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95904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其他制作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节加强政策指导和舆论管控来治标,再以加快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来治本。

(选自2016 年10月《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超高片酬的话题之所以引发舆论热议,是因为影视明星无视行业规则的逐利行为。
B.只要掌握有市场号召力的影视明星,影视公司就能占得先机,从而在票房上获得保证。
C.市场供需关系失衡,明星变得稀缺,致使中国影视产业领域中出现规模化高片酬现象。
D.在成熟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中,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相对稳定,明星片酬也趋于正常。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引出话题,指出了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和社会精神文化建设的危害。
B.文章第②③段从经济规律与产业现状等方面,分析了明星超高片酬现象产生的原因。
C.文章第④段将美国影视业和中国影视业对比论证,指出两者在思维方式层面的异同。
D.文章第⑤段对上文的论述做了总结,并从宏观上提出了改变中国影视业现状的办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星并没有那么重要,好的创意精湛演技和精良制作才是影片成功的关键所在。
B.当下中国影视行业的低迷现状已经告诉我们,过度依赖明星并不是影视业的出路。
C.美国影视业已经非常成熟,不需要依赖明星的光环就能创作出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
D.改变中国影视业的现状还需多方面努力,从而建立成熟规范的现代影视工业体系。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手艺也称“传统工艺”,是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随着工业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种类繁多的工艺制品大量挤占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不少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切实可行的方式“看见”传统工艺,大力扶持支持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日前,抖音在江西景德镇正式发布“看见手艺”扶持计划,扶持对象包括国家认定的“大师”级手艺人,也包括大量普通的传统手艺人和创新型手艺人。此次扶持计划,切中了传统工艺亟待支持和保障、亟须被更多人“看见”的现实。而短视频和电商平台参与扶持传统手艺,本身也得益于手艺天生具有适合视频和直播传播的特点——不仅可以精确展现作品细节,还可以直播作品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诚如专家所说,“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既体现在产品的形态设计上,也体现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里。”

(摘自《以什么方式更好地“看见”手艺》)

材料二:

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在“阿木爷爷”的“制造清单”里,有逼真的木雕小汽车、会走的木质小佩奇、手摇的风扇泡泡机,让小朋友的童年充满乐趣;也有精致的老式挂灯、转动的小水车、自动的驱鸟器,给村里的人们带去便利。可以说,层峦叠嶂的山间,朴实无华的老者,巧夺天工的手艺,共同勾勒出一幅沁人心脾的山居图,满足了观众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丰富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由此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像“阿木爷爷”一样的手艺人,仅仅只是精心还原、精致打磨、精美呈现,就已经足够令人兴趣盎然。而一旦打开了传统技艺的大门,体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创造,迎面而来的将是无处不在的惊喜、无穷无尽的宝藏。对普通人来说,经由这些手艺人,传统技艺的魅力更加切近:不必大费周章现场观察故宫角楼的榫卯,小巧的物件就把其中的道理和韵味讲得分明;厌倦了机器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加工痕迹,那就仔细品味手艺人一招一式里的独运匠心……

(摘编自《传统技艺焕发时代魅力》)

材料三:

村落中的传统技艺属于活态文化资源,虽然始终处于动态流变的发展中,却也于物态的产品形式之中沉淀了造物文脉的因子,蕴蓄着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内核。这意味着村落中的新生代手艺人,需要改变“吃老本”的传统观念,以动态的、开阔的眼光,正视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由于传统工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价值,其在新时代的价值转换,既要以良品美器回应美好生活的需要,还要承担起文脉传承、文化复兴的使命。在匠心巧作之外,新生代手艺人尚需具备自觉的文化认同,充当手艺价值的阐释者与传播者。

乡土手艺人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田野考察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尽管新一代乡土手艺人群体比父辈有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但仍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投身于手艺事业,在坚守与创新中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杨玘屯村的新生代泥咕咕艺人与河南博物院合作开发《鹗尊》等文创产品,将经典文物形象转化为泥咕咕形态的衍生品,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销路。

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乡土手艺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富矿”,单凭手艺人的坚守仍显势单力薄,需要地方政府决策层以及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摘自《手艺成村落经济发展新引擎》)

1.下列对材料中“手艺”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艺又称“传统工艺”,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特征。
B.对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文化价值的考量,既要着眼于产品的形态设计,也要善于关注制作过程和工艺历史等背后的故事。
C.传统技艺的魅力令人着迷,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活的智慧,沉淀着文化的韵味,所以更能理解文化历久弥新的活力。
D.村落中的传统技艺属于活态文化资源,其蕴蓄的审美趣味与精神内核使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社会中,由于批量的生产,许多工艺品变得价格低廉,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导致传统工艺由此衰落甚至失传。
B.通过视频和直播,可以让更多人“看见”传统工艺作品的细节,还可以展示其制作过程,高清大屏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更加真实可感。
C.阿木爷爷制作的手工艺品精致、逼真,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木制品构造原理和技艺,让观赏者不用去故宫,就可以了解整个故宫的结构。
D.新一代乡土手艺人群体比父辈有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他们仍抱着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投身于手艺事业,在坚守与创新中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3.根据以上材料,就如何“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建议。
2021-07-02更新 | 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历史上,产生于农耕文化的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生产方式、人口规模、组织形式四要素构成反应链,成为农耕文明的重要基底。土地的状况决定了适宜种植的作物种类和基本的耕作方式。生产方式是粗放还是精细、是否兴修水利等,对亩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进而决定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影响着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在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际上也就具备了对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

