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171254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

——钱穆《国史新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
(3)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
2016-11-27更新 | 3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仅反映出当时任职制度的不公,还反映出当时选官制度和政治局面的混乱。唐代统治者总结了前代的历史教训,认为“致安之本,唯在得人”,只有”任官惟贤才”,才能加强封建政权的基础。在士族衰亡的过程中,科举制对士族势力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世代娇生惯养的部分士族子弟被排斥在科举制度外,读书刻苦、有良好品行的庶族读书人因此登上政治舞台。

﹣﹣摘编自何峻《浅论科举制度与唐代政治制度》

材料二 宋代科举是科举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并说明其影响。
2019-12-22更新 | 8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察举制确立于西汉。察举制是科举制的前身和母体,但它与成熟的、典型的科举制相比仍有很大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科举制采取招考与投考的方式取人。察举制的取士标准是多样的,德行、经术、吏能等都可构成得举之资格。科举制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一决于程文之等第,考试成绩成为得官与否的关键。察举制下得举者固然有布衣,也有大量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察举既是入仕途径,也含有铨选、升迁和考课的成分。科举制下入仕和铨选有明显区别。科举制是一种入仕制度,入仕的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考试后,只获得仕官资格,此后需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氏……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

——摘编自《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16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