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954335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看也是一种“生活美学”。东方美学不仅是可“知悟”到的人生智慧,更是诉诸“践行”的现世传统。西方美学曾经更关注艺术,东方美学却早已聚焦生活。中国美学重“形”,日本美学重“色”,而韩国美学重“线”。真正连纵起整个东方美学的内核乃为“生活”。

东方生活美学关注审美与生活之间所具有的“不即不离"的亲密关系,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体味生活本身的美感。中国的生活美学就可以代表东方传统,这种传统就是一种始终未断裂的生活传统。中国古典美学作为最“原生态”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忧乐圆融的中国人的生活艺术。审美与生活的不即不离,就是一种既不接近亦不疏远的关联。中国生活美学,就是强调审美与生活之间如此的关联,这里的“生活",乃是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这里的“美学”,也是中国化的“美学”。

生活乃是“生”与“活”的合一,生与活有别,生只是生物性的,动植物均有生,但只有人才能活。每个人都要“生”。皆在“活”。在汉语的语境里面,“生”原初指出生、生命以及生生不息。终极则指生命力与生命精神,但根基仍是“生存”。“活”则指生命的状态,原意为活波泼地,最终指向了有趣味、有境界的“存在”。明末清初著名西家石涛所说“因人操此蒙养生活之权”当中的“生活”,正是此义。中国人所理解与践行之“生活",所言说的就是鸢飞鱼跃那般的存在,有着鲜活的内涵与践履途径。

人们不仅要“过”生活,要“活着”而且要“享受”生活,要“生存”。 按照法国哲人列维纳斯的主张,在西方世界,对古人来说,存在指的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存在指的是“最内在的主体性”;对当今的人们来说,存在指的则是“生活”,也就是一种与自身、与事物的直接私密关系。

人们不仅过日子,而且还在“经验“着他们的生活。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是始终不离于感性的,列维纳斯还说过,所有的享受都是“生存的方式”,但与此同时,也是一种“感性”存在。“美学”这个词原本就是感性的意思,美学作为学科之本意就是“感性学”。 但在中国,却将“感学”之维度拓展开来,从而将之上升到“觉学”之境,而这“感”与“觉”两面恰构成“不即不离”之微妙关联。因此,中国的“美学”,就不仅是西学的感性之学,而且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生活美学”之所以指向了“幸福”的生活,是因为,过生活就是享有生活,并去寻求生活的幸福与幸福的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一个美学问题,而非伦理问题。由古至今的中国人,皆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当中来发现“生活之美”,去享受“生活之乐”。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就在于将“过生活”过成了“享有生活”。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学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得以生长,它本然就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美学”。

在这个意义上,东方生活美学不囿于西方的感性之学,而更是感性之智,生活美学恰恰关乎“幸福”的追求,并致力于让人们的生活过得美好。“生活美学”恰是一种研究幸福之学,也是一种实现幸福之道。

(摘编自刘悦笛《生活美学:为生活立“美之心”》,《光明日报》2019年7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美学与西方美学关注对象不同,前者聚焦生活,而后者更关注艺术。
B.中国美学的生活审美化传统,形成了一种中国人的忧乐圆融的生活艺术。
C.作者认为,存在对古人来说是“事物”,对现代人来说是“最内在的主体性”。
D.生活美学关注“幸福”的追求,为生活立“美之心"。致力于让生活过得美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整个东方美学从根源上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B.文章主体采用了层进式结构,层层推进,清晰地阐明了东方生活美学的内涵。
C.文中引用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名言,是为了阐释“‘活’则指生命的状态”。
D.文中多处运用了因果分析法,或先果后因,或先因后果,分析准确,论述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与生活“不即不离”,审美注重体味生活,生活也强化了审美方式。
B.在汉语的语境里,“生”和“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C.中国的“美学”拓展了学科维度,不仅是感性之学,更是一种感性之智。
D.中国人善于从生活的各个层级中发现“生活之美",并享受“生活之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是矛盾的,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以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得以满足为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

个体的理念素养是由模式性的社会化过程灌输而来的,公共精神的教育是克服狭隘自私心理的有效方法。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穿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学校阶段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的植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共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依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将公共精神具象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青少年在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就牢牢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

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认知方面的基础,但对个体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只是整个人生中较小的一部分。对个体而言,社会化是贯穿一生的连续性过程。为此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

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倡导和推崇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看法与评价。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生活于复杂社会中个体的现实,宣传的基调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式的专断性话语,采用一种平等交流与劝导的态势,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满足的意义。

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育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是对民众进行公共精神教育最有效的形式。

当前,可以将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不断扩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基层公共事务和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基层公共事务中民众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了直接的交汇点,公共精神倡导公共利益保护的理念在此能得到最直接的检验。基层公共事务参与中,公共协商与对话的进行使得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不同利益间的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整体公共利益的达成,诸多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并对个体的利益主张做出相应调整,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由此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历练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

