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15 引用次数:165 题号:95023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中文

龚静

①那天,我把熊秉明的诗打印了发给学生,并且朗读,比如《的》:翻出来一件/隔着冬雾的/隔着雪原的/隔着山隔着海的/隔着十万里路的/别离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母亲亲手/为孩子织的/沾着箱底的樟脑香的/旧毛衣

②比如《静夜思变调》之四: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明明月/低头思故思故思故乡/床前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乡/月光/是霜/望月/思乡/月/霜/望/乡

③都是一些看起来很简单的诗,这些来自文理各科的学生刚拿到时觉得有点好笑,这也算是诗吗?我读完后,不说话,感觉教室里的静寂,是那种空气里蕴涵意味的停顿。

④他们后来都说,没想到简单的文字竟是有这样的魅力的。我说,因为简单的文字背后是感情。提炼至简的文字,绚烂归于平淡,是最大的丰富。

⑤一个“的”字,形容的是一件隔着万水千山的旧毛衣,针脚编织的是时间和亲情,以及流逝在时空里许多的无法言语。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好比熊秉明的那首《珍珠》:我每天说中国话/每天说:/这是黑板/那是窗户/这是书/如果舌头是唱片/大概螺纹早已磨平了/如果这几句话是几粒小沙/大概已经滚成珍珠了

⑥余也寡陋,接触熊秉明的诗尚于近年,之前倒是看过一些他的雕塑和《看蒙娜丽莎看》等论艺术之文,知道他长期生活工作在法国,已于2002年去世。生前长年在巴黎第三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教外国人汉语,一部《教中文》的诗集就得自教授之余,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无意作诗,而是诗找上门来的。看了20多首如此素朴的诗,我感觉到中文的纯粹,如同吟读唐诗宋词之所感,常见常用的字词,放在一起,却是语情丰沛,别生意境,反观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似乎已不大讲究文字的魅力了,有了快感先喊了再说。是否一个长年旅居异国的人,因为隔着高山大海,反而从容体悟到了中文之魅呢?而身在此山中的我们,好比左手握着右手的婚姻,熟视无睹,没了感觉?还是原本感情就不深,只不过基因决定了要说用中文,是根本不需要相思、追求、热恋的,朝夕相处,也不过生来如此罢?

……

⑦还是熊秉明,看他《论三联句———关于余光中<莲的联想>》,《一首现代诗的分析———林亨泰<风景>(其二)》等诗论,是现代分析理性的剔透,但也不乏古典诗话的灵性体悟,且不大而无当,情理皆于诗句出发,从词汇,从句法,从旋律,从诗的动静态势和音乐性,以拓展延伸,个体的情感已然化在了分析表达的过程中,真是久违了这种具体细致而灵动飞扬的评论了,既非天马行空式的浑沌汪茫,也无社会学着迷于外部评价的兜圈子,真正是从文学的本原出发的体察分析和评论,而非仅仅内容的阐释和生殖。中文于此连着古代,挽着未来,接纳着论说者当下的欣喜,如余光中的诗《莲的联想》:诺,叶何田田,莲何田田/你可能想象/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⑧在图像爆炸的今天,时常想,文学较之影像绘图等视觉媒介,其特立独行之处究在何处?是甘心委身影视,还是可着劲儿与图像眉来眼去,倒把自己抛了?文学依赖的终是文字,组合、腾挪、想象,端的是于平常字里生乾坤,就是“蒙太奇”或者绘画感音乐性,支点仍然是文字,否则想来阿基米德也无奈吧。弄文字的人就该“推敲”“品鉴”,无论是在月下,还是霓虹不夜天。

⑨关于汉语的讨论是多了起来,诸如方言与创作风格,语言与地域文化特色,外来语言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影响和意义,等等,觉得这些正是从文学内部出发的问题,故事在语言的飘扬中浮现,想象在语言的空间里闪烁或者飞升,情境也于语言的点线面流溢。或许图像有着文字作品无法传达的感觉,一只花瓶上的蔓枝纹样描绘再细致,也不及一个特写镜头直接清晰,但就像元明清许多画家皆以陶渊明和其桃源田居生活为画题,醉酒夜归也好,桃源再现也罢,情境却还是“依依墟里烟,暧暧远人村”之缭绕流长,流长的恰是中文的张力,想象的诱引。