宗族的人伦秩序与道德规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就宗族内部成员而言,宗族建立了具有相同血缘的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使其不至离散,具有一定的内聚力。宗族的内聚功能,在族约、家训、祠规等家族文献中,以尊祖、孝亲、敬长、睦族等观念体现出来。祭祖仪式加强了共同的祖先认同与血缘认同,强化了内部团结和内部整合。编修族谱为家族成员提供了由文字铭刻的共同祖先记忆。作为宗族集体财产的族田主要分为祭田、义田和义学田三种类型,祭田收入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置义田以赡宗族之孤寡贫困者,义学田则为义学提供经费。就宗族与外部人群而言,宗族为乡里社会提供地方防卫、兴修水利等公共设施,并积极处理乡里冲突,建立宗族与乡里之间的秩序。

宗族的生计模式建立起人与土地之间的亲密关联。费孝通认为,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土地是居住之地和安家之基,人与土地之间具有一种亲密而深厚的家园情感。不论是平原还是山地,宗族因地制宜与土地之间建立适宜的生计方式,宗族的内聚确保了密集农业劳作得以顺利开展,土地、人口、生计模式之间建立起动态的平衡关系。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其关键就是宗族解体,分解为以亲子关系为主体的核心家庭,费孝通所揭示的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扩展之途被斩断。当我们希望重振传统伦理时,却发现核心家庭之上缺乏足够的人伦层次,无法承载传统伦理之厚重。传统伦理在现代社会失去了承载者,也就无法真正回到现代社会。即以孝道而言,在失去了宗族互助之后,一对夫妻既要朝九晚五地投身于繁忙的工作,还要抚养子女、赡养四位老人,实在力不从心。因此,可探索拟宗族的方式,以社区代宗族。目前城市中的商品房社区、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正可对应于明清宗族的同居共财。社区中的全体业主、村里的全体村民,事实上可以此为基础结成利益共同体,我们可称之为拟宗族。将这一利益共同体建成基层互助组织,同时汲取传统宗族丰富的伦理层次,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动的关系,编织人与社区之间有机互联的网络,建设新时代的基层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是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
B.农业生产的四个要素紧密关联,其中生产方式对亩产量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决定了人口规模。
C.在组织劳动力从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宗族掌握了管理土地的权力,进而获得了生产支配权。
D.宗族能起到和睦内部、协调宗族与乡里社会之间关系的作用,有助于乡村形成守望相助的命运共同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简述宗族的发展历史,再从其产生、人伦道德、生计模式三方面具体论述,最后指出其借鉴意义。
B.文章列举祭田、义田和义学田的具体用途,是为了论证宗族对内部成员而言,具有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纽带功能。
C.文章引用费孝通“乡土中国是从土里长出的文化”这一说法,论证了宗族生计模式对人地关系的影响。
D.文章谈及一对夫妻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所面临的困境,意在论证传统宗族的解体对当下中国社会中核心家庭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是农业生产反应链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它在宗族的作用下能与人口、生计模式建立动态的平衡关系。
B.血缘关系是宗族具有内聚力的根本原因,订立族约、编修族谱、祭祖仪式等都是增强内聚力的有效措施。
C.现代社会宗族已经解体,核心家庭之上的人伦层次过于简单,因此传统伦理中的孝道已被亲子关系所分解。
D.订立居民公约、建立互助机制等措施,有助于在当前城市的商品房社区中建立“拟宗族”式的利益共同体。
2024-03-31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效进入现代诗是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

②诗歌是高度浓缩的文体,颇有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的特点。在有限的文字中常常省略与隐去许多东西,所以它必须“一以当十”,甚至“一以当百”。诗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知识”,它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用布罗茨基的说法,就是需要拥有一套“感官加速器的装置”。不掌握它的特殊规律,往往只能望洋兴叹,苦无舟渡。

③单单是一份诗歌术语清单:陌生化、张力、含混、语感、智性、隐喻、换喻、畸联、反讽、戏剧性、变形、徘谐、空白、密度、戏拟、镶嵌……单单是这些必备的基础话语,就够你大大劳神,你究竟了解了多少?而如果更复杂一些的怎么办?

④长期以来盛行文本的宏观研究,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相当匮乏,孙绍振教授曾严声批评道:“有多少人能进入文本内部结构,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呢?就是硬撑着进入,无效重复者有之,顾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层者有之。捉襟见肘者有之,张口结舌者有之,顾左右言他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装腔作势,借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术语以吓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由此他引申说:微观分析才是过硬工夫,其特点就是细微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

⑤那么,怎样进入现代诗,如何有效读解现代诗呢?