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培养一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有效举措。其中,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摘编自唐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
B.公共精神是指既要重视公共利益,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C.对个体而言,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比政府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更重要,作用更大。
D.政府公共精神的教育对象是生活于复杂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要尽量采用平等交流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公共事务采取毫不关心的态度或只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这都是公共精神缺乏的表现。
B.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
C.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
D.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有利于他们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我们要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
B.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C.将参与基层公共事务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培养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
D.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学校开展公共精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2021-09-07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作用。而大一统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大致构成以及历史作用的实现有重要意义。另外,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文化基因的变异是可能的。

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的融并,新石器时代遗存的考古收获,使得我们对于远古文化的多元及多源的复杂性有所认识。《禹贡》“九州”说,是对不同风格区域文化的体现。李学勤在《东周与秦代文明》中划分了七个“文化圈”: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圈,楚文化圈,吴越文化圈,巴蜀滇文化圈,秦文化圈。经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这些“文化圈”的形态和规模有所变化,区域文化风格也发生了历史演进。秦兼并列国,建立统一的秦王朝,使秦文化成为后来辉煌的汉代文化的基础。大致在汉武帝时代,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融并而一。以“汉”为代表性符号,以“辉煌的汉代文化”为时代标志的文化体系出现在世界东方,并体现了长久影响后世的基本风格。

北胡南越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历史作用。秦始皇实现统一,有北河经营和南海置郡的重要战略动作,使得秦朝版图超过了兼并六国的空间规模。而北胡和南越及其他非中原民族的文化因子,也因统一政治格局的形成,影响了中土文化。

丝绸之路交通与东西文化交流。在张骞之前,已经有草原和海洋两条主要路径沟通了中原文化与域外的联系。经秦而汉,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得以正式开通。外域文化影响中国最为典型的例证,是佛教的传入和普及。佛教自汉代传入后,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意识。

秦汉大一统政体确定之后,秦王朝继承了秦文化在西北少数民族影响下较少为礼教拘束、比较急进暴烈的特征。“秦戎翟之教”“秦与戎翟同俗”等说法,指出了这一传统。秦文化的另一特点,是实用主义的倾向。秦始皇焚书,医学、数术之学以及农学等有实用价值的著作并不禁毁。《韩非子·显学》强调:“明主举实事,去无用;不道仁义者故,不听学者之言。”秦代这一鄙视理论思辨和文化教育的风格在汉代得以拨正,但对“实用”原则的坚持,在社会文化的许多层面得以长久继承。

汉代大一统后,应时代需求,对先秦文化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全新的解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提升了儒学的地位,这一文化史走向的重大变化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年之久。文化史进程中事态百变,曲折莫测。除了暴动、篡夺、侵灭、灾变导致的社会动荡之外,其他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可能冲击原有秩序,而文化传统也会遭遇破除。

文化基因的变异,有些可以理解为“颓坏”“沦变”,有些也体现出历史的进步。五四运动前后较早觉醒的先进知识分子对专制政治、国民麻木性情等方面的批判,也是一种积极的反抗。当然,这种以“变”适应新的世界潮流的追求,也是能够在中国文化基因最初的构成内容,如《周易》所谓“乾道变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念与志向表达中,发现原生根由的。

(摘编自王子今《中华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形成了中国文化基因,此时期的政治格局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构成意义重大。
B.汉武帝时代,以秦文化为主体,融合楚、齐鲁文化,形成了具有时代标志的文化体系。
C.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受非中原民族文化、外来文化等影响,有的甚至成为重要因子。
D.秦汉文化前后相因,秦文化中放犷、激进暴烈的特征以及实用主义的弊端得以革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禹贡》和李学勤的观点,为论证秦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的融并服务。
B.文章提出“形成期”观点后,大致按时间顺序阐述了中华文化基因在扬弃中形成的过程。
C.文章论证文化基因变异时,秉持基因中积极因子起主导作用的观点,具有思辨性。
D.文章立足“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深入阐述秦汉两代对中华文化基因的积极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文化条件的复杂决定了文化基因的变异可能,并且这些变异呈现出两极发展的状态。
B.在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胡服骑射”与“鉴真东渡”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C.汉代重视理论思辨、文化教育,全新地解说先秦文化成就,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健康发展。
D.中华文化主流思想中与时俱进的品质,实则是中华文化基因的当代反映,是历史的进步。
2021-05-28更新 | 4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后被天帝命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龙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止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而失败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逢蒙等众多叛神形象,尤以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
B.东西方神话具有相通性,偷天地“息壤”而被杀的鲧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两位叛神如出一辙。
C.随着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渐加强,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之下,后世文学逐步丧失了神话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D.《红楼梦》糅合了“士”文化、市民文化等各种思想,流露出的叛逆精神比较复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和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造反的不同讲述,反映了神话在后世演说中或有改变。
B.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古代神话的许多特质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与知识阶层流露的“狂”“隐”情感皆由此衍生。
C.《封神演义》中殷效的结局呈现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他的叛逆体现了人的不可选择性。
D.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蕴含人类较多的普遍性,深挖其价值被文学创作者奉为圭臬。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     
A.《琵琶行》中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B.《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
C.《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对已往与未来的思考。
D.《孔雀东南飞中》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殉情。
2022-07-22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