⑩余光中谈散文创作时说:“……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指《逍遥游》《鬼雨》,笔者注)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并拢,折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⑪熊秉明云:“我有意无意地尝试用最简单的语言写最单纯朴素的诗。我想做一个试验,就是观察一句平常的话语在怎样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一句诗,就像一粒水珠如何在气温降到零摄氏度时突然化成一片六角的雪花。

⑫他们对文字都充满着纯粹的感情。那是从母语开始,从《诗经》《楚辞》一路汩汩而来的感情。

⑬所有笔底的苍茫和烟树,都从那里开始。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所以会出现“空气里蕴含意味的停顿”,是因为学生们被提炼至简的文字所凸显的魅力震撼。
B.熊秉明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经历说明,远离故乡、长期置身海外的人才能感受到母语的无穷魅力。
C.谈文学创作时,余光中是从文字组合的角度而言的,熊秉明是从文字的简单朴素的角度来谈的。
D.本文针对当下不少文学作品不大讲究文字魅力的现象,提倡在图像爆炸的今天张扬中文的美丽。
2.文段⑤中说“在这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美融合。”如何理解这句话?
3.有人说熊秉明的《静夜思变调》之四是文字游戏,你同意吗?请说说理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 (0.15)
【推荐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书院山的乡愁

①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比如,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银杏树。

②书院山的得名,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公冶长的书生在这里筑庐定居,设坛讲学,书声震林樾。书院山也有许多故事传说,在崇德尚美的生命场域上,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③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解禽语,闻南山有死人,往。一老媪亦往,死者为其子也。遂报官。吏以公冶长为凶,系狱。后公冶长又闻鸟语,知有粮车偾于涂路。告于官,遂得释。”公冶长,一个奉老母于堂、听觉与鸟类世界浑然无间的读书人,把从鸟群那里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四处寻子日夜悲啼的老婆婆,结果公冶长反被视为嫌犯,他用鸟传来的信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从此公冶长识鸟语的本领和他的德行美名远扬。

④对于公冶长的那次遭遇,孔子说:“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孔子以其女妻之。书院山的生长,是从一雄一雌两株银杏树的落户开始的。相传,树苗是孔子看望爱女时带来的,并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在书院前。自此,一个人的书院和另一个人的美好祈愿在山中扎根发芽,扎根的是耕读传家、崇德尚美的儒家文化,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两株树最初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当它们生长千年、耸入云霄,就具有了灵性,延伸到精神的领域。两千多年以后,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

⑤东雄西雌,两树相距7米多。在株高30米的高空,两株银杏的枝杈彼此靠拢,像是长在了一起,长成一个东西28米、南北25米的硕大树冠。尤让人眼窝发热的是,雄树基部有3株子树身姿挺拔,这太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⑥说到生活细节,那就更有趣了。雄树开花早,落叶也早,像个手脚麻利的勤快人。雄树先花后叶,先是短枝的顶芽基部爆出许多草绿色的花芽。顶芽处当然是叶的领地,叶芽刚冒出嫩尖尖,雄花就齐刷刷地开放了。雌树花叶同放,花期比雄花晚三五天,叶腋内单生,花形宛如瘦瘦的火柴梗,不细看,以为是叶柄。银杏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如跳扇子舞;在短枝上簇生,如群蝶翩翩。

⑦银杏的叶又和百草的叶不一样。霜降杀百草。霜降以后,登临书院山看看就知道了。登山的石阶犹如一架天梯,直抵山顶。如羁鸟归巢,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⑧暮春盛夏,两株古树葱茏苍翠,与众多植物相融。秋天,太阳像一把大火,把禾苗烧成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这就叫金秋。庄稼既获,如薄雾似轻尘的银霜出场了,银杏叶却奇迹般地由绿转黄,满树黄叶竟如春天初绽的鹅黄。书院山绚烂起来,仿佛被聚光灯一打,书院山成了大地的中心。树上的黄叶像许许多多的鸣鸟挤在一起,热烈、繁华。也有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落在树下,犹如金色的浪花,跳跃。看银杏换衣服,犹如目睹准备盛装出行的女子,细心地画了眉毛眼影,缓慢地描了嘴唇两颊,一笔一画秋黄冬凛。

