那肉眼难见的细细绒毛分作两路,一路滴下,一路汇聚在荷叶之心,微微颤动犹如甘露。

这是留人的雨。周老师缓缓说道。

我在他身边坐下,感受着习习的风,不由自主地长长松了口气。放松了肩挺直了背,慢慢展开习惯性蹙起的眉。

几乎就是片刻,便听到了雨的旋律。稀疏处如轻弦慢抹,细密处似快弦紧拨,正对着的殿宇里梵音隐隐,远处偶有钟声传来。我们就坐在这檐下听雨,仿若融入自然的和声。

时间应是停摆了罢,脑海里那么的空,心里又莫名的充盈。胸膛的起伏和一呼一吸的声音都如此清晰,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吐纳着过去,抛掷了未来,在这雨落的当下找到了自己。

抬起眼,看到回廊两方的匾额,一曰觉受,一提澄怀不知经历了多少日月的往来,不知坐忘了几度春秋的轮转,这拙稚笔法写就的禅语就这样遥遥对望,等待着某个过客的驻足思悟。或是因缘际会,恰好这雨把我这俗人留在了这里。

该是有多长时间没有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的心葆有一份觉受了啊。我们行色匆匆地开始一天,满身疲惫地回到称之为的方寸,周而复始。大目标套着小目标,追逐着的灯塔遥遥矗立,我们跑的太快,几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忽视了生活本身就是意义,忘记了去拥抱世界,充盈情感与精神。我们精致地做着都市人,所有计划都详尽地无可指摘,任何权益都难以抛弃,转过头来,却抱怨那自设的压力,质疑活着的意义。我们脆弱到无法承受偏差和脱轨,从未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幸好,遇上这订错的票,留人的雨。

就这样听雨,就这样感觉当下,让那些缠缚在心头的琐事纷纷散却,只剩血肉与精神。

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轻轻呢喃着诗句,闭上眼睛全然忘情,单是听雨。

恍然发觉,这觉受之后有谁能不步入澄怀的境界呢?觉受在于向内深耕情感与认知,而澄怀则是由内而外的敞开,去直面人事。当我们澄清烦乱心绪,放下挂碍与我执,以一片赤子之心去洞解世智尘劳压盖着的闪光本性,便能体察那大气象的入世之道,那是存身之本,是善亦是喜。

荷叶颤颤,雨声潺潺,我们就这样安然闲坐,不觉光阴过隙。

云收雨霁,我们踏出隐秀庵往山下走,石板湿漉漉旁有青苔出。蓦然回首,想再看一眼那古朴的庙宇,却发现山门处有几个娟秀的字,书曰隐秀讲院。原来,这半山之庵原是讲学之处。

不禁含笑,可不就是吗?那一个下午的听雨,不恰是听心,不正是听禅吗?

摘选自《美文》,有删改

1.题目《隐秀庵听雨》能换成《隐秀庵游记》吗?为什么?
2.鉴赏文中划线句子
稀疏处如轻弦慢抹,细密处似快弦紧拨,正对着的殿宇里梵音隐隐,远处偶有钟声传来。
3.请谈一谈结尾的妙处。
4.作者为什么说“恍然发觉,这‘觉受’之后有谁能不步入‘澄怀’的境界呢”?
2021-04-29更新 | 2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