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66 题号:98705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她就是我的二姨。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布莱克说:“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可惜——没有噱头。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些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的批判。
C.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D.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2.文章意蕴丰富,让我们明白了“庄重”的许多道理,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文章结尾处的划线句形象含蓄,令人思索与回味,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鞀,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继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作,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簿。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才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但仍然难 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都未能剿灭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 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为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摘编《辛弃疾的诗意人生》)

[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豪放派词人、 将领,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闲居。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产生了很大影响。
B.辛弃疾从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
C.辛弃疾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年纪轻轻就 受到耿京重用,后来耿京遇害,他投奔南宋,继续为祖国效力。
D.辛弃疾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为嫉贤妒能的南宋官员所容,因此,他早有隐居的打算,四十二岁时离职隐居上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辛弃疾年少时就勤奋好学,不但诵习经典而且还撰写诗文,但他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壮士。
B.因不满于金人的残暴统治,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争,其中,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率部归附南宋。
C.辛弃疾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惊闻耿京被杀, 于是他亲自率领骑兵深入金境,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仇。
D.南归之后,辛弃疾力主抗金,向宋孝宗先后呈献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自己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和抗金策略。
3.作为一名爱国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2019-10-26更新 | 2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叩神农

叶梅

青云梯

①对横于长江、汉水之间,那一片云朵之上的高地,我心怀神往和敬畏。每一次走近它,无论是现实中,还是梦幻里,都忍不住屏住呼吸,久久地仰望,心里不断默念它的名字。

②位于湖北省的神农架,方圆三千两百五十平方公里,奇峰险山均在海拔三千零十米以上,是华中大地上高耸的脊梁。群山万壑、峰峦叠翠,更有一处处峡谷幽洞,瀑飞溪流。亿万年生长至今无法穿透的原始森林,总在忽隐忽现的烟霞中,亦真亦幻,造就古来之人间仙境。

③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是,炎帝神农曾在此架起云梯,攀山登崖尝遍百草,为民解痛除忧,留下了无数足迹和传说。“神农架”的大名便由此而来。神农不仅是三皇中的炎帝,还是雄健的太阳神。他的光芒闪动在珍贵经典的书页里,长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他的足迹,早已深深地留在了神农架的山水间。

④炎帝神农与黄帝结盟,逐渐孕育了华夏民族,繁衍了炎黄子孙。神农仁慈而智慧,他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又制耒耜(léi sì),种五谷,立市廛(chán),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最让百姓明记的是种五谷、尝百草。他播下的种子,一直生长到如今,让我们每天都咀着远古的味道。

⑤那些救命的草,是他一样一样亲口尝定的。为解救饱受病痛之人,神农跋山涉水,到高接云霄、深接地府的巍巍群山里挖草尝药。遇到难以攀登的悬崖,他就砍树木,绑藤萝,架木梯。山外有山,岭外有岭,神农攀越了这一带所有的高山,架起三十六座木梯。木梯从山地最险峻的悬岩一层层伸到云朵里,伸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彩云间,人们称之为青云梯。青云梯与那片山脉的万物生灵,山、水、草木、动物、云朵、风和雨……共同感应着上天与华夏祖先的恩泽,骄傲地拥有了将它们包容为一体的名字——神农架。

生命之源

⑥神农架境内河流纵横,瀑布、湖泊、深潭、湿地密布,山水相依,如诗如画。她丰富优质的水资源,乃天赐甘泉,中国南水北调的十滴水中就有一滴来自神农架。平日里,人们享用水时,有谁会去想她是从哪儿来的呢。

闻名遐迩的大九湖,是神农架最为璀璨的蓝色宝石,是月光下相伴群山的明珠仙子。九个波光粼粼的湖泊由一条小溪携带相连,犹如一串闪闪发光的明珠。在山的另一侧,竟还有一粒粒珍珠似的小九湖。大小九湖珠连玉串,明媚可人。

⑧环抱着大九湖的山脉曾“浓林如墨,鸟飞难通”,但在近代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无序开发、围湖造田,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伤害,草甸和泽锐减,湖泊水面也被污染,甚至消失,野生动物被迫迁,部分珍稀植物逐渐消亡。

⑨为保护好大九湖这颗“高山明珠”和众多野生动植物,2006年9月,这里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一度被围湖造田侵蚀殆尽的湖泊,苦尽甘来,形成了雨季五千亩、枯水季节一千五百亩的水面,终于恢复了罕见的亚高山湿地原有风貌。于是在这高山顶上的大九湖,一个个水色幽暗,就像蓝色的宝石闪动着光芒。就在大九湖的落水孔附近,一棵被人称作“枯木逢春”的古栎树,树龄已有四百多年。如今,那棵翘拔的古树在大九湖的滋润下得以重生。

⑩还有那发源于“华中第一峰”南麓的神农溪,从高高的神农架流淌下来,湍急险恶却又不失玲珑秀丽,既温顺又刚烈,于雄奇的巫峡口东汇入长江。人们在巫峡口就会闻到神农架的气息,清凉、洁净,带着万千树木和药草的芳香。

⑪神农架还养育了美丽的香溪河。香溪又叫“昭君溪”,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里。王昭君出塞和亲,成就了汉和匈奴两族多年的安宁和睦,以及岁月难以抹去的亲情。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在香溪河与长江的交汇处,碧玉般的香溪水与曾经浑黄的长江水汇合成一道彩带,四季风平浪静完全不似那些同样从高山之间奔入三峡长江的河流,汇合处浪潮汹涌,波涛翻卷。人们说这是因为昭君的一句安抚,长江的浪涛便恭顺地退去了,即便是夏季洪峰来临,波浪滔天,这由神农架奔流而至的香溪河口也仍然是一派平静。