⑨银杏叶是一个个金黄的没有污染的色块,如同夏天的麦浪。此地的乡民对金黄的植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或研叶为末,和面做饼;或捣敷外搽,人们以药用的方式表达着对银杏的珍爱,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如今的书院山依旧保留着古代的美。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识鸟语的人群。布谷布谷,收麦种谷。识鸟语的现代版是遵从自然的秩序,以此安排农事,规范生活,达成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也有青年男女将红丝带系在银杏枝条上,以树为媒,天地作证。也有研学的学生身着汉服,在两株古树旁正衣冠,行拜师礼,鞠躬礼毕,净手,然后齐声诵读《弟子规》,追随着两千年前的琅琅书声。

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

(取材于刘学刚同名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一物特立不群                                 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
B.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比喻此地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
C.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             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
D.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                    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④段孔子认为公冶长“可妻也”,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的美德还有“识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
B.文中既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C.文章第⑦段中“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是指攀登的艰苦更能体现人们对温暖的家园、心灵的憩所的渴盼。
D.文章第⑨段中“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3.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4.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2020-06-12更新 | 3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触屏时代的心智灾难

王蒙

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应接不暇。先是视窗与鼠标,其后是触屏,再后是手机也杀入了生活、杀入了头脑,不断膨胀,提供了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②当然,信息技术的发达首先带来的是信息民主,是文化民主,是参与传播和有所评议、有所动静的大众普及化,是大众对于权力包括精英们的话语权力的监督,是各种自发舆论的飞速形成。但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时代的到来,触屏时代的到来,在空前地、令人震惊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同时,也完全可能造成黄钟喑哑、瓦釜轰鸣的颠倒局面。如日益严重、难以救药的学风败坏,习以为常的轻飘、浮躁、浅薄、急功近利、人云亦云,或者标新立异却并无干货

③传播本来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但是手段的被使用,完全可能变成使用手段的人被手段使用。使用变成了被使用,被使用的工具变成了主体,而主体变成了傻气十足的跟班。例如餐具压倒了饮食,语言干扰控制而不是服务于思维……形式主宰了内容,这些是早已有之的不幸状况。境外的学者以这样的思路研究过语言的霸权,并且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例如有助于我们克服教条主义。同样,我们也可以、也需要用这样的思路研究信息技术带来的异化现象。

④所谓信息的异化,就是说信息从素材变成了成果,传播由中介变成了价值的体现,传播的速度与数量变成了真理、科学、艺术、成功与否的主要衡量标准,变成了精神产品的首要追逐,而传播的能力包括忽悠炒作的能力与招人喜欢的外表与音色,都成了成功的基石。信息传播,如荼如火,如龙卷风如海啸,搞得我们的理论、文化、艺术、科学、决策在信息的浪涛滚滚中,或者风头劲爆、或者摇摆不定、或者垂头丧气。信息传播的洪流,正在推出一些牛人,昨天宣布读图与信息爆炸,今天宣布触屏时代到来,后天宣布名人、名牌、名书、名药都是他们速成打造成功的。他们鼓吹着各种票房、印数、点击量、收视率、福布斯榜,他们制造着巨星,超女、好声音、畅销书及其作者、意见领袖、有影响力者、世界纪录。他们承认即使是一条狗如果能够在现代传媒中不断出镜,也能成为中华第一名狗。

⑤在大数据的潮流里,文学、纸质书籍首当其冲地被冲击。原因是语言文字在各种艺术介质当中最缺少直观性,最符号化。它们不像图画、音乐、歌曲、舞台表演、声像节目,更不像3D、4D(是不是正在出现7D、8D?)影院那样富有肉感器官刺激,它们不能给人们以视觉、听觉,直到嗅觉、味觉、触觉,还有臀部、腰部震动。语言文字是符号,是思想,不通过大脑的感受、解读、联想、思考,它们不过是一群乱码,对于蠢人,语言尤其是文字,完全不能传递足够的信息。这样,不喜欢动脑筋的精神懒汉,当然不希望通过语言文字而是通过身体与其器官,直接接受刺激与抚摸来获取信息。但恰恰是语言与文字而不是3、4、5、6D们能发育与推动思维。当人们只会用耳朵、眼球、舌头、鼻孔、皮肉来接收信息的时候,很可能意味着头脑的萎缩与灵魂的干瘪,意味着白痴时代、低智商时代缓缓逼近。

