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郡县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09 题号:11051126
拯救乱世,祈望太平。历代杰出的政治家们前仆后继,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古代“民不争”,当今“民争”?韩非从人口与货财的比例关系来解释这个变化。他认为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所以“民不争”;当今“人民众而财货寡”引起“民争”。由于古代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他以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总是着眼于如何增加人口数量。韩非明确提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是第一人。当今的一个县令却有很多特权,一旦死后,他的子孙出门还有车马,自然就不愿意把官位让给别人。“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韩非认为古人的品质并不比今人高尚,今人的品质并不比古人败坏。古人容易做到的事今人很难做到,那是因为物质原因造成的,而不是道德品质决定的。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平定六国.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根本之地相距遥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镇抚,主张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这一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普遍赞同,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当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做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从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的革命”,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联合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地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韩非子认为“乱世”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孔子.墨子提出的“治乱世”对策。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及其针对性政治举措。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以秦始皇为例,分析指出秦初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及其理论基础。②从拯救乱世角度分析,分别说明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为实现民族独立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的思考结果。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郡设守、尉、监。守、尉秩二千石,监即郡监御史,由御史大夫下派。三长吏的治所分离,所主机构均称“府”,形成三府并立格局。秦县行政组织已形成曹、官两分架构,秦县廷设曹,由令史直曹从事文书处理工作;县下设仓、库、司空等机构管理具体事务。列曹文书须以县廷名义下发,曹、官在业务上存在对口关系,但也因需而变,时有协作。县下属机构定期制作所在机构“计”书,并根据要求上呈县廷。与之相应,县、郡也定期将核心治理信息汇总呈报上级官府,以便上级掌握政情及开展管理,并据此对下级进行考课。

——摘编自孙闻博《秦汉制度具有作始之功》

材料二   秦汉之际,“裂土分封”是一种强大的社会思潮。楚汉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刘邦为了摆脱困境争取主动,只得满足几支重要军事力量的首领裂土封王的要求。刘邦取得楚汉战争胜利后,裂土分封已成定局,但他仅仅把分封作为通向最高权力-皇帝宝座的桥梁。这样汉高祖在自己直辖区域内实行郡县制,在诸王的既得疆域内实行分封,郡国并行政体初步形成。然而,这些诸侯王拥兵自重。为了确保皇权,刘邦晚年以种种借口剪除异姓王势力。汉初奉行“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这种思想难以作为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在剪除异姓王势力的同时,刘邦又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但对他们采取限制措施。汉初对同姓王的分封,标志着郡国并行政体的确立。

——摘编自巴新生《汉初郡国并行政体试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管理地方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实行原因。
2023-10-16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材料二   对历史上行政区进行政治地理视角的研究,主要总结了三条规律:一是政区层级在三层到两层之间反复;二是政区边界划分有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两大原则;三是政区幅员经过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的波动。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讲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三条规律”的认识。
2023-03-02更新 | 68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
2020-08-09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