园林之母

⑫神农架早在十九世纪就在世界上为中国赢得了“园林之母”的称号。

⑬英国人奥古斯丁·亨利在三峡、神农架一带采集了大量的植物,之后将五百多种样本带回英国,其中许多珍稀物种经过培育,成为世界著名的园林植物。他宣称在遥远的中国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地方”,那是人类梦想中的“伊甸园”。之后,英国的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先后四次深入到中国西部及神农架的茫茫森林里,采集了四千七百多种植物,制作了六万五千多份植物标本,其中有人们最为喜爱的“鸽子花”——珙(gǒng)桐,以及中华猕猴桃的种子。他雇用了二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当地汉子,将数不清的绿色植物背出神农架,又车载船运辗转送到英国。后来,那些原本诞生于中国神农架的芳香的小猕猴桃,经改良培育成苏格兰最重要的出口水果,但它已经没有了那只有神农架才能给予的清新和香甜。

⑭威尔逊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因为在一些国家中,我们的花园深深受益于她所具有的优质品位的植物,从早春开花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绽放的牡丹、蔷薇,再到秋天傲霜的菊花……这些都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园林的丰富资源。”

⑮但在几十年前,“园林之母”曾经遭受过几次重,神农架的大森林曾逐渐萎缩。1983年秋天,我第一次走进神农架深山,沿着弯弯山路,见到的是河沟里躺满一棵又一棵松柏冷杉,附近一片又一片的秃岭。那些没了树木花草的山坡,像被扒去了衣裳,裸露着突起的岩石。其间有气无力的玉米,一阵风便吹倒了。所幸的是,那一片片古老的原始森林在近几十年里,由被不断砍伐变为受到严格保护。进入新世纪之后,神农架人“见缝插绿”,栽种下大量的神农架原生树种。2016年以来,神农架国家公园,植被丰厚,大森林葱郁伟岸,在大巴山上构成了一道浓绿的屏嶂。当年那些光秃秃的山头,满山遍野是清雅挺拔的冷杉林,还有倔蓬勃的乔木映山红、粉白杜鹃、灯笼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藤萝野草。

⑯而人们能走进的这些山林还只是神农架的一隅。让我们记住神农架六十二万余位、树龄均在一百年以上的元老们吧;还有那近年在神农架发现的十株新增古树,以及八百五十五岁的青檀,七百八十岁的榉()树、苦楮(chǔ)……愿这些相伴大地和人类的灵物,与山川同在,千年无恙。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横(gèng)        梁(jǐ)             雄健            繁衍
B.咀(jué)          泽(zhāo)          明记            悬崖
C.迁(xǐ)            (jiàng)          翘拔            屏嶂
D.重(chuāng)     (qiáo)          遐迩            璀璨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神农氏传说,表现神农氏为民解忧造福的智慧,突出自然与祖先给予后世恩泽。
B.神农架被划定为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恢复了湿地面貌,香溪河口才得以恢复平静。
C.文中提及英国人将神农架大量植物转送的史料,流露出作者对神农架大量资源流失的遗憾。
D.作者写神农架山博大包容,水多情无私,树倔强蓬勃,寄寓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3.文中第⑦段的语言优美隽永,富有表现力,请赏析其妙处。
4.文章以“叩神农”为题,意味深长,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请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感悟。
2022-07-17更新 | 1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非画家

冯骥才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

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了一双画眼。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 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的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至看到细节,方能落笔。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字。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的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画非画,文非文,画同文,文亦画。我画,不过再现一句诗,一阕词,一段散文而已;站在画面上的千姿百态的树,全是感动过我的不同境遇中的人物,或者全是我自己;淌过纸表的流水,不论舒缓、激荡,还是迷茫虚渺,更是我一时真切的情绪,这与写作时的心又有何异?

文学给予我画的,只是更凝聚的境界,更自由的联想,还有文学的本质要求:不重复。

绘画允许重复,文学不允许重复。

在一种艺术里呆久了,易生麻木,今人称之为:感觉疲劳。自己创造的,愈有魅力,愈束缚自己。与之疏远一段时间,相隔一段距离,反而能更好地感觉它;艺术的表现欲望,压抑它反倒能成全它。这样,每每写乏了,开砚捉笔,展纸于案,皎白的一张纸上好似布满神经,锋毫触之,敏感异常,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这才是绘画的最佳状态。放笔纵墨,久抑心中的形象便化作有情感、有呼吸、有灵性的生命,活脱脱呈现出来。

艺术,对于社会人生是一种责任方式,对于自身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方式。

我为文,更多追求前者;我作画,更多尽其后者。

至于画风画法,欲言无多,一任自然而已。风格是一种气质,或是一种生命状态,风格无法追求,只有听任生命气质的充分发挥。若以技法立风格,匠也。

友人说,我还是不愿意你成为画家。

我笑而不答。画家这两个字,对于绘画本身无从帮助。

1.第1自然段“先前那样随心所欲”具体指什么?
2.第5自然段中写道,“画非画,文非文”,由这句话来看,在作者心目中“画”和“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从全文来看,你认为作者愿意做一个画家还是一个作家?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说“我非画家”,是由于他已离开绘画而步入了文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比绘画大。
B.“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是说这心中的“画”,是完成了绘画创作的全部思维过程而产生的,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C.本文语言流畅,挥洒自如。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比喻、反复、排比、对偶等辞格的运用,乃至文言词语句式的调度都恰到好处。
D.“……仿佛指尖碰到恋人的手臂”,比喻艺术表现欲望受压抑时绘画的最佳状态。
E.本文运用比较手法纵谈绘画与文学创作的内在联系,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和哲理色彩。
2018-05-05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