⑥而由网络宣布《红楼梦》等名著的死活读不下去,正是这种君临人类文化传播的牛气冲天与蠢态毕露的新表演,它们干脆挑战经典,挑战中华的与人类的文化史,挑战智力的底线。

当然,我不是不知道,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大众普及化不是什么自以为是的精英的愤怒或者悲泣所能左右的。问题在于平衡,质与量的平衡,大众与精英的平衡,高端精神产品与大众精神消费的平衡。

⑧不论出现多少伟大的议论和愤怒,传播信息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既无法抑制“数量×速度”的狂欢,又不能挽救精神果实、质地品位的颓势,无法使严谨文化人的憔悴与寂寞,发育成传播明星式的丰腴红火。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仍然可以在高等院校,在科研机构,在有头脑、有见识、有良心的知识界中坚持怀着对真理的追求与献身精神的。我们仍然可以不懈地追求独到、高端的思想智慧。尤其是,我们可以勇敢地告诉大家,除了传播上的成功,还有学识上的成就;除了搞笑的段子,还有经典的著作;                             

⑨我甚至想提议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布“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的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网羞日”。至少要有人说话。越是触屏时代,越是要有清醒的眼光,要有对于真正高端、深邃、天才与创造性的文化果实苦苦的期待。

1.第②段加点词“干货”在文中的意思是                                   
2.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是                                             
3.分析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对本文写作缘由推断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杀入生活,不断膨胀,提供最最全面的服务与引领。
B.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进行“死活读不下去”的网上问卷 。
C.音像、声色以及3D、4D影院那些富有肉感器官的刺激。
D.网上问卷《红楼梦》等名著位居“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
5.在第⑧段的结尾处续写恰当的句子。
6.综观全文,概述信息技术带来的心智灾难。
2019-11-06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吹云动

傅菲

天空一无所有

何以给我安慰

这是海子的诗句。其实天空有云。云也只游荡在天空里。天空是云的居所。

云可能是最轻的东西了,它终生被风吹动。风托着它,拽着它,改变它的形状。风让云聚成一团,也让云成流丝。山区多云,也多风。荣华山的上空,盘踞着云,满池塘浮萍似的,让人卑微:人只是池塘里的微生物,荣华山也只是一朵水莲

荣华山草木葱茏,水蒸发量大,多云是惯常的。云带来了雨。或者说,云是雨的前世,雨是云的凡胎。凡胎注定在大地上浪迹。

初入荣华山,是夏季。炽热炎炎。我一下子注意到了云。云白如洗,蚕丝一样。天空蓝,蓝得没有尽头,蓝得深邃无穷。我对本地人疑惑地说:这天蓝得只剩下云的白了,过滤了一样。本地人望望天,说:云黑起来才吓人呢,像藏着恶魔。

四个月后,我见识了恶魔一样的云。白露没过几天,气温急剧下降。午后,天完全黑暗,山下盆地像个地窖。蚂蚁慌乱。院子里来了很多蜻蜓,四处飞。天是在十几分钟内暗下来的,空气如洇开了墨水。我关掉电闸,收拾翻晒的物什,坐在走廊。云乌黑黑,一层层压实铺开。云团山峦一样,一座连一座,形成绵绵群山。高耸陡峭。云团不移动,遮蔽了光,给人压迫感。

游动的光,蓝色,在云层突闪,爆出蜘蛛丝一样的裂缝。闪电来了。我们不叫闪电,叫忽显。忽然显现的光,照见了云团狰狞的面目。云团像戴着黑色面具,披头散发的傩舞人。雷声从天边轰轰轰传来,俯冲而下,隆隆隆隆,炸裂。闪电一道追一道,显得迫不及待。蓝色火焰啪啪啪瞬间熄灭。似乎它快速地到来,是为了快速地熄灭。云团被一层层炸开。