⑥其实没有什么秘密可言。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与中国崇尚的“印象感悟”“体验领悟”是两大通道。可以平行,也可以交错。

⑦众所周知,文本细读是新批评的文学主张之一。具体地说,“细读”是一种“细致的诠释”,不主张引入包括作者在内的“外部因素”,仅仅针对语言、结构、修辞、音韵等文本内部问题。它提倡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视语境与语义分析,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挖掘词语的意象组织(选择、搭配、隐显程度),探究上下文关系及言外之意等,这样一来,读者仿佛是在用放大镜和显微镜阅读诗歌的每一条纹理。

⑧现代诗歌当然不要求像古诗那样字字落实,许多时候做大体把握就行,这样反而能留下更多“后理解”空间和格式塔未完型,未尝不是件好事。施蛰存先生曾经有个意见代表许多人的看法,他认为对诗既要求解,又要求不甚解,仿佛得之即可;读诗不要刨根问底,只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行了。他强调“解诗”的原初感觉。

⑨蒋述作先生则在古今文论交融点上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做整体的艺术把握,即把艺术看作一个有内在生命的有机整体,以生命感受生命。二是以喻象的方式接近对象,喻象方式虽然不是确指的、明晰的评价,但很符合艺术批评“言不尽意”与形象思维的特点。三是于会心处画龙点睛,道出精髓,点到枢机处。以此来光扬我们老祖宗的遗产。在本质上,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本能要排斥那些常态的、秩序化的“编程”,故在与它遭遇时,心灵上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至少是个前提。

⑩诗人兼批评家徐敬亚更有一番感性见解,他说:“阅读者是对另一生命精神留痕的进入,充分感受自身内在直觉的运行速度、体验面积及再生质量,进而激活生命原本的沉寂状态,并在阅读品的智慧空间之外享受自我生命的抚摸与扩展。”

⑪领教诗歌,就是真正进入诗歌内部,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本体性内部的各种要素,这是诗歌阅读的基本功。在通常情况下,结合各种方法论角度和本体性“钥匙”的配备;大致是可以进入诗歌门户的。诗歌本体性要素有很多,例如想象、感觉、意绪、语词、语感、意象、张力、智性、排列、节奏等等,都是诗歌发生与传达必不可少的“机关”。首先是要一眼中的,然后打开,从各个向度、别具一格地打开它。

⑫我们来读一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

(一)                                             (四)                           处处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就是那一只蟋蟀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纲翅响拍着金风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一跳跳过了海峡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凝成水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唱童年的惊喜                           是露珠

落在你的院子里                      唱中年的寂寞                           燃成光

夜夜唱歌                                想起雕竹做笼                           是萤火

(二)                                   想起呼灯篱落                           变成鸟

就是那一只蟋蟀                      想起月饼                                 是鹧鸪

在《幽风·七月》里唱过        想起桂花啼叫                           在乡愁者的心窝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六)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想起故园飞黄叶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想起野塘剩残荷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想起雁南飞                              在我的窗外唱歌

劳人听过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你在倾听

思妇听过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你在想念

(三)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我在倾听

就是那一只蟋蟀                              (五)                            我在吟哦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海峡这边唱歌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海峡那边唱歌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孤客听过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伤兵听过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选自中国诗歌网陈仲义《现代诗歌的解读策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学术论文,本文语言严谨精准中不乏形象化表达,如第二段中“一锅牛奶熬制一克奶酪”,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
B.孙绍振教授严厉批评了只重视宏观研究而不能真正进入文本细读与微观分析的现象。他认为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比宏观分析更重要。
C.施蛰存先生强调重视“解诗”的原初感觉,因此不需要对现代诗歌字字落实,只需要产生与诗人大体相近的感觉就能真正有效进入现代诗歌。
D.蒋述作先生认为现代诗是灵性与体验的产物,心灵的体验领悟是高于一切的,这与英美盛行的新批评主张“文本细读”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2.下列对《就是那一只蟋蟀》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二小节从纵向方面着手,写吟咏蟋蟀的历史悠久;第三小节则从横向方面,说明蟋蟀活动空间很大,把有着深重灾难的中国人都连在一起了。
B.第五小节中,“单调”是主观的感受,“谐和”是客观的存在,二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蟋蟀单调的叫声与乡愁者的思绪一合拍就再谐和不过了。
C.从形式上看,每小节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开头,形成了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效果,强调了由蟋蟀而引发的深沉浓厚的感情。
D.末尾两句反复用了四个“中国人”,强调同为中国人,他们的“心态”“感应”也是共通的,这是“吟些什么”与“想些什么”你我能猜到的根本原因。
3.以下选项最能证明施蛰存先生的观点的是(       
A.文似看山不喜平,画如交友须求淡。(袁枚《随园诗话》)
B.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D.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王隆刘道士》)
4.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文章结尾说,真正进入诗歌内部的起码条件是能够“感应”到属于诗歌的本体性要素,而且要一眼中的。阅读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后,一眼“感应”到的就是作者反复吟哦的“蟋蟀”;阅读闻一多的《红烛》,首先“感应”到的也是作者反复赞美的“红烛”。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简要概括《就是那一只蟋蟀》与闻一多先生《红烛》在意象运用上的共同点。
2024-04-07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