雨下了。豆珠一样,啪哒啪哒,急急地敲打地面,溅起干燥的灰尘。脆脆的雨声,犀利。雨珠打在白菜上,菜叶弹起来。雨点密集起来,雨线直拉拉。雨线网住了视野。鱼从水塘跃起。蝉声消失耳际。芭蕉花一朵朵打落在地。天慢慢白,把暗黑色一层层蜕下来,露出水光色。

杂工老钟每天出门,戴一顶旧得发黄的草帽,帽檐低低。他望望天,说:今天没有雨。或者说:云压头上了,有大雨。他把草帽当扇子,边摇边说话。他也把草帽当坐垫,草帽往屁股下一塞,摸出烟,说:这个天会不会热死人啊。汗滴在眉毛上了,抬手用衣袖擦。衣袖两边结了很多盐花。他是靠天吃饭的人。挖菜地劈木柴遮秧苗,都是他的活。起风了,我站在窗口,喊:疤脸,疤脸,看看云,会不会下雨啊。疤脸是老钟绰号。他喜滋滋地翘着烟,说:这个天下不了雨,别看云那么厚,风吹吹便没了。

山里的人,都会观云识天气。挖地,挖了一半,把锄头扛在肩上回家了。问他:怎么不挖完就回去了。他嘟嘟嘴巴,说,你也不看看云,暴雨马上来。云团还在天边呢!这里艳阳当空。可隔不了一碗茶时间,乌云盖顶,噼噼啪啪,暴雨来了。

云怎么也散不去,厚厚的,一堆叠一堆。云是最高、体量最大的山峦。山峦慢慢塌,以暴雨的方式坍塌。荣华山四周的盆地成了云山的地下河。云带来了充沛的雨量。手抓一把土,水飚射。辣椒烂根在地里。昨夜刚开的蔷薇,被无情地摧残。南浦溪的木船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瓦漏了,哗哗哗的雨水落在了锅里,落在木板床上。过河的山麂溺水而死。

最彻底的洗礼。云再一次把大地恢复了原始的模样。摧枯拉朽是最彻底的清洗。云有一双魔手,让即将死亡的加速死亡,让无力生存的加速腐烂,让散叶开花的尽快茁壮成长。腐朽的,僵硬的,都埋到泥浆里去吧。

云随时随刻都有一种寄情穹宇的状态。像一个不问人间的隐居者。王维有诗《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散步到流水尽头,云正好从山头涌上来。其实流水没有尽头,尽头之处是终结之处。在乡村寿枋(棺材的别称)有一副常见的对联:水流归大海,月落不离天。万事万物,都遵守恒定律。人需要从容生活,淡定,淡雅,淡泊。王维被尊为诗佛,他了悟水云之禅。他四十开始,半官半隐,在陕西蓝田的辋川寄情山水。辋川青山逶迤,峰峦叠嶂,幽谷流瀑布,溪流潺湲。我想起自己不惑之年,仍在外奔波,让家人牵挂,多多少少有些悲伤。

陈眉公辑录《小窗幽记》,引用洪应明的对联: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云自卷自舒。有几人可以卷舒呢。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人永远不会珍惜已拥有的。水到了大海,才知道,哦,所有的行程只为了奔赴大海。

窗外,是晚霞映照的山峰。入秋的风,一天比一天凉。干燥的空气和干燥的蝉声,加深了黄昏的荒凉。夕阳的余光给大地抹了一层灰色。云白如翳。一个穿深色蓝衫的人,坐在溪边的石墩上画油画。他每天都来,坐在同一个石墩,已经有半个月了。我偶尔去看看他画画。他画田畴,画山梁,画云。云像什么,我们便会想什么。云,是心灵绽放出来的花。云是云,我们是我们。云不是云,我们不是我们。

云是浮萍,我们是微生物。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改)

1.请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2.请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3.第⑯段最后两句“云是云,我们是我们。云不是云,我们不是我们。”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文章标题为“风吹云动”,而文中较多笔墨写到雨,请从构思角度加以分析。
2019-